时间:2021/6/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治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 http://www.xftobacco.com/

龙虎山正一玄坛

道教之成始自张天师,天师本名陵,后名道陵,东汉沛国丰邑人(三四|一五五年),张子房八世孙,受两汉谶纬思想的启示,倡黄老形名人阴阳五行,入江西龙虎山修道,作「道书」廿四篇,及「灵宝经」,为道教之开山祖。

「列仙传」:光武建武十年生于天目山,七岁信道德经。天文、地理、阿洛、图纬四书,皆极其妙。志在修炼,隐居北芒山,有白虎衔符置座旁。和帝时,征为太傅,封冀县侯,三召不就。入蜀,爱蜀中渔山岭深秀,遂隐于鹤鸣山。

入嵩山石室,得黄帝九鼎丹书及太清丹经,同弟子王长、赵升逆流入龙虎山炼丹。丹成而龙虎现。

至阳平山修行,感太上老君于汉安元年正月十五日亲授盟威经箓二十四品三五斩邪雌雄剑、阳平治都功玉印,修之千日,遂依告命战鬼于蜀。时八部鬼帅,各领鬼兵动亿万数,周行人间:刘元达领鬼行杂病;张元伯行瘟病;赵公明行下痢;钟子季行疡肿;史文业行暴汗寒疟;范巨卿行酸痟;姚公伯行五毒;李公仲行狂魅赤眼;皆五行不正殃祸之气。

八部鬼帅领鬼众居西蜀青城山巅,有鬼城鬼市,分形变化,混杂人间布行疫疹,人莫知之,人鬼合杂布利交易。真人于汉安二年(一四三年)七月一日,佩盟威秘箓往青城山战鬼,鬼众以兵刃石矢攻,不能害,持火千余炬以烧然不能进,语张真人曰:「师自住峨嵋山,何来夺我居处?师等速下山,须臾必杀师!」真人回答之:「汝等凶毒*害众生,所以吾不便汝居此,当摈于西方不毛之地。」八部鬼帅兵马各千万众攻之,真人以丹笔御之,鬼卒皆死,鬼王困卧,叩头如捣蒜求其残生,真人闻言久久不语,复以丹笔倒昼,鬼众皆苏,真人语其远逖勿复行病,妄有杀害,孰料鬼王不肯,欲分一半。真人不允,鬼众再攻,复丹笔一昼,鬼众悉死。

六大魔王仆地不起,叩头乞残生,真人不顾丹笔一拟,此山遂分为二。再与鬼众试法各破石、入火、入铁山、度木,而鬼不能入,始诚服。

战鬼帅之前,曾伏白虎神,破妖魅,降怪,大利蜀民功成蒙太上册封「正一天师」。汉水寿二年九月九日老天师年一百二十三岁,是日与夫人雍氏同王长、赵升二真人于蜀中云台山白日升天。

道教以黄帝为元祖,老子为道祖,张陵为教祖,以创其神道信仰是为道教三祖。道教采世袭制,首传其子张衡以经箓授弟子,称正一教,正一教遂为符箓派之道派。

龙虎山正一玄坛,元时奉旨将三山符箓,诏均收归天师府,正一玄坛是称万法宗坛。至今仍之。

茅山上清法坛

茅山派的祖师为三茅真君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县的东南芀。茅山本名句曲山因三茅真君得道成仙于此,因名是山曰茅山。在还末叙及三茅真君以前须先鈙其高祖|茅蒙。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茅蒙,字初成,咸阳南关人,为盈之高祖。」茅蒙是先秦以前的异人,曾师鬼谷子修道于华山(西岳),受长生术,学神仙之方。按「茅盈内纪」中说道:「始皇三十年九月庚子,盈曾祖父蒙,乃于华山之中,乘云驾龙,白日升天。」

据传茅蒙白日升天之时,先是在本邑内歌,歌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其玄孙为茅盈),帝若学之腊嘉平。此事曾使并吞六国,统一华夏的秦始皇大为动心,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改腊日嘉平,以希慕得仙,更是秦始皇有寻仙之志,求长生术之所本。

秦亡汉立,传至茅盈,「清微仙谱」叙述:「茅盈,字叔申,少秉异操,志切于道。」在十八岁那年就到桓山(即北岳,亘于河北与山西两省(修道。直到四十九岁始前往江南句曲山隐居,并师事西城王君得道。

当时,叔申的仲弟固和季弟衷都是朝廷中的官员,茅固官拜执金吾(皇帝出行时,职主先导,以御非常的长官)衷则为五官大夫,两人知晓叔申下落,皆弃官不作,寻兄到句曲山,抛栗尘俗与叔申修道。

茅叔申兄弟三人,创三清法坛,以符箓行天济世,为求困者化厄解难,扶危消灾,叔申、固、衷因称三茅君,开茅山道派,世称茅山道。句曲山有大茅峰,大茅峰内华阳洞,相传是三茅君得道处。得道成仙后太上老君拜叔申为司命真君,固为定禄真君,衷为保生真君。

元刘大彬作茅山志:凡三十三卷传世。今茅山道士称茅山派,奉三茅真君为祖师,不与天师道同科。

茅山上清法坛为道教四派法坛之一,是西汉初道教之开山,元时奉旨将三山法箓,诏均收归龙虎山天师府,乃改正一玄坛为万法宗坛,至今仍之。

西山净明法坛

净明派祖师许真君,据「神仙通鉴」记载:「许逊字敬之,许昌人,嗜神仙修炼之术,从吴猛学,得神方秘诀,隐于西山。」许逊生于东吴赤乌二年(二三九年)先天异禀,治学博通经史,熟谙天文地理、音律五行谶纬之书,闻知西安的吴猛先生得有丁义神方,于是前往吴先生处拜师,并学得全部秘术,俨然有成。

晋武帝太康元年被举为孝廉(许逊是位饱学之士,事长上十分恭敬),起为旌阳县令,时年四十二,县令任内,以忠孝仁慈数民,施神方符咒救民,蛇犬蛟精不敢敌,大施利济,境内百姓感恩戴德。冠以「许旌阳」称之。

许逊未为县令前曾求郭璞堪舆善地做为栖息求真的处所,因为这个缘故,许逊全家族的族人在西山向阳之地逐屋而居,才有许逊炉火炼丹的情事。

许逊为官并不久长,最后弃官返回故里时,道途中遇见黄堂谌母,拜谌母为师,因而习得净明五雷诸法术。

丹鼎派向以修化,以烧金丹,尤其习静服气修命摄生,极出神入化。修仙道本自「玄学」,称炼士,炼金石之仙丹,服之可成仙,称为「仙丹」。而炉火烧炼就是「炼丹」,所用的鼎炉名曰「丹鼎」。

许真君为南派炼丹之早出者,开外丹之风,南方有外丹术的流传,许逊可谓外丹之祖。为葛氏(玄)之先辈。

孝武宁康二年,许员君一百三十六岁,受玉帝命为九州郡太史高明大使之职,旋乘云车而去。其居宅,赐曰「仙曹左府」,与仙眷四十二口,白日升天,鹞犬相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乃「列仙传」所叙。而「神仙通鉴」记载为:「举家拔宅飞升,里人立祠祀之,证位为天枢使相,为天府四相之一,宋徽宗封:至道玄应神功妙济真君。俗称旌阳真君。」

阁皂山灵宝玄坛

灵宝派的宗师为葛洪,葛洪因出于儒,以儒学知名。故主「仙人不必圣,圣人不必仙」的说法,有儒仙并存的主张。

葛洪本身以儒入道,师事亦不只一人,因此宜由从祖父葛仙翁叙其家世,按「三洞群仙录」:「葛玄字孝先,三国时代东吴丹阳人,慕神仙术,学炼气保形之道,人称葛仙翁。」

传说葛玄从左慈受丹派仙经,有一次曾与客人吃饭时谈到仙术变化,客人很好奇的说:「先生肯不肯试一法术?」于是葛玄就将口内的米饭吐出来,只见口中米饭倏然变成数百只大蜜蜂,聚集在客人身上,但是蜂群没有一只螫着客人,客人欲发问时,葛玄却张口而蜜蜂皆飞入嘴裹,咀嚼时已成原来的米饭。

晋统一天下时,武帝曾召见葛玄说:「现在百姓希望老天能下雨,解决水荒,可以祈求得到吗?」葛玄回答说:「当然!」于是在社中书符祈天,俄顷大雨。

葛玄还会书符箓止巨风,并且诛杀妖魔,破百怪,降服邪秽怪异,造福生灵,尤其作「水符」「风符」「火符」其神通广大,变化万端。是一位以符箓行世和丹术成道的仙翁,他的门人郑隐后来传授葛洪秘术,使丹术大行于南方,说来葛玄可谓魏晋之际的一巨仙。

葛仙翁后来于阁皂山灵宝法坛上,白日飞升。证位太极左官,天机内相。宋封为:常道冲应孚佑真君。

「晋书|葛洪传」记载:「洪字稚圭,丹阳句客人也。祖系吴大鸿胪(掌朝贺庆吊的赞导相礼官员),父悌,吴平后人晋为邵陵太守。洪少好学,家贫,躬目伐薪以买笔,夜辄写书诵读,以儒学知名。」又「玄品录」记载:「葛洪字稚川,晋句客人,为玄之侄孙。自号抱朴子,好神仙术,受炼丹术于玄弟子郑隐。」

葛洪出身官宦子弟,而且儒学相当有名,抱朴子一书曾自叙:「牢十二而慈父见背,十六始读孝经、论语、诗易,年廿余乃计作细碎。」

茅山志亦云:「尤好神仙导养之法,从祖玄,吴时学道得仙,号葛仙翁,以其炼丹秘术传授弟子郑隐,洪就隐学,悉得其法焉。」因此葛洪的仙术的确是得自葛仙翁修就符箓、丹术之法。「后师南海太守鲍玄,玄亦力学,遂占将来。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洪传玄业,兼综医学」由此葛洪的医学疗疾乃得自鲍玄。

「列仙传」:「东晋元帝时,丞相辟为椽,赐爵为关内读,撰抱朴子,神仙传行世。晋成帝初,司徒王导召补主簿,选为散骑常侍,不就。闻丹趾出丹砂,携子侄俱行。遂止罗浮山炼丹。在山七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世或谤其言,乃着内外篇,凡百十六篇,名抱朴子以示迷者。」

关于葛洪的「丹成尸解」和「炼丹成仙」是丹鼎派的看法和说法。两晋伴「符箓」而起者先盛行外丹,乃葛洪首倡,又称「金仙」。内丹以神气为本,外丹以炼铅汞为宗,内丹炼性,外丹养形。

综观前言,阁皂灵宝宗的祖师以著书立说,勤习修身,尤其葛洪合「易」「老庄」论养生,以「抱朴子」一书,使习练道术之法有其道门,对道家的理论和研究及传述,殆汉代魏伯阳以降,葛洪可谓贡献至多。

阁皂山灵宝玄坛为道教四派法坛之一,乃三国时代至晋朝灵宝派之开山,元时奉旨将三山法箓,诏均收归龙虎山天师府,乃改正一玄坛,为万法宗坛,至今仍之。

元朝时奉旨将三山法箓,诏均收归龙虎山天师府,乃改正一玄坛,为万法宗坛,至今仍之。

(图为东镇沂山冬景)

自唐、宋以来,“五镇奇观”一直与“五岳风光”齐名,所谓“五镇”即指: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据《明史》记载,“五岳五镇”的封号起于唐、宋时期,一直被尊称为“华夏十大名山”。直到清朝,“五镇”名声依然不减,康熙就曾多次造访南镇、西镇,并留有牌匾;乾隆也曾三登闾山,为北镇题词吟咏。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于战乱不断、疏于管理等原因,“五镇”名声渐渐衰落,以致不为众人所知。

东镇沂山位于山东省临朐县,为“五镇”之首,古齐长城绵延山巅,犹以“石奇、谷翠”著称;南镇会稽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为道教胜地;中镇霍山位于山西省霍州市,境内有华夏唯一现存的州级官衙霍州署,相传为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恭的帅府行辕;西镇吴山位于陕西省宝鸡县,为陕西第二名山,有“五峰挺秀”的美称;北镇医巫闾山位于辽宁省北宁市,山名在满族语里的意思是“翠绿的山”,为东北三大名山(另两山为千山、长白山)之首,其山形奇特,回环掩抱,有六重之多。

以下是正史里有关“五镇”的记载:

《旧唐书》卷二十四《志第四·礼仪四》

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东岳岱山,祭于祇州;东镇沂山,祭于沂州;东海,于莱州;东渎大淮,于唐州。南岳衡山,于衡州;南镇会稽,于越州;南海,于广州;南渎大江,于益州。中岳嵩山,于洛州。西岳华山,于华州;西镇吴山,于陇州;西海、西渎大河,于同州。北岳恆山,于定州;北镇医无闾山,于营州;北海、北渎大济,于洛州。其牲皆用太牢,笾、豆各四。祀官以当界都督刺史充。

《宋史》卷一0二《志五十五·社稷岳渎籍田先蚕奏告祈禜》“岳镇海渎之祀”载:

太平兴国八年,河决滑州,遣枢密直学士张齐贤诣白马津,以一太牢沈祠加璧。自是,凡河决溢、修塞皆致祭。秘书监李至言:“按五郊迎气之日,皆祭逐方岳镇、海渎。自兵乱后,有不在封域者,遂阙其祭。国家克复四方,间虽奉诏特祭,未著常祀。望遵旧礼,就迎气日各祭于所隶之州,长史以次为献官。”其后,立春日祀东岳岱山于兖州,东镇沂山于沂州,东海于莱州,淮渎于唐州。立夏日祀南岳衡山于衡州,南镇会稽山于越州,南海于广州,江渎于成都府。立秋日祀西岳华山于华州,西镇吴山于陇州,西海、河渎并于河中府,西海就河渎庙望祭。立冬祀北岳恒山、北镇医巫闾山并于定州,北镇就北岳庙望祭,北海、济渎并于孟州,北海就济渎庙望祭。土王日祀中岳嵩山于河南府,中镇霍山于晋州。

《元史》卷七十六《志第二十七·祭祀五》“岳镇海渎”载:

岳镇海渎代祀,自中统二年始。凡十有九处,分五道。后乃以东岳、东海、东镇、北镇为东道,中岳、淮渎、济渎、北海、南岳、南海、南镇为南道,北岳、西岳、后土、河渎、中镇、西海、西镇、江渎为西道。既而又以驿骑迂远,复为五道,道遣使二人,集贤院奏遣汉官,翰林院奏遣蒙古官,出玺书给驿以行。中统初,遣道士,或副以汉官。至元二十八年正月,帝谓中书省臣言曰:“五岳四渎祠事,朕宜亲往,道远不可。大臣如卿等又有国务,宜遣重臣代朕祠之,汉人选名儒及道士习祀事者。”

其礼物,则每处岁祀银香合一重二十五两,五岳组金幡二、钞五百贯,四渎织金幡二、钞二百五十贯,四海、五镇销金幡二、钞二百五十贯,至则守臣奉诏使行礼。皇帝登宝位,遣官致祭,降香幡合如前礼,惟各加银五十两,五岳各中统钞五百贯,四渎、四海、五镇各中统钞二百五十贯。或他有祷,礼亦如之。

其封号,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加上东岳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南岳司天大化昭圣帝,西岳金天大利顺圣帝,北岳安天大贞玄圣帝,中岳中天大宁崇圣帝。加封江渎为广源顺济王,河渎灵源弘济王,淮渎长源溥济王,济渎清源善济王,东海广德灵会王,南海广利灵孚王,西海广润灵通王,北海广泽灵佑王。

《明史》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五·礼三(吉礼三)》“岳镇海渎山川之祀”载:

洪武二年,太祖以岳渎诸神合祭城南,未有专祀。又享祀之所,屋而不坛,非尊神之道。礼官言:“虞舜祭四岳,《王制》始有五岳之称。《周官》:“兆四望于四郊”,《郑注》以四望为五岳四镇四渎。《诗序》巡狩而礼四岳河海,则又有四海之祭。盖天子方望之事,无所不通。而岳镇海渎,在诸侯封内,则各祀之。奏罢封建,岳渎皆领于祠官。汉复建诸侯,则侯国各祀其封内山川,天子无与。武帝时,诸侯或分或废,五岳皆在天子之邦。宣帝时,始有使者持节祠岳渎之礼。由魏及隋,岳镇海渎,即其地立祠,有司致祭。唐、宋之制,有命本界刺史、县令之祀,有因郊祀而望祭之祀,又有遣使之祀。元遣使祀岳镇海渎,分东西南北中为五道。今宜以岳镇海渎及天下山川城隍诸地祇合为一坛。与天神埒,春秋专祀。”遂定祭日以清明霜降。前期一日,皇帝躬省牲。至日,服通天冠绛纱袍,诣岳镇海渎前,行三献礼。山川城隍,分献官行礼。是年,命官十八人,祭天下岳镇海渎之神。帝皮弁御奉天殿,躬署御名,以香祝授使者。百官公服,送至中书省,使者奉以行。黄金合贮香,黄绮幡二,白金二十五两市祭物。

三年,诏定岳镇海渎神号。略曰:“为治之道,必本于礼。岳镇海渎之封,起自唐、宋。夫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受命于上帝,岂国家封号所可加?渎礼不经,莫此为甚。今依古定制,并去前代所封名号。五岳称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五镇称东镇沂山之神,南镇会稽山之神,中镇霍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北镇医无闾山之神。四海称东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四渎称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帝躬署名于祝文,遣官以更定神号告祭。六年,礼官言:“四川未平,望祭江渎于峡州。今蜀既下,当遣人于南渎致祭。”从之。十年,命官十八人分祀岳镇海渎,赐之制。

万历十四年,巡抚胡来贡请改祀北岳于浑源州。礼官言:“《大明集礼》载,汉、唐、宋北岳之祭,皆在定州曲阳县,与史俱合。浑源之称北岳,止见州志碑文,经传无可考,仍祀曲阳是。”其他山川之祀。洪武元年躬祀汴梁诸神,仍遣官祭境内山川。二年,以天下山川祔祭岳渎坛。帝又以安南、高丽皆臣附,其国内山川,宜与中国同祭。谕中书及礼官考之。安南之山二十一,其江六,其水六。高丽之山三,其水四。命著祀典,设位以祭。三年,遣使往安南、高丽、占城,祀其国山川。帝斋戒,亲为祝文。仍遣官颁革正山川神号诏于安南、占城、高丽。六年,琉球诸国已朝贡,祀其国山川。八年,礼部尚书牛谅言:“京都既罢祭天下山川,其外国山川,亦非天子所当亲祀。”中书及礼臣请附祭各省,从之。广西附祭安南、占城、真腊、暹罗、锁里,广东附祭三佛齐、爪哇,福建附祭日本、琉球、渤泥,辽东附祭高丽,陕西附祭甘肃、朵甘、乌斯藏,京城不复祭。又从礼官言,各省山川居中南向,外国山川东西向,同坛共祀。其王国山川之祀,洪武十三年定制。十八年定王国祭山川。仪同社稷,但无瘗埋之文。凡岳镇海渎及他山川所在,令有司岁二祭,以清明、霜降。

《清史稿》卷八十三《志第五十八·礼二(吉礼二)》“地祇岳镇海渎山川”载:

(康熙)三十五年正月,为元元祈福,始遣大臣分行祭告,凡岳五:曰东岳泰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北岳恆山。镇五:曰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中镇霍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海四:曰东海、南海、西海、北海。渎四:曰江渎、淮渎、济渎、河渎。又兀喇长白山。翕河乔岳自此始。明年,朔漠平,遣祭岳、镇、海、渎如故。雍正二年,赐号江渎曰涵和,河渎曰润毓,淮渎曰通佑,济渎曰永惠。并赐东海为显仁,南为昭明,西为正恆,北为崇礼。乾隆二年,封泰宁山曰永宁,附祀地坛如故事。

五岳之外有五镇

五岳归来不看山。山岳崇拜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信仰传统,据我推测可能在我们的祖先还淹留于昆仑山(口口相传而已,无法确指,但并非今日的昆仑山,今日的昆仑山是汉武帝在中国的西部划了一个圈定下来的)时形成的,后来迁移到中原后,在昆仑信仰之外,适应新的地理环境,逐渐又产生了五岳五镇信仰。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全中国都把旅游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做的今天,五岳的名声日甚一日,被做足了文章,而五镇却始终默默无闻,甘于寂寞,这实在是一种反常的现象。我到绍兴的时候发现,即使是以精明著称,商业开发无所不用其极的绍兴人,在旅游宣传上也很少提到境内的五镇之一会稽山,让我很有些不解和疑惑。

所谓“五镇”是指在国家祀典上仅次于五岳的五座山: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说白了就相当于五岳的副官。东镇沂山位于山东省临朐县,为“五镇”之首;南镇会稽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中镇霍山位于山西省霍州市;西镇吴山位于陕西省宝鸡县;北镇医巫闾山位于辽宁省北宁市。

五镇起源于何时,其实现在已经很难讲清了,《明史》上说:“《周官》:兆四望于四郊,《郑注》以四望为五岳四镇四渎”。似乎周朝就已有“四镇”了。

正如五岳一开始只有四岳一样,五镇起先也只有四镇,少一个中镇。一直到唐朝时,在国家祀典中还只有四镇,《旧唐书》卷二十四《志第四·礼仪四》载:“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东镇沂山,祭于沂州;南镇会稽,于越州;西镇吴山,于陇州;北镇医无闾山,于营州;祀官以当界都督刺史充。”每年由当地的地方最高长官刺史,相当于今天地级市的市长代表国家进行拜祭。

到了宋朝,加了一个中镇,才正式有了五镇的说法,《宋史》卷一0二《志五十五·岳渎》记载:“立春日祀东镇沂山于沂州。立夏日祀南镇会稽山于越州。立秋日祀西镇吴山于陇州,。立冬祀北镇医巫闾山于定州,北镇就北岳庙望祭。土王日祀中镇霍山于晋州。”宋朝山河破碎,幽云十六州始终没有收复,在长城之外的北镇便只好望祭,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蒙古人统治中国时,也入乡随俗,《元史》中就记载忽必烈对大臣们说:“五岳四渎祠事,朕宜亲往,道远不可。大臣如卿等又有国务,宜遣重臣代朕祠之,汉人选名儒及道士习祀事者。”这些山河之神,本来是应该我亲自去的,但是路太远了,又没有发明飞机,我只好让我的大臣代劳了。忽必烈送给五镇的礼物要比五岳低一个档次,“五镇销金幡二、钞二百五十贯”,实际上都便宜了山上的道士。元朝还规定,新皇帝登宝位,都要给这些山河之神送礼物,给五岳“各中统钞五百贯“,五镇就要少一些”各中统钞二百五十贯”。毕竟是副职吗,想必这些神仙也能理解。

到了明朝,五镇的地位似乎有所提高,因为在元朝的时候,五岳都被皇帝封为“帝”,五镇却什么封号也没有。明朝则一视同仁:“今依古定制,并去前代所封名号。五岳称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五镇称东镇沂山之神,南镇会稽山之神,中镇霍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北镇医无闾山之神。”(见《明史》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五·礼三岳镇海渎山川之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