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光绪辛巳本 《广灵县补志》光绪辛巳年()刻本,是清代第三个版本,亦即最后一个版本。《山西地方志综录》统计,全国有31个单位收藏(同样不计年台湾省影印本和民间藏卷),流传范围小于乾隆本,但民间存书数量相当可观,已知本地私人即存有多部。这部志书是知县杨亦铭纂修、训导张树标检阅。另有协办2人、校对4人、采访11人、劝捐6人、缮写1人、督刊2人,参加这次修志的共计28人。尽管是补修志书,但修志人员仍比上一次增加了1/4,官修志书能够调动人力、物力的优越性显而易见。 《广灵县志》乾隆本(左)和光绪本《补志》刊印时,还将乾隆甲戌本同时重印,一起配套传世。据我所发现,在本地保存下来的乾隆本,大部分是与《补志》同印的重印版本。大凡同时藏有乾隆甲戌本和光绪辛巳本者,也许都是如此。只是我未全部过目,不便冒然完全肯定而已。真正的乾隆版在广灵我只发现民间有2部,其中我保存的一部仅残剩不足一半。乾隆版和光绪版很好区别,乾隆版长23.3厘米,宽16厘米;光绪版长26厘米,宽17.3厘米,与补志相同。另外两版本的纸质也不一样,乾隆版的用纸又薄又软。令人惊异的是,乾隆甲绪本的版片竟然完好无损地保存了年之久,再次使用。我将重印本与初印本对照,字迹完全相同。再与《补志》字迹对照,则大不相同。版片能够保存这么多年而无毁损,确实不容易,说明历代官员都非常重视这一宝贵文化遗产。乾隆、光绪两套刻版经这次印刷后,版片仍一直保存,有3房之多,其中或有康熙本刻版,都存放在城隍庙内,近年才逝世的王治镐老人曾见过。抗日战争爆发后,县城被日寇侵占,这批版片才下落不明。 《补志》全书名义上是正文10卷、首1卷,共11卷。实际上正文是8卷,山川、风土两卷俱无补志。有关版本著述均记作“[光绪]广灵县补志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有两卷没有一点内容,原编者也在书中作以说明。至于“末一卷”,则根本不存在。《补志》包括补修原有子目和新设子目共43目。全部篇目详下表: 因为是补志,篇目就只能在乾隆本基础上做较小范围的整肃。全书补写子目和无补子目各约一半。新设子目占1/4,可视为有所创新,为志书添加了生气。 杨亦铭等修志不仅补起了百年不传之绪,而且重印前代旧志,看来人、物力都没太大问题。为什么不重修而要补修呢?书中有详细交代。卷首载有光绪五年()五月二十九日山西巡抚部院的《札文》,也就是省政府文件,札文云:“……现已由省聘请博通淹雅多识能文之儒,纂修全省通志。所有各州、县志书亦须一律修辑,以备採择考证之资,籍免舛误遗漏之患。”对于修志方法亦有明确规定:“州县原有志书,亦毋庸更动。先令各牧查明原修志书,以后应载各事,另修补志一册,即照原分门类,挨次编纂。其原修志书以前事实,前志未载,应行添入者,另列补遗一门;或前志已载,尚须辩正者,另列纠误一门;以期简便。”既然上宪明令补志,那么也就只能照章办理,志书只能补修,而不能重修。这里也告诉我们,基层政府修志是为上级政府修志以至全国修史提供素材,在清代已经制度化。 《广灵县补志》光绪本内页光绪补志在内容取舍上,应该说也有一定成功之处。如关于具体人口数字的记载等,更重要的还有花了大量篇幅在政令志里进行禁烟宣传。可惜没有就鸦片对本县的危害程度和禁烟实绩予以记载。政令志还载有《举办守助谕》,是编练乡村地主团练武装的具体规定细则。这些都很有时代特征,对于研究清朝末年山西政治经济状况很有参考价值。 《补志》体例基本无甚大的突破,杨亦铭在序中说:“所得各事,即于分类下续入。无则阙之,纂成补之。体例一遵旧章,不敢妄为增删。尚无前志未载,应行补遗。及已载尚须纠误者,是后也。”此话功过参半。作为补志,将应补内容如数补写,将应载而未载者予以补遗是正确的。把对前志的纠误工作,留给后人去解决,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而且也违背上级宗旨。大约他认为上级主要要求补写,其余维持现状,并不过分。本来至少还应补写“辩疑”一目。 光绪补志在志书理论上毫无建树,说明清末志书理论发展停滞,趋于僵化,使志书难具特色,修志事业江河日下,显示出沉沉暮气。这与整个社会形势不无关系。清末统治的腐朽,自然而然地影响了方志事业的发展。 《广灵县补志》光绪本内页六旧志余音 光绪补志56年之后,到民国二十六年()初,广灵县又筹划修志。但工作刚刚开始,抗日战争爆发。广灵陷入兵慌马乱之中,修志成为泡影。具体组织、筹备和资料搜集情况,今已无法查考。 《广灵县志》清合订本解放后,年,原县教育局长贾化宇独自搜集资料,再度续修志书,并陆续撰写出一部分初稿。也有人说已完稿。“文化大革命”中,他因此受到冲击。事业未竟,老人长逝。已成手稿,后于家中散失,未能保存下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界倡导修志呼声日甚。广灵县从年开始筹备新修志书,年4月,县志办公室成立。在纂修新志同时,着手整理标注旧志。年又从北京影印回康熙本,连同原有乾隆、光绪本,将清代3个版本从本县合印部。年装订成册。有此,足可使清代志书传之不朽,不会再像明代各个版本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湮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