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诈骗曝光 http://pf.39.net/bdfyy/zjdy/161222/5131646.html 三康熙乙丑本 《广灵县志》清康熙乙丑年()刻本是清代第一个版本,国内仅京、沪两处存有胶卷,本县据胶卷影印2部。志书由知县李焕斗辑编,教谕任之琇和训导刘介祉校阅,本县绅士王五鼎纂修,还有王逢泰、李长荣、白屋隆、王振斯4人同订而成。修志班子人员充实,分工明确,众手成志。为10纲、也就是10个分志,下设60目。每一纲自成一卷,自甲至癸。卷首为序和图说。有的内容不足列目,附于相近子目。篇目详见下表: 总起来看,志书门类比较齐全,但方舆、建置两个分志下设的子目,归属不尽妥贴。沿革卷归入建置志,城池、驿传归入方舆志较为合理。祀典志的内容大部分纳入建置志和学校志或其它分志才好。也许,当时认为“维风励俗”非以尊崇偶像不可。在以后的乾隆本中,修正了康熙本篇目的失当之处。 康熙本的记述方式言简意赅,但编纂体例却出现了重大不足。每一子目,前既有“叙”,后复加“论”,戴帽穿靴。“叙”为提纲挈领犹可,“论”则不合志书规范。“论”之内容又多属空发议论,成为赘语。虽其意在仿效太史公之笔,并使各子目首尾齐全,浑然一体,但失之樊篱,不合志体,诚不可取。 在志书理论上,康熙本贡献很突出,较万历本有着更深入一步的发展。除“邑志”相当于“国史”、“家乘”的传统认识之外,李焕斗在志序中更加明确了志与史的区别,即“志也者,纪一方之实录”。明朝以来,中央一直有“实录”。我们知道,那是修史的素材。而方志是“一方之实录”,这就把志的自身特点与史的重大区别搞得泾渭分明。对于志书的社会功用李焕斗概括为“将以维风励俗,善政宜民,上佐太史輶轩之采,下资后览法戒之规”,志书并不仅仅是“备稽考,广见闻”的趣味性资料书。李焕斗还十分重视志书的严肃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等。用 《广灵县志》康熙本的学宫图他的话来说,便是“讹者正,谬者辟;遗者补,阙者续;疑者阙,信者征。宁质无浮,宁真无伪;宁严核无滥觞,宁朴野无文饰”。所有这些都是正确无疑的,完全可以作为今人修志所吸取。 康熙本在志书内容的详略上重点突出了当代。如政令志里的内容,几乎全部是当时的情况。对于前朝、前代、甚至前任的记载很少。艺文志在突出当代的前提下,也较多地收入当时的诗文,有的不仅有文学价值,而且史学价值很高。如李焕斗诗《广灵记事》五首,十分详细地记述了有关康熙二十、二十一两年广灵遭受特大自然灾害的惨景。 在对待修志事业上,李焕斗还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志书定稿之后,没有刻书经费,自己带头捐资,不足又去募捐。然后利用和灵丘知县的同乡关系,将为灵丘刊志者,召到广灵刻印5个月,功告垂成,终于“俾百余年淹没不传之绪,赖以复明”。此种精神实属可佳。 附记:近年从网络发现,国内民间尚存《广灵县志》康熙本原版书,并在网上出售,要价一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