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1/3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代县,位于忻州市北部,背依雁门山,南临五台山,中部为狭长的平川地带,滹沱河横贯全县东西。代县的建置名称,行政区划随朝代更迭而多次变更。但不论什么朝代,这里都是金戈铁马,纵横驰骋的战略要地。由于雁门关是屏障中原地区与塞外漠原的最重要的关塞,因而雁门关长城就成为万里长城上最重要的长城段之一。代县境内修筑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现存的长城遗址有赵长城遗址、汉长城遗址、宋、明等朝代的长遗址。   

明代以前的长城

  明代以前的长城有战国时期的赵长城,西汉时期的汉长城,北齐和隋代修筑的长城以及宋元长城及堡、寨、垒。

  1、赵长城。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肃侯十七年(前)筑长城。”《史记·正义》按:“赵长城从蔚州北,西至岚州北,尽赵界。”《长城》一书说:“赵肃侯所筑的北长城,大体位置在飞狐口(河北蔚县)、雁门关(山西代县)一带”。大致路线是东起代郡(蔚县)、广灵,西南而行,经恒山、夏屋山、勾注山(代县雁门山)、阳方口、神池、五寨,由保德而入黄河,大约多公里。现存遗址有勾注塞铁裹门处的“V”字工程,人工凿成一条顶宽30米、底宽3米、谷深20米、南北长50米的巨大壑口。壑口底部用石块平铺成路,有弧形砖,当系门洞遗物;南北两边,山路下延,古道遗迹明显(详见《雁门关志》)。太和岭口等处亦有遗迹。

2、汉长城。汉长城在雁门关外后腰铺附近完好地保存着一段,皆为石砌。年,有关专家在考察中发现有石长城,基宽2米,高约1米,少部分地段为夯土筑砌,由于日晒雨淋和人为破坏,时断时续,但脉络基本连贯。西与神池、宁武、原平的石长城相连,东由代县猴岭折向黄草岩,再向山阴县的水峪口,跨过代县的金刚垴、馒头山、草垛山直到分水岭境内的长城村附近。如以代县猴岭为界,西段古长城与“赵北长城”似相吻合,东段与广灵县境内的西汉元光五年(前)所筑石长城几乎无异。

3、北齐和隋长城。据光绪《代州志》记载:“古长城在州北,北齐及隋并尝兴筑以备突厥。”据《北史·周》载:北周大象元年(),“诏大司徒于栗翼巡长城,发山东诸州民修长城,立亭障,西自雁门,东至碣石(今河北省昌黎县)”。《隋书》载:隋大业四年(),燕代沿边诸郡旱,发卒百余万筑长城。十三年(),天下又旱,时郡县乡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筑长城。《寰宇记》:“隋长城自繁峙东入飞狐界是也。”光绪《代州志》注曰:飞狐在今涞源县北,隋繁峙县治武州,在州东30公里。

4、宋、元长城及堡、寨、垒。宋太平兴国四年(),命潘美、梁思迁太原城,并筑沿边堡障(见《宋书》)。宋治平二年(),唐介知太原府,夏人数扰代州边,多筑堡境上(《宋史·唐介传》)。光绪《代州志》载“雁门十八隘,自宋有之,明皆建立城堡”。代县境内的太和岭口有其遗存。西陉寨遗址,位于麻布袋沟与陡沟交汇处以南高地,为宋初名将杨业所筑,现残存寨墙数百米,高低不等,夯土层及地基清晰可辨(见《雁门关旅游区规划》)。

  元天历六年()九月,令冀宁路所辖代州之雁门关、崞州之阳武关,皆穿堑垒石为固,调丁壮守之(《文宗本纪》)。   

明代长城

代县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是明代修筑的长城。明景泰元年(),刑部右侍郎江澜督修雁门关(《通志》)。明正德八年()筑长城,东起浑源州,西至宁武,因山为险,凡里(见《宁武志》)。“正德十一年()都御史李钺增筑之堡十有一于北口,在关东者七,关西者四,又于通敌要路咸斩崖挑堑,间以石墙”(《舆图志》)。明嘉靖十九年(),都御史刘臬筑雁门隘塞里,高阔一丈五尺,掣回大同守军,分戍十八隘(《通志》)。“嘉靖二十五年(),宣大总督翁万达大修雁门长城,自老营堡丫角山至平型关东,凿堑添墩四百余里”(《明史·翁万达传》)。明万历三十三年(),巡抚李景元重筑雁门关边墙,绵亘十五里,即今新广武到白草口之长城(见《山西通志》)。

  明代历次所筑长城,都是在旧址上加高砌砖,每米,筑一戍堡,并置烽火台。在厄隘处置堡寨,凿壕堑,设暗门,派兵把守,防御鞑靼、瓦剌入犯。

  长城在代县境内,沿代县与朔州界紫金山(因山上长有“紫荆”,谐音为“紫金”山)西行约八华里。因山势陡峭,巉岩险峻,以险为塞,未筑城墙。从一座海拔二千二百五十三米的高山东坡起,至大西沟南,因地势较险,石墙构筑极为简单,圮坍严重。从大西沟至白草口西山,利用险要的山势未筑城墙。

长城过白草口,爬上海拔一千五百六十八米的东山。山脚到山顶处城墙原为砖砌,今多残存内部夯土。只在接近山顶近一百米的地方,开始有残坍的砖墙。上到山顶,城墙为阶梯式,保存较好,砖砌垛口尚存。有些陡峭的地方未筑墙,将砖砌垛口砌在山岩石上,有的地方只存一堵外墙。

  长城过猴岭山顶峰,再过两座残圮的砖砌敌楼,向北循山而下,至山阴县新广武城为砖砌。今城墙外侧砌砖保存尚好,里侧砖墙已毁掉。临近广武城,因地势平缓,洪水冲刷,城墙已毁掉。这段保留至今的长城,全长米。为明万历三十三年()巡抚都御史李景元所筑。“绵亘十五里,坚固精好,外护雁门,内巩省会,敌不敢窥焉”。(清乾隆版《代州志》)。

从白草口至新广武的这段长城,正是明朝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白草口为唐雁门关即西陉关北塞,新广武为明雁门关即东陉关北塞。长城外砌城砖,内筑夯土,高8~10米,上阔4米(史载一丈五尺)。上有戍堡、敌楼,下有暗门。现保存完整的敌楼有“针扃”、“雄皂”等。楼有额匾,落款均为“万历丙午仲秋之吉,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兵备副使李茂春、左参将陈天爵、管粮通判蒲喜轮立”。敌楼多数筑于长城外侧,面宽10米,进深8米,总高15米左右。壮橹敌楼建于长城正中,前后两道门可将长城封闭。靠白草口一段,原垛口、女墙筑于石山上,现内无土墙,唯有砖垛口,巍然矗立于奇岩陡峰之巅,十分雄险壮观。暗门筑于内可屯兵、外可冲锋的地段。门洞砖券,高2米,宽1米。长城顶部三层城砖铺面,可以走马。长城附近建有烽火台、兵营暖屋(现毁)。此段长城的位置,历史上称陉岭,是区分内外、捍卫中原的门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