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白灵苏孜阿甫片价格大概是多少 http://m.39.net/pf/a_4340655.html 北齐辖境相当今天山东、河北全境及山西大部和河南的一部分。北齐立国之时,西有北周的虎视眈眈,北有突厥、蠕蠕(柔然)、契丹等的侵扰,形势严峻,因此,自建国始就不惜巨资,屡兴长城,可谓“在秦以后明以前,总算推之为第一。”[1]。山西处北齐国土之西部和北部,隔河与北周遥望,北面与蠕蠕和契丹错处,理所当然成为北齐修筑长城的重点区域了。 █视频:荷叶坪北齐长城。太原道摄制 一、《北齐书》所载山西的几条主要长城 1、黄栌岭至社干(或子)戍长城。 卷四《文宣帝纪》记载:“天保三年九月辛卯,帝自并州幸离石,冬十月乙未,至黄栌岭,仍起长城,北至社干戍四百余里,立三十六戍。”这是北齐政权首次在山西境内修筑长城。 █黄栌岭北齐长城遗迹 █黄栌岭上金锁关。张珉摄 █兴县裴家津北齐长城遗址文保碑。王玉珍拍摄 、夏口至恒州长城 同上载,天保六年“是岁诏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城,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九百余里。”夏口即今天北京之下口,恒州在今大同境内[]。 3、总秦戍东至大海长城。 同上载:天保五年,击退柔然对肆州侵袭后,于十二月,齐文宣帝“北巡达速岭,将起长城。”,又云七年“先是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 4、“重城” 同上载:天保八年初,“于长城内筑重城,自库洛拨而东,至于坞纥戍,凡四百里。” 5、轵关长城。 卷七《武成帝纪》也载:“河清二年三月乙丑,诏司马斛律光督五营军士,筑戍于轵关。”卷17《列传第九》:“四月,(斛律)光率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西,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三戍。” 这几段长城在什么位置?现存情况又如何呢? 二、位置 笔者曾在年和年进行过调查,在山西境内发现的北齐长城三条。第一条在今天五寨县城南1公里处的大洼山上,长城顺山坡而下,基本呈南北状。第二条西起于岢岚县西境的阳坪乡,经岢岚,越芦芽山入宁武,沿管涔山主脊向东,止于黄花岭,又于代县太和岭起,经代县、应县、浑源止于广灵。第三条在晋城泽州县南大口、小口一带。 三、形制、分布以及现存情况 第一条:位于五寨县城南1公里的大洼山上。长城起于大洼山山顶,顺山的北坡而下止于山脚,约长米。大体呈南北走向。上半段长约米,墙体为砂岩垒砌,保存较好,现存于地面遗迹残高3.9米,顶宽.5米。下半段为夯土版筑,损毁较重,现存地面遗址最高处约0.7米。长城又于米处向东叉出一枝,呈东西向,此段墙体已为沙土掩埋为平地,具体长度不确。年夏作者调查时,在东距长城主体约00米左右的地方,当地百姓开山取石,暴露出一段墙体,长约8米,石灰岩片石砌就,高约.5米。在大洼山东向约6公里处有前、后边墙村,疑长城经由地,经调查,未果。 第二条:西起岢岚县阳坪乡松井村,经岢岚、五寨、宁武、代县、应县、浑源,至广灵加斗山。以县为段分述于下: 岢岚段:长城起温泉乡涧沟村,长城时断时续向东延伸,长约三千米,残高1~4米,底宽~10米,顶宽~3米。再向东于阳坪乡松井村东发现长城,此段沿岚漪河北岸东行,经王现庄乡大榆庄、神堂沟等村,城关镇于庄子豪村。在城关镇道生沟村东南折,于县城北1公里处跨天涧堡,直上青城山,后沿山梁蜿蜒一直东向,经宋家沟乡、王家岔乡辖境,于王家岔乡武家坪村入五寨县。境内大体呈东西走向,全长约70多公里。本段长城多为片石构筑,只有在黄土堆积较丰处夯土版筑。大部分段落损毁严重,现存残高一般为1—米,宽米,在靠近聚落处,遗迹不存。局部段落保存完好。 █岢岚王家岔长城。张珉摄 五寨段:位于本县东南境。由岢岚县王家岔乡武家坪村向东延入本县,经荷叶坪山顶,向东跨清涟河,于黄草梁山入宁武县境。大体呈东西向,全长约13公里。墙体为砂岩砌就,毁坏较重,类似石垄,现保存于地面残高1.3米。 █荷叶坪北齐长城。张珉摄 宁武段:长城于黄草梁山由五寨县入本县,经前、后马仑、李家沟村,至东寨镇窑子湾村前越汾河上源各河,逾雷鸣寺山脊,又于坝沟湾村跨石片河东上管涔山西坡,沿管涔山山脊蜿蜒至黄花岭止。境内全长70余公里,呈西南—东北走向。遗址断续相连,除边墙梁、坝沟湾村东两段保存较好外,其余损毁严重。 █宁武黄草梁(马仑草原)北齐长城。张珉摄 遗址保存较好的段落是位于东寨镇坝沟湾村东米管涔山西坡上。呈东西向,长约6公里。现存残段最高处3.8米,宽.5米。墙体采用箱式作法,墙体两侧由石灰岩垒筑,中间添填碎石与土。外侧墙体自上而下规则地分布着四排0χ10厘米的长方孔,排距50厘米,间距约55~60厘米。墙体顶部用厚10~0厘米的片石平铺。 █宁武三张庄北梁上长城,有人认为它是北齐长城,也有人认为它是东魏长城 代县段:起自雁门关乡麻布袋沟村西北公里处,经雁门关乡、胡家滩乡、分水岭乡,于分水岭乡长城村东3公里处入应县。县境内大体呈东西向,全长约80公里。遗址时断时续,墙体由花岗岩、砂岩块石垒砌,大部分塌毁,个别段落尚保持完形墙体。现存地面之上残段最高难.5米,宽米。 █紫金山北齐长城。张珉摄 应县段:长城遗址由代县长城村延入本县。经下马峪、犁树坪、白马石、北楼口等乡,于北楼口乡入浑源县。大体呈西南—东北向,全长约公里。大部分墙体由片石垒筑,有个别地段为土夯或削石为堑。墙体塌损严重,现保存于地面之上遗址残高0.6~3米,宽.6米。 广灵段:长城遗址由浑源县大仁庄向东延入本县,经香炉台、作疃、宜兴、张岔等乡出山西。呈东西走向,长约69公里。墙体均由片石垒筑,现存残高1.5~米,宽.5~3米。 位于宜兴乡磨湾村南1公里处的长城遗址保存较好。局部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公里。墙体均由片石垒筑,现存残高1.5~米,宽.5~3米。现存墙体遗址,隔3~5米有类似掩体类洞穴,疑为当地百姓开荒时所为。 第三条:在晋城市泽州县晋庙铺镇南。起自晋庙铺镇斑鸠岭村南1公里处,东北行近3公里。越山谷,又于背泉村西米处的石崖起,经背泉、大口村,向东行4公里于满安岭的断崖处止。大体呈东西走向,全长约8公里。墙体两侧均由石灰岩块石砌筑,中部填以碎石。斑鸠岭段在抗战时曾改筑工事,遗址基址尚好,顶部变易较大。现存残段最高处约4米,基宽4米。背泉、大口段保存尚好,现存高3米,顶宽3米。 █偏关县地椒峁北齐长城。张珉拍摄 █左云县前铺北齐长城。张珉拍摄 四、年代及相关问题 关于北齐长城的研究,有王国良的《中国长城沿革考》,寿鹏飞的《历代长城考》[3],艾冲的《中国的万里长城》[4],王育民的《中国历史地理概述》[5]等。对于山西境内北齐长城,几位先生都作了详尽的考订和分析,有共识也有分歧。 对于黄栌关至社干戍条长城的地望,王国良认为黄栌关在今离石西北80里,而社干戍则在朔州西里的废武州城。艾冲也有相近的认识,并对此段长城的经由地作了详细的描述,“长城起首于今离石县西北40公里处,趋北偏东延亘于方山、临县、岚县、岢岚,抵五寨北部”[6]。王育民认为,黄栌岭在南朔州治西河郡(今山西汾阳)西北60里,社平戍(即社干戍)在朔州治广安郡(今山西朔县)西南汾河上源,虽然与上面两位先生的认识有差异,但出入不算太大。 黄栌关在离石市吴城镇舍科里村东南1公里处的黄栌岭上,自古就是太原穿越吕梁联接离石重要的“东西之孔道”,因黄栌沟“窄狭而难行”,代有修葺“成商旅之通衢”(见黄栌关摩崖石刻),即便有长城遗址也早已残毁殆尽。作者对黄栌岭东北五公里的山岭进行了调查,尚未发现长城遗址,只在黄栌沟发现一条石垣。该垣从岭顶起北向顺沟而下千余米,疑为护路墙。 按上述几位先生的研究和文献的记载,五寨县大洼山段长城,当为天保三年所筑黄栌关至社干戍长城的北端无疑。 泽州县大小口段长城就是轵关长城遗址。除寿鹏飞认为轵关长城应在今龙泉—固关一线外,其它研究者大都认为轵关在河南济源市北。调查当时,成大林先生曾入济源市北白龙庙收费站南3公里左右,见到过此段长城遗址。至于大小口段遗址,清代就有人见过,“盘石长城,南至大口一里,至碗子城五里。”[7]与我们的调查正相映证。应当说这段长城起自积关西,然后东延经河南济源、沁阳等市,于泽州县晋庙铺镇斑鸠岭村入山西境,止于大口东4公里的断崖上。 █晋城市泽州县碗子城附近的早期长城 最不清楚,问题最多的是第二条长城遗址。明代蔚州有个叫尹耕的人在《九宫私记》中记述道:“余尝至雁门,抵岢、石,见诸山往往有劚削处,逶逦而东,隐见不常。大约自雁门抵应州,至蔚东山三涧口,诸处亦然。问之父老,则云古长城迹也。”“及读史,显王二十六年有赵肃侯筑长城事,乃悟。盖是时三胡并强,楼烦未斥,赵之守境东为蔚、应,西则雁门,故肃侯所以筑之。则父老所谓长城者,乃肃侯之城,非始皇之城也。”[8]尹耕的记述较具体地勾勒出这条长城的走向,但他在纠正始皇筑墙错误的同时,也为后人制造了混乱。“在楼子山上有古长城遗迹,明正德中兵备张凤翊立石山下,曰紫塞长城,或疑为六国赵时所筑之旧。”[9]直到今天乃有人持这种观点。即使是北齐所筑,但究竟是哪一年所筑,是哪一段,认识较为混乱。 《大清一统志》朔平府古迹条下云:(长城)“东接大同府北境,亘左云、右玉、平鲁三县北,西沿黄河接宁武府偏关县界,《北史·齐文宣帝纪》天保七年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八年又于长城内筑重城,自库落拨东至坞纥戍,凡四百里。”寿鹏飞完全承袭了这种观点,“天保三年,自河西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此为今陕北清水营至山海关之外边大长城。”[10]王国良、艾冲、王育民等则认为,黄栌关至社干戍长城北延到大同西北即总秦戍,然后再向东入河北省赤城,折南至居庸关又东向至海。由此看来,我们所调查的第二条长城就只能是天保八年所筑的“重城”了。 王国良、王育民以为“重城”是起于偏关东境,经雁门、北楼、平型等关而达晋燕交界处,这种认识显然是存在问题的,严然是明代内长城的一个反版[11]。艾冲认为,库洛拨,位于今朔州南境,坞纥戍,故址在今灵邱县西南境、平型关东北,这段长城是沿用了肆州长城和北魏“畿上塞围”的基址,从五寨北部东入宁武,过天池北、跨恢河,循恒山历经朔县南境、代县雁门关、应县、浑源、繁峙等县,抵灵邱西境沙河、唐河、滹沱河的分水岭上[1]。从表面上,他的这种认识似乎稍近实际,但又经不起推敲,照此是无法落实到地图上的。另外他对肆州长城的分布、走向也只是一种假设或推测[13]。 这条长城筑于何时,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这条长城是由两段组成的,东段就是天保八年所筑的“重城”遗址,艾冲的分析应当是有道理的。西段应为总秦戍至海的西段,研究者对这段长城存在分歧的原因就在于总秦戍位置的确定,人们总认为总秦戍是在大同附近或偏关西北,其实是错误的,文献记载的很清楚,“西河总秦戍”。既然是“西河总秦戍”,那么总秦戍在西河也就是不言而喻的了。魏晋北朝时,西河当指今离石周围一带,总秦戍应距此不远。《山西通志》就云:总秦戍“北齐天保筑长城起此,在州(保德)南十五里[14],这种看法比较接近事实。由此看来,总秦戍应在今天兴县、保德以及岢岚等的某个地方。结合调查,我们推测,该段长城起自岢岚西境,经岢岚、五寨南境、纵穿宁武,至神池黄花岭,然后北折,至大同附近与夏口—恒州段长城相接。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这条长城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1]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长城研究资料两种》第34页,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民国71年。 []《读史方舆纪要》卷44,大同县条:后魏道武帝自云中徙都于此,初为代尹治,迁洛后为恒州治。高齐废恒州置恒安镇,寻复为恒州。上海书店出版社,年。 [3]二书皆收入《长城研究资料两种》。 [4]艾冲:《中国的万里长城》,三秦出版社,年。 [5]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第十四章《长城》 [6]艾冲:《北朝诸国长城新考》,《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年。 [7]光绪《山西通志》卷4《关梁考》;乾隆《凤台县志》亦有相同记载。 [8]万历《太原府志》卷5《杂志》。《太原府志集全》,山西人民出版社,年。 [9]乾隆《宁武府志》卷9《古迹》。 [10]寿鹏飞:《历代长城考》,《北魏北齐及隋代之长城》。 [11]见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第四篇《南北朝诸国及隋兴长城》;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下册,第页。 [1]见艾冲:《中国的万里长城》第74页。 [13]见《东魏肆州长城》,载《文物世界》,年第三期。 [14]光绪《山西通志》卷5《沿革谱》下。 (王杰瑜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师悦菊山西省文物局信息中心;郭银堂忻州市文物管理处)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长城 “火烧边墙”今何在?——追寻东魏肆州长城 长城 晋城百里石长城,山西最古老的长城 上党地区惊现战国长城,曾见证山西最惨烈战争 山西长城的历史与现状 大地的伤口——你所未见的山西长城长城成为山西旅游新版块,没去过这3个地方不敢说走过山西长城! 老兵不死(上):山西长城的3个经典地标(1至16) 老兵不死(下):山西长城的3个经典地标(17至3) 俯视沧桑:换一个角度用上帝之眼品味山西长城 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正在消失的山西古长城 三晋长城——万里长城的璀璨华章 山西长城,镶嵌在三晋大地上的壮美诗行 壮哉,山西长城!!! 帝国面孔——山西长城之阳和道新平路 帝国面孔——山西长城之边城故人 雁门长城:沉寂的要塞,荒废的商道 寻访全国唯一的岢岚王家岔宋代长城 给你唱一段长城谣,寂寞又荒凉 杏花光影里的大美山西长城 我的队友我的墙:山西长城水泉营至老牛湾徒步穿越回顾 山西历代长城保护范围公布,40个县4余处 右玉古长城纪行 朔漠连垣墉,州堡傲苍穹——大美朔州长城 高海平:寻访晋北军堡群(三)镇虏堡、月华池、高山城、云冈堡高海平:寻访晋北军堡群(二)新平堡、汉长城、桦门堡、许堡高海平:寻访晋北军堡群(一)将军会、马堡、大河堡、铁山堡……长城 石破天惊败胡堡 朔州长城,风华岁月歌 兴县有段北齐长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