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局、办:
现将全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通知如下,望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有关规定,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结合实际,认真做好保护发展工作。大同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广灵八角地木偶戏项目保护单位:广灵县木偶皮影艺术协会
古时又被叫做傀儡戏,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这些木偶形象百态,造型精致,每一个木偶都充分体现了角色所需。恰是如此,木偶戏在中国艺术领域中,堪称一绝。广灵县地处山西省东北边陲,北岳恒山东麓,历史悠久。战国时为赵平舒邑,西汉置平舒县,属代郡,金改名为广灵,是山西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上的广灵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边塞文化,广灵八角地木偶戏是代表之一。传统技艺大同凤临阁百花烧麦保护单位:山西凤临阁餐饮有限公司
凤临阁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大同,是大同名气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老店,明代就已经名扬天下,凤临阁百花稍麦是大同凤临阁名吃。庚子年八月三十日慈禧太后偕光绪西逃路经大同,派太监李莲英到凤临阁点菜,厨师精心制作了9笼百花烧麦,透明晶亮的薄皮中,包着鸡、鸭、鱼、牛、羊、猪等9种肉馅,烧麦上端制成牡丹、芍药、秋菊等9种花形,馅内浇以相应的花形果汁,鲜而不腻,慈禧食后将自己专用的一套银制餐具赏给厨师。从此,凤临阁的百花烧麦名扬华夏,历久不衰。传统技艺老大同什锦火锅保护单位:大同市老大同食品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什锦火锅”是古城大同一道民间传统名菜。“什锦火锅”制作工艺独特,汤浓清香,菜品丰富,荤素搭配均衡,四季滋补,营养爽口,色、香、味皆属上品。为保证不破坏锅内菜品的营养成分,器皿使用大同传统手工制作铮亮美观的黄铜火锅,使用果木烧制的木炭作燃料,保持锅内蓄火稳定,香气四溢。传统技艺大同贺老人羊杂保护单位:大同市城区贺老人羊杂
大同地区自古即有把羊肝,羊肺,羊肠以及羊血,洗净,蒸熟,切碎配以葱、姜、蒜、辣椒、盐等调料制成汤食用的习惯。因为里面杂七杂八,应有尽有,故称羊杂,羊杂汤里掺些山药粉条,有荤有素油而不腻,至纯味美,具有明显的驱寒暖胃强身等功能。大同人吃羊杂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赵武灵王时期,金元以后传到金都。如今的贺老人羊杂吸收了怀仁羊杂、应县羊杂、平旺羊杂的优点,选用优质绵羊内脏和精制山药粉条,增加了桂皮、八角等调味料,将羊杂碎、粉条、羊血,分煮合烩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贺老人羊杂,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辛创业与发展,如今已是大同名优小吃知名品牌。传统技艺左云莜面制作技艺保护单位:左云县人民文化馆
莜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期短,成熟后子实容易和外壳脱离,磨成粉后可食用,就叫莜面,也叫裸燕麦面,又叫油麦面,这种植物的子实也叫莜麦。由莜麦加工而成的面粉。经过精细制作成为食品。莜面的营养成份是其它面粉营养成份的七倍以上,可与精面粉媲美。将莜麦加工磨成莜面,要经过三熟:地里收割一熟,上磨前用炒锅炒黄第二熟,和面前用开水泼烧搅和第三熟。这样和成的莜面色黄、味香、很筋。将和好和莜面捏成各种形式的小件儿,上笼蒸熟,蘸腌水(腌烂腌菜或大菜的盐水)调食者总名之曰蒸莜面。传统技艺浑源烧酒制作技艺保护单位:浑源县恒山酿酒厂
北岳恒山脚下的浑源县古称浑源州,盛产之白酒,统称浑源烧酒,亦称恒山白酒,故有“状元酒”和“圣酒”的美誉。“吸水烟下兰州,喝烧酒浑源州”的名谚一直在华夏大地广为流传。浑源酿酒源远流长,据《浑源县志》记载:浑源酿酒始于晋,兴于宋,盛于明,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浑源烧酒传统酿造技艺日积月累,代代口传心授,经历代绵延传承和不断创新发展,技艺日臻完善,至明朝浑源烧酒已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数百年来浑源烧酒形成了独特的生产工艺和产品风格。浑源烧酒传统酿制以优质高粱为原料,特色的工艺流程为包括制曲、发酵、蒸馏、勾调、封装等几个重要环节。原料经清选、粉碎、高温润糁、蒸糁、加量水、配大曲、蒸辅料、和酒醅、冷散、入窖,发酵28天后出缸蒸馏接酒等复杂过程。蒸馏出的白酒经贮存、陈化、过滤等工艺过程后,经大师之手通过合理的搭配、调和勾兑,达到最和谐、最优美的白酒姿态。传统技艺浑源正北芪加工技艺保护单位:浑源县黄芪协会
浑源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地带,是我国著名的“黄芪之乡”。素有“世界黄芪在中国,中国黄芪在山西,山西黄芪数浑源,浑源黄芪甲天下”的美誉。当地传统手工加工技艺最有名气的是代代相传的浑源康氏黄芪加工坊第七代传人康尧,通过向前辈老艺人以口传身授的方式拜师学艺,精确地掌握了一整套传统手工加工工序,为使这项古老的传统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80年代,他承接父辈加工作坊,改善设施设备,开展加工生产。多年来,不但在加工技艺上继承前辈纯手工技法,而且在工艺、规模和产品的种类上不断得到提高。以其娴熟的技艺,独特的风格创新加工的黄芪系列产品赢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年在广交会上获得了地道药材认证。传统黄芪加工原料为:精选正黒芪原枝。加工工具有:工作台、绳子、切刀、刮刀、煮锅等。制作流程经过刮皮、切片、剪边、烘干、分等,密封包装等六道工序而成。他加工的正北芪、正黑芪、副白芪以及双顶片、顶片、大切片、尚切片、特级片、二级片、茶料片等三大类30多个规格的品牌产品以其色泽光亮,精致美观的特点远销全国各地,畅销于世界各国,备受广大用户的青睐。传统技艺苦荞凉粉制作技艺保护单位:苦荞凉粉制作技艺
苦荞面凉粉是山西灵丘独特的汉族传统小吃,以它独特的地方风味久负盛名,誉满晋北。其制作方法并不难,一般农家都会制作,民间叫“出凉粉”。苦荞面凉粉的制作过程是,先把面放在盆里,然后倒入水,边倒水边搅动,搅至半稠半稀的糊状为宜。第二步是,在锅里烧开水后(水的多少因面而定),将已搪好的面糊慢慢往开水锅里倒,边倒边搅,锅底的火不应停,但注意不能太大,以免焦糊,全部倒完,全部滚开成熟。然后用木勺或木拐踩搅,直至全部踩匀筋道。第三步是,用勺子舀到碗或盘子里晾冷后倒出来,成为一个个凉粉坨罗儿。另一种晾凉的办法是将滚熟的凉粉糊涂抹在盆帮上,待冷却后划成小块,一片儿一片儿地欠下来。食用时用刀切碎,浇上备好的佐料齐全的盐水,就可美美地入口了。传统技艺李家熏鸡技艺保护单位:灵丘县人民文化馆
传说,清朝雍正年间(年),一位官吏到灵丘县做官,由厨师李进才、李有才兄弟二人服侍,兄弟俩最拿手的就是制作熏鸡。后来这位官吏告老还乡后,李氏兄弟就在城里住下,开了一间饭馆,专制熏鸡出售。以后又传给了李玉成。到了清朝末年,其子李运继承了父亲的传统技艺,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同时,自己又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制作工艺,使他的熏鸡制作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烹制加工时又加入了多种中药,所以这种熏鸡具有益脾健胃、补虚理气、消食健脾、因精养神的效用,很受百姓的欢迎。
加工灵丘熏鸡首先要选用膘肥体壮的活鸡,宰杀后,用70℃水烫煺鸡毛,在臀部开一小口掏出内脏后洗净,将一翅别入口腔内,再从刀口伸出,将另一翅别在背后,鸡头则向胸内盘回。煮制时,将陈年老汤烧开,将生鸡按大小分层放火锅内;然后将白豆蔻、紫豆蔻、肉豆蔻、肉桂、公丁香、砂仁、陈皮、良姜、花椒、大料、小茴香按一定比例放入纱布袋,放入汤锅中,最后加入适量的酱油、白酒及其他调料,用温火煮沸,再用小火焖煮,煮制的时间长短,根据鸡的老嫩而定,当年鸡约3~4小时,老鸡时间稍久一些。
将煮制好的鸡放在特制的铁床上,然后将烧红的炭块放到熏池里,再把老柏木锯末撒在红炭块上,还有粗糠也撒在柏木锯末上,把铁房放在熏池上面,盖上罩子,熏40分钟即可。
灵丘熏鸡应趁热吃,不走油,不跑味。切食时刀口很是讲究,先从鸡身中间左右切成两半,然后再把前脯、后腿切成细条,将腿、翅剁成小块,很是独特。传统技艺张家擀毡技艺保护单位:灵丘县人民文化馆
擀毡这一工艺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过去,擀毡匠备受人们尊重。擀毡用料主要以羊毛、牛毛为主,而且要求毛丝纤长,所需的豆面和麻油要求纯正,而且要纯手工作业,弹毛、铺毛、喷水、喷油、撒豆面、铺毛、卷毡、捆毡连、擀连子、解连子压边、洗毡、整形、晒毡,13道工序缺一不可,每个细节只用简单的工具,用手工操作完成。擀毡过程中唱着擀毡调,边唱边做,节奏协调,亦劳亦乐。传统技艺北岳恒山祭祀活动保护单位:浑源县北岳恒山登山协会
北岳恒山的祭祀活动,可追溯到史前舜帝封禅北岳为北方镇山,以血祭祭社稷,保佑国泰民安。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曾说:“恒山北临代,南俯赵,东接河汉之间。”《道藏》中的《福地记》中说:“恒山高三千三百丈,上方二十里,有太玄之泉,神草十九种可度俗。”可见,北岳自古就享有地位尊崇的国山殊荣,是历代帝王祭天的地方。恒山祭祀活动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帝王“四时”祭天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更是源远流长的华夏民族祭祀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北岳恒山登山协会以肩负传承、弘扬恒山民俗祭祀文化为己任,组织传承了“喜神节”全民健身、迎喜纳福的祭拜恒山爷的民俗活动。 大同新闻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文章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同新闻网”及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保护知识产权,从你我做起!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