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灵秋韵 一入十月,秋来了。 秋,穿着一袭黄衣,带着缕缕沁人的风,伴着丝丝轻柔的雨,不紧不慢的如约而至…… 这是自然界林相和季相最丰富的时节,目力所及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色彩明快,如诗如画。 在这个季节里,是野芳的余香,秀挺的嘉木,漂浮的闲云,碧透的高空,连同那明净的湖水,渲染出一个浪漫而清雅的广灵金秋。 白羊峪、长江峪、圣眷峪,霜浸叶红,入眼斑斓。与谷内的杉树、松树、桦树和杨树相融,点缀整片山林,流金溢丹,万般柔情,醉意泛起,只愿沉醉其中。 枕头河、下河湾、丰水湖,湖光山影,水阔天蓝。秋水幽幽透着沁人的凉意,西风扬起吹皱了一池倒影,摇曳生姿,斑驳陆离。 万亩惠农园区,累累硕果,幽香四溢。赤色的高粱、金黄的玉米、白里透黄的谷子,孕育三季芳华,东方亮终成佳美珍馐名扬南北。 我忙里偷闲,悄悄地来到秋的广袤世界,寻觅着故乡的秋韵。 尽管秋没有春的昂然生机,不似夏般激情四射,也不像冬那样银装素裹,但它却拥有独特的味道,是清、是爽、是凉,总是召唤一颗不安分的心,在金黄的世界里,忘记一切烦恼,冒着“大不韪”的禁锢,肆无忌弹的迷恋和拥抱。 由不得谁说,一入秋,广灵就变成了平舒。 滨河秋水倒映舞动的红枫,倒映小方壶岸边摇曳的垂柳,倒映四角河上哗啦的加拿大白杨,让秋天的园林最为风流雅致,满地的落叶堆积推出一个“庭院深深深几许”来,那些流传千年的诗意在平舒城的秋日里被放到了无限光大。 几天来,在我的笔下和镜头里,平舒的秋天,依然是一支芦花,一片杏叶,一叶红枫,一只玉米、一穗谷子…… 平舒的秋天,是一支芦花。 在广灵三万亩湿地中,有人说,乡愁是从这里开始蔓延的。清冷的晚风中,夕阳慢慢坠落于芦苇丛中的画面,总是那么唯美壮观,这一场景,在我的脑海里,回放了千遍万遍。 随着夏的远去,冬的靠近,天地万物开始变换着妆容。芦苇逐渐褪去葱绿的衣裳,周身上下开始泛黄,而灰色的芦花,渐渐蒙上了雪花的色彩。这是风雨、阳光、时间的印记,也是季节留下的徽章。 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绿了又黄,黄了又绿,荣枯之间依然故我,守在洁净的河水,带着深谷幽兰的芬芳,散发温婉的气息,演绎自然界生生不息的亘古规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下河湾的芦苇见证了诗经里撑篙采莲的钟情情侣。芦苇展示了最美的姿态,她临水而居随遇而安,她质朴无华无欲无求,她在瑟瑟秋风里,逐渐显露出属于自己生命的灿烂,把自由和诗情挥洒到了极致。 一丛丛芦苇,一朵朵芦花,一身沧桑的颜色,见证了所有的风雨兼程;满头如雪的银丝,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在夕阳的光晕里随风摇曳,让人思绪飞扬,想起了诗和远方,想起了魂牵梦萦的故乡…… 平舒的秋天,是一片杏叶。 一斗泉的杏林、平城堡的杏林、百疃的杏林、白羊的杏林黄了红了,这些万亩成型的产业扶贫园区,今秋较往年红火多了。 挂在周圆寺枝头的杏叶,像一把把金黄的、鲜红的小蒲团扇子,悠闲自得,合着微风禅韵,扇显着宝刹千年的悠悠古风。 杏叶姗姗落下,铺了一地,不管是走在杏叶铺就的田埂上,还是走在杏叶铺就的亭台楼阁前,心里愈发宁静了,默默慨叹着秋天,慨叹着平舒。 杏叶落在朝阳寺院房顶交叠的青瓦;杏叶落在圣泉寺院中沉静的小几上;杏叶落在碧波荡漾的小方壶石台;杏叶落在亚洲之最的极乐寺大雄宝殿台阶,让千年古寺,在刹那宁静中,增添了一抹暖暖的情趣格调,就连走在杏叶上的游客都不忍大声喧哗,深沉面对,虔诚与往。 在所有秋的景致里,山与树是最能突出秋的韵味了,尤其是一斗泉的杏林。站在山脚下,目望藏经阁,满眼里全是秋的影子,漫山遍野的黄色,偶尔点缀的红色,真是太艳太美的搭配,那一凹一凸之中,更呈现出秋的丰姿。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唐·李端《听筝》)。”满山的红叶,就像一种相遇相知,只看了一眼,便憧憬了与你一生的时光。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