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支教队的力量是有限的,起初可能只有一颗小火花,但是我们相信春风吹拂之下,必能成其燎原之势。我们带去的知识有限,但我们愿在孩子们心中埋下梦的种子,唤起他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天津大学“星火支教队”队员孙一诺在结束了23天的支教后说道。 为了响应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召,年底,天津大学启动“兴学之路”专项实践计划,以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为依托,以高校教育资源带动偏远、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将教育之火播撒到乡村,在年前通过建立个乡村实践基地、创建个梦想教室、一对一帮助名留守儿童、开发个扶贫产业项目、开展场教师培训“五个”,为全面建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青年力量。 长期定点帮扶多元促进发展 “现在,很多人对大学生支教,尤其是短期支教有质疑,但我们已经连续四年扎根金凤,我们看到了这里的变化,看到了孩子们的变化。”“雏凤清鸣”实践队队长刘洪佳说。 年实践队活动初次展开时仅有45名学员,而到今年自愿报名参加支教活动的学生已多达人。金凤乡中心学校团委书记周西汉对实践队队员们说:“你们在这里建立的‘美术教室’帮助我们很多学生培养了艺术兴趣,你们也将‘美术教室’维护得很好。希望能和天津大学继续维持良好的关系,让这里的学生接触到更多外面的世界。” 做“不走的支教”是“兴学之路”实践专项的目标之一,它需要每个实践队长期的努力。截止目前,“兴学之路”专项共有41支实践队与当地政府和学校合作共建立28个实践基地,23个“梦想教室”,为学生们提供了活动场所,也方便实践队了解实践反馈,从而不断改善支教帮扶方案。 虽然大家都不是“正规军”但大家都会在出行前做最充分的准备。“虽然实践准备是在考试周期间进行,但同学们克服了很多困难,进行多次试讲,不断打磨课程,我们不是想把支教变成补课,而是希望尽我们的能力给山区的孩子带去更多新鲜的体验”赵兴雨说。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野寨中学的“珍珠班”由从全省选拔出的50名贫困学生组成,“建功立业”实践队为“珍珠班”的学生开设了认识大学、无领导小组讨论、辩论赛等特色课程,让他们提前接触大学的素质课,拓宽他们的眼界,提高综合素质。 力求兴学助师铺筑寻梦道路 经济贫困地区儿童留守现象严重,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这些孩子大部分对生活很迷茫,缺乏学习的热情。“织梦计划”实践队来到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舒慧社区,开设五点半课堂、百科大讲堂,增设辩论、演讲等课程,全面激发学生的兴趣。“筑梦兰楼”实践队一行15人对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半截楼村的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了美术、音乐等兴趣课堂。“在我们即将离开兰考的那天,我的学生们都哭了,他们说我们这些小老师就是他们的朋友,他们从我们的身上获得了对未来学习生活的信心。”沈涛说道。 贫困地区优秀教师资源短缺也成为当地教育无法发展的一大难题,“筑梦凤羽”实践队在云南省大理州凤羽镇建立了实践基地,在帮助教学的同时做好教师培训。实践队面向广大校友筹资用来设立元明阳光教育基金,从年至今,实践队已筹集20余万元,全部用来培养优秀师生,至今受益人数已达余人。同时,“筑梦凤羽”实践队为了进一步改善支教效果,实践队联合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调研凤羽古村落遗产,探索“互联网+爱心公益”,捐建“爱心屋”,利用互联网优势,打通乡村老师和留守儿童与外部联系的高速公路。 辗转奔波调研定位精准扶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