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建筑史上罕有的八合院 这里,环山皆泉如沸如喷 这里,有展示清代手工业 和百姓生活风貌的壁画,清代“清明上河图” 这里享有“小蓬莱”的美誉 这里,是广灵县的一部“自然神书” 今天,请随小编一起阅读它—“水神堂”。 广灵水神堂是我省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位于县城东南一里。当地传说,水神堂为明代燕王朱棣与残元战斗扫北获胜后所建。朱棣扫北,双方经过一年的“拉锯战”,给百姓造成很大痛苦,再加上广灵十年九旱,于是朱棣祈求上苍风调雨顺,造福百姓,遂建水神堂。 较早的记载见于明正德本《大同府志》:“壶山,在广灵县城东南一里。平地一山,山下乱泉涌出。其水与壶流河水合流如壶,故名。上建‘丰水神祠’”。据此,水神堂的可知历史已逾年。明嘉靖五年()古钟铭文记有“广灵县水神堂”,是“水神堂”名称的现存最早记录。 水神堂坐北朝南,占地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灵应宝塔、圣母殿、禅房、文昌阁、山门、钟鼓楼、老君殿等。广灵水神堂不仅山奇,水奇,且与广灵县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相联系。可以这样说,水神堂是广灵县的一部“自然神书”,要了解广灵县,得从阅读“水神堂”开始。 八合院建筑史上罕有壶山满是绿树,四周环水,远远望去,就像一个绿色岛屿浮在水中。山南一条玉带似的石砌拱桥。幽径回环,使人宛登仙境,似入蓬莱,所以素有“小蓬莱”之称。山门正上方悬有清乾隆年间广灵知县朱休度题“小方壶”的竖匾,此匾意在告诉人们,这里的景物,可以与山东蓬莱仙岛“大方壶”相媲美。水神堂所在的壶山,山顶为圆形小山包,由火山喷发后的岩浆堆积而成,远看就像日本的富士山。 水神堂建筑群始建于明,清代重修,总体平面呈八角形,每边长十三四米,建筑面积仅平方米,但就是这弹丸之地,建筑布局却设计奇特,容纳了一座建筑物40多间的完整庙宇:采用南北中轴线,山门、钟鼓二楼、观音殿、九江圣母祠、文昌阁等一应俱全。中间主体之外,门、廊、厅、室八面环筑,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典型的外观八合院更是建筑史上罕有,是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古建园林代表作品。年,其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得山门,是一处不大的院落,圣母殿坐北朝南矗立在中轴线上。圣母殿亦称丰水神祠,供奉的是九江圣母,即龙母,是一位专管江河湖泉和刮风下雨的水神。圣母殿东西墙各有一幅壁画,东墙壁画称为“龙母出宫降雨图”,描绘的是百姓祈雨,龙母下凡指挥各路神仙布雨的场面;西墙壁画是“雨后回宫图”,描绘的是雨后龙母回宫,百姓久旱逢甘霖的喜庆场面。东北隅为文昌阁,东南隅建有七层玲珑砖塔一座,平面呈八角形,仿照木制结构雕有斗拱、门窗、脊饰、塔刹,比例适度,雕技高超。 水神堂院内南北开门外,余六面均建三间式组的廊厅、厢房或配室,可供居处,又互相连接,使整个建筑群保持了统一和谐。志书记载,水神堂作为广灵县的一方胜境,历经磨难,损则修之,毁则建之,最后仍以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园林建筑群,颇具江南水乡风光特色,成为干旱北方的一道奇景。 环山皆泉如沸如喷清康熙本《广灵县志》载:“壶山,旁无附麓,兀峙一山,上有大土庵。内有石井,其水每从座下狮口溢。以果物投之,即由山脚下流出。其空灵神异,骇人听闻。且环山皆泉,如沸如喷,犹如万斛珠玑……”水神堂是“丰水神祠”与“大土庵”的合称,原来水神堂的主泉眼在圣母殿的大土阁下,一泓泉水常年从一石狮口中喷出,但不知哪一年,山顶石狮口中的主泉眼消失了。 神堂的主泉眼位于水神堂东南向阳山坡一六角凉亭,但看不到井底泉水的涌动。往东几步之隔的地方,在山与水的交界处,一个个细如笔管的泉眼不停涌动,一平方米有20多个小泉眼,环水神堂一周大约米,有多少个泉眼?谁也没有数过,只能用成千上万来形容。 水神堂水的神奇远不止这些,据说,这里的水是纯天然矿泉水,用它洗眼能治疗和预防眼疾。居住在广灵县城的人们,每天晨练之后,迎着初升的太阳,蘸着凉爽的清泉洗眼,数百人围于一堤,好不壮观。 清代“清明上河图”北宋年间,画家张择端以一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场景,闻名海内外。广灵水神堂里有个奇特的建筑,称为“百工社”,东西墙壁上有两幅壁画,称为“百工图”。近年来,民俗专家认为,这两幅展示清代手工业和百姓生活风貌的壁画,细致入微,堪称清代的《清明上河图》。 东墙壁画,共四层,每层有五幅画。第一幅画的内容是反映私塾的,这是古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思想在壁画中的反映。再往下,有医生给病人看病的画面,有酒店卖酒的场面,有石匠、油匠、麻绳匠、柳编、编苇席等匠人们劳作的场面。 西墙壁画,也是四层,每层五幅画。第一幅是反映泥瓦匠砌墙的场景,第二幅是木匠上梁。其余的壁画,分别有香房、染房、饼子铺等劳动场面。“百工社”供奉着各行各业的始祖。正中间一位是老子,是火炉工匠的始祖;右边是公输班,也就是鲁班,是土木建筑工匠的祖师;左边是范蠡,他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丞相,后来弃官经商,称为文财神,作为商人的祖师供奉。据说,广灵水神堂“百工社”是全国唯一供奉商神的地方。解放前,寺内祭祀香火旺盛以鲁班为最,每逢农历二月十五和五月初七,广灵县工匠都要聚集水神堂祭祀鲁班。 石刻犹记朱公德政广灵县人说,在水神堂周围的山坡上,盯住一块石头看上一阵子,石头上便会出现依稀可辨的字迹,便会冒出几句诗来。这话说得虽然有点夸张,但从一个侧面说明,广灵水神堂山坡石刻之多。 在水神堂东南的山坡上,有明代广灵县典史莫惟康的《劝读书偶作》首句是:“年少须当惜光阴”,中间的字模糊不清,落款是:“万历乙未年间莫惟康”。当地人称“文革”前这首诗还是完整的。“文革”中水神堂先是成了附近学校的住房,接着县文工团又住了进来,一个厕所不够用,再建厕所时,人们就在山上刨石头砌厕所围墙,《劝读书偶作》石刻的大部分就是在那次建厕所中刨走的。 说起广灵水神堂壶山石刻,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清代广灵知县朱休度。朱休度出身书香世家,是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四世侄孙,乾隆五十四年以荐授山西广灵县知县,嘉庆元 年秋因病去任。他是清代广灵知县中唯一录入《清史稿·列传》的著名人物,“待人以诚,人亦不忍欺。周知民情,诉曲直者,数语处分,民皆悦服”。 朱休度爱好诗文,在繁忙的公事之余,游走于广灵的山水之间,水神堂是他经常光顾之地。清嘉庆元年秋天,朱休度上书朝廷,请求病退,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临别之际,广灵百姓恳求他留在广灵,但朱休度去意已决,后当地百姓请匠人画了《壶泉垂钓图》,刻在他经常垂钓处的石壁上。此画经数百年风雨洗礼,现已不存,但推开水神堂的北门,在朱休度垂钓处,仍然能看到后人专门为纪念朱休度功德而镌刻的“卧云钓台”四个大字。有水方能垂钓,此四字或可视作对塞外水乡的又一注解。 出行指南:太原—二广高速—荣乌高速—天黎高速—广浑高速—广灵县—水神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