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轻美貌的姑娘,义无反顾地嫁给医生断言活不过一年的高位截瘫男子,不仅在家庭引起轩然大波,社会上也是疑惑不解。37年过去了,当年的姑娘黄玉滋已61岁,她与66岁的丈夫杨国华和一双儿女,过着乐观幸福的生活。“我嫁给了爱情,虽然生活很艰辛,但我觉得很幸福!”一脸笑容的黄玉滋快人快语。 杨国华和黄玉滋在一起聊天。 年,18岁的陕西平利青年杨国华在参与当地电站建设时,遭遇大面积塌方,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一夜间变成了高位截瘫的残疾人,从此卧床不起。杨国华没有气馁,他在病床上自学书法、文学、法律、雕刻,以开朗的性格、谦虚的为人,成为远近有名的传奇人物。 年,22岁的黄玉滋在杨家附近的鞭炮厂干活,得知杨国华的情况,黄玉滋心生怜悯,便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去杨家聊天、下棋、作伴。两人不断熟悉起来,杨国华会给黄玉滋写信,鼓励她工作、学习,黄玉滋也会告诉他生活中有趣的事情。日子久了,黄玉滋对聪明坚强的杨国华有了爱慕之情,向杨国华倾吐了心中爱意。面对突如其来的爱情,杨国华首先是拒绝的:“我从来没想过结婚,也不敢想,我是一个残疾人,父母年迈,债台高筑,我家担子太重了。”但黄玉滋坚定的态度让杨国华下了决心,两人于年腊月领取了结婚证。得知女儿要和一个残疾人结婚,黄父以死相逼,最终没能拗过态度决绝的女儿。 就这样,黄玉滋义无反顾地走进了风雨飘摇的杨家。人们好奇,黄玉滋到底图什么,她说:“除了有自己的爱人,家里什么都没有。”婚后的黄玉滋挑起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重担。她不但要给杨国华熬药喂饭、接屎端尿、擦洗按摩,还要下地干活、喂猪养鸡、伺候老人、养育小孩。天不负有情人,两人一起努力战胜生活中的苦难,送走了两位老人,养大了一双儿女。杨国华也在黄玉滋的精心照顾下,战胜了死神。 黄玉滋和女儿杨惟(左二)、儿子杨桓(左一)、儿媳江斯雨(右一)及孙子在一起。 如今,日子越过越好,携手走过银婚的黄玉滋和杨国华仍如当年般恩爱。黄玉滋说:“我爱他,他比很多健全人都值得被爱。”而面对黄玉滋无怨无悔的付出,杨国华也在自己的诗作《赠玉滋》中这样表达:“亦爱亦怜亦朦胧,义无反顾嫁残农,弱女担起忧与患,泪水伴着汗水涌。啼笑姻缘称上善,无怨无悔有春风,尔今为爱历千劫,来世我愿做仆佣。” 女儿杨惟上班前与父亲杨国华告别。 杨国华、黄玉滋和前来串门的朋友聊天。杨国华性格开朗,每天都有亲戚朋友前来陪他解闷。 黄玉滋陪杨国华逗弄小孙子。 杨国华、黄玉滋一家人一起吃午饭。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但儿女工作都比较忙,一家人只要有时间都在一起吃饭。 吃饭时黄玉滋给杨国华夹菜。 黄玉滋帮助杨国华翻身。 黄玉滋在给杨国华理发。从结婚到现在,每个月黄玉滋都给杨国华理发。 杨国华在雕刻笔筒,年轻时他热爱根雕,现在年纪大了力气不够,只能做一些轻便的笔筒。 杨国华喜欢诗词,现在每天除了做雕刻,便是读诗写诗。 黄玉滋的手因为长年劳动已经骨节变形,杨国华在她有空闲时经常帮她捏捏手指。 黄玉滋的眼睛有点老花,杨国华在给她念手机上的字。 杨国华的屋子位于家里一楼街边,晚上睡觉前,黄玉滋准备关门。 黄玉滋下床,杨国华拉着妻子的手,怕妻子站不稳。 杨国华在给黄玉滋拔头上的白发。 爱与被爱最美的画面⊙陈晨 不知从何时开始,爱似乎成了一个颇为奢侈的词汇:城市公园的相亲角里,银发苍苍的父母为儿女寻找伴侣,开口谈的却大多是房子、车子、户口这些外在条件,感情似乎可以“来日方长”;电视的相亲节目里,婚姻被量化成了男女口中的“资产重组”,爱情被赤裸裸地晾在一边。甚至连电影里都有这样的台词:“爱情是什么?谁都听过,谁都没见过。” 但人性当中,却从不缺乏对爱的追求。古往今来,爱情从来都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环视中外,爱情从来都是艺术家讴歌的对象。倘若流行文化中缺少了爱情的元素,便失去了对年轻人的吸引。人们在诵读古人写下的爱情诗篇时,依然会有同样的怦然心动。为何?因为美好的事物,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正由于现实中存在这两种甚为强烈的反差,当我们看到刘潇的作品《嫁给爱情,相守一生》时,内心会感受到一份震撼和冲击,进而生出温暖与思考。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嫁给一位医生断言不会活过一年的高位截瘫男子,设身处地而论,倘若你我是这位姑娘的家人,恐怕也很难不陷入世俗的考量。可以想象,他们的结合,要承担多少压力和非议。 但就是这样一份不被祝福的婚姻,却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图片中,黄玉滋与杨国华相濡以沫,她为他理发喂食,他为他清除白发,举手投足间的爱意跃然纸上。但倘若两人只是靠你侬我侬的温情过活,又似乎不合常理,让人难以相信。图片做了进一步交代:事实上,黄、杨二人除了互为灵魂伴侣之外,也在用爱情的力量努力打拼生活。他们为老人养老送终、生儿育女,即便是身体不便,也坚持做根雕的爱好。苦中作乐、因爱生乐,让这对夫妻的故事显得生动感人又有血有肉。 每个人都会经历爱情。每个人的记忆中,也都会为爱情保留一个角落。在这个角落里,留下的往往并非海誓山盟的轰轰烈烈,而是一个个温情而平凡的瞬间,足以让我们在夜深人静时,或黯然神伤,或百感交集。这组报道就记录下了这些温暖的瞬间:捏手指、全家福、含饴弄孙、相互搀扶……这就是最真实的生活,这就是最真挚的瞬间,也是最打动人心的平凡的力量。 一个好的摄影报道,除了能有打动人心的图片,讲好一个故事也至关重要。就这篇报道而言,记者的笔力和观察能力无疑是上佳的。“尔今为爱历千劫,来世我愿做仆佣。”杨国华为妻子写的诗令人动容。 爱与被爱,始终是人间最美的画面。因为他们,我们永远相信爱情的力量。 刘潇新华社记者 入选作品(点击查看): 报道摄影大赛1|彭子洋《双城养老记》 报道摄影大赛2|郭立亮《隧道"穿山甲"》 报道摄影大赛3|朱兴鑫《空中生命线》 报道摄影大赛4|傅拥军《"黑科技"来了》 报道摄影大赛5|王伟伟《雄安新区的"双十一"》 报道摄影大赛6|把"爱和坚强"吟唱到生命终点 报道摄影大赛7|民间英雄一个反扒者的日常 报道摄影大赛8|风雪中绽放芳华 报道摄影大赛9|动车"美容师" 报道摄影大赛10|"英雄桥"上"秋千哥 报道摄影大赛11|"冰临"城"下 报道摄影大赛12|乡村路上的特色景观 报道摄影大赛13|多少不眠夜只为他人眠 报道摄影大赛14|带20个孩子上春晚 报道摄影大赛15|西二旗人 报道摄影大赛16|白衣作礼服病房即舞台 报道摄影大赛17|盲人学子的多彩生活 报道摄影大赛18|长江上空架"天梯" 由人民摄影报社与中共广灵县委、广灵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域美广灵杯“美丽中国”报道摄影大赛开始向全国摄影人征集优秀作品。本次比赛将历时一年,通过人民摄影报官方网站征稿。赛事详情见人民摄影网(北京最好看白癜风医院福州治疗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