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县名考 浑源,县名,全国个县域名称之一,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大同市东南隅,地理坐标为东经度23分至58分,北纬39度22分至52分。东西宽40.51公里,南北长48.54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县域东边与广灵县相连,西边与朔州市应县接壤,南面与灵丘县及忻州市繁峙县交界,北面与大同县、阳高县毗邻。人口35万,为雁门关外第一大县。 浑源,北岳恒山所在地,恒峰耸峙,翠屏相依,应龙山相伴。东扼平型关,西控雁门关,内源浑河,北连桑干,山河雄峻,地形险要。山青地肥,人美水丰。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灿烂的文化,还有丰富的资源,同时还是古今军事要塞、旅游胜地。据史书记载,远在新石器时代浑源故地就有人居住,繁衍生息。尧舜属冀州、并州,春秋属代国,战国始置崞县属赵,秦朝属于雁门郡,北魏改为石城县,为京畿内地,后改为恒州,属繁峙郡,东魏改为廓州。北齐改为北显州,隋改为平寇县,后又改为崞县,唐始名浑源县,一直延续至今。 区区一县之地,隶属几易更迭,名称更迭频繁。尤其是唐代以前,从尧至隋,朝代更换16次,浑源县名变更多达24次,历史跨度从赵武灵王始置崞县(前年)到唐朝贞观开元年间(公元年)始名浑源,千年之内就更换县名18次。平均每50年就更换一次。尽管说封建王朝更换县域名称多出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统治要素的考虑,但其县名与其所辖域区的核心化文要素的统一还是至关重要的。比如与浑源毗邻的灵丘县因赵武灵王葬在此地而得名,意为“赵武灵王之坟丘”。还有介休县名,是因晋国忠臣介子推与老母烧死在绵山而得名,意为“介相休眠于此”。这两个县名由于县域名称与县域实际相互吻合统一,所以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沿用至今。浑源县名唐朝以前变更频繁,而唐朝更名之后一名贯今,可见唐前名不副实,唐后名至实归。 那么,唐代更名“浑源”之名,究竟符合浑源什么县情实际呢?为了弄清事情原委,我们不访从县情与县名两个方面寻找答案。 先说县情,由史书记载,浑源最出名的标志物是北岳恒山,最有影响力的历史事件是舜帝北巡遇飞石封恒山为北岳,最出名的历史人物是“张果在恒山修道成仙”,最杰出的历史建筑是“恒山悬空寺”,最享名的物产是“恒山黄芪”,近年新增了“北岳青花岗岩”。总之,离开恒山,浑源别无突出。 再看县名本义。从字面讲,浑字水为形,军为声,是一形声字。本义指大水奔涌流动时发出的响声,后扩义为污浊,糊涂,又引申为混同、全、满等。《辞海》中的第二个释义为通混,如“浑淆、浑沌。”源字也有两解,一是指水最初流出来的地方,如发源,源泉。二是指事物的来源,根由。根据上述二字的释义,可以组合为:一、浑浊的水源;二、浑水的源头;三、糊涂之源;四、全满源泉;五、浑沌之源。按照褒义词取名的原则,似乎第二个组合意义比较合理,所以浑源历史上有“八水浑流得名浑源”之说。旧志列这八水为:磁窑峡水、远望峪水、乱岭关水、崞川水,乳泉、李峪水、神溪水、浑源河(浑源州志录自旧志)。按新县志《浑源县志》仅有浑河(包含乱岭关水、崞川水、乳泉)、唐峪河(旧志为磁窑峡水)、大峪河、王千庄峪(旧志为远望峪水)、小南峪(旧志为李峪水)、关子峪等两河四峪的水,再加上大白泉(旧志为乳泉)、神溪泉、塔村泉等三泉,成为九水,不加三泉成为六水。再说旧志八水缺失大峪水这一较大支系,而将浑河一水分为三水,确有“数量上凑乎,概念上模糊”的感觉。所以“八水合而浑流,故名浑河”,遂名浑源的说法,似乎令人难以首肯。但是,如果把县名与县情结合起来进行推敲,人们就会耳目一新,另择高论。 浑源,北岳恒山所在地,恒山,我国道教胜地。道教对“浑”、“元”、“源”有一种深层次的认知与运用。就由于这种认知,后唐在迁筑县城时将“浑源县”改为“浑元县”。也就基于这种认知,历史上凡是道教兴盛的年代,对“元”的高识与追求都很热衷,这一点从皇帝的年号就可窥见一斑。打开《中国历代纪元表》,对“元”字使用最多的朝代首先是汉代,除了建元、上元、中元、下元这些纪元常用名词外,还有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元凤、元平、元康、元延、元寿、元始、元和、元兴、元初、元嘉等以元为号的年号,到了唐代对“元”的运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玄宗李隆基登基之后的第二年便责承史崇玄等四十余人编纂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道藏《开元道藏》,并将年号由原来的“先天”改为“开元”,意为“开创道教新纪元”。此年号一直延用了29年。紧接着肃宗李亨用年号乾元、上元。德宗李适用年号兴元、贞元。宪宗李纯用年号元和。后唐将“浑源”改名为“浑元”。 元,中国六书中一个会意文字,在象形文字人字的头上加一,指明头的部位。所以“元”的本意是指人头,由头引申为开始、为首、主要、根本等义。但“元”在道教教义中,在元始开头的本义上又切入了人类创世纪之前宇宙本元的“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创世理论,如道教经典《云笈七籤·道教三洞宗元》说:“三元者,第一混沌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三元分别产生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称为三宝,三宝君分别治理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故称“三清”。三清分别为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故又称“三天”。三天之气分别为“始青”、“元白”、“玄黄”,称做“三气”。这就是说三气来自三元,三元就是三清。三清为道教最高尊神,可見“元”之尊贵。所以,能以“元”字为“浑元”县命名,可见唐朝对恒山的尊重,对道教的重视,对浑源的厚爱! 如上分析,浑源,即“浑”、“元”之源。浑,即浑沌,道教教义名词,一般指元气未分,天地未形,浑然一体的浑沌期。是道教理念中作为神创世纪中的中古纪第一纪。道教经典认为,世界万物均由阴阳二气所生,阴阳二气是由元气分化而成,元气为“无上大道所化生”。生化之道,无中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边的一就是指混沌无形之元气也。由元气产生阴阳二气,阴阳和合,产生万物。恒山既称“元岳”、“总元洞”,传说又有“玄元大帝”、“安天元圣帝”、“安天大贞元圣帝”、“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斗姆元君”、“九天元女”、“元冥”、“紫霞元君”、“太元真人”、“通元先生”等尊神真仙,还有“三元宫”、“通元谷”、“元灵宫”、“还元洞”这些通元圣迹。有天然的先天太极活图,自然的北岳天神,难得的八大天象。在自然崇拜的古人与天人合一的道家眼里,这些要素无不昭示北岳恒山宝地就是“上天显示的浑元之源了。他们相信这一理念,“浑元之源”真实地反映了恒山之本源、天地之造化,道教之玄理,县域之根本。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更名浑源的历史长河中了解一二。 据《浑源州志》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夏禹划分九州,虞舜划分为十二州,都是对整个中国而言的”。具体浑源的历史沿革为: 浑源地区在尧帝时属冀州。 舜帝划分冀东恒山地域为并州。 夏禹又合并为冀州。 商汤时封为代子国,仍属冀州。 周朝以恒山为镇,属并州。 春秋时代,国僭称王,据有恒山以北的地方,当时,浑源属代国。 战国时赵襄子灭代国,浑源地区属赵国。 秦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浑源地区属雁门郡。 汉朝肘,浑源地区东五十里为平舒县属代郡,西二十里为崞县属雁门郡。西汉时改为崞县,属恒山郡。后避文帝讳,恒山郡改作常山郡。 曹魏时,又立崞县。 晋朝时,刘琨割让浑源给代王拓跋猗卢。 北魏时,做京畿内地,名石城县,属神武郡,太和中魏迁都洛阳,改属恒州。东魏改为廓州。 北齐时,改做北显州,后设恒安镇,属北恒州。 隋朝时,属雁门郡,开皇年间改为平寇县(公元年),大业年间改为崞县(公元年)。 唐朝始名浑源县,以浑源川命名。后唐时迁筑今城,属应州。 辽时,仍属应州,旧志说“后晋割让蓟雁十六州赂契丹,属辽”。 金代贞祐二年(公元年)五月,升为浑源州。 元朝隶属大同路,元初为恒阴县,至元二年(公元年)改县为州。属西京(大同府)。 明朝时,袭元旧制,属山西布政司大同府。 清朝因袭明制,现仍旧。 现代版《浑源县志》载:“战国时,赵武灵王北破林胡、娄烦,括地千里,这里始置崞县,属赵国。” 秦时,旧崞县境内置有二县:一是在境内的西北面置崞县,属雁门郡;另一是在境内的东南面置平舒县,属代郡。 西汉时,复称崞县,平舒县废,属恒山郡。后避文帝讳,恒山郡改为常山郡,县随属。 新朝王莽时,改崞县为崞张县,属常山郡。 东汉时,光武帝建武年间,因边关不宁,迁吏民于内地,置常山关于蜚狐岌,崞张县废。后又设置。东汉末又废。 三国曹魏时,又立崞县,属魏国。 西晋时,永嘉四年刘琨割让崞县于代王拓跋猗卢,但县名不变。 北魏时,登国二年改崞县为崞山县,天兴元年拓跋珪建都平城,县境为京畿内地,逐改崞山县为石城县,太和五年改为恒州。 东魏时,恒州改为廓州。 北齐时,廓州改为北显州。 隋时,开皇元年北显州改为平寇县。大业元年平寇县改为崞县,属雁门郡。 唐时,县境始名浑源县,以浑河源头而得名…… 由上可知:明清《浑源州志》说浑源以浑源川命名。而以最新《浑源县志》载:“浑源县以浑河源头而得名。旧说“以川命名”,新说“以河得名”。新旧两说,究竟哪一说正确呢?其实,细细研究,使人发现这两种说法都脱题太远。首先推敲“以川命名”说,查考旧志史料,唐代以前查找不到浑源川记载。按史地常识论,以山命川者多,而以川命山则少。就连四川、八百里秦川等名川也是因山而名。这是因为中国人尊龙、崇龙、尚龙的缘故,中国古代历来将山脉称做龙脉,把江河看做龙。考究地理、寻龙索脉,不是论山,就是论水,而论川的几乎凤毛鳞角。如以山论,恒山那么出名,名字首先会考虑恒岳主题,而不会弃纲取目,拿一个无名小川去命名州县名,这在文化盛世的大唐王朝尤其是道教文化兴盛到巅峰时期的唐朝,绝对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只因“以川命名”的说法难以让人接受,所以新志作者更新为“以浑河源头而得名”。这一观点乍一听来似乎比“以川命名”合理,但也经不住考证。浑河,是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属海河流域桑干河水系,从源头算起到流入桑干河,全长不足百里,年径流总量万立方米。县以上地图不标此名,县域之外的老百姓不知有此河流。拿这么一条小河的名字,让大唐朝的大学士去更换一个县名,而且是从汉代就命名为崞县且间断性延用了一千多年的老县名,理由似乎难以服人。因为唐以前的地理志难以找到浑河,以前的浑河原名为崞川水。据旧《浑源州志》载:“崞川水,发源于州东北二十里,流经州西南十五里古崞县的麻家庄。”据《云中志》载:“在州西南,发源于应州西安镇,转向北流,注入桑干河。”据《水经注》载:“湿水向东流四十里,经巨魏亭北又向东流,有崞川水注入,南出崞山县旧城南(崞山县即王莽时的崞张县,南对元岳,右靠崞山,处三山之中,所以用崞张为名)其水再从西出山,称做崞口,再向北流经繁峙县的旧城东(指王莽时的当要县)。再向北流经巨魏亭,又往北剧阳县旧城西(即王莽时的善阳县),再往东流,注入湿水。”据现代学者徐德富先生的最新研究《水经注[系] 水研究》第六节载:“崞川水,即今之浑河,源出于今浑源县东留村之南,为[系] 水的主要源流之一。《水经注》曰:‘[系] 水又东流四十九里,东迳巨魏亭北,又东崞水注之’。即此。其水流经今之浑源、应县、怀仁,全长99.7公里,流域面积1.平方公里。”由上可知,现在的浑河以前并不叫做浑河,而称为崞川水,是因崞山山名而取县名“崞县、崞张县”,又由县名而得川名叫“崞川”,再由川名而得水名叫“崞川水”。崞川水的名称在前,浑河的名称在后,前名已经名典于权威巨著《水经注》上,怎么能够因水而得名为“浑源”呢?何况“浑河”一名在另外一部地理著作《山海经》中也没有。这就难免让人生疑,连《山海经》那么权威的著作都找不到浑河称谓,怎能让人信服是“因河得名”呢?假使说硬要因河取名,那些大学士们也会首先考虑到名气颇大的海河、桑干河、恒河这些名称。何况长江、黄河、黑龙江、松花江、乌江、嘉陵江、淮河、海河、汾河、漳河、大渡河、通天河等名江大河也没有因源头而更名为“长源、黄源、黑源、松花源、嘉陵源、淮源、海源、汾源、漳源、大渡源、通天源”等州县名称的。著名的江河尚未以源更名州县,何况一条微不足道的小河了。我们知道,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都非常繁荣鼎盛的盛世王朝,在这样的鼎盛王朝期要更改一个间断性地使用了上千年的州县名称,那些皇宫中的高参谋士绝对不会犯如此低俗的错误,其更名理由一定是有理有据,读起来朗朗上口,用起来方便快捷。品味起来内涵丰满,名副其实,大气吉祥。 那么,浑源一名究竟是因何取代崞县旧称的呢? 特定的社会产物只有回归特定的社会背景,才能找到特定的变革理由与滋生基础。 恒山是道教圣地,恒宗所在地的名称变革难以脱开恒山与道教。尤其在尊崇道教达到登峰造极的大唐盛世时的大唐王朝。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反隋建唐过程中,多次得到道教帮助并利用道教“老君当治”的图谶以及老君显灵的故事,制造舆论,收复人心,达到李唐王朝的建立。李渊以老子李耳的后裔为居,尊老子为“圣祖”。后又颁布《先老后释诏》,规定以道教为首,儒教次之,佛教最后。从此钦定道教作为国教、皇族宗教的地位,由此道教在唐代进入了鼎盛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与道教文化氛围下,要对一个使用了上千年的古老州县更换名称,离开道教理念与道教文化是难以让皇帝与朝野上下的朝臣们点头认可的。尤其是道教圣地北岳恒山主峰天峰岭所在地的州县名称,她的更名怎能与道教无关呢?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英国汉学家李约瑟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所以,浑源一名,应该是缘于道教,源于恒山。其意为浑元之源,道义之源,天示人悟之源。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