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前面的话 一声唱腔,一把乐器,历史就活了。 一缕香烟,一项技艺,文化就活了。 那是刻在人心的历史,那是留在生活的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可是,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些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光的更迭中,在潮流的冲刷下,与人们渐行渐远,变得漫漶不清难以触摸,这几乎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面对的困境。于是,保护,成了当务之急。 李小鹏省长在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推进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递了千百年的技艺,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中丧失;流淌了无数辈的血脉,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流。保护非遗,就是保护先人的精神火种;保护非遗,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传统;保护非遗,就是保护我们的民族记忆。 然而,每一位非遗的传承人心里都清楚:传承,才是最好的保护。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激活非遗的文化品质,打通非遗的历史隔膜,是现在、更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非遗能够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的重要课题。 于是,我们出发了,寻访生长在三晋大地上的国家级非遗,寻访那一段段动人心魄的历史,寻访那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声腔,寻访那一个个叹为观止的技艺……寻访是回溯和展示,也是保护与传承。6月13日是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就让我们把那些活的历史和文化定格在一帧帧画面中,定格在看见温暖、看见美好的心里。 平定砂器——刻花瓷同气连枝双双飞自上古时期“偶烧野兽,于火中得硬泥,遂悟制陶之理”的宁封制陶传说始,华夏民族悠远绵长的历史里,陶瓷技艺始终占据着重要一席。不但最初的炊具和餐具由此得来,造成了中国烹饪技术第一次质的飞跃,进而引发了“礼”--“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直到今天的相当长时间内,英文中的中国(CHINA)还和瓷器(china)有着扯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在“中国刻花瓷之乡”的阳泉市平定县,45岁的张宏亮和哥哥张文亮,就因此而远近闻名。平定武迓鼓金戈铁马声声重平定县文化宫大厅。年近七旬的武迓鼓第六代传承人李文元坐在台下,认真看着舞台上的演员们排练武迓鼓《大唐娘子军》。六分钟的表演时间里,演员们把舞台变成了尘烟滚滚、金戈铁马的“战场”。穿过群山峻岭,雄浑沉闷的集结号骤响。外敌入侵,披金挂甲、英姿飒爽的“大唐娘子军”们面色凝重,她们挥舞着鼓棒,就像挥起寒光凛冽的战刀。刀光四射,万马奔腾,铿锵的鼓声,远了,又近了……平定武迓鼓融说、唱、舞、打于一体,由多人演奏成套锣鼓乐曲、进行舞蹈和摆阵表演。武迓鼓最早“诞生”于北宋熙宁六年(公元年)。大同铜器炉火炼出黄金色大同古城善化寺西侧仿古商业街的一间店铺内,琳琅满目的铜制品吸引了众多游客。75岁的李安民静静地坐在店内一隅,在铜金属特有的光泽映衬下,这位守护大同铜艺的老人,似乎仍在思忖着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五台山上拜佛,大同城里买铜。”铜,曾是大同这座千年古城重要的城市元素。定襄面塑麦香化为百样奇定襄县宏道镇阁街村的张秀婵,今年已84岁高龄,人称“三菊花儿”(与“三绝活”同音,当地百姓尊称)。这三个“菊花”分别是,面塑、刺绣、剪纸,而其中的面塑就是闻名四方的定襄面塑。定襄面塑是将面粉发酵后,用手和简单工具将其塑制成各种人物、花鸟鱼虫、吉祥饰物等形状,或组成著名历史、神话、传说、戏剧故事,一种用彩色面或经蒸熟后施以彩绘、一种保留素色的民间面食塑制工艺品。广灵剪纸巧手裁出一窗春加了酒精的品红,笔尖轻蘸,在白色的宣纸上轻轻一触,“干渴”的纸张便急不可待地将颜料“吸吮”进去,品红渗透过十多层的宣纸,缓缓晕染开来。“这就是广灵剪纸传统工艺中最为独特的染色工艺。”广灵剪纸的第五代传人张栋说。广灵剪纸大约在明代形成,在清道光年间基本成熟。其后,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改进,以染色为特征的广灵剪纸,形成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并成为中国剪纸艺术重要的流派之一。洪洞接姑姑迎娘娘三月里来走亲忙“乙未季春,庚辰三月,……礼炮三声,鸣锣启程!”三声号炮后,随着一声长长的“起——鸾!”在缭绕的香烟中,在威风锣鼓声中,浩浩荡荡的人群出发了。这是洪洞县甘亭镇羊獬村到万安镇一年一度的“接姑姑迎娘娘”,这个相传沿袭近四千年的走亲活动,涉及洪洞县、尧都区两县区的甘亭、吴村、辛村、龙马、万安五个乡镇,最多时20多个村庄,穿越汾河两岸。此项活动迄今已有多年传承不衰,在我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罕事。黎城黎侯虎布头幻化佑平安滥觞于比《尚书》“西伯戡黎”记载更久远的古代,对虎的依恋,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淬练,已完全融入了黎城这方水土的血脉。在漫长的岁月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双巧手,把凶悍煞气化成了绕指柔,把胸中的图腾变成了一缕剪不断的文脉。黎侯虎,踞于太行之颠的山峦和河谷,一声长啸,回响无限。上党落子山乡唱出云水腔从囿于黎城一隅的地方小戏演化为一个影响晋东南冀西南的区域性剧种,贴着庄稼和泥土一路走来的上党落子,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从清道光年间创始人李锁柱师从武安落子开始,它就一直在向上党梆子、蒲剧甚至豫剧等姐妹剧种汲取营养,从而锻造出了自身多姿多彩慷慨豪迈的独特风格。寿阳傩舞舞之蹈之除灾疫傩,行有节也。系上红腰带,戴着面具,踏着亦行亦舞的步伐,源于“黄帝战蚩尤”传说的寿阳爱社傩舞,把人带回到遥远而神秘的祭祀场景。《寿阳县志》记载,每年阴历七月十三,爱社傩舞和邻村三大社都要到本县阪泉山附近的北神山轩辕庙进行祭祀表演,为轩辕黄帝过生日。朔州踢鼓秧歌飞脚踢出英雄胆“梁山好汉”走在前面,突然亮势飞脚,踢腿动作紧跟着鼓点,刚劲有力,矫健利索;女角“拉花”一手持扇,一手持彩巾,动作灵巧活泼,轻盈细腻,不时和观众逗趣。两者对舞,时而靠近又骤然分开,时而旋转又骤然停立,一踢一转,一扑一闪,妙趣横生,颇有意味。这就是融舞蹈、武术、戏曲为一体的踢鼓秧歌。朔州平鲁区白堂乡元墩村的农民杜成印,是朔州踢鼓秧歌舞蹈家协会全体会员推选出来的主席,也是挖掘、传承、研究踢鼓秧歌舞蹈的专家。万荣花鼓鼓槌翻飞人未老一身白色绸缎的中式衣服,一块白色的羊肚手巾,一条红色的丝绸腰带,再加上8个大大小小的鼓,小鼓槌拿到手上,王企仁在院子中站定,细长的眼睛瞬间放出光来。表情丰富,手臂上下左右前后翻飞,身子扭动跳跃,鼓声清脆,敏捷灵动。这就是有名的万荣花鼓。万荣花鼓中,最有名的要属南景村花鼓。万荣花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企仁,就是南景村人。襄垣鼓书连说带唱论古今在襄垣县古韩镇东珍村的一处农家四合小院里,六七名老盲艺人围坐成圈。一张方桌、几个长条小凳拼凑起来就是一个舞台。坐在正中的盲艺人李杞,既要说唱,又要掌鼓板,还得操作鼓、锣、镲、木鱼等多种打击乐器,围坐在周边的几位盲艺人京胡、二胡、月琴等乐器连拉带唱齐上阵,热闹非凡。一曲襄垣鼓书传统名段《反菜园》精彩的演出,使在场村民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襄垣炕围画黄土绽放七彩花几支画笔,数种颜料,年近七旬的襄垣县善福村炕围画老艺人郝彦明仅用一上午,一幅幅色彩鲜亮、图案精细的画就跃然炕围之上。襄垣炕围画本是当地人民为防止土炕周围墙面脱落损坏,蹭脏衣服被褥,适应生存环境而创造的一种艺术装饰,它既保护了墙面,使人们免遭脏衣污物之累,又美化了居室环境。今天,炕围画已成为黄士地文化中一个生命符号。杨家将传说(说唱)一门忠烈镇雁门千百年来,以杨业为代表的“杨家将”的传说故事,一直传颂在雁门关内外,可是,杨家将到底在哪里呢?4月27日恰逢农历乙未年三月初九,杨业公诞辰年庆典,代县城东19公里处的枣林镇鹿蹄涧村,杨忠武祠在这里。杨忠武祠,始建于元至元十六年(公元年),相传为杨业第14代孙杨友、杨山兄弟二人奉旨修建。因杨业疆场战殁,被追赠太尉,谥“忠武”而名之。这一天,“杨”家大旗迎风招展,“忠武坊”牌楼在阳光下耀眼夺目,“正谊”牌楼下,32名“杨家将”出征锣鼓队队员们,击打“战鼓”,迎接着族人。右玉道情情中有道道亦情右玉道情与神池道情、繁(峙)代(县)道情统称“晋北道情”,流传于山西北部二十余个县及内蒙古南部、陕北东部、河北西北部。作为地方小剧种,晋北道情戏是北方道情的缩影,也是研究道教音乐和戏剧的活化石,传统剧目有《湘子传》《李翠莲》等,大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新中国成立以后,右玉道情更是走过一段波折起伏的风雨历程。长子响铜乐器千锤万击出正音年5月12日,国家大剧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正在演奏《大地安魂曲———汶川大地震周年祭》。舞台上三口中国钟的鸣响让人震撼,这三口钟就来自“响铜乐器之乡”长子。长子县手工制造响铜乐器已有多年的历史。更多精彩图片,请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摢闂村尰闄㈢枟鏁堟渶濂?鍖椾含閭e鍖婚櫌娌荤枟鐧界櫆椋庡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