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旧纪年——年开始求索金融之前的岁月 黄达著 59.00元 黄达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新中国金融学科主要奠基人,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本书是黄达教授自撰的回忆录,讲述了他从记事开始,到年,整个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求学、探索社会、走上革命道路、参加新中国建设的完整经历和心路历程。既有对自己成长经历的详细记述,对家人、亲情无限的思念,也有对时代、社会环境的洞察和分析。语言精炼,文字平朴,感情真挚,直指心底,震撼心灵。 购买链接: 中国金融出版社淘宝专营店: 为什么写《忆旧纪年》 黄达 (一) 生于年,到现在90周岁已过。由于年事这个不可抗拒的原因,对于货币银行学、对于金融学科,已经有好几年未能进一步思考了。 自己对货币银行学、对于金融学科的最后思考应该以年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与货币银行学结缘六十年》为结点。当然,以后有时也会想想货币银行学、金融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前景,但已经很难提出具体的设计。应该说,60年的结缘,要想彻底割断联系也难。不过,即使有时有些依然可以视为有关这方面的“思考”,但已经都不是系统的、全面的、持续不断的、全身心精神贯注的思考。 既不可能与货币银行学、与金融学彻底割断联系,又不能全身心地继续深入探索,悠悠岁月,颐养天年,好像也不怎么会享受清福。那怎么办? 整理毕生文稿是费时费力的。不过,不算以前编选的选集之类,从上个世纪末编《黄达文集》就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随后编了文集续、文集再续,书集、自选集,等等。前两年,又占用了一些时间编辑了《黄达文集(三续)》。《三续》,这又成了一个标志,已经到了几乎没有什么文稿可再整理的地步。也就是说,在这方面也已经画上句号。 写自传、写回忆录,是许多人的建议,自己也时有这样的想法。但稍稍具体化,就觉得困难极大。我的出生地天津有句歇后语:“小猫吃小鱼,有头有尾。”就是说,写自传,写回忆录,应该有个系统,要首尾呼应;应该有个“指导思想”,要贯彻始终;就像一条船,要有个经得起风浪的龙骨。以这样的要求定目标,自己感到极难达到。 于是就想降而求其次,不求系统,不求繁简深浅一致,凭回忆,写些生平经历的素材,就像古人的笔记、随录那样。于是就开始写,断断续续地开始写,进展极为迟缓。逐渐觉得可望的目标也许定在“《与货币银行学结缘六十年》之前”,即定在—年之间,可能比较现实。 内容实质是忆旧。基本是按年月顺序忆旧,是否可起个“忆旧纪年”的名称? 无论如何,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给人看,不如说是给自己看。不过,通过追思个人的既往,多少是可以从某一视角——纵然是很狭窄的视角——较为具体地展现一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20世纪30年代,这是我已经开始对自己的观察有所记忆的年代。从那以来,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近百年的旅程画出了一条民族命运探底、反弹并直冲云天的大曲线。这是令人振奋、令人热血沸腾的年代,同时,无论是民族还是个人,也是付出了沉重代价的年代。对这一百年的风风雨雨,后人会有许许多多不怎么容易理解之处。其实,在我的直接观察中,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人们,不怎么容易理解新中国成立前的事儿;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人们,不怎么容易理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事儿;而新世纪成长起来的一代,连改革开放初期的事儿也不怎么容易理解。有时,一些片段的追忆文字,往往能从一些具体的人和事帮助理解过去,理解历史。从这个角度说,期望主要是写给自己的东西,也许对于来人,间或有点参考价值。如果,不知何年何月,探究天、人玄机的哲人,不经意之间,从这里发现也有令他感兴趣的星星点点,那更是幸没大焉。 年6月 (二) 年7月发给《金融博览》杂志主编王璐同志的《忆旧纪年》,共有14个题目。最后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有题目无文字。对于这个题目,当时,除了关于报考华北联合大学的内容外,对于怎么写没有形成清楚的想法。也曾想,留下空白算了。 直到最近,偶然看到有人提到华北大学。从行文看,作者对华北大学有所了解,但不怎么真正了解。关于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以及她们的前身陕北公学,公开出版物有成仿吾成老的《战火中的大学》。最初的版本是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经过整理的新版本。这是最具权威的著述。还有一本专门介绍华北联合大学的书《人民的大学》,年和年分别由东北书店和苏南新华书店出版,现在人们已经很难看到。此外,大多是分散在各种报刊和文集里的回忆文章。至于当时的文献,或是手写,或是油印,后期才有些是铅印的,已经在图书馆和档案馆里尘封了六十年以上。只有中国人民大学编写校史的单位,曾经参阅、考据。当然,战火里办大学与今天在面向全世界的开放环境下办大学,环境迥异,很难加以联系、比较。但不时碰到一些问题,总会联想到一些办教育的大道理,乃至超出教育范围的大道理,彼时是真理,环境迥异的今天依然是真理。因而把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的足迹尽量多地留下一些,还不是没有意义的。 像成仿吾成老那样全面地回顾、记述、总结,我是全然没有条件的。成老自年创设陕北公学,到华北联合大学,到华北大学,在这三所先后衔接的大学里一直是领导者,掌握全面情况。我是在年春夏之交考进华北联合大学的,做了半年多的学生;后来先后在华北联大和华北大学的校部注册科做干事(相当于现在的办事员、科员之类);再后来,年,在华北大学政治学院做区队助理(区队助理是学校里中层干部的助手,那时的中层干部相当于现在的系主任级别)。总之,不怎么掌握全面情况。不过,总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摸爬滚打了近四年,亲身的体会具体、直接,记述下来,总会较多地留下一些印记。 由此萌发了扩展地写一写的念头。即把已发出的稿子作为《忆旧纪年Ⅰ》,而把在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里的经历写成《忆旧纪年Ⅱ》。 年5月 本书目录 (一) 1我的家庭 2我家的亲戚关系 3童年时的天津“城里” 4我的学前教育 5我的小学生活 6我的初中生活 7我的高中生活 8初入社会的磨炼 9一个新生活的开端:进入解放区 10梁波——我的引路人 11去张家口 12招待所里的一个月 (二) 13报考华北联合大学 14初入华北联大财经系,踏进全新的天地 15第一次参加土地改革 16撤至广灵毕业留校申请入党 17从广灵到束鹿 18成为研究生成为共产党员 19成为注册科干事 20第二次参加土地改革 21从华北联大到华北大学的注册科老干事 22北平围城之际的北上招生 23天津招生 24看望音讯阻隔三年的母亲以及老同学 25华北大学正定分校完成使命护送最后一批毕业生南下 26独特的历史使命独特的教育实践 作者简介: 黄达,年生,天津市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新中国金融学科主要奠基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中国金融学会会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年6月1日获得首届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年获第六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年荣获第三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