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大院,位于广灵县社台山一带,毗连今工商银行及周边区域。据考,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四年先后八次将山西居民迁往冀、鲁、豫地区。现居于此的贾氏族人,相传其祖乃山西洪桐县大槐树移民而来。当时,贾氏兄弟二人,兄移居河北蔚县贾堡,弟移居山东。 贾家大院始祖贾九经,字至诚(清诰封朝议大夫),商。原配赵氏(清诰封恭人),生二子:长子贾永煊,次子贾永诚。 贾九经少丧父母,由姑姑抚养,常年受雇于广灵某缸房(制酒坊),冬日踩粬,夏日放牛。贾九经一生艰辛,由杂役、酒二工、酒大工做到了自营缸房(店名“至诚号”),家道逐渐殷实,成为广灵名店之一。继而增设“祯福祥”绸布店、粮店。 贾九经长子贾永煊,字炜然(清诰封资政大夫),商。原配郑氏(清诰封夫人),生三子:贾联堂、贾联桂、贾联昌。贾永煊经商有方,继承其父至诚号缸房,生意兴隆。 贾永煊长子贾联堂,字槐三,聪明好学中进士,经复试、殿试、朝考,授翰林院庶吉士。屈就河南吉县、武陟县任知事、同知。(本图片为贾家大院下院正门) 贾联堂为人耿直,体恤下情,善断奇案,在任职当地素有“白脸包公”之美誉,其断案传说在此不一一列举。(此图片为贾家大院上院东门) 贾联堂居官23年,52岁告老还乡,54岁卒。贾联堂居社台山上院,排行“大门”,堂名“槐荫堂”。其后,族人中举人、秀才辈出;民国后,其族人具有大学学历者,局全县之冠,世人称之“书香之家”。 《社台潮雨》清季,凡有学绩、政历者,悬匾,竖旗杆,以事旌表。贾联堂门悬“太史第”匾,竖二旗杆;贾庸熙门悬“代议士”匾,竖二旗杆;贾联昌门悬“文魁”匾。贾氏家庙左悬贾穆熙“拔贡”匾一,右悬贾宇熙“优贡”匾一。庙前二石狮雄踞左右,竖二旗杆。每逢雨时,社台山一青石便潮湿如洗,即广灵八大景之一“社台潮雨”。贾家六根旗杆,更壮社台山之景矣。 清末明初,贾家以六大门为单位组成六个大家庭,经营商业与土地。当时,每门约有商业一处、土地至少百亩,分布于西河洼、刘家窑、王洼道、岭西、平城等地。 “至诚号”缸房有40多间厂房,“清盛源”缸房有厂房多间,所酿白酒除供应本地外,大量销往河北一带。 贾家除经营“至诚号”缸房、“祯福祥”绸布店、粮店外,还涉及下花园煤窑、阳泉煤窑等工商业,成为当时名震一方的富商之一。清末明初,贾氏家族盛极一时。 四十年代以前,贾氏家族过着典型的传统朴素大家庭生活,族人以“温良恭俭让”维系着家族之间与社会之间的人际关系。 早在创业之初,贾九经就把“信”、“义”确定为立业之本。这一切,作为一种深远厚重的文化积淀,贯穿于一代又一代贾家家族的思想当中,也成就了贾家文化,启人以思,促人以力。 世间的荣衰浮浮沉沉,情愫的喜悲起起落落,都会化作云烟了无踪迹,最终留下的只是一个个若真若幻的传说。 岁月在变迁,沧桑催老了一代又一代的容颜,事事如烟;路还在,逢春铺满苔藓。 我坚信,用不了10年,这些遗迹将成为遗址。而我所能做的,就是将它们记录下来,以期它们散发的浓郁历史气息和深厚文化底蕴得以残喘和延续。 落后与愚昧并蒂相连,一次次的打倒再然后一次次的重建。然而,历史的古老将一去不返。保护、挖掘、构建总是那么遥远。在滚滚红尘中,它们还能站立多久?它们还能迎来多少个春天? 我深信,在这个作品面世之前,没有多少人听说过贾家大院。我只是奢望通过我的微薄之力,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曾经拥有过一种历史和文化,那就是------贾家大院。(注:图片拍摄于年5月11日------社台山)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