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国人自己的宗教!喜欢道教文化,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思想超越时空,不仅影响和启迪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对世界文化,特别是东方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老子以其涵盖天地,贯通古今,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仰,被列为世界100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史记·老庄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即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老子故里鹿邑历史悠久,文化古迹丰富。可以说是这片神奇的土地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全人类奉献了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同时这片土地也因老子而魅力无穷。一、悠久的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鹿邑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标注:那时在黄淮大平原上有一条亘古长流的涡水,位于它的上游旁有一个称“厉”的小方国。这是涡水流域最早出现的一个地名,它是涡水的“独生子”。从形势看,它与商早期的葛、昆吾等氏族封地有着相同的地位。然而,像葛、昆吾等地名在古老的中国版图上仅仅是昙花一现,转瞬间就消失了。唯独“厉”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从公元前17世纪的商殷延续至西周、东周、秦汉……乃至今天,朝代屡换,地名几易,但它的位置始终未变,此处所说之“厉”,即司马迁所记之“厉乡”。 “厉乡”原始先民从何而来?据说系古鬲族的后裔。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厉”与“鬲”相通。“鬲”原是一个氏族的名称,约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鬲氏族是一个十分活跃的部落。《东夷杂考》中对鬲族概况略有所述:鬲族部落原居住在山西高原,后南下渡过了黄河,和夏族一起创造了仰韶文化。其后不知何种原因,这个部落一分为二,一支向东,一支向西。东迁的一支进入到黄河中下游,再次同中原地区的夏人、昆吾等氏族联合成为中原大家庭中的主要成员。极可能取代了涡河流域夏代的有戈氏或有过氏氏族,到了殷商时期,厉就成为古鬲族后人在涡水集居的地方,并成为涡水流域唯一的“土著氏族”了。 到了西周,涡水流域出现了第二个小城邦,地名叫作“焦”。据史料记载,它就是武王给神农氏后裔的封地。“焦”即现在的亳州城原址。它的出现,使“厉”不再孤独,两地相距45里,成为了西周涡水上游一对相偎相亲的兄弟城邑。焦与厉当时是否有隶属关系?或者都为神农后裔的封地?或者是平等的两座城邑同属于周王室?公元前773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周室东迁,国势日衰。侯国称霸,开始了以强欺弱、相互吞并的局面。焦辖于陈国,位于焦西的厉无异也应属于陈国。这时,在厉的旁边又出现了一个城邑,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苦(hu)县。同时,在焦的东边也出现了一个城邑,叫做夷,在120华里范围内一连出现了四个城邑,按出现的时间分别是厉、焦、苦、夷。特别值得一提,还有一个叫“相”的城邑没列入内。这个相与苦是什么关系?笔者认为应该说它们都在涡河距厉乡不远的地方。按《水经注》涡水条说:“涡水又屈东,迳相县故城南,其城卑小实中,边韶老子碑云,老子楚相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存,在有关老子里籍问题上,边韶所言与司马迁记载没有丝毫矛盾,苦在厉乡之西,相在厉乡之东,都位于涡岸边,均为老子故里之地。相县故城犹在,位于亳州西26里,距厉乡5里。卫星照片也清晰显示距亳50里内有三座古城遗迹,就是厉乡、相县及谯城(亳州的前身)。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厉乡就存在,并且是涡河沿岸最早出现的城邑,比古谯城、苦县故城、夷、相出现得都早。这几座城邑的排列位置自东向西是夷、谯、厉、苦。 二、苦县沿革 厉乡,三千多年来,它身边发生了风风雨雨的变化,走过了漫长的路程。秦统一中国后,赖乡属苦,苦隶属于陈郡。西汉高帝时置淮阳国,苦隶之。师古说:晋《太康记》云城东有赖乡祠,老子所生地(引《汉书、地理志》)。后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淮阳国为陈国,又属陈,春秋曰相,有赖乡。(伏滔北征记)说有老子庙,庙中有九井,水相通。《古史考》说有曲仁里,老子里也(引《后汉书、地理志》)另据载,公元196年,汉献帝封曹操为武平侯,苦西北40里有武平城。三国魏时,武平属陈郡,苦县属谯郡。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将苦县治所移到赖乡城。西晋时,武平和苦县均属豫州梁国。东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改苦为父阳,县址移厉乡,隶陈留郡(治所谯)。北魏孝明帝正光中(公元521年)改父阳为谷阳(治所仍在赖乡城)。隋朝,谷阳隶于谯郡,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武平城更名为鹿邑。到了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改谷阳县为真源,治所移苦县故城,武则天载初元年(公元689年)改真源为仙源。中宗李显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名真源,均隶属于亳州。到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改真源为卫真,仍辖于亳州。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卫真、鹿邑合并,废武平、卫真,鹿邑迁至今县城址,辖于亳州。明以后,鹿邑隶属于归德府。可见鹿邑自商至今可谓九易其名矣,皆因老子也。 三、历代圣贤、帝王、道家、学者、诗人朝谒的圣地 老子生前就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孔子曾多次问礼于老子。其中一次在孔子51岁时,南之沛见老聃(引《庄子、天运》),沛,地名,在何处?不少学者说,沛,宋地,误也。查古地图及史册,均没发现春秋宋有叫沛的地方,所谓“沛县”者,秦置,陈涉起义杀沛令,迎高祖为沛公。“沛郡”者汉置,治所在相县,均非春秋之沛。然而春秋时在赖乡一带却有称沛的地方,按《水经注》涡水条一开头就说:“东南之沛为涡水”,涡水之起源“阴沟始乱蒗荡终别于沙而涡水出焉”。许慎又云,“涡水首受淮阳扶沟县蒗荡渠,至沛为涡水也”。是证明涡水上流有地方称沛。秦之沛县、汉之沛郡均在泗水流域,差之远矣。孔子南之沛见老子,在涡水老子故乡之地也。现在赖乡(即太清宫镇所在地)东北10里亳州安溜镇,发现了“问里宫”石刻,指孔子问老子故里处,说明孔子问礼曾到过老子的故乡。老子死后,后人在他的家乡建有老子祠和李母庙,汉质帝时有位叫孔畴的陈相,因是鲁国孔子后裔,于赖乡老子祠东侧建一座孔庙,并于建和三年(公元149年)立碑。这是老子祠最早的记载。《隋书、五行志》说:“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老子祠枯树复荣”。“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冬,老子祠枯桧复生枝叶”。桧,是一种千年长生之树,公元600年时候,已见枯树复荣,可见老子建祠还应早于建和。在赴赖乡朝圣者中,第一个帝王就是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正月,“使中长侍左悺谒老子祠”,十一月又“使中长侍管霸谒老子祠”,九年,一日桓帝梦见老子,于龙濯宫设坛祭祀。桓帝还命陈相边韶撰写了《老子铭》碑(引《后汉书》)。边韶《老子铭碑》在《水经注》上有记载,碑在赖乡城南门外,立于双石阙之南。另在《欧阳修全集、集古录》中也有载:“按汉桓帝本纪云,延熹八年正月,遣中长侍左悺之苦县祠老子,至十一月,又遣中常侍管霸祠之。而此碑云八月梦见老子而祠之。世言碑铭蔡邕集。今检邕集,无此文,皆不可知也,右真迹”。这是大文豪欧阳修61岁知亳州时,谒太清宫(赖乡)亲眼所见到的,并记有“余自至亳,始得悉阅太清之碑,其佳者,皆入余集古录矣。乃知余之集录,所得多矣。唯两阙题名未有,今续录于此。熙宁元年二月十九日”。时公元1068年也。第二位朝圣者是唐高宗李治,他于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二月,偕武则天至亳州朝谒老君庙,追号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改建老君庙为李氏祠堂,其庙置令、丞各一,并在赖乡建唐王朝李氏宗祠。第三位朝圣者是唐玄宗李隆基,于天宝二年将老子祠易名太清宫,于天宝八年(公元749年)闰六月、丙寅日,幸亳州朝献太清宫,加封玄元皇帝曰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宝十年、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连续朝献,加封玄元皇帝号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十四年冬十月、颁《御注老子》并《义疏》于天下(引《新唐书》)。《御注老子》全文刻碑立于太清宫太极殿前左侧,碑名全称《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碑高3.7米,宽1.3米,厚0.36米,首身一石,题额现已佚,赑屃座,四面刻字,正后两面正文,隶书,每面22行,满行51字,两侧为后人题咏、正楷。现该碑仍在。第四位朝圣者就是宋真宗赵恒,他于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正月,“乙酋,朝谒太清宫,天书升辂,雨雪倏霁,法驾继进,佳气弥生。是夜,月重轮,幸先天观(即李母庙,亦称后宫),广灵洞霄宫。曲赦亳州及车驾所经流以下罪。升亳州为集庆军节度,减岁赋十之二”(引《宋史》)。《亳州志》载,宋真宗驾临,经北关涡河大砖桥,真宗赐名“灵津渡”,经北门时,赐北门城楼额曰:“均应楼”,又过西门去太清宫,赐西门城楼额曰“奉元楼”。这次宋真宗朝谒时,御笔撰书《先天太后赞碑》,碑现屹立于后宫东南角,李母冢前,碑高8米,厚67公分,碑额雕二经蟠伏,篆额“先天太后赞碑”六字。碑两侧为花草图案,赑屃座。由于御额、御文、御书,称三御绝碑。 诗人学士朝谒老子故里者,对老子庙、桧林、石阙、古碑、九井无不倍加赞誉,李白于天宝年间谒太清写下一道诗:“先君怀圣德,灵庙肃神心,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流沙丹炉灭,关路紫烟沉,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宋梅圣俞《送王道粹知亳州》一诗中有这样几句:“八月风新冷,高木叶披披,郊原枣已剥,雾圃黍可治,必期宽赋敛,无乃息羸疲,何当过苦县,肯暇观旧碑”。欧阳修先生治亳一年多时间,多次拜谒老子,先摘其《集古录》一段记载:“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二月十八日,余率僚属谒太清宫诸殿,徘徊两阙之下,周视八桧之异,窥九井禹步之奇,酌水以煮茶而归,熙宁元年二月十八日”。在他的《古诗》中有这么几首。《太清宫出城马上口占》:“拥旆西城一据鞍,耕夫初识劝农官,雅鸣日出林光动,野阔风摇麦浪寒,渐暖绿杨才弄色,得晴丹杏不胜繁,牛羊鸡犬田家乐,终日思归盖挂冠”。在《答子履学士见寄》中有“颖亳相望乐未央,吾州仍得治仙乡”。在《郡斋书事寄子履》中有“寄语瀛洲未归客,醉翁今已作仙翁”。在《戏书示黎教授》中有“若无颖水肥鱼蟹,终老仙乡作醉乡”。在《太清宫烧香》中有“人是蓬莱宫学士,朝真便合更仙官”。表达他对老子故里的无限深情。诗人苏东坡在《早李密赴亳州》一诗中写道:“谯郡君命重,苦县祖风殊,仙桧留阴在,甘棠印花敷”。 四、文化遗址 在鹿邑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文化遗存、文化古迹众多,如太清宫、老君台、老子古墓葬群、陈抟庵、栾台遗址、武平城遗址、隐阳山遗址等。老君台、太清宫在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平城遗址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隐阳山遗址、栾台遗址更能反映出鹿邑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 1.太清宫西侧的隐山遗址。经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原始社会至商代,这里就是一个人类聚集地。在遗址的东侧发现有环绕的夯土墙,有可能是商国时厉国城墙。春秋时遗址埋有马坑、祭祀坑,埋葬有玉圭、玉琮、铜碗,表明春秋时这里不是一般的村落,应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隐山遗址的上层发现有鹿角、石镞、鬲足等物,时代早期为龙山,晚至商周;下层则发现了仰韵文化遗址。表明老子生活的环境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2.栾台遗址。位于鹿邑县城南10公里的王皮溜镇普大庄行政村,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台体厚度8米,经考古发掘,堆积情况为五层,依次是明清时期文化层、西周中晚期文化层、二里岗时期至殷墟二期文化层、二里头时期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具有极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五、考古发掘 1.1997年至1998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地区和鹿邑县文化局组成的太清宫考古队对老子故里太清宫遗址进行了钻探和考古发掘,共揭露面积3000多平方米,发现了一大批遗迹和遗物,取得重要收获。出土牺牲人殉13个、青铜器68件、兵器20余件、石器80余件、陶瓷器100余件、青铜器一组6件,其中国宝级文物6件,曾在2004年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的国宝展中展出,许多器物上制有铭文“长子”、“长子口”等,不少专家认为该墓墓主系当时宋国国君微子启。该墓葬的发掘被列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在该墓葬旁边,尚有一座规模更大的古墓葬未发掘,专家推测很可能系周王室高等贵族墓,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 2.对太清宫遗址进行了初步调查和发掘,初步了解了太清宫的建筑规模。经钻探,在今太清宫太极殿周围35000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大面积的建筑基址存在。现存的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与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南北对应,应为神道的东边缘,与西侧的重修太清宫金碑之间应为神道宽度,由此可知金代时神道宽尚有36米,其规模可见一斑。 3.通过对洞霄宫的发掘,初步了解唐宋时期的建筑结构和布局。此次发掘的建筑有唐、宋、金、元等几个时期。洞霄宫在唐宋时期为砖基、土墙、瓦顶建筑,唐代始建,宋代大规模扩建、改建,金、元时期部分使用。整个建筑分宫殿区和一般区。宫殿区长240米、宽180米,分前、后两区。前区为宗教活动区,主要殿堂设在该区。在前区发掘出中迥廊、中门门址、东西迥廊、西配殿等。在发掘的建筑基址中出土了丰富的遗物,主要为建筑构件,有砖、瓦、瓦当、滴水、脊饰、石柱、柱础等。尤其是脊饰,有各种兽面、兽头、以龙形、狮形为多,是难得的艺术品。瓦当、滴水图案复杂,有花卉、鸟类、动物等形象。出土了一批生活用具,以瓷器为多。这次发掘,再现了规模宏大的唐宋建筑遗迹。这些建筑及实物资料对于研究历代祭祀老子的情况尤其珍贵。以上大量的文献、碑刻及发掘的实物资料表明,从商代至元代,太清宫(厉乡)一直是豫东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汉代以后,官方和民间一直把鹿邑太清宫作为老子故里并在此祭祀老子。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 1.老子故里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的历史为我们探讨老子其人、老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线索。老子思想应是更多地接受了当地(鹿邑所在的淮河流域)的历史思想文化传统。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渊源于周礼,鲁是保留周礼较为完整的国度,儒家思想产生于鲁国是历史的必然。同样,作为大智慧者的老子,诞生在历史上的淮夷区,其思想和学说接受这里的历史与思想文化传统(淮夷思想文化传统)当在情理之中,否则,老子思想即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十多年的考古发掘表明,包括鹿邑在内的、被称为淮夷居住区的整个淮河流域,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至夏商阶段,都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有着独立的文化面貌。河南东部(今鹿邑县境)邻近夷夏交界地带,夷夏文化交融的迹象也很明显,长氏贵族大墓的发掘即是明证。商末纣王曾两次伐人(夷)方,对夷人用兵,鹿邑为商人东征的必经之地,虽然征服了东夷,其文化面貌仍颇受夷文化影响。春秋时期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子,创立道家思想,形成以“道法自然”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应是得益于淮夷文化区丰厚的文化积淀,当是对远古以来淮夷文化区即当地的思想文化传统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从苦县的历史沿革、名称的更迭可以看出鹿邑与老子的关系,或者说老子对鹿邑的影响。关于鹿邑最早的县名“苦”,在鹿邑老百姓中有这样的说法,老子的母亲由于怀老子的时间比较长,在老子出生的时候,流血过多,老子出生后李母就死了。后来的人为感念圣母为人类奉献圣人之德,将现在的鹿邑称为“苦县”,以纪念老子的母亲。当然,唐代鹿邑的几次更名也与老子有关。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改谷阳县为真源县,是说鹿邑为道德之源,真理之源;武则天载初元年(公元689年)改真源为仙源,是从老子母亲这个角度,说鹿邑生养了“圣人”、“仙人”故称鹿邑为“仙之源”;中宗李显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名“真源”,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改“真源”为“卫真”,意为我宋真宗赵恒比其他人更捍卫真理、接近真理,所以称之为“卫真”。 3.从历代帝王,圣贤、道家、学者、诗人纷纷到太清宫朝谒的情况看,鹿邑确实人杰地灵,确实因孕育了伟大圣哲老子而斐声海内外。一大批石碑刻使人们见证了鹿邑的历史、鹿邑的繁华、鹿邑的灵气。虽然大多数碑刻早已散佚、消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好在欧阳修先生61岁知亳州时,将古碑文多收在他的《集古录》中。对于收录太清古碑文有突出贡献者还有南宋金石学家赵明诚。诗人学士的诗词佳句更能使我们想见当年太清宫的风貌。这些诗词佳句对老子庙、桧林、石阙、古碑、九龙井无不赞誉有加。 前天本平台的头条发了 社科院哲学研究所胡孚琛最新撰文:老子故里在河南鹿邑无疑是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恶意毁坏胡孚琛教授名誉一文 文章一出得到了各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