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乡镇地名(一) 本文原载年出版《长沙地名掌故》第四章乡镇地名 黄兴镇黄兴故居 金井镇之金井 蓉塘岭黄兴镇蓉塘岭为长沙县黄兴镇人民政府驻地。在长沙城区东南14公里蓉塘北岸。清光绪《善化县志》载,明洪武八年()知县胡铎兴修水利,开筑一塘,广植芙蓉,因名蓉塘。集镇因而得名。年,长沙轴承厂建此,与东南旧塘湾、接驾岭连接为一体。l年在原高塘公社等地域置黄兴镇,以纪念在这里出生的辛亥革命人物黄兴而命名。街区呈带状分布。蓉塘岭西南4公里扬圫村凉塘有黄兴故居。故居地处平畴沃土之中,建于清同治三年(),坐西朝东,原为53间的四合大院,现存土砖青瓦平房12间,悬山式青瓦坡屋顶,缀有悬鱼纹饰,占地面积约平方米。黄兴(—),原名轸,后改名黄兴,字克强,长沙府善化县龙喜乡凉塘村(今属长沙县)人。年与孙中山创建同盟会,任庶务。年起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均遭失败。武昌起义后任战时总司令,领导武汉保卫战。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年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年,黄兴故居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凉塘还是清末史学大家王先谦的故乡,原有故居和墓葬,今不存。蓉塘岭西2公里桂花村(今光达村)有许光达故居,房舍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原有两进,共有房屋21间。上进倒塌于年洪水中。今存砖木房屋4间。许光达(—),善化县二都萝卜冲(今属长沙县黄兴镇)人。年授予大将军衔。年许光达故居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干杉树干杉树为长沙县原干杉镇政府驻地,位于长沙城区东21公里善化港北岸。聚落呈扇状。年,集镇向西北发展,与高岭寺、发人坡连成一片。年,干杉镇并入黄兴镇。清光绪《善化县志》载,“一都烧田段黄龙山,古杉一株遭风吹折,倒插复生,围丈余,高六丈”“里人砌石围护,呼其地为干杉树”。年,树为雷电击死,地名沿袭至今。民间则传说,清末民初,干杉境内高岭寺生长着一棵奇特的杉树,杉树高大,树干须三四人合抱。每年,树体一半干枯,另一半则郁郁葱葱。逢单年,树体南枯北盛;逢双年,则北枯南盛。附近的居民偶有伤风感冒等疾病,从树上剥一小片树皮煎水喝便可恢复精气神,乃至痊愈。故此,杉树名声大振,呼之“神杉”,遂以干杉命名此地。干杉域内人杰地灵。著名报人、文学家廖沫沙出生在距神杉仅一公里之地。干杉还是著名湘军将领彭寿松、民国长沙县首任知事姜济寰、国民党抗日名将黄杰上将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何德全中将的桑梓之地。仙人市仙人市今为长沙县黄兴镇的著名集市,原为仙人市乡政府驻地。位于长沙城区东南22公里浏阳河北岸。聚落沿河分布。因浏阳河畔狮子山有“仙人石”而得名。清光绪《善化县志》载,仙人石“滨河狮子山,石方正约七尺许,如棋盘”“相传有仙人奕棋其上”。南有渡口、码头,为长沙、浏阳间水陆交通孔道。公路直通长沙城区。东北4公里鹿芝岭,俗称古城基,为五代汉乾祐三年()置龙喜县治所。相传这一年,后汉隐帝刘承祐驾临此地微服私访,看到商贾云集、民风淳朴的古镇,龙颜大悦,喜形于色,于是赐县名为“龙喜县”。宋太祖乾德元年()将龙喜县改名为常丰县,并将县治从六子岭迁至姚圫东湖村(今属芙蓉区东湖街道)。龙喜县设置时间共13年。年,在月亮山出土新石器时代石器、陶器等文物,年代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教育家徐特立,早年在?梨镇创办梨江高等小学堂,并附设速成师范班和女子班,招收贫苦子弟入学,常到仙人市一带造访农家,殷殷劝学。江背镇江背今为建制镇,位于长沙、株洲、浏阳金三角地带,东邻浏阳河,西靠长永高速公路,国道横贯东西,距省会长沙市和铁路枢纽株洲市各30公里。集镇聚落呈三角形,先后为长沙县河田乡政府、江背区公所和江背镇镇政府驻地。乌川大山山冲48条溪水汇聚的乌江(亦称乌川),流经此处,注入浏阳河,居民房舍选择在江背面而建,故名江背。谷内山泉飞瀑,汇聚成川,水呈乌褐色,因名乌川。后来由于山洪爆发,小河淤塞,乌川改道穿流村北,江移村在,村依旧名。清末已为长沙、浏阳二县边境农副产品交易集镇。附近盛产油茶、生猪。江背镇有著名的乌川湖风景区和印山湖风景区。乌川湖即乌川水库,位于江背镇东南江背镇。乌川大山广袤数十里,气势磅礴,为长沙县与浏阳界山。在长沙县境内支脉延伸,形成无数峡谷,谷内山泉飞瀑,汇聚成川。年夏,建水库于此。主坝建于两山之间,底宽米,高37米,长米,面宽7米,土质心墙,内外水泥条石叠砌。水库积雨面13平方公里,有效库容万立方米。库区峰峦秀削,林木荫翳,波光粼粼,一碧万顷。主坝巍然横立,两侧翠柏苍松,溢洪道银流直泻,珠玉纷飞,击石有声,山鸣谷应,风景极为幽美。印山湖位于江背镇印山村,青山环绕、风景秀丽。印山村为“全国文明村镇”。印山公园牌坊名是狮子公园,山上有座狮子殿,湖中心有座天云阁,湖山一色,波光粼粼。五美山五美山原为五美乡政府驻地,今为江背镇的一个村。位于长沙城区东南34公里三叉河畔。三叉河古称五美水。宋《太平御览》引《湘中记》:“五美水在长沙县东”“光武时有五美女居于此溪之侧,后因为名”。清光绪《善化县志》载,五美山“平峦明秀,四山环拱”。村因而得名。原村民主要以烧制砖、瓦为业,有砖瓦窑30多座,产品远销长沙、株洲、浏阳等地。设定期圩场。五美山东南1.7公里小埠港,是浏阳河从浏阳市镇头镇进入长沙县江背镇,北流至小埠村,再西转,形成的第一道湾。为长沙县、浏阳县边境地区竹木及茶叶集散地。南3公里山枣洲,盛产蜜橘、山枣,闻名县境。五美山西南1公里观音塘,有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故居,县五美学校设此。故居为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式民居,始建年代无考。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年,徐特立在此开设五美高级小学后,房舍除上屋东侧及上东厢房留用外,其余均为学校管理。年,故居修缮,复原陈设有徐特立夫妇和徐乾以及教员陈昌、毛达恂等人的住房。年,徐特立故居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花镇黄花镇原名黄花市,亦称黄花铺,今为建制镇。黄花市集镇今为黄华镇镇政府驻地,位于长沙县中南部,距长沙市区21公里,西连县城星沙,南接干杉,北毗春华、东邻浏阳永安。黄花国际机场坐落于镇域腹地,长永高速、机场高速、长株高速等多条交通要道贯穿境内。年从黄花镇划出茶塘村、长龙村、湘峰村3个整村和华湘村在长永高速以北的区域,另置长龙街道。明代中期这里设递铺,明崇祯《长沙府志》载:“黄花铺,华花同义,谐称黄花铺。”原此地野菊丛生,入秋后遍地黄花,后店铺逐增,形成小集市,街区呈三角形,遂名黄花市。元代文学家许有壬过此作有《黄花驿》诗:疏雨潇潇酿早寒,荒庭寂寂掩柴关。秋声动地满前竹,清气袭人无数山。十日已为千里客,百年真得几朝闲。云泥踪迹初何意,底用题诗传舍间。黄花镇境内池塘、水库星罗棋布;捞刀河如一条玉带,缓缓流淌于镇城北部,孕育了回龙白鲢、谷塘鲤鱼、柳吉锦鲤、回龙湖有机蔬菜、东塘甜糯玉米、黄龙葡萄等享誉国内外的农业品牌。黄花镇文化古迹众多。樱花温泉的老樟树,据考证已有六百余年历史,状如佛手,故名曰佛手樟。年,考证其确为历史相传的佛手樟并为之举行开光大典。相传明朝朱元璋曾兵败如此,被敌兵追杀,万分危难之时,隐身于此树下面,为此樟所救。年,该镇崩墈村境内惊现一处面积为1平方公里的古墓群,其占地之广、保存之善,为世所罕见,经专家考证,此墓群系汉代遗址,现已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区。崩坳原名歧羊市。清初村落依歧羊桥称歧羊市,康熙六年()河水暴涨,堤墈崩坍,从而更名。在该镇境内,还分布着众多古井、老街、古庙等文化古迹。同时,极富地方特色的皮影、狮子龙灯、秧歌、腰鼓等传统文化项目及享誉中外的湘绣、挑花等手工艺制作在该镇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黄花名人辈出,民国长沙曹氏闻人曹典球、曹孟其均为黄花市曹家坪人。春华镇春华镇俗名春华山,今为建制镇,东邻浏阳,西接果园镇,西南连黄花镇,北临路口镇。春华山集镇为今春华镇镇政府驻地,位于长沙城区东北28公里捞刀河北岸。清咸丰年间此地建寺,名“春华山”,地以寺名。今人把地名来由演绎为“昔人依山傍水,结庐成市,取‘春华秋实,人寿年丰’之意,名其地为春华山”。村落略呈圆形。为附近农副产品集散地。长沙平江公路经此。附近大兴山村以产“春华李”著名。民间有副地名联,把春华山与东屯渡联到了一起,联中巧嵌“东南西北、春夏秋冬”,妙趣横生,联云:东屯渡,唱西游,南腔北调;春华山,播夏种,秋收冬藏。春华镇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有著名文物古迹张百熙墓、抗日战争春华山战役遗址、春华渡槽、武塘纪念亭、龙王庙等。张百熙是清末新政期间管学大臣、京师大学堂创始人。故居在长沙县沙坪乡(今属开福区),其墓则位于春华镇洞口村泉井冲,占地约50平方米,土培墓冢,墓碑和墓围保存完整。石碑三通,中间大,两侧稍小,上圆下方,有边框,碑上端为官帽形造型,显示墓主人身前的身份。墓前立两大天然石祭台,无人工雕琢之感。年,张百熙墓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春华山是长沙和平起义条文的签署之地。年7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6军师进驻春华山。8月3日,陈明仁将军派长沙警备司令部参谋处长和国民党师参谋主任携带长沙附近驻军地图,前往春华山人民解放军师驻地洽商和平接管长沙的具体事宜。8月3日下午3时左右,地处春华山小镇中心的曹华中药号门口搭起了一座戏台。曹华中药号又叫恒丰楼,是春华山小镇上规模最大的一栋两层结构的木楼。这天晚上,恒丰楼前灯火通明,红旗飘扬,长沙和平解放条文签字仪式在围观村民的掌声中举行。8月4日,程潜、陈明仁领衔发表了37名将领联名的起义通电,宣布脱离国民党政府。程潜发表《告湖南民众书》《告全省将士书》,宣布湖南和平解放。8月5日,解放军师官兵由春华山、黄花铺、东屯渡进入长沙城。春华镇金鼎山村“中央阵亡将士墓”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得到了修复,并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果园镇果园今为建制镇。位于长沙县中部,东接春华镇,西界安沙镇,南抵黄花镇,北连路口镇。距县城星沙22公里,距长沙市区30公里。境内原有古寺,内植桂花、白果,花繁叶茂,果实满枝,清风吹拂,香飘数里,故名寺为花果园。以果园为乡、镇名称,实缘于此。花果园寺实为李公庙,庙设私塾是田汉发蒙的母校。李公庙始建于年南宋开禧元年()。李公幼时聪颖异常,及长,博览三教,精研岐黄,慨然有出尘之志。负行囊奔走四方,处处妙手回春,行医术不计贫富,无不药到病除。传说32岁那年得道升天。人们便在花果园建李公庙祀之。凡遇旱涝灾害、疑难杂症,叩之即应,灵威昭著。李公庙原有庙宇三进,壮丽巍峨,并曾在此办积社仓、育婴堂以及私塾学堂。庙堂与戏台之间,轩阔敞旷,可容纳两千多人看戏。果园镇地势东北高亢,西南低涟。金井河纵贯全境,纳麻林、寻龙、赤石诸河及六十余条溪港之水,注入捞刀河。河港之间,多为冲积平原。坐落于众岭群峰之中的曾仆塘水库有自然形成的岛屿近十余处,山灵水秀,景象万千,它是天然的白鹭栖息地,每年3—10月白鹭成群,形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优美画卷。果园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境内拥有长沙地区迄今为止最大的东汉古墓群50余座。果园镇还拥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如多年历史的华佗庙,至今影响较大;“杨泗将军斩孽龙”,至今家喻户晓;“雷打石”猴子租碗,讲叙人、猴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李公真人从江西迁徙羊鹿,让湘、赣两省成为“老表”等。皮影戏、竹马灯、地花鼓、彩莲船等民间文艺丰富多彩,龙狮表演有声有色,问鼎全县龙狮赛冠军。果园是著名文学家、戏剧家、国歌歌词作者田汉的故乡。田汉故居位于果园镇田家塅(今田汉社区),坐北朝南,小青瓦,砖木结构,分为前后两进,中间以过亭相连接,东西两侧有杂屋,共有房屋18间,为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风格。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曾毁于大火,年在原址上恢复重建。年,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诞生在果园的历史名人还有清光绪云南提督杨玉科、爱国志士同盟会会员黄孟仰等。路口镇麻林桥路口镇俗名路口畲,今为建制镇。路口畲集镇先后为长沙县路口乡政府、路口区公所和路口镇政府驻地。位于长沙县北部偏东,距长沙城区东北37公里、金井河南岸1公里。昔为长沙至浏阳、平江大路交点,故名路口。畲,火耕地,指粗放耕种的田地。火耕,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耕作方法。路口畲西北2公里金井河北岸上杉市,历来为浏阳、平江、长沙杉木集散地。东北3.5公里石门坎原有麻石厂、陶器厂。今路口镇,北望汨罗、平江,东倚浏阳秀山,西接安沙、青山铺,南邻春华、果园。今辖路口、麻林2个社区及8个村。全镇有水库3座,即向桂水库、汀家水库和全兴水库,今辟为旅游区。金井河、麻林河由北向南从路口境内流过。两条河的会合处名“双江口”,江上的石桥又演化出一古老的地名“两搭桥”。当地流传童年田汉在这里续古联的故事。一天,田汉的舅父易象带着七岁的田汉去拜访一位朋友,来到金井河、麻林河会合处的双江口,河中有巨大的石墩,向两岸搭起长长的青条石作桥板,方便行人过河。舅父对田汉说起地方流传已久的一副上联:“双江二口两搭桥。”叹息道:“可惜至今无人对出。”就在这时,一只小船从东向西溯流而上,一位渔翁手执撑篙独立船中。田汉一看,文思涌动,击掌吐出七个字来:“单船独篙一支桨。”易象一听,惊讶万分,摸着田汉的头得意地说:“好联,妙联,七岁童子续古联。”于是有了这副佳联:双江二口两搭桥;单船独篙一支桨。麻林桥原属长沙县麻林桥乡,位于麻林河西岸,乡政府驻地为麻林桥坳上。今为路口镇的一个社区。明崇祯《长沙府志》载,长沙县桥梁有麻林桥。相传麻林桥为一石板桥,系由某大力士奋力蛮干,双手搬起大麻石条搭成,人称蛮人桥,后以方言之谐音雅化为麻林桥。聚落也以桥名。年遭日本侵略军焚毁。年后新建集镇。街区沿河呈弧形,“麻林桥豆腐”闻名乡里。“麻林桥温泉”今开发为旅游景点。麻林桥历来是长沙县的名埠,号称“小长沙”。年,这里曾出土南朝刘宋元嘉十年()的徐副买地券,这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南朝墓葬出土的买地券,说明其时麻林桥一带的土地买卖已很活跃。明清时,麻林桥是湖南道教中心。正一派道教从江西龙虎山传入长沙,在麻林桥建太清宫,主管长沙、浏阳、望城、汨罗、平江、湘阴等县道教事务。高桥镇高桥今为建制镇。高桥镇位于长沙县境北部,距县城星沙48公里,北与金井接壤,南与路口相邻,东与浏阳毗邻,西与福临、开慧交界。高桥原为桥名,后成为集镇名、地片名、乡名、公社名,乃至镇名。高桥又名郭桥,位于今高桥镇金桥村境内金井河上。原桥居街之中心,木质结构,长30米,宽3米,高16米。两侧竖以栏杆,雕有花草虫鱼,人物故事。上过车马,下通舟楫,巍然高架,蔚为壮观,故名高桥。清同治《长沙县志》载:“砌石墩四,搭以巨木,铺以厚板,围绕栏杆,盖亭其上,以避风雨,桥西有茶亭,夏日煮茶用待行人。”后因风雨侵蚀,桥身毁坏,清乾隆年间,当地郭姓两翰林捐资重建,为单孔麻右桥,并竖碑,刻有“木桥已毁,济之以渡,高桥已废,郭桥以兴”字样。但村民仍习称高桥。但高桥镇政府驻地并未在金桥村,而在桥里。桥里原为高桥乡政府驻地,地处学士桥与节义桥之间,故名桥里。清代高桥镇是中南地区最大的茶市,兴盛时茶号、茶庄达48家之多。清嘉庆《长沙县志·土产》称此地“茶有宝珠、单叶、红白各种”。被陆定一誉为“中国茶圣”的吴觉农(—)于年撰写的《湖南产茶概部调查》记载:“长沙锦绣镇(即今高桥镇)的绿茶早负盛名”“高桥向为茶商云集之地,设立茶行十余家,规模宏大,贸易繁盛。除本县及平、浏茶商集资经营外,尚有外邦至此贸易。……所有红茶悉由金井河或高桥交船启运,至捞刀河过载入湘江至洞庭运售汉口。”当年高桥为湘东红茶产销中心。本地茶商茶行5所,外邦来客8家,资本雄厚,规模可观。这些厂商抗战前夕还在武汉设有庄号。如协记、元茂隆、德玉昌、新记、瑞记、咸昌福、铨记、晋丰太等,专营湖南运汉茶叶。以高桥名义在汉口拍卖之茶在湖南茶中占有一定地位。当代高桥茶“高桥银峰”“湘波绿”等品牌跻身全国名茶行列。郭沫若品尝“高桥茶”后,即赋诗“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赞“高桥茶”可与著名绿茶“红纱”、“紫笋”媲美。高桥镇自然风景优美,山水胜迹,美不胜收。有11万亩山林,有口山塘,其中白鹭湖景区最为引人注目,12座水库和众多的庙宇星罗棋布,如明珠撒落在群山之中。高桥镇人杰地灵,是革命先辈李维汉、革命先烈柳直荀的故乡;还是蹈海殉国的近代民主革命人士杨毓麟的家乡,惜故居已不存;又是间架体书法家黄自元的第二故乡。李维汉故居位于高桥镇维汉村火烧坝组,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砖木结构,共有房屋40间,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房屋三进,九栊十三厅,屋与屋之间有天井、回廊。故居周围群山环抱.风光秀丽。今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柳直荀故居位于高桥镇中南村方塘冲,为一土墙青瓦老式农村居屋,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由柳直荀之父柳午亭所建,有上、中、下三栋和天井。今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黄自元墓位于高桥镇思公村思公山,占地约40平方米,半圆球墓冢,表面为水泥构造,腰椎形墓围亦为砖石水泥所砌。墓围正后方嵌青石碑三通,中刻“黄公自元老大人墓”,侧墓碑上有“咸丰殿试第一甲第二名赐进士及第”等字,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范林桥范林桥原为长沙县范林乡政府驻地,位于长沙城区东北50公里金井河东岸,今为高桥镇的一个村。明崇祯《长沙府志》载,明万历五年(),范、林两姓建石桥于金井河邓家冲口上,取两姓命名。桥为麻石单孔桥,长10米,宽5米,高5米,当长沙、平江、浏阳交通要冲。年桥毁于洪水,年重建,为水泥土石结构,仍名范林桥。年县交通局投资3万元,在金井河邓家冲口再建新桥。为水泥花岗石结构双曲公路桥,长45米,宽8米,高6米。两边装有钢筋水泥图案栏杆,桥面中心略低,为车行道,两边略高,为行人道,系沟通范林东至平江,南往长沙之间的重要桥梁。为有别于原范林桥,年命名为范林新桥。范林村因桥而名,聚落呈弓形排列。原居民多从事麻石加工。附近盛产麻石、茶叶。至年间产“高桥红茶”,多产自范林,每届春暖花开,青茶吐翠,万余人投入采茶,制茶活动,范林茶市,盛极一时。年5月,日本侵略军来犯,烧杀淫掠,范林至高桥一带沦为废墟。后茶叶市场移至金井河西岸甘草坑。范林思公村又有狮公桥,为花岗石单拱行人桥,长4.5米,宽2米,高3.5米。伫立桥头,仰观玉皇殿,如雄狮啸天,故名狮公桥,为通往浏阳的交通要道。玉皇殿旧有乡林场,为县境薪炭林基地。年,长沙市商业局与范林公社还合办有林场,位于三尖林,具体位置当地人称狗窝里,为商业局干部劳动锻练的基地。金井镇金井今为建制镇。金井集镇原为金井乡政府及金井区公所驻地。今金井镇为年根据长沙县乡镇区划调整方案,金井镇与双江镇成建制合并设立的大金井镇。位于长沙县、平江县、浏阳市交界处。狭义的金井仅指金井镇政府驻地——金井集镇,即今金井社区。集镇位于金井河与脱甲河交汇处北岸。集镇东北2.5公里涧山有古人类聚居遗址,年出土新石器时代文物石斧、石针等石器80余件。年7月,长沙县人民政府在金井易家祠堂成立。金井集镇因金井而得名,素有“小长沙”美称。金井位于金井集镇金井河码头上,井长4米,宽3米,深2.7米,井壁有青砖砌筑,井底用大青石平铺。一侧竖立石碑,镌刻“金井”二字。井内有四股涌泉,水清可鉴,其味甘甜,金井老街部分居民饮水皆取于此井。井水泡茶,茶尤香冽,略成金色。金井之名由是而始,金鸭不再浮出水面,“金茶”之名却得以井传。金井河亦因金井而得名,流贯金井镇全境。金井河上有金井桥,清同治《长沙县志》载:“金井桥系清乾隆时建,咸丰六年五月圮于水,八年秋,众募资婺石。”原桥为双拱麻石行人桥。年,治理金井河,毁原桥,另建麻石水泥结构双曲拱型公路桥,长60米,宽7米,高10米。抗日战争前金井河岸的金井镇上商铺鳞次,屋宇栉比。饭铺有“云升”等6家,油盐南杂屠凳铺有“人和福”等4家,药铺有“人寿堂”5家,棉布绸缎铺有“协裕长”等4家,百货铺有“吴发记”等4家,鞋袜铺有“余复兴”等3家,豆腐铺有“周万顺”等3家,熟食铺有“大华楼”等4家;还有剃头铺、铁铺、照相铺等。集镇店铺中,以“亿太斋”的资本最大,流通广,铺面宽,集磨坊、糖坊、糟坊、屠宰、南货等于一体。镇上居民文化水平较高,故书籍印刷刻字铺也有三家。金井镇是茶叶大镇,全镇域内今有湘丰、金井等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湘丰”“金井”为全国驰名商标。金井镇抓住了这一机遇,始终把培育农产品作为重中之重,做大做强了“金茶”“金菜”“金米”“金薯”四“金”品牌。金井,真正成了流金淌银之宝地,有潇湘第一镇的美誉。金井镇一些村庄的地名十分有趣,有人把其中4个地名串成一联,显示出地方文化的多样性,联云:学士桥,将军坝,一文一武;月形山,日头岭,半阴半阳。金井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茶博园、金井湖、同仁湖、石壁湖、九溪源、脱马桥等均久负盛名。金井镇庙宇众多,著名者有九溪寺、青松寺、仰山庙、明月庵、赤马殿等。推荐阅读 1、三湘惊雷震九州——长沙和平起义纪实 2、吉祥巷片区条条街巷有故事 3、他对清朝有再造之恩,官至极品!墓址选地却一波三折 4、临湘市聂市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著名茶乡 5、说不尽的北山之山 6、千年古镇福临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