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a_4322682.html 涧西村位于山西省广灵县城北7公里处,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原名涧西庄,有耕地亩,户人。村内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古民居建筑有古院落5处、观音殿1座、堡门1座、堡墙3处、地窖4处、水井1口等。年10月,涧西古民居建筑群被公布为大同市文物保护单位。留传至今的“涧西烧炕”“涧西拆糕”“涧西赶牛车”“涧西松”等故事传说,给这个古老文明的山村平添了几许神秘色彩。 涧西烧炕——大活 广灵县民间流传的俗语、歇后语较多,其中有一句叫“涧西烧炕——大活”,说的是给涧西村土炕加热是个难干的活计。 相传,在很早以前,涧西村是一片荒地,经常发洪水。一年夏天,一个姓王的人出门赴宴,在路上遭遇洪水,他爬到附近的一颗松树上才算保住性命。洪水退去,王姓人看到这里有很多松树,是个好地方,就找了块高坡,搭了间茅屋,开荒种田度日。 原来这块高坡是得道高人的坟地,是块风水宝地。王姓一家辛勤种植,日子越过越富裕。3个儿子成家后生了9个孙子,9个孙子又有了许多子孙,房子也越建越多。粮吃不了,钱花不光,房住不完。他们在村子四周筑起了又高又厚的堡墙,兴建了东、西两个雄伟壮观的大堡门,并请一位老先生给村子起名为“涧西庄”。 由于家大业大,王家便专门雇用了一个叫宋老巨的人来当家。这人虽不识一字,但精明过人,将数千顷田、几百名长工,还有在外的五六处买卖,里里外外,管理得井井有条。 每到冬天,王家须得5名长工管烧炕,而且长工们住的房都是对炕(一间房两条炕)。涧西火炕最长的有10米,最短的也有6米左右,宽一般为1.5米。这5名长工用“粟简”(广灵方言,即高粱秆)烧炕。烧了这炕烧那炕,烧了这间烧那间,烧完这院烧那院。烟熏火烤不要说,5人一天手脚不闲才勉强能干完。因此,长工们不愿干这种活计,就连精明能干的宋老巨也为派人烧炕之事常常犯难。长工们聚在一起,都抱怨说:“烧炕,可真是个大活!”这样,“涧西烧炕——大活”这句话也就产生了,而且越传越远。 涧西拆糕——嫌烧给我 黄糕是广灵县传统主食。糕面加水后用手均匀和面,称之为和糕,然后放在蒸锅大火蒸20分钟,糕蒸熟后,就热放到盆里用手反复捶打,称之为拆糕。由于要趁热拆糕,所以拆糕者会感觉烫手,需要些许技巧避免手被烫到。现在的广灵人称去小饭店吃饭为“吃糕去”。在广灵长大的中年人经常说:“中午不吃块糕,就感觉没吃饱。”可见黄糕对广灵人的重要。 涧西王家在鼎盛时期,仅干活的长工和短工就有多人,这多人同时忙碌于田间地头,不但场面壮观,吃饭也是一项重头,中午吃糕是必需的。因此,每日给多人蒸糕、拆糕就成了一项重要工作。黄糕拆好后,为保持整体不干皮,通常要在黄糕中间涂抹胡麻油。一般是倒少许油,迅速用手抹匀,既不会让油流到盆底,又要让胡麻油把黄糕全覆盖。拆完糕后,拆糕人手上还留有些许油,于是就抓一块没抹油的糕用来擦掉手上的油,然后顺手把这一小块糕吃掉。边吃边念叨:“好烧,好烧!”这时,一旁的长工就说:“嫌烧给我。”“涧西拆糕——嫌烧给我”就这样慢慢成为当地的一句俗语。 涧西赶牛车——往里嘚哇 涧西村的赶牛车兴起于年左右,50年代之后逐渐被骡车、马车、驴车等运输工具替代。据村庄老人回忆,一辆牛车由3头牛及一辆木钉车组成,全村只有4辆木钉牛车。据说全县只有涧西的牛车能赶到蔚县东峪煤矿拉煤,这是因为涧西的牛与众不同,有韧劲和耐力。当然,涧西牛车不太好控制,一般人驾驭不了。相传村庄里最早的一位赶牛车师傅为李太顺,他的赶牛车技艺非常娴熟,是村里公认的老把式。 涧西牛车有劲,拉的东西多,装载货物行进的牛车看起来很庞大,通过堡门时,由于堡门几乎与牛车同宽,所以赶牛车的师傅就用力喊“嘚、嘚、嘚”,拉车的牛和赶车师傅此时共同发力,以顺利通过堡门。试想,不用力气“嘚”,牛车就难以通过堡门。“涧西赶牛车——往里嘚哇”这句歇后语也就产生并一直流传下来。遗憾的是全村4辆木钉牛车后来都没有了。 涧西松树的传说 涧西松树是涧西村特有的“村宝”。数十棵参天松树挺立在村东头,放眼望去,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粗壮的树干直入云霄。这些松树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令人称奇的是这些松树根部相连,树枝相拥,已成为涧西村一道独特的景观。因此该村又名“松树庄”。 传说涧西村松树原先只有1棵,在村北长鼻梁山下,高大挺拨,树龄约为年,树主干高有3米多,粗壮的枝条向四方延伸,枝叶繁茂,龙蟠虬结。远远望去,像一把浓绿的大伞。 一年八月十五的晚上,皎洁如水的月光洒满山坡,一棵松树的影子落在了广灵县一家王姓大院中。院主人感到奇怪,便循影子方向一直找,最后方知是这棵松树留下的。从此,这户人家便财运亨通,几年间便成为当地富户。又是一年的中秋节,王家抬着盛有重礼的大食盒来松树前上大供,叩谢古松赐福。 后来,这位王姓财东结识了广灵一位住持和尚,经常邀请和尚做佛事,因此被人称为王善人。这位和尚也时常到松树旁游览,看到这里风脉好,便同村里的善人们说:“我年老圆寂后,请把我的尸骨葬在这里。”这位和尚死后,王善人就和村民一起将他埋葬在松树的西北10余米处。过了几年,松树越来越多,成为一片茂密的松林,足足有多棵,人们称它为“松树坟”。后来,王善人的祖坟也迁移到此。其后嗣就在这片黄土地上安居乐业,生息繁衍起来。 20世纪以来,涧西松林陆续遭到人为破坏砍伐,大部分松树被砍伐用来修房子,现仅存14棵。 责编:彦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