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1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只看白癜风的医生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清)康熙《广灵县志》十卷

李焕斗修王五鼎纂

断句均为本文加点

黑色字均为原著正文,较小字体是纂修者紧附于正文后的小注

绿色字均为本文加注

红色字均为本文评论

风俗礼仪岁时附

叙纂者自谦,同序曰。《易》称省方。《诗》陈列国①。风俗之有关于治(民)道方法。匪同非渺小也矣。然而倡带头、发动于上者统治者之谓同谓之风。成于下者被统治者之谓俗。一方之醇淳厚漓浮薄,狡诈美恶。每都视取决于君子为转移。岂可漫委无根据地推脱之气运运气,自然为之。姑姑息、纵容听之习(俗)(风)尚也哉。爰于是志风俗。

①这还是一句周礼典故的开篇语。《易》称省方,语出《易经》观卦二十: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省方观民”后来成为一个成语,即观察各地民情风俗。诗,诗经。陈,呈现。列国,指列国的民谣即诗。还是说的了解各地的风俗民情。

广灵地广而硗qiāo,土质硬,不肥沃。不事商贾。凡俯仰赡老抚幼交际人情来往租用他人之物傭用他人之力之费。辄总是取给于田。然寒气独早。七月陨霜。清明前后种麦豆。五月种谷秫黍稷莜麦燕麦。丰年亩不满斗。中人日仅再食。性无謟tāo,超越本分。多俭啬近宴会服饰颇繁。宜应该(纠)正之后同。士流泛指读书人和上层人士质直朴野。习熟悉章句书本知识。少践履实际经验自姜逆叛后指姜瓖起义抗清。岁荒民逃。士子谋生不暇。制科科举之业俱废。知县李公焕斗季考月课小考,小测验。又设义学。文风渐兴矣。女尚节烈耻为媵妾非正妻。人信巫鬼有病不求医药。喜斗健勇于讼打官司小忿辄株连妇女。上控不休。知县李公焕斗后缺字不清未录。好气轻生或因家务或与人后缺字不清未录。境内无娼泛指卖淫为生的女性良家子弟守礼法。鲜少见浪游。自知县李公焕斗正之。

这一段,除了洗地,就是自捧,好没意思。

冠服衣着乘指骑马舆指坐车坐轿遵制礼近多违式规定。宜正之。婚以男女岁等年龄相仿相期相约,期待,等待合适时间。妆奁嫁妆称取决于家有无(经济实力)奠雁亲迎近多不行。宜正之。丧事率遵家礼俗作佛事。虽贫家亦必延请僧诵经。曰为死者祈冥祐。即绅衿社会名流亦然。乡里(乡亲)群奠可以理解为治丧和追悼活动曰行“铭旌礼”。以旌表彰忠孝节义及德寿兼全者近滥觞lànshāng,泛滥,过分至极。行礼日丧家鼓吹宴会。吊客狂饮叫号。岂哭而不歌指丧礼应当严肃庄重之意。且年幼非正命指夭折或死于意外者。俱行此礼。甚为不合(适)。宜正之。弔同吊,但这是专用字,只能用在丧事丧送葬通行指合乎礼仪规定,如《文公家礼》之类。祭礼士(大)夫奉高曾祖父母指从高曾以下各辈祖先神主祖宗牌位。时日常飨食物香火供奉于寝家里。春秋祭于墓所。庶民亦有然者也有这样做的。

正月元日男女夙兴早起庭院。燃芻同刍,chú,草一束谓之旺火。陈(列)果脯酒肴。祀神祭(祖)先。毕结束后。称觞举杯祝酒为长者寿。以然后次序指按辈分拜。馔泛指较好的饭菜先尽量,最好是匾食饺子。巳原文如此,疑为已而继而拜贺交错同辈人互相。仍延续不断地燕同宴会数日乃止才停止。

元夕自十四日以至十六日。蒸面盏应该是用面蒸成灯盏百余。燃之中庭院子。仍延续不断地遍处布置至通衢大街神祠。共为集资集力制作灯山火树。以庆太平。十六日老幼更互相结伴游寺院庙宇。云“除百病”。

二月二日。各家早起汲水。谓之引龙。

清明日。男女插柳枝。备酒脯香楮。拜扫茔墓。多树秋千为戏。三月十七日。远近男女负戴香楮。登千福北岳神祠。拜祷祈嗣就是求子。

四月初十日。阖同合邑士民献戏设供祭享空一格以示尊敬,旧时的书写格式,后同城隍。以求福庇。凡总共三日。二十八日祀东岳神祠。

五月五日。群插艾叶。食角黍。饮雄黄酒。小儿手足系束彩缕。以避五毒。十三日。献戏设供祭享伏魔大帝即关羽。凡三日。

六月六日併同并初伏日。矖麯①。曝晒衣。澡浴。十三日。社台山地名,县城南壶流河边祭赛龙神。凡三日。

①作酱酒醋等的一道工序,用曲霉和它的培养基(多为麦子、麸皮、大豆的混合物)制成的块状物,用来酿酒或制酱。这里貌似指代全部过程。

七月七日。折柳枝挂楮纸钱插田中。以报田公民间敬奉的田地之神。是夕当晚妇女列香果于庭。穿针乞巧。十四日薄暮。采麻谷。荐时食于祖先。次日祭茔。仍将麻谷挂之冢坟丘上。

八月中秋节。制月饼瓜果。馈遗亲族。至晚。陈列果品。剖瓜赏月。

九月重阳。制枣糕菊酒。馈遗如中秋。

十月朔日。(点)灯祭先茔先人坟墓。剪纸为衣。晚夕焚化。谓之“送寒衣”。

十一月冬至日。晨起拜贺旧时的一种礼节,官员拜贺当地社会名流。一如元旦礼。很重视

十二月初八。早以杂豆枣粟和粳米脱粟煮粥食之。名曰腊八粥。二十四日。除打扫舍宇。夜供糖饼枣果祀竈同灶。后来怎么变成二十三的?除夕。易更换门神桃符。贴彩联。陈祀仪供品香火器皿之类。以修岁事指拜祭祖先。选(择)木(头)声(音)洪(亮)者古文真是简洁。于次早震响貌似放不起爆竹啊。以惊厉鬼。是当日仍多嫁娶。

乡村二三月春祈。八九月秋报。在神庙前扮乐享赛。

论曰。古昔先王命太史乘輶軒。采列国之歌谣。上贡天子。用以辨贞淫。分奢俭。察治乱。占盛衰焉①。广灵西北之区。地硗而民朴。勤于稼穑农业活动。加以圣天子指康熙声(威)教(化)所渐浸染。如太史公指司马迁《货殖传》所云“代北之民。任侠为奸。不事商农”者。葢gài,同蓋,这里是概括起来说的意思亦少矣。虽士有武健之习。民尚喜好雀角之争指小纠纷引起的诉讼。而赋质天赋资质淳淳朴榷可以理解为好商量。克敦古处②者亦多。所望鲁风一变变成鲁国那样的好风气,古称邹鲁二国是民风的典范。甚易改观易容易耳。奈何礼义夺指丧失于凶荒疾病。惑被迷惑于巫鬼。虽绅衿亦不免焉。敬姜③云说。沃土之民不材不成器。瘠土之民向義品德好。魏徵云。民骄佚骄纵放肆则难教。愁苦则(容)易(教)化。广灵之民兴④(是因为)土瘠地苦也。长民者地方官其加之意多注意乎。

①这还是一句周礼典故。先王,以前的君王,有些人崇古,所以这里泛指有道者的君王。太史,史官。輶軒,yóuxuān,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后成为古代使臣的代称。整句的意思还是说要重视体察民情,加强教化。

②克敦古处:克敦,敦厚。古处,《诗·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意思以故旧之道相处。“克敦古处”经常与“望重乡评”、“耆英硕望”、“仁德可风”、“为善最乐”等句一起,出现在匾额上和家训中。,

③齐侯之女,姜姓,谥曰敬,是鲁国大夫公父文伯的母亲。与孔子同时代,也是当时女性品格的典范人物。

④民兴:民业兴旺,风气良好。陈独秀有”经正民兴礼教尊,救亡端赖旧文明。“之诗句。

除了非解释不可的,好多典故我都没有详注,因为太费功夫了,与主题也并没有太大关系。往往说民俗正事儿,很好懂,没什么太僻的词句;但一头一尾的兴和论,八股气就暴露十足了。比如这篇的纂者,太爱用《诗经》的典了,但《诗经》虽说远古只是民谣小调儿,但年代久远,今人极难理解。

也能理解这些读书做官的人,寒窗苦读就是为了出人头地,与众不同,绝不能让你们没下过功夫的人轻易懂了,否则我们就没身份没地位了,属于集体的自保行为,共同抬高门坎儿。古时读书做官既是一种特权,也是一条艰辛之路。统治者也明白这个道理。能吃下这个苦,把几本古书读到这个地步,就说明是铁了心跟哥干的,等于是交了投名状,放心大胆地用吧,他们自己也不会轻易起了二心的,否则对不起那些苦功。所以统治者也尽量配合,默许甚至是倡导这种行为。当然统治者文化教育也是不差的,实在不行还有师傅和帮手,他自己并没有什么障碍。但是对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对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八股文章是极不利的,这是我们以前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也是新民主运动的发端之一。

从刚才的角度上说,方志虽然言必称克己复礼济世救民,实际上根本就不是给普通人看的,或者说压根儿也没准备给普通人看。更多的是讨好朝廷,表明立场,彰显政绩,炫耀能力。最最最善意的理解,也只是通过所谓“士”这个阶层,来传递和达成,并不会主观实施的。

再说说“士”。这是中国传统社会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现象和概念,也是这片热土特有的。方志中(其它性质的文章中也是)的“士”,是一个非常宽泛而模糊的概念,包括国家公务人员,文官武将,有编制吃财政的吏役,世袭的军人等,以及他们的家属,甚至亲族;也包括已有或曾经有过功名,但现在没无实职的富裕人家,比如俗称的“员外”;还包括全职读书、半耕半读的应试科举的学子(年龄无限制)人家;甚至无固定职业、靠帮闲或卖艺为生的、有文武才艺的浪人(我实在想不出更确切的词),如师爷、幕僚等。都可以称作“士”。有时他们会被归入普通民众,称“士民”、“士庶”,这时一般是叙述消费和文化行为的时候,前边说的那些都包括;有时又单独叙述,称“士流”、“士子”,这时一般是说品行说素质的,特指已有和正在追求功名的、读书应试的人。朝廷和官府对这个阶层是有特殊照顾的,能够最起码的尊重,比如冬至日早晨的拜贺,某些祭祀或公共活动的仪式上,官员是要向“士民”的代表,如地方有名望的、有影响力的人物行礼问候的。但可以想象这里边主要是“士”阶层的,如果是“民”阶层的,那可要注意安全了,不是什么好事。

最后你能总结出“士”的两个特点:一、有文化;二有经济实力。即便半耕半读,也绝不会赤贫,衣食是无忧的。你会发现这其实是统治的基础,至少是中间的稳定层。这部分人不会反社会,因为没有理由和必要。他们有一定的甚至是大量的私有财产,政策是倾向和保护他们的,大多数时候他们享有免税赋免劳役的特权。这部分人也是为数不多掌握沟通技能的,至少识文断字,是国家机器的制造基地和休养中心,同时也是顶层意愿向下幅射的媒介,他们的富裕、礼仪、言行,都天然影响着“民”,是宣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这倒是不因为他们真信,而是因为他们经济上有能力,比如“孝”,比如极繁琐极夸张的丧礼。但“民”没有能力理解真相,眼里看到的其实只有富裕这一点,就只会简单地复制和模仿,从而就达成了完美的循环。但统治者也明白这种力量,对他们的控制和惩戒也是严厉的,大部分的律法,是针对“士”而不是“民”的,信不信由你。

所以像美国号称的要培育一个稳定强大的中产阶层,其实并没有什么新意,也就是夯实统治基础。只不过他们有世俗化程度极高的全民宗教,有先天或后天形成的独特资源条件,所以只需简单地从经济上区分就可以了。但若论之前,与这片热土上的顶层相比,他们的设计能力和技术手段,那差得不是一点半点了,一笑。

这样,也就很好理解几乎所有的方志纂者(基本都是时任地方首官),都极力维护、推崇祖先崇拜而反对其以外的信仰(哪怕只是一些简单的、表面的活动),对释道巫鬼都不加选择地给予强烈排斥和指责,对自然神祇如龙王、英雄人物如关羽等,仅仅给予默许(甚至有时也给予贬意的评价和有限的禁约,如指责祭祀关羽过于隆重等)。因为祖先崇拜衍生出的“孝道”,是儒学的核心价值,是等级和特权的法理依据,是威慑民众的有力武器。所以他们不能容忍对这个价值观(实质是特权,因为解释权、维修权都是他们的)的任何挑战和分享,心理上的也不行,行动上更不行。

这篇评论的太多了,收了吧。

广灵在大同地区也是即相同又另类的存在,与这个地区特有的每一个小盆儿地一样,因耕地质量的差异,贫富差距也极大。但总体是强于比它偏北的另几个盆儿地的,群山的庇护,壶流河的滋润,气候的偏爱,使它成为大同地区唯一(如果不算邻近的蔚州,蔚州只在明的一段时期归大同辖属)盛产麦稻(特别是稻)的县份。这从正月十五蒸面盏点灯的风俗就可以看出,别的地方,即便号称奢靡的大同城,也不敢这样作作。另外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它也是大同地区遭受战争创伤最少的县份,灵丘都不能和它争,纂者那句“广灵之民兴土瘠地苦也”,其实用在这个角度才最合适。

另外很多节日和时令的风俗,比如引龙、乞巧、荐、春祈秋报,等等,已经注过好多次了,就不再重复,可以参阅以前的篇目。

旧志中的大同风土(一)

旧志中的大同风土(二)

旧志中的大同风土(三)

旧志中的大同风土(四)

旧志中的大同风土(五)

旧志中的天镇风土

旧志中的浑源风土(一)

旧志中的浑源风土(二)

旧志中的浑源风土(三)

痴旅人的赞赏账户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