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年 李鸿章与轮船招商局 王开玺;1-6 试论李大钊爱国主义思想的燕赵文化渊源 张同乐;7-11 群众运动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 王士花;1-10 北洋政府时期长芦盐区“体制内私盐”述评 郭贵儒;毕昱文;11-15 近代土地产权转移的新方式——以获鹿铁路购地为中心 戴建兵;顾雪静;5-11 近代华北区域史研究现状与展望 张利民;12-16 刘长佑督直论略 董丛林;1-5 近代涉县申氏契约文书探析 朱文通;6-11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地区蝗神庙探析 胡思瑶;11-15 晚清制度变迁中的袁世凯——评麦金农著《中华帝国晚期的权力与政治:袁世凯在天津与北京(—)》 王先明;牛秋实;6-10 直隶省教案中总理衙门与驻华公使之间的博弈——以同治年间为中心 温瑞;11-15 年 正定王士珍与乡里社会 戴建兵;1-5 论民国时期村治派的发展 郭丽;6-9 北洋政府时期京直地区水利建设研究 徐建平;冯涛;7-12 《庸言》的立论维度与民初政治困局 武占江;韩雪;13-17 天津《国闻报》与晚清新思想的传播 陈其泰;刘永祥;1-8 民国农村工业化思想中的合作理念及其实践 白宏钟;熊亚平;9-15 北洋政府时期陆军武器装备制式化问题初探 白剑光;张继红;16-19 张人骏其人及其对新政的态度 李细珠;1-5 近代华北农村社会的变迁与换工——以劳动力、畜力间的对等交换为中心 张思;1-8 论晋察冀边区女性自主婚姻观念的确立——以《晋察冀边区婚姻条例》的颁布实施为研究中心 田苏苏;9-12 —年城市贫困救助的探索与发展——以北平市贫民贷款为例 李小尉;13-18 故宫博物院与故宫学 章宏伟;1-7 救亡图存视域下民众觉醒原因的内外考量——以华北事变期间为中心 把增强;8-13 华北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起步——以河北省昌黎县为例(—) 何燕;14-17 年 役畜借用习惯与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 张思;1-9 近代青岛乡下人的文学形象与历史境遇 柳敏;1-5 民国时期滹沱河的治理与开发(—) 侯林;6-10 “近代华北历史文化”专栏阶段性综述 宋悦;吴亦繁;11-14 论明清晋商崛起的历史经验 李茂盛;5-9 近代中国军阀政治的演变过程与阶段性特征——兼论王士珍在民国政坛的不作为现象 彭秀良;10-14 略论近代以来基督教在华北兴办的社会事业——以直隶省为中心进行考察 马广全;15-21 华北水利委员会对华北水资源勘查与利用 徐建平;李建强;8-12 近代民间慈善组织与农村灾荒救济——以北洋政府时期的华北地区为例 王军;熊亚平;13-20 解决水利纠纷与民间水渠管理的技术活动——晋南旱作山区使用古代水利碑的三个例子及其近现代节水管理技术和现代水费管理 董晓萍;1-16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民兵 栾盈菊;16-20 近代华北集市(镇)研究述评 熊亚平;张利民;13-21 现代小说中的华北农村集市 马景文;彭秀良;22-25 年 永远不能忘记历史——纪念圆明园罹难周年 王开玺;5-9 张绍曾与西盟会议 公孙訇;10-15 对李大钊未出席一大原因的再探讨 黄爱军;陈雪菲;16-20 津沽大学教育理念探析 李晓晨;11-16 关于周恩来《南开校中作文》的几个问题 朱文通;1-8 民国时期北京内城土地庙与地权的关系研究 赵娜;8-14 清代至民国以来北京脱胎漆艺的技术民俗考察 王文超;15-21 民国时期华北乡村教育的转型与困境(-) 朱汉国;1-11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社会政策述论 段彦峰;11-15 图片中的历史:武强年画的民俗特性与人文精神 刘建民;16-19 近代华北区域城市体系重构对保定城市的影响 赵金辉;20-23 抗战时期冀中地区“拆城运动”研究 戴建兵;刘红霞;5-11 “瀛山采药”:清末直隶省留日运动钩探 刘宏;12-16 庚子事变中廷雍的表现及遭遇考察 董丛林;1-5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婚姻制度改革新探 张志永;6-14 年保定城市鼠疫防治研究 张静;李慧慧;15-21 年 道德理想主义与西柏坡的日常生活(-) 赵志强;段彦峰;1-4 西柏坡时期党的灾害救治工作述论 吴乾;5-11 民国时期河北婚姻变革探析——以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高志勇;12-16 民初北京的通俗教育与大众娱乐 李小尉;朱峰;1-7 定县平民教育运动对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 娄海波;杨玉泉;8-11 近代“清河实验”及其“学院派”社会工作风格 张学东;齐凤;12-16 高阳织布业研究述评 李小东;17-20 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孟亚男;林顺利;6-11 滹沱河治理背后的利益纠纷——以河北滹沱河水利工程计划(-)为例 司杨娜;12-15 近代华北乡村社会治理比较研究——以获鹿县、宝坻县为例 任吉东;1-8 还债与说理:试论赵树理的“难题”小说 李静;8-14 滹沱河“水害纠纷”初探——以安平县滹沱河北堤修筑纠纷为例 邵岩;15-20 “以农立国”思想的历史性转折——吕瑞庭与米迪刚“立国”论比较研究 熊亚平;1-13 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疫病流行及防治 邵丹丹;14-18 从一部华北经济调查看近代史料之发掘 李金铮;1-4 李大钊文化思想研究述评 张丽;5-8 近代以来华北地区家族契约文书研究——以大城县正村姜氏家族契约研究为中心 李哲坤;9-12 年 清末民初直隶保定外语教育述论 陈飞;5-8 《北洋官报》所载广告问题探析 翟砚辉;裴泽宇;9-13 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彷徨——年代高长虹思想特点小考 郑雪瑞;1-6 区域史中的大视野——《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之方法论 宋弘;7-10 清末《大公报》反迷信述评 刘宏;1-5 试论北洋大学年抗议风潮发生的原因 史良;6-10 战后青岛“费筱芝惨案”始末 胡耀;1-7 孙传芳遇刺后的社会舆论反应 祝杰;李宝平;8-12 朝鲜大院君被囚保定与中朝宗藩关系的变化 张静;1-4 中国红十字会与年天津水灾赈济——以《大公报》新闻报道为中心的考察 王军;5-10 论冯国璋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与贡献——兼评彭秀良新著《冯国璋传》 公孙訇;5-8 读《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九卷城市化进程研究》——兼及近代华北区域城市史研究的若干趋向 熊亚平;9-12 年 河北基督教研究的“进步”之作——评《河北基督教史》 李小东;1-4 南运河航运与泊头社会经济的变迁 侯林;刘楠;5-9 20世纪30年代平教会在定县的经济合作实验 刘宏;1-4 辛集城市近代化的主要动力及特征分析 王涵;5-8 晏阳初的乡村建设人才思想及其在定县的实践——以“平校毕业同学会”的运作为例 任金帅;1-6 直隶地区为欧战协济会募捐述论 王墨翰;7-12 近代天津与京津冀内河沿线城镇经济关系的变动——以铁路影响为视角的考察(—) 熊亚平;1-8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综述 周晓静;9-13 从《退想斋日记》看近代华北乡村社会危机——以晋中地区为例 李瑞峰;高石钢;14-19 李大钊关于现代性选择与建构的思想 韩晶晶;1-5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社会保障基金来源 栾梦炫;李亚男;6-10 论“晋察冀诗歌”主体意象的美学意蕴 丛鑫;赵婧;1-4 年代后期华北根据地水灾治理与动员 郑帅;5-8 年交通部工赈的舆论风波——以华北五省大旱灾为中心考察 杨帆;9-13 年 在比较视角下推进近代华北集镇史的研究——评《华北铁路沿线集镇的“差异化发展”(—)》 柳敏;1-6 近代津保内河航运与白洋淀的水上运输业 马景文;吴璇;李立臣;7-10 近代华北地区合作运动述评 胡小京;钟之华;11-16 清末山西巡警总局的建立 原喜泽;1-6 回顾与反思:学界关于民国时期定县的研究述评 陈蓉;7-12 乡土环境背景下近代中国手工业探析——基于山西省平定县染坊业的个案研究 李潇;李斐斐;13-18 《城市史研究》高端论坛与华北城市史研究 熊亚平;1-5 晚清天津慈善兴起的原因探析 王纪鹏;6-10 试析袁世凯与接收天津都统衙门 宋博;11-16 沧州地区抗战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翟砚辉;沈雪;17-22 抗日战争中的渤海军区回民支队 郭文杰;23-26 抗战时期日伪“北京特别市公署宣传处”初探 张印举;1-5 李鸿章治理捻后直隶盗匪述论——以《李鸿章全集》为中心 陈召正;6-11 20世纪30年代知识精英视野中的定县实验——以《独立评论》为中心 李瑞峰;高石钢;12-17 20世纪早期石家庄城市社区的孕育 杜一萌;娄海波;18-21 清代历史中的承德避暑山庄 王开玺;1-9 民国初期的京师第二监狱(-) 袁文科;9-14 河北省立实验乡村民众教育馆生计教育探析 左秋玲;1-5 近代华北泰山信仰研究的新成果——评《天变与日常:近代社会转型中的华北泰山信仰》 宋永林;6-9 年 近代石家庄城市史研究的基本路径与重要节点 李惠民;1-11+ 妇女报刊与年保定女二师学潮 刘宏;12-16 探寻救国之路:《家庭周刊》的抗战救国方略 裴鹏涛;17-20 北洋政府时期直隶水政监察研究 徐建平;1-6+ 孙犁抗战短篇的拟情表达机制与中国文化传统 李华秀;7-16 孙犁抗日小说的人文情怀 魏玲玲;17-25 情感结构与革命话语的弥合实践——再论孙犁四十年代的文学创作 谭菲;26-33 论庚子事变中张之洞对两宫回京的因应 王林;石文安;1-5 沦陷时期平津体育交流研究 简玉祥;6-13 抗战文艺的“大众化”建构过程——以晋察冀边区为例(—) 崔水莲;14-20 李秉衡在山东的施政及其启示 张立胜;1-7 天津长途汽车商业运输的初兴(—) 安宝;熊亚平;8-18 近代环城圈区县乡村手工业的“中兴”——以天津地区的草编、苇编和蒲编为例 由俊生;19-24 民国时期的河北省立实验乡村民众教育馆述论 罗文;宋永林;1-6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监所劳动生产工作(—) 崔雨;7-11 京津冀地区城市功能变迁的历史考察 张静;1-4 新世纪以来华北集市研究综述 刘周颖;5-10 年 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文化启蒙——以乡村妇女社会教育为例 胡小京;钟之华;1-7 全面抗战时期安阳地区的自然灾害救济 孙阳;8-13 近代天津公学研究(-) 李程;14-18 顺直水利委员会治水活动述评 吕志茹;耿贝贝;1-6 清末民初直隶新式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邵先龙;7-11 外向型口岸城市疫病防御机制再探——以年代青岛为中心的讨论 朱焘;12-20 近代绅商阶层与地方治理——以清末天津县自治为中心的考察 杨兴隆;6-1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河北省医疗卫生研究 刘雨晨;13-18 改革开放以来高阳纺织业研究回眸与前瞻 张智超;19-24 北洋时期的报刊与社会动员——以《益世报》为中心的考察 张献忠;王晓靓;1-8 山东抗日根据地妇女教育及其影响 李悝悝;徐保安;9-15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京师社会救助机构探析 韩雨楼;16-20 晋察冀根据地妇女的抗战勤务工作初探 任素慧;郭夏云;21-24 第5/6期待续.... 大约在十年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主编宋悦女士至少两次从石家庄来天津约稿,主要是与天津学界和媒体朋友研究、策划在该学报开辟“近代华北历史文化”专栏。当时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利民先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先明、张思先生,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建忠先生,以及我本人,都非常支持设立这个专栏,有的亲自为专栏撰稿,有的帮助专栏约稿。年,《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正式推出“近代华北历史文化”专栏,多年来不仅每期必发,而且一直发表在头条位置,于今硕果累累,还出版了专栏的精选集,在华北地区乃至全国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立足地方的综合性学报,打造特色栏目不失为推动学报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特色栏目的建立要依据地方实际,把握地方特色,加强针对性,发掘兼具历史价值与当代价值的研究领域。华北地区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心,南方男耕女织与北方金戈铁马两大文明在此不断交汇、融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近代以来,各种社会矛盾在此激烈冲突,中西方文明在此交流碰撞,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都与华北紧密相关。因此,近代华北历史文化是一个具有可持续研究价值的领域。 十年之前,虽然有不少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学者致力于该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国内期刊界并未专门设立此栏目,学者对华北问题的研究缺乏集中汇总的平台。《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适时推出“近代华北历史文化”专栏,既为广大学者发表学术观点、进行学术交流开辟了有利的渠道,又为推动近代华北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新的阵地。多年来,《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凭借此栏目整合优质的研究资源,形成了一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近代华北历史文化的研究,也为今日华北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近代华北历史文化”栏目的作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他们的研究论文,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广泛的视角积极回应理论和现实问题, 近年来,《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以特色栏目为中心,坚持内涵式发展的办刊道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尊重作者的学术精神和学术思想,重视学术成果的真理性、独创性和深刻性,把有限的版面分配给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章,加大对能够提出新问题、开拓新领域、构建新理论、发掘新材料、做出新论证的研究成果的刊发力度,努力塑造学报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彰显学术品位和学术引领意识,避免同质化发展,从而增强了学报的学术生命力,形成了差异化、特色化竞争优势。当今时代,学术期刊既面临快速发展的新机遇,又要应对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挑战,关键在于学术期刊能否找准期刊定位和办刊策略。《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积极寻求自身实际与学术发展趋向的契合点,设立的“近代华北历史文化”栏目经过多年的发展,研究内容日趋丰富,研究方法日趋多元,研究深度日趋强化,积土为山,聚水成川,成绩斐然,文馨四溢,真可谓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 罗文华: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评河北电大学报“近代华北历史文化”专栏(刊于年11月4日《天津日报》) 近代华北历史文化栏目建设概述 (代后记)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作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以近代华北历史文化研究、远程开放教育理论与实践为主,兼涉文学、经济、法律、教学等多学科领域研究。目前是RCCSE中国学术期刊核心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河北省优秀期刊、河北省高校优秀学报。 “近代华北历史文化”栏目于年第1期开栏,至年第6期已连续出版48期,发文篇。该栏目的开设,旨在为广大学者提供一个发表学术见解、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从而整合优质研究资源,形成强大研究合力,孕育一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为华北近代历史文化研究开辟新思路、新方法、新方向,为华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年始,《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编辑团队审时度势,意识到学报在原有栏目日臻成熟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开设一些新的富有特色的栏目以拓展学报内涵,进一步提升刊物的学术品位和学术影响力。为此,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经过与专家的广泛交流与讨论,认为“近代华北历史文化”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研究领域。以京津冀(直隶)为中心的华北地区物产丰饶,人杰地灵,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时至近代,华北地区仍然在中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华北是各种社会矛盾激烈冲突的地区,也是中西方文明激烈碰撞与融合的地区,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和重组。因此,通过对这些历史问题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一些近代华北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对于华北乃至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其后的调研论证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目前省内期刊界研究近代华北历史文化的专栏尚属空白,并无期刊设此栏目。综合以上因素,学报于年初开设“华北历史文化”栏目,一方面可弥补原有栏目缺少历史文化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此特色栏目为契机,更好地提高学报的办刊水平。 “近代华北历史文化”栏目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多位知名学者著文支持,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高端作者群,保证了稿源的优质和充足。一大批名家优稿的刊发,使学报及其“近代华北历史文化”栏目在国内学术界、编辑学界、传媒界迅速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受到各界人士的肯定和赞誉。《光明日报》年11月23日在要闻版刊文《学报建设走出新路——河北电大学报打造近代华北文化研究重镇》,文章肯定了学报办成特色期刊的目标定位,同时指出,“近代华北历史文化”栏目得到了高校学报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