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文字作品散见于《中华遗产》、《北京晚报》、《廉政瞭望》、《国家人文历史》知乎、今日头条、新浪微博、豆瓣、百度百科TA说等纸质媒体平台或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大同是山西省最北部的一座地级城市,控厄晋、蒙、冀三省之交通,地理位置重要,因此而成为汉明等王朝的边疆重镇、北魏王朝的百年国都以及辽金两朝之西京所在,是一座在历史上极具战略地位的长城沿线重要城市,并凭其一朝首都、两朝陪都的“履历”而跻身所谓“中国九大古都”。新修大同城墙西南角到了近现代,大同以成为山西省向全国输送煤炭的重要煤炭能源基地,并形成了以煤炭为核心的重化工产业。近年来,随着大同古城建设与博物馆体系建设的逐渐完成,大同凭借其厚重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博资源,迎来了以历史文化为主的旅游业新发展机遇。现如今的大同市,下辖平城区、云冈区、云州区、新荣区、左云县、阳高县、天镇县、浑源县、灵丘县、广灵县等“四区六县”,那么这“四区六县”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从中我们又能发掘出怎样的历史讯息呢?且看寒鲲为您一一道来:

平城区

秦汉北魏平城县

是大同市在年初行政区划调整中新设置的一个政区,它的前身是年-年间的,没错就是这么“简单直接”,大同的市区所在曾经一度被称为。在整个山西省,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把与相对的市区称为,比如、,大同作为一座产煤城市,也设置了与。

虽然是设置于年的新政区,但这个名称相当古老,它正是在历史上最早使用的名字,早在秦朝统一中国并推行郡县制的时候,如今的大同平城区(主城区)一带就设置了,秦、西汉、东汉、北魏等四个时代,都是如今大同主城区一带的基层政区名称。所以,大同市在年初的行政区划调整中,恢复的建制,其实也是对大同城市历史的复古式致敬。

公元5世纪时的北魏京畿地区

云冈区

云冈石窟

也是大同市在年初行政区划调整中新设置的政区,它的前身是年-年间存在的以及年-年间存在的(矿区被南郊区“包裹”),顾名思义,正是大同煤炭产地所在,也是大同市矿务局之所在,南郊区则是与北郊区、城区相对的一个位于以城矿两区核心之间且偏南的。之所以在年被合并改称为,正是因为我国四大石窟之一的位于该区,从+到,基层政区命名的改变恰恰反映了大同市从煤炭经济向旅游经济转型的发展趋势,也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同城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以至于原本的都已然不再是名副其实的郊区。最初并不被叫做,而被叫做或,直到明代嘉靖年间,之名方才出现。二字可能是对石窟周围的的形容与推崇,表示这些与相伴,或有之意。明代中期→云间山冈→云冈石窟→云冈区,之名便是这么个来历。云冈石窟的标志——第20窟大佛

云州区

战汉云中郡、唐代云州

的前身是年-年间的,与同名,本是大同城区的与,在年-年间大同县政府与大同市政府同在大同城内,是名副其实的,年后政府迁往西坪镇,正式成为与大同市同名的。在年的行政区划调整中,之所以改名,除了行政建制上的外,也像的启用一样,有向大同历史致敬的意味在里面。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向今日的土默特平原(呼包地区、也即敕勒川)拓张,并分别设置了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三郡,三郡分别以如今的托克托县、右玉县、蔚县三地为核心,管辖着如今的呼包地区、大同地区、朔州地区、冀西北地区,秦汉时期继承了赵武灵王设置的这一基本格局。汉末天下大乱,勾注山(今雁门山)以北的土地逐渐被拓跋鲜卑领有,原先设置的郡县单位在公元年正式被曹操主持的许昌朝廷内迁到今日的忻州地区(忻州的定襄县、繁峙县、雁门关、云中山等地名均是此时迁入)。则被拓跋鲜卑重新设置在其早期国都盛乐城(和林格尔县土城子)附近。到了唐代,治所被迁移到了今日的大同市区,大同也便在唐代开始有了之名。由于唐代的地方行政,经常在与之间来回摇摆互换,所以在唐代从常常被改为。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石敬瑭为了取得契丹人的支持,直接把以今日大同、北京为核心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北宋一朝始终念念不忘,其中的便是指当时被叫做的大同城。所以,之名直接源自唐宋时期的、间接源自汉魏时期的。而且,恰恰是之名出现以前的大同第二曾用名,平城、云州、大同,分别代表了大同作为一座城市,在秦汉北朝、唐代、辽金元明清等三个阶段的历史。幽云十六州位置示意图

新荣区

新荣村

在建国以前一般是归与管领,建国以后逐渐单独“建区”,年建立与相对的,年以区政府驻地——新荣公社(-)之新荣为名,改称,历经多次乡镇归属之调整方才于年彻底形成今日之规模。也就是说,之名源自及公社与镇政府所在之,与的得名相同,应是取其字面含义。

左云县

大同左卫+云川卫

是一个合并地名,而且是典型的明代长城沿线卫所合并而成的地名,是指,是指,二者均是明代山西行都指挥使司下辖的军事组织——卫。设立于公元年,起初驻地是在大同城内,与大同右卫一道负责大同城及其附近的防卫工作,公元年改驻“朔卫城”(今左云县城);设立于公元年,起初驻地是在和林格尔县的土城子(也就是北魏旧都盛乐城所在之地)。公元年受到土木堡之变影响而迁往“朔卫城”,与当年便合并为。公元年,清朝改名存实亡的卫所编制为,从此沿用了下来。

阳高县

阳和卫+高山卫

也是一处与一样的明代卫所合并后形成的地名。是指公元年设置的,则是指同年设置的,本来位于大同市云冈区的高山镇,公元年被迁往河北保定境内,公元年被迁往城,遂与同城驻扎。公元年,清朝将两卫合并,正式建立,公元年也在清朝推行的“撤卫改县”行动中被改为。

天镇县

天成卫+镇虏卫

与、一致,也是明代卫所合并后形成的地名。是指辽代设置的,在明代被改制为的(依然是年);则是指年明朝设置的,其驻地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和林格尔县南大红城,原本与相邻,也是在年受到土木堡之变影响而内迁,并与一同驻扎在城(也即今日的天镇县城)。公元年,清朝合并两卫为,公元年,改为。

浑源县

浑河源头

在唐代以前主要被称为,隋唐之际之名被迁往今日的原平市崞阳镇,并成为原平市在唐代以后、建国以前的主要名称。在唐代开始方才被称为,这是因为是浑河的源头,浑河则是桑干河的支流。

灵丘县

赵武灵王的陵丘

的建制极早,而且基本上没有怎么改过名称,它始建制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的公元前年,当时便以赵武灵王最终在此处下葬并留有“封丘”(陵墓封土所形成的陵丘)为由,被命名为。在如今的灵丘县城内仍有存在,现为山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丘县城内的赵武灵王墓

广灵县

广布山陵

在战国、秦汉、北朝时期主要被叫做,并设置了,隋唐时期并未设县,归周边的灵丘、灵仙(蔚县)、广昌(涞源)等县管领。五代后唐政权与辽朝均在此处设置,取之义,与扬州的旧称同名同义,只不过扬州之“广陵”是指。金代之后,才被改称为。如今在网络上比较流行的之说法,私以为应该是金代以后望文生义附会出来的。

系列

相关文章传送门

山西史地:省名与简称的来历

山西史地:山西省11地级市的得名来历

山西史地:山西高原的山川架构

山西史地:春秋晋国的表里山河

山西史地:藩辅两京的河东平阳

山西史地:晋阳是李唐王朝的龙兴地

山西史地:“晋南”为何仅指山西西南的两个地级市

·············

觉得好看别忘了点击这里的小星星哦

寒鲲









































广西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怎样治疗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