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灵染色剪纸』 广灵染色剪纸是一种流传于山西省广灵县的传统剪纸艺术形式,是国内少有的以阴刻为主的点彩剪纸之一,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剪纸艺术样式,是中国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在中国的剪纸艺术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以其独特的风格、艳丽的色彩、生动的造型、纤细的线条、传神的表现力和细腻的刀法独树一帜,自成一派,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为山西省级、中国国家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灵剪纸当地俗称“窗花”,大部分出自世世代代不知名的农民艺术家之手,作品取材于戏曲人物,鸟虫鱼兽,还有对农村现实生活的描绘等。《汉书》说:“上之所化为风,下之所化为俗。”广灵剪纸关于传统民间礼仪活动的剪纸是主要的一种类型,表现人们在不同岁时节令和人生礼仪的民间风俗。正月初一家家挂春幡、剪门神、贴窗花,除旧去新,一派喜庆气氛;正月十五闹花灯,灯上要贴各种剪纸,更加绚丽引人;二月二龙抬头,龙、牛等相关图案剪出来,以祈风调雨顺;三月清明节,祭品上要摆放剪纸,表达怀祖之情;五月端午节,家家门上要贴“五毒”、公鸡,以之避疫;七月七日乞巧节,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样、赛智慧;十月一日寒衣节,晋北地区用五色纸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在门前或坟地焚烧,寄托生者对亡人的哀思。还有在孩子满月、庆婚嫁等礼俗中象征美满吉祥的各种剪纸纹样出现,对研究晋北地区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广灵剪纸源远流长,周成王剪桐封虞,把桐叶剪成“圭”形赠与弟弟叔虞,并封他为唐王。这个桐叶“圭”即是最早出现在三晋大地上的剪纸品,据专家考证,广灵剪纸的雏形,可追溯到初唐,“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正是诗人李商隐对当时广灵剪纸的真实写照,它的形成大约在明代,独特风格的成熟期则在—(清道光年间)。 很早以前广灵人就有过年贴窗花的习俗,后来嫌这种用色纸剪出来的窗花不亮堂,于是就把一种透明光亮的“天皮亮”(一种薄云母勾勒着色)贴在窗纸上。当时又有河北武强的木板水印窗花传入广灵,内容多为戏文和花卉,形式由一个个方格组成,一般一个方格一个画面,当地人称之为“窗孔儿”、“草窗花”。起初当地剪纸的主要材料是麻纸,后来用生宣,工具是刀刃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数把刻刀,一次可以刻出30至50张同样图案的作品。据资料记载,在20世纪初的民国年间,当地从事剪纸的人员数量增多,光焦山就有20多家,每年一进腊月,剪纸艺人就糊上亮子(幌子),在临时做的两扇轻便窗子上,把自己所刻制好的窗花分类贴在窗纸上,到集市上叫卖。 艺术特色 广灵剪纸文化底蕴深厚,以刀刻为主,剪裁为辅,阴刻阳镂结合,刀法细腻,深浅色相间,冷暖色调对比,艺术风格鲜明,想象力生动,表现力传神,用料与染色考究,包装制作精细,在世界剪纸艺术长廊中独树一帜。 广灵剪纸剪纸是刀刻宣纸、品色点染而成的彩色剪纸,在中国三大剪纸流派中属华北流派,且是华北流派的点睛之作,除具有剪纸艺术共同的特性:写意性、象征性、意象化、创新性、时尚性之外,还具有其独特性: 1、虽是剪纸,但制作工具是刀而不是剪。 2、制作效率高。用剪刀一次只能剪一层、几层,最多十几层,而刀刻一次就有十几层、几十层,多则可达约80层。 3、用色自如,要什么色就可以调什么色、染什么色。颜色可调出五、六十种,而点染一幅作品用色最多可达30余种,因此彩色剪纸可以达到绘画与剪纸的双重效果。 4、酒剂的鲜艳水彩可以充分地向下渗透,能达到染上面一张而得到下面数张的染色目的。 5、染色时,可以做深色在浅色之上或不同色块之间互不干扰的处理,在酒剂作用下能达到自然的烟染效果。而阴刻的线,在染色中自然成为中断色彩的洇化界限。 传承 广灵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广灵剪纸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保护,采取有力措施,实施重点工程,在保护中发展,创新中传承,使广灵剪纸不仅得到传承和有效的保护,而且形成产业。 广灵剪纸创始家族第四代、第五代传人张多堂、张栋父子,站在抢救、挖掘、整理、保护、研究、开发高度,成立了山西省广灵剪纸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挑起了保护、传承广灵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梁,他们父子创新思路,研究中心在继承弘扬传统剪纸技艺的基础上,深层研究,不断增加创意性产品,突出山西特色、中国气派、国际水准,以传统和现代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形式,先后研究设计出如《山西风光》《晋商文化》《京剧脸谱》《水浒人物系列》《三国人物》《红楼梦》《大槐树移民图》《千秋孟母》等一大批颇受青睐的剪纸产品,占据全国乃至世界的剪纸市场。 年,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年广灵剪纸入选商务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定的《-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