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广灵县 > 广灵县新闻 > 山西

  • 时间:2021/8/1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作为山西人,应该深感自豪!不是嘛?今天,请跟着我去再次了解一下山西吧。山西(简称:晋,别称:三晋,古称河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太原市,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长城。山西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多在米以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0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截止00年11月1日零时山西省常住人口(人)。1历史沿革山西是人类和华夏文明发祥的最早起源地和中心区域之一。陶寺遗址

    考古表明,远古时代,山西南部是人类初曙的起源地。运城垣曲县“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万年。约在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群就在山西晋南地区繁衍生息,其中运城芮城县西侯度文化遗址发现的火烧骨,把中国范围内发现的人类用火历史向前推进了万年;约在1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在山西汾河两岸和大同、朔州一带,已经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对临汾襄汾县陶寺遗址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这里是帝尧都城所在地,也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区域。这使大致在距今年前后中国史前传说的尧舜禹时代由传说成为信史,中华年文明史由此得到证实。

    大禹去世后,其子启继位。夏朝早期的统治中心在今山西晋南夏县一带,今夏县东下冯遗址是重要的夏墟。

    商朝时,山西南部在其“邦畿千里”之内,其余地方则散布着十几个方国部落。

    西周初期大规模分封诸侯,山西中南部为十余个诸侯的领地,其中主要诸侯国是晋国。

    春秋时期,晋国发展强大,逐步兼并了周边小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大约包括今山西中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陕西东部,设置有50余县,其中山西境内有10余县。晋国是郡县制的起源地,后来秦将这种制度推广向全国。

    晋祠

    周定王十六年(前45年),晋国卿族赵、魏、韩三家三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赵、魏、韩三分晋国,成为实际上的三家诸侯国。在山西,赵国辖中部、东北部、东南部少部,魏国辖西南部、东南部少部,韩国辖东南大部和西南少部。起初,赵国的都城在晋阳(今太原晋源区东北),韩国的都城在平阳(今临汾尧都区),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运城夏县北),后来随着疆域的扩大移向河南、河北。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年),东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中国历史由此开始进入战国时期。山西分属赵、魏、韩三国领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1年),秦统一六国,定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6郡,后又不断增设到40余郡。今山西及周边河北、内蒙一带为河东、太原、上党、雁门、代、云中6郡分辖,其中代、云中郡治所不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70余县。

    西汉基本沿袭秦代郡县制,地方实行州郡县制,全国划分为1州。今山西及周边陕西、河北、内蒙一带为并州、幽州、司隶州(京畿长安范围)州领属,并归太原、上党、雁门、西河、代、河东6郡分辖,其中西河、代郡治所不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90余县。

    东汉地方建制基本沿袭西汉。西汉末东汉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羌、鲜卑逐步内迁进入山西,并发展强盛起来。到东汉中期,山西北部、中部、西部成为多民族聚居地区。

    永乐宫

    魏晋南北朝初期的三国时期,今山西全境属魏国。西晋末年,西晋永安元年(04年)匈奴酋长刘渊起兵左国城(今吕梁离石区)建国“汉”,不久迁都平阳(今临汾尧都区),建立北方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随后其子刘聪打下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灭西晋,由此开始中国历史上一百多年的“五胡十六国”割据一方的局面。在此期间,山西境域为刘渊族侄刘曜创建的前赵、羯族首领石勒创建的后赵、鲜卑族首领慕容皝创建的前燕、氐族首领苻洪创建的前秦、氐族贵族姚苌创建的后秦、鲜卑族首领慕容泓创建的西燕、鲜卑族首领慕容垂创建的后燕、匈奴部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的夏国、鲜卑族首领拓跋珪创建的北魏等国的领地。

    北魏太延五年(4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山西为北魏领地。永熙三年(5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山西绝大部分为东魏领地,南部余部为西魏领地。后来,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取代了西魏。北周建德六年(年),北周灭北齐,山西统一为北周领地。

    隋朝建立和统一全国后,起初在地方取消了郡一级建制,在要冲诸州设总管府,以州刺史兼总管,统领邻近数州。山西境内并、代、隰、朔4州设总管府。后来隋又改州为郡,地方实行郡县两级制,最多时全国置郡。山西及周边河北、内蒙一带为太原、定襄、马邑、雁门、娄烦、西河、离石、上党、长平、临汾、龙泉、文城、河东、正平14郡分辖,其中14郡治所均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90余县。

    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高祖认为是“龙兴”之地,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云冈石窟

    宋朝时期,山西是中国北方的主要发达地区。

    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

    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

    山西作为革命老区,在民国十年(年),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高君宇在太原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展革命活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率领红军主力渡河东征,在晋西、晋中、晋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种。

    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三大主力挺进山西,创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十四年抗战中,山西是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山西地方党组织培养了15万名共产党员,根据地向八路军输送了60万热血青年。

    民国三十八年(年)4月,山西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

    平遥古城

    行政区划清代山西地图截至年,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省会太原市居山西省中部,其余10个市从北到南分别是:大同、朔州、忻州、阳泉、吕梁、晋中、长治、晋城、临汾、运城。山西省人民政府驻太原市小店区省府街号。全省11个地级市中,辖区最大的是忻州市,最小的是阳泉市;个县级行政单位中,辖区面积最大的是吕梁兴县、忻州原平市、朔州平鲁区,最小的是临汾曲沃县、临汾侯马市、阳泉矿区。共辖个镇、乡、街道(个镇、6个乡、0个街道),建制村个。太原市山西省会,位于山西省中央腹地,总面积平方千米,辖6区县1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共辖街道5个、镇1个、乡1个。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总面积平方千米,辖4区7县: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大同县。共辖街道40个、镇个、乡66个。朔州市位于山西省西北部,总面积平方千米,辖区4县: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应县、右玉县、怀仁县。共辖街道4个、镇19个、乡50个。忻州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总面积5平方千米,辖1区1县1市:忻府区、定襄县、五台县、代县、繁峙县、宁武县、静乐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原平市。共辖街道6个、镇59个、乡16个。阳泉市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侧,总面积平方千米,辖区县:城区、矿区、郊区、平定县、盂县。共辖街道1个、镇0个、乡1个。吕梁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总面积平方千米,辖1区10县市:离石区、文水县、交城县、兴县、临县、柳林县、石楼县、岚县、方山县、中阳县、交口县、孝义市、汾阳市。共辖街道1个、镇81个、乡67个。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东部,总面积平方千米,辖1区9县1市:榆次区、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寿阳县、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介休市。共辖街道17个、镇59个、乡59个。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总面积平方千米,辖区10县1市:城区、郊区、长治县、襄垣县、屯留县、平顺县、黎城县、壶关县、长子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潞城市。共辖街道14个、镇68个、乡64个。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端,总面积平方千米,辖1区4县1市:城区、沁水县、阳城县、陵川县、泽州县、高平市。共辖街道10个、镇48个、乡6个。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总面积平方千米,辖1区14县市:尧都区、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安泽县、浮山县、吉县、乡宁县、大宁县、隰县、永和县、蒲县、汾西县、侯马市、霍州市。共辖街道0个、镇75个、乡76个。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端,总面积平方千米,辖1区10县市:盐湖区、临猗县、万荣县、闻喜县、稷山县、新绛县、绛县、垣曲县、夏县、平陆县、芮城县、永济市、河津市。共辖街道1个、镇81个、乡55个。地理环境位置境域

    山西省是中国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东以太行山为界,与河北为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西、河南相望;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毗连。疆域轮廓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南北间距较长,纵长约68千米:最南端在芮城县南张村南,北纬4°4′;最北端在天镇县远头村北,北纬40°44′。东西间距较短,宽约85千米:最东端在广灵县南坑村东,东经°′;最西端在永济市长旺村西,东经°14′。全省纵长约68千米,东西宽约85千米,介于东经°14′—°′,北纬4°4′—40°44′之间,总面积15.67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总面积的1.6%。

    地形地貌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貌从总体来看是一个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整个轮廓略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其中山地、丘陵占80%,高原、盆地、台地等平川河谷占0%。大部分地区海拔在米以上,与其东部华北大平原相对比,呈现为强烈的隆起形势。最高处为东北部的五台山叶头峰,海拔达米,是华北最高峰;最低处为南部边缘运城垣曲县东南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米。境域地势高低起伏异常显著。

    山西省境内山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总的地势是“两山夹一川”,东西两侧为山地和丘陵隆起,中部为一列串珠式盆地沉陷,平原分布其间。东部是以太行山为主脉形成的块状山地,由北往南主要有恒山、句注山、五台山、系舟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脉及其所属的历山、析城山等,其山势挺拔雄伟,海拔在米以上。西部是以吕梁山为主干的黄土高原,自北向南分布有七峰山、洪涛山和吕梁山脉所属的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黑茶山、关帝山、紫荆山、龙门山等主要山峰,海拔多在米以上,关帝山海拔最高达81米。由北而南珠串着彼此相隔的雁北、忻州、太原、吕梁、阳泉、长治、晋城、临汾、运城九大“多”字形断陷盆地。全省主体轮廓很像一个“凹”字形。

    山西省地形图

    气候特征

    山西省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内陆,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和地理因素影响,山西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光照充足、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冬夏气温悬殊、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山西省各地年平均气温介于4.—14.℃之间,总体分布趋势为由北向南升高,由盆地向高山降低;全省各地年降水量介于58—61毫米之间,季节分布不均,夏季6—8月降水相对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且省内降水分布受地形影响较大。

    水文概况

    山西省境内共有大小河流余条,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山西河流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流域面积在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50条;属于黄河水系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丹河等14条,流域面积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属于海河水系的有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81条,流域面积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8%。黄河沿山西境界流程千米,汾河是山西境内第一大河,干流全长千米。

    4自然资源水利资源

    山西省拥有众多河流,成为黄河与海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省内黄河流域面积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6.%,海河流域面积为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7.8%。除了流经省界西、南两面长达千米的黄河干流以外,全省流域面积大于0平方千米的较大河流有5条,分别是黄河流域的汾河、沁河,海河流域的桑干河、漳河、滹沱河;流域面积小于0平方千米、大于平方千米的中等河流有48条;流域面积小于平方千米、大于平方千米的小河流有97条。山西省河流属于自产外流型水系,河流水源来自大气降水,绝大部分河流发源于境内,向省外发散流出。山西是海河主要支流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河的发源地,因此也被誉为“华北水塔”。

    山西第一大河——汾河

    植物资源

    山西省已知的维管植物有多种,其中,木本植物有46种。山西植被从南到北可分为:南部和东南部是以落叶阔叶林和次生落叶灌丛为主的夏绿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区,也是植被类型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中部是以针叶林及中生的落叶灌丛为主、夏绿阔叶林为次分布区,是森林分布面积较大的地区;北部和西北部是温带灌草丛和半干旱草原分布区,森林植被较少,优势植物是长芒草、旱生蒿类和柠条、沙棘等。山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连香树、翅果油树、水曲柳、核桃楸、紫椴等。野生药用植物有多种,广泛分布在丘陵山地,比较著名的有党参、黄芪、甘草、连翘等。年末全省森林面积8.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0%。

    动物资源

    山西省野生动物以陆栖类为主,已知的有49种(含历史记录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71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17种:褐马鸡、金雕、朱鹮、白鹳、黑鹳、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丹顶鹤、大鸨、胡兀鹫、遗鸥、虎、金钱豹、梅花鹿、原麝、林麝。二级保护动物有54种,包括鸟类4种,两栖类1种,兽类11种。属于省级重点保护的有苍鹭、星头啄木鸟等7种。属于有益的、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15种。

    矿产资源

    截至年底,山西省已发现的矿种达10种,其中有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6种。资源储量居中国第一位的矿产有煤层气、铝土矿、耐火粘土、镁矿、冶金用白云岩等5种。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主要矿产为煤、煤层气、铝土矿、铁矿、金红石等种。其中,煤炭保有资源储量.01亿吨,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17.%,居全国第三;煤层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为04.09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铝土矿资源保有储量15.7亿吨(矿石量),居中国第一,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44%;铁矿保有资源储量9.7亿吨,居全国第八位;铜矿集中分布于山西省中条山区,保有资源储量9.94万吨(金属量);金红石保有资源储量46.8万吨,居全国第二位。煤、铝土矿等沉积矿产分布广泛,铁矿、铜矿等重要矿产分布相对集中,但是重要金属矿产贫矿多、富矿少,共伴生矿多、单一矿少。

    5人口民族人口概况

    据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省常住人口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8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0.7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59.55%,比上年末提高1.14个百分点。全年全省出生人口.97万人,人口出生率9.1‰;死亡人口1.79万人,死亡率5.85‰;自然增长率.7‰。

    年末全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1.87%,比上年末提高1.0个百分点。

    0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截止00年11月1日零时山西省常住人口(人)。

    民族分布

    山西省人口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彝族、苗族、土家族等5个。

    6经济发展

    综合概况

    00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万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5.5%。

    第一产业

    年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54.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8千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6.千公顷,减少10.9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99.8千公顷,减少1.1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4千公顷,增加.4千公顷。在粮食种植面积中,玉米种植面积千公顷,减少.6千公顷;小麦种植面积.8千公顷,减少1.5千公顷。果园面积74.9千公顷,增加11.6千公顷。

    年全省粮食产量.8万吨,减少18.6万吨,减产1.%。其中,夏粮7.7万吨,减产1.0%;秋粮.1万吨,减产1.4%。

    年全省完成造林面积47.4千公顷,增长.1%。

    年全省猪牛羊肉总产量71.4万吨,下降7.4%。其中,猪肉产量56.8万吨,下降9.1%;牛肉产量6.6万吨,增长1.7%;羊肉产量8万吨,下降1.%。牛奶产量91.8万吨,增长1.%。禽蛋产量.4万吨,增长8.6%。水产品产量4.6万吨,下降.1%。年末生猪存栏.4万头,生猪出栏79.9万头。

    年全省机械耕地面积千公顷,机械播种面积.千公顷,机械收获面积.1千公顷,增速均与上年持平。

    第二产业

    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其中,煤炭工业增加值增长4.1%,非煤工业增加值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7.4%。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61.6%,节能环保产业增长1.1%,新材料产业增长9.8%,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5.9%。

    年末全省发电装机容量.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5.6%。其中,火电装机容量.万千瓦,增长0.9%;并网风电装机容量.5万千瓦,增长0.0%;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8万千瓦,增长5.9%;水电装机容量.8万千瓦,与上年末持平。

    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5亿元,比上年增长4.4%。分门类看,采矿业.1亿元,增长4.7%;制造业.4亿元,增长4.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9亿元,增长5.4%。

    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7.亿元,比上年下降1.4%;实现利润总额亿元,下降1.1%,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亿元,下降.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1.15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61%。

    年全省建筑业增加值.76亿元,按不变价增长8.0%。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亿元,增长14.%,共签订合同额.6亿元,增长15.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万平方米,增长.0%,竣工面积86.4万平方米,增长.9%。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共9家,增加69家,其中,特级企业0家,增加8家,一级企业70家,增加85家。

    第三产业

    能源

    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7.6亿吨,增长6.9%;二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5.亿吨,增长4.9%。

    年向省外输送电力.亿千瓦小时,增长6.9%。

    年全省全社会用电总量61.9亿千瓦小时。其中,第一产业用电17.亿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0.8%;第二产业用电.5亿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77.%,其中,工业用电17.8亿千瓦小时;第三产业用电84.5亿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1.6%;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6亿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9.4%。

    固定资产投资

    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省、农户)增长9.%。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10.1%,民间投资增长7.9%。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投资增长9.7%;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投资下降9.%。

    分构成看,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增长9.4%,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下降.7%,其他投资增长4.4%。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5.%,其中,工业投资增长5.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1.4%,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9%。

    工业投资中,企业技改投资增长0.9%;制造业投资增长0.1%;煤炭工业投资增长16.7%,非煤工业投资增长.1%。

    年全省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项目)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个,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增长11.1%。

    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5亿元,增长0.%。其中,住宅投资.5亿元,增长5.4%;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8.4亿元,下降9.6%。

    太原市

    国内贸易

    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7.8%。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亿元,增长7.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亿元,增长8.6%。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74.亿元,增长7.7%;餐饮收入额.9亿元,增长8.9%。

    年全省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5亿元,下降0.%。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61.9亿元,增长5.%。

    年末全省实有市场主体58.1万户,增长9.7%。全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48.4万户,增长11.6%。

    对外开放及开发区

    年全省进出口总额.9亿元,增长5.7%。其中,进口额亿元,增长14.6%;出口额.9亿元,下降0.4%。

    年出口煤炭(煤及褐煤)7.1万吨,增长.7%;出口焦炭(焦炭及半焦炭)18万吨,增长79.8%;出口镁及其制品5.9万吨,增长44.6%;出口钢材11.万吨,下降1.5%,其中,不锈钢66万吨,下降.7%。出口机电产品.6亿元,增长.0%;出口高新技术产品51.亿元,增长.8%。

    年进口铁矿砂(铁矿砂及其精矿)94万吨,增长6.0%,进口金额61.5亿元,增长6.0%;进口机电产品57.亿元,增长1.7%。

    年山西品牌丝路行举办俄罗斯、西欧、南美、澳洲4站活动,举办各类推介洽谈、品牌展览、友城交流等活动8场次,签署贸易投资、工商合作机制、友城建设等各类协议4项,实现意向订单额亿元。

    年全省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7家;按全口径统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6亿美元,下降4.5%。

    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9.亿美元,增长89.0%,完成营业额15.8亿美元,增长1.%。

    年末全省纳入统计的省级及以上开发区64个,全年区内税收收入68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四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亿元,比上年增长9.9%。

    金融

    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亿元,比年初增加09亿元,比年初增长8.6%。各项贷款余额.4亿元,比年初增加75.4亿元,增长10.9%。

    年末全省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余额.8亿元,比年初增加亿元,比年初增长8.9%;人民币贷款余额.9亿元,比年初增加.6亿元,增长11.6%。

    年末全省共有上市公司7家。全省辖区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8亿元,增长6.1%。其中,股票成交额.亿元,增长1.%;基金成交额.9亿元,下降50.0%;债券成交额.7亿元,增长6.4%。年末投资者资金账户累计开户数.1万户,增长78.0%。

    年全省保费收入88.亿元,增长7.1%。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8亿元,下降0.9%;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7亿元,增长4.6%;意外险业务保费收入18.5亿元,增长1.%;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7.4亿元,增长6.8%。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78.6亿元,增长4.%。

    编辑:薛彩霞审核:侯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