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清·道光《大同县志》小龙门图)

大同市东南60公里处,桑干河河畔有一村庄大辛庄,现归属大同市阳高县友宰乡,明清时归属大同县。村西桑干河河畔有处胜境,称作为小龙门。

小龙门是被做为一座桥记录的,明清大同所辖区域,桑干河有桥六座,分别有乐安桥、东新桥、西新桥、古定桥、普济桥,龙门桥。现在还沿用旧名称的桥是古定桥,但桥已不在原来的位置,普济桥曾为铁索桥,龙门桥即为现在的小龙门,叙述中的这些桥多已废弃,就连桥基也无处寻,小龙门是唯一留存下的一点遗迹。

桑干河在大辛庄峡谷形成一个之字湾,转弯处有高低落差,河水流径此处,急剧而下,倾倒而入,小龙门两崖岩高,形似一壶,而出水口小,水成一束,河水惊涛汹涌之势,涌向壶口处。此处有路,曾为蔚县、广灵通往塞北通道之一,春夏河水解冻后,涉水者多容易得病。大辛庄村民几人商议,记载其中有解铭、解九思、解文广等,商议在岩石中开凿洞穴,以分流泄水,缓解壶口处水流,岩石为舆梁,共凿洞三孔,形成了龙门桥。关于开凿了多久,完成的年代没有记载,在(清乾隆)《大同府志》和(清道光)《大同县志》里,载有:明嘉靖年间,巡抚侯钺途径其地,题曰“小龙门”。明万历年间,巡道韩取善,复题曰“塞北龙门”。

在清朝时,其中两洞已经坍塌冲毁,独存一洞。存一洞如同大象鼻子伸入桑干河中饮水,酷似桂林山水之象鼻山,可称大同之象鼻山。

清大同人氏黄文杰曾写诗《小龙门》诗曰:

“骇浪惊涛万马奔,居然气象是龙门。

金鳞一跃云霞丽,石阙双开虎豹蹲。

当日神功思伯禹,何年仙派导昆仑。

图经从此传名迹,赖有前贤姓字存”。

诗中伯禹意为大禹父子,全为治水能手。

清大同人氏郭庭槐也曾赋诗《小龙门》诗曰:

“悬崖绝处署龙门,犹认当年手迹存。

两岸山摇还震岳,中流电掣还雷奔。

题名似此原非小,声价应知到始尊。

仙鲤会当烧尾日,为霖为雨润乾坤”。

诗中仙鲤烧尾,是士人初登弟的贺宴,谓之烧尾。

从诗中读到,小龙门的水势古时一直较大,水势汹涌澎湃,声响如雷。解放后,上游修建册田水库,水才渐小如溪。据载龙门桥西十余里处,修有普济桥,为铁索桥,古时又称“铁绳浮桥"。跨桑干,在补村北,谭头南。这两村地图上名称及遗迹全消失,修册田水库时淹没,只是记载有补村离城九十五里,潭头离城九十里。

大辛庄村于河岸的东崖之上而建,村庄西面和北面邻河道,村落建在一块巨大的火山岩石之上,村东建有一夯土的小堡,小堡是在原明时大堡基础而建,大堡只残存北面一点残墙,以及堡西北马面墩台,墩台上有一残破小庙。村中多有老式房屋建筑,久不居人,多破落。村西一大块裸露的火山岩石上,多为村民休闲去处,黑色的火山岩上有很深的车辙印记。村中人讲,此为旧道,是堡前通往过河的通道。

村邻河西崖之处,有一天然石缝,穿越石缝,有洞穴相连,此洞穴式庙宇分上下三层,名叫洪门寺,位置就在龙门桥的上方。寺前立一新碑言洪门寺建于隋朝末,而《大同府志》等书籍寺庙篇里无记载,而《阳高县志》载:明万历年间,道士王继伦在此凿洞修炼,依次凿崖开窟,坐南朝北修建有佛殿、玉皇阁、关帝庙、河神庙等。

名叫洪门寺的地方,全国各地有多处,建造年代各不同,多言建于隋末唐初,只是为迎合一个传说故事,火烧红门寺。关于火烧红门寺的版本有多种,火烧红门寺的代表人物有两位,一是唐朝李世明,另有明朝海瑞。而大辛庄的红门寺遗址穿越洞穴一遍,道也很神似我看过的明清艳情小说火烧红门寺的章节,叙述中所谓的红门寺,应该和这里扯不上半点关系,只是为了营造神秘的色彩罢了。

小龙门,明代的两位大人题写的石刻手迹已无存,独留新修的红门寺及形似象鼻山的一洞,虽往日胜境难再现,但也不失一处亲近山水的好去处。

(写于年4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