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8/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广灵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一块孕育生命、启迪智慧的沃土。

一千多年前,广灵曾是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碰撞、融合的历史舞台,也是南来北往的商贸通达之所。在广灵县城南约15千米处,残存着蜿蜒曲折的北齐长城,它依山而建,夯土筑成,经过千余年的雨侵风蚀,仅剩残垣断壁,广灵这片土地依然留存着金戈铁马、烽烟不绝和民族碰撞与融合持续上演的历史记忆。广灵县城东面不足40千米处,静卧着一条历经千年的天险要道飞狐古道,名飞狐陉,属太行八陉之一,它是连接华北平原与山西高原、蒙古大草原的要隘。清朝时,往来于南北的商旅驼队途经飞狐陉,在广灵停靠歇脚。众多商人以物资换盐引,开启万里商路,在聚南北物资、互通有无的同时,大量手工业者也随之流动到这里,使得广灵这片塞外之地逐渐嬗变为百业兴旺的商贸通达之所。广灵水神堂内的《百工图》即是这段历史的重要实证。

水神堂《百工图》又称“广灵清明上河图”。在水神堂百工祠东西两壁各绘有四层,每层5幅画,共40幅,每一幅画代表一个行业,栩栩如生地描绘了百工执事的市井百态。画中个人物,个个形象生动,细致入微,逼真地再现了广灵明清时期工商业和民间生活方式的原貌,展现了一个繁华而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

随着高科技时代的飞速发展,农耕社会不可抗拒地走向消亡,许多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也即将失传,广灵水神堂《百工图》就成为了历史研究的珍贵形象史料。如何能够让农耕文化、百工技艺不再是史册和壁画里静止的记忆,广灵泥塑非遗传承人宋英合萌生了用泥塑手艺还原百工技艺,让静态变活态,让百工形象从壁画中走下来并组建“广灵泥塑百工坊陈列馆”的心愿。十五六年来,他心心念念地在这条追梦路上探索着创作着。

兴趣缘于家庭的熏陶

宋英合生于年,广灵县加斗乡登场堡村人。该村位于斗山之北,湿地公园之南,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他家祖辈以务农为主业,以泥玩为副业,从他太爷爷算起,宋英合是广灵泥塑非遗第四代传承人。受父亲的熏陶,他自幼喜爱并跟随父亲学画画。由于家境贫寒,无钱购买绘画用具,他便用石块在院子里、土墙上刻画,在废纸的背面练笔。他16岁时父亲不幸去世,刚刚初中毕业的他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扛起了家庭的大梁。但他痴迷画画,追求艺术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宋英合与他同时代的孩童一样,当时最大的乐趣就是玩泥巴。恰好他生活的这块土地有那种土质细腻和保土量、含水量高的红胶泥,很适合做泥玩原料,无师自通的天赋和刻苦揣摩的精神,使他在玩泥和泥玩中渐渐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乡间泥塑艺人,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广灵泥人宋”。

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广灵泥塑,俗称“泥玩”,是一种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民间手工艺术,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以人物、动物为主,或素或彩,是流传于乡间、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品,最早可追溯到清末咸丰年间(年),历经多年传承至今。广灵泥塑为纯手工制作,需经过和泥(捶打、摔、揉)、构图、制胚(雕、塑、捏)、待干、修改、打磨等11道工序。并根据作品需要,有的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蜂蜜等,有的还要用火烧一下,以加强原料的强度。传统广灵泥塑取材于民俗风情、神话传说、经典故事、山水野趣等,形态质朴逼真,色彩艳丽丰富,造型生动传神,极具地方性和民俗性,传统文化韵味深厚,反映了民间淳朴的审美理念,是广灵县地方社会文化演进过程中记载历史共同记忆的民俗符号之一,也是民间文化艺术中的宝贵遗产,具有重要的民俗传承价值。

曲折的艺术追梦之路

宋英合是那种天赋强又善于钻研之人。年轻时,为了生计他走南闯北,涉猎过多种领域和技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社会上盛行玻璃画,他顺应潮流去研习,这一画便远近闻名,还受聘到河北涞源作画两年之久。进入新世纪后玻璃画市场遇冷,他不得不返回家乡继续务农。期间,他利用农闲时间为各村书写和绘制墙体宣传标语与墙画,为市、县文艺活动制作演出舞美道具和宣传彩车,还为广灵烈士陵园制作浮雕,为蔚县蔬菜基地用水泥制作了底座高5米、主体高6米,总高11米的巨型白菜雕塑,看着那棵水灵灵、绿莹莹的大白菜,让人喜爱不已。乡间能人的名气也随之不胫而走。从年始,他相继受邀到南京美龄馆、五台山及周边各省市地方参与古建、寺庙泥塑和壁画彩绘等工作。他从《庙谱》和实践中学习掌握了泥塑人物的塑造和细节的各种表现方式,为他日后的泥塑创作打下了扎实的艺术功底。后来,他从电视上看到天津泥人张的相关报道,引发了他浓厚的兴趣,开始尝试泥塑创作。他先后查阅了不少相关泥塑资料,还自学人体解剖学,深入研究人体骨骼构造以及形体美学等有关知识。并虚心向各地名家学习,特别是天津、无锡两大门派的技艺特点,在努力寻找艺术表达突破口等方面做了不少功课。为了收集更多的素材和更为精确地刻画与表达他的艺术思想,他经常坐在村口细心观察过往的人和动物,到乡镇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物和举止形态,力求作品场景与人物形体符合生活原貌。功夫不负有心人,宋英合的努力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认可,去年,他被广灵县文旅局命名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灵泥塑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还被选送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了不起的地方》栏目,他们父子俩同台演示,展示了广灵泥塑独特的乡土技艺。

坚持“守拙”的初心与乡土风格

泥土本无形,妙手成佳作。一块看似寻常的“泥巴”,经过艺人的巧手捏制后,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动物或人物形象,随人的所想变成世间“万象”,将零散的情愫汇成“千斤”情意。难怪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称为“指尖上的艺术”。

宋英合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乡民,童年的生活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田间地头是他的创作场所,山水之间是他的习作画坊,乡村生活就是他的构思摹本。虽然泥塑作品可以或素或彩,但宋英合坚持以泥土原色为本,不上色彩绘。皆因他的作品大多以展现过去农家生活情境为创作主线,泥土的本色充满了乡村味道,正好与他的作品相得益彰,渐渐形成了他的这种“守拙”的初心与乡土风格。

为了让泥人更具生活化和乡土味道,他在泥人作品中,为各类人物命名了很土的名字。如,反映农事活动的有“狗蛋叔拾粪”“三叔拾柴”“三大个耙地”“黑小磨地”“宋把式耩地”“刘善人扬场”等;反映小商贩的有“王二卖瓜”“焦秀才卖粉”“李老奎吹糖人”“孟喜卖糖葫芦”等;反映工匠的有“木匠金喜和银锁”“铁匠孟大”“老泥头吊线(砌墙)”“四丑磨剪子”等;反映日常生活的有“老哥俩划拳”“老两口赶集”“辣嫂训汉”“四婶打绳”“二大娘纫针”“张人挑刺”“姜嫂续水”“宋老千搅水”“宋二歪推磨”等。这类乡土味儿的名字,加上他们身上穿戴的破皮袄、粗腰绳、大头鞋、烂毡帽,使得这些看起来“土得掉渣的人物”恰恰保持了泥土的本色。再看那一张张布满风霜的脸上写尽了生活的冷暖沧桑,一个个动作惟妙惟肖,形象质朴逼真,造型生动传神的人物,将一批批农村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恍如回到旧时的乡村岁月。

灵动传神的细节是他作品的最大特色

常言道:“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宋英合认真观察生活的能力,体现在他的泥塑作品上,灵动传神的细节是其最大的特色和亮点。在造型上,表现为古朴典雅、细腻逼真,或粗犷大气,或生动传神,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创作中,力求突出精神层面和人物灵魂的内在表现和性格的刻画上,将人物特点塑造得十分精确到位。几年来,他创作的《百工坊》人物众多,或蹲或立或坐,个个形象生动逼真。有木匠、铁匠、捻绳的、打柴的、卖糖葫芦的;有碾米的、磨面的、补锅的、磨剪子的、锵菜刀的,这些作品将百工百态,各行各业特点和人物姿态皆表现得惟妙惟肖。在塑造上,作者准确地描绘出人物的特点和一刹那的动态,并用粗疏有致的线条将人物表情与衣服的质感表现出来,使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生命的活力。如作品《卖油郎》,他脚下摆放着两个旧油篓子、一副竹扁担和一个油漏斗、两个油把提(量具)。他肩膀上围着垫肩,腰上系着看起来油乎乎的围裙,手拿梆子,正扬起脖子,像是在吆喝“买油啦!”刻画得如此细致入微,让人过目难忘。再如作品《焦秀才卖粉》,卖粉者头戴有小豁口的破瓜皮小帽,下巴留一绺小胡子,穿衣打扮一看就是一位饱经风霜,日子过得窘迫的老秀才。只见他脚下摆放着两个竹篾笼屉,里面装了一坨坨的豆面粉,还有一个调料罐子。此时,他正腰系围裙,一手托碗,一手用特制的旋子将碗中的粉托旋开调制。对面坐小板凳的老奶奶,正用筷子给依偎在她身边的小孙子喂粉。这种司空见惯的真实市井生活场景,被他细腻独到、活灵活现地记录了下来。在作品《铁匠》中,铁匠的皮围裙和皮裤被飞溅的铁花烧出了一个个小洞,看得一清二楚。足见他对艺术创作的一丝不苟,较真儿到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

细细品味这些微型的、生活化的作品,感觉每一个泥塑人物都跃然眼前,每一个逼真的动作,传神的眼神,仿佛会开口说话。宋英合用泥塑讲述着一个个充满温情的故事,娓娓道来,让观赏者从他的泥塑里寻找到那渐渐远去的简朴生活和旧日时光,也深深感受到了一种文化的情怀与乡愁。

留住“老玩艺”,就是留住我们民族的以生存发展的文化之根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古老的文化正在湮没。昔日的老手艺人渐渐远去,但是他们的身影,他们的灵巧技艺,他们带给人们的回忆与快乐,就像一坛老酒散发着醇香,犹如一把古琴流泻着神韵。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传统习俗的组成部分,应该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追寻老艺人的工匠精神,留住乡愁,不仅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美好记忆,而且是留住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留住的是我们的“老玩艺”,而且留住的是我们民族的以生存发展的文化之根。宋英合通过自己的辛勤创作,让那些修风匣的、缚笤帚的、钉耙碗的、捻绳的等手艺人在我们的生命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让农耕时代的耕、耙、播、锄、耧、收割、打场等农事不在我们的心里渐行渐远。我以为,宋英合正在进行的是一种对当地传统文化与民风习俗抢救性的保护与传承记忆的工程。祝愿他的泥塑《百工坊》早日梦想成真!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