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5/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作为中国岁时节日出现最早的地区之一,山西的民俗节日经历了形成、发展、传承、变异的长期历史积淀,再加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风俗差异明显,接下来就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细数春节那些有趣的民俗,感受三晋大地处处洋溢着的喜庆春节风吧!

祭灶

祭灶习俗由来已久,清光绪《浮山县志》中记载:“二十三日,晚设果饼饴糖祀社……此数日后诸神朝天,百无禁忌。”灶君神像贴在灶旁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也有写“回宫降吉祥”的。祭灶时要陈设麻糖等供品,麻糖又甜又粘,意为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上天后嘴被粘住免生是非;有的地方还会用秸秆做成神马造型焚烧以供灶君骑乘。上香祭祀仪式完成后就将灶君神像拿下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这之后年味儿愈浓,过年准备工作也更加热烈和紧迫了。

剪窗花

窗花,是喜庆日子贴在窗户纸或玻璃上的一种剪纸画。山西窗花大多朴实、粗犷,以大红色为主,不经勾勒,自然纯朴。晋西的中阳剪纸或风格细腻、古朴典雅,或纯朴刚健、粗犷浑厚,而晋北的广灵染色剪纸,则造型精巧生动,色彩鲜艳绚丽。剪出的一个个窗花或质朴简练,或繁丽精细,充满吉祥寓意,满载期冀的图画,贴在窗户上,屋内的欢乐热闹就透过这窗花传递到屋外的院子里、空气中,让冷冽的隆冬日也增添一份浓浓喜庆色彩。

蒸花馍

蒸花馍是山西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俏。这往往也是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不同地方风格不同,其中之翘楚者,非闻喜花馍莫属,其形制规模庞大,表现内容丰厚,尤以花糕为盛:周身圆形,最下层为糕底,中间层为云团加红枣,最上层铺粘各种花草动物等装饰物,层层叠叠,蔚为壮观。在年节活动中称为“节节糕”,色彩鲜艳,喜庆热烈,寓意美好。

度除夕

民国《晋祠志》中有“三十日为岁除,夜曰除夕……更贴楹联。至夕陈设祭品,烧炬以待五鼓迎神”。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俗称“年三十”,这天晚上就是“除夕”了。所有年前的活动都要在今天完成,早上起来先将庭院彻底洒扫一遍,接着就开始张罗院里院外贴春联、窗花、福字……,红红火火,万象更新。到了下午,垒旺火、迎神祭祖,一片热闹景象。除夕夜到了,鞭炮声声,灯火通明,大人小孩齐上阵,家家户户围坐一起吃团圆饭,一片喜乐祥和气氛。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二年,人们在熬年中迎来了新春佳节。

过大年

农历正月初一,旧称元旦,俗称过大年。元旦凌晨辞旧迎新,在晋北,凌晨放过“开门炮”后,各家各户都要烧旺火。清乾隆《大同府志》记载:“元旦,垒炽热炭于门,如浮图状,名曰旺火。”晋南则多用柴火或麦秆火代替,清光绪《河津县志》记载:“元旦日夙兴燔柏叶、焚束薪,名曰兴旺火”,寓意和旺火类似。人人从火上往返腾跳跨越,以求跳掉晦气,趋吉辟邪。与此同时,村村户户放鞭炮,燃柏枝,万里长空响成一片。硝烟中夹杂着旺火,柏枝燃烧的芬芳气味,天上人间沉浸在热烈欢乐的气氛中。

天亮后食用包有糖、枣及硬币等等富含喜庆寓意的新年饺子,就着腊八蒜,吃到糖表示“甜甜蜜蜜”;吃到枣代表家中“子孙兴旺”;吃到硬币预示“财源广进”。不管谁吃到了,大家都要表示祝贺,如果是小孩子吃着,则格外高兴。此外,太原地区早饭还要吃“翻身南瓜”,晋西地区则要饮红糖水,寓意一年甜滋滋。

饭后换上新衣的人们开始拜年,拜年大体上分为家拜、近拜、远拜及团拜等。家拜是自家人中小辈给长辈磕头,近拜是给未出五服的长辈拜年,远拜是亲朋好友之间的互相拜年。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过年,盛行团拜。共聚一堂,互相祝福。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人们的拜年形式也更加多样、迅速、便捷,就算远隔千山万水,人们的祝福情谊也能跨越山海,及时传递。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更高追求,使得春节也不断焕发新的光彩,在保留传统文化浓厚底蕴的基础上,又勃发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人们纷纷走近图书馆、博物院等公共文化场所,参与到精心准备的各种活动中,利用难得的闲暇时光提神充能,熏陶精神世界。

地域的差异造就了不一样的年俗,而这些岁岁经历的年俗仪式,无疑构成了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散发出吉祥中国年的悠悠韵味。您家乡的“春节”是否有别样的民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年味儿。

更多精彩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