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城王晋飞摄 山西长城的修筑, 上起战国,下迄明、清, 几乎涵盖了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的所有时代; 山西长城古建保存完整, 包括边墙、关城、军堡等丰富建筑遗存; 山西长城文化厚重, 见证了北方民族融合, 形成了独有的军事文化和边塞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山西长城的合理保护与有效利用 已成为紧迫要务。 本期推出的是,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赵杰 撰写的文章: 山西长城的价值与保护开发 ▲修复后的山西长城“月亮门”王晋飞摄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它的保护工作。年国务院公布《长城保护条例》,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山西省早在年即提出锻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的决策部署,随后于年公布《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总体规划》。 可以说,长城的合理保护与有效利用已成为紧迫要务。无疑,全面、准确认识山西长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将是我们做好长城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前提。本文即着眼于此,从历史沿革、建筑遗存、文化内涵等方面论述山西长城的价值及对山西长城合理保护与有效利用的重要意义。 一 山西长城的历史变迁 山西长城的时代,综合各种文献的有关记载,有战国中山、战国赵、秦、西汉、东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清等,几乎涵盖了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的所有时代。长城时代之多,与山西历史地位的重要性息息相关。山西不仅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与交流的交汇地带,而且历来是各封建王朝统治与争夺的核心区域,因而始终都是我国长城分布的主要地区。 早在战国晚期,秦赵长平之战时,秦国为“遮绝赵救及粮食”,在东起太行山、西至沁河的长治、晋城两盆地交界的山地沿线修筑了长城,今壶关、陵川、高平诸县市仍存断续的长城遗迹。 东汉长城,以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