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癫病有治吗 http://m.39.net/pf/a_4710693.html 迁徙五千年。创业五千秋。 澳大利亚著名的民族史学家格迪斯在《山地民族》一书上说:“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服的民族,他们就是九黎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这位史学家的分析和结论是符合事实的。 炎、黄、蚩尤所处的时代,为中国原始社会的末期。各部落联盟之间的争战,没有什么是非、对错之分。蚩尤战败后,人们为了歌颂黄帝,便丑化蚩尤,使他沦为妖魔、邪神形象。此举大不公,也大不敬。 一、涿鹿一战,蚩尤受辱千秋 三皇五帝,中华文明的起点。 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邑于涿鹿之北,黄帝一生做成两件大事,其一是经过阪泉之战,打败了炎帝,建立了炎黄联盟;其二是经过涿鹿之战,擒杀了九黎之君蚩尤。最后以黄帝部落的胜利而告终,黄帝又征服了50多个诸侯部落,取代炎帝神农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统天下的最高统治者。 1、涿鹿大战,华族惊心 九黎集团地处平原,不仅能种植谷物,而且能制作铜器兵器,是最为强盛的原始部落。当时以游牧业为主的炎帝与黄帝两大部落,为了争夺地盘,不断与九黎部落发生冲突,争战不休。蚩尤武艺高强,英勇无比,号称“战神”。传说轩辕氏以木为兵,神农以石为兵,蚩尤以金为兵。所以蚩尤九战九胜。但后来黄帝与炎帝联合,于涿鹿会战,蚩尤不慎被杀,九黎大败。涿鹿绝地,刀枪屠命横山野;杀势惊天,壮士喷血染残阳!烽烟三月,英魂百将。风伯与雨师,摇浩宇而山峦动荡;女魃助黄帝,扫众黎似野火烧荒。蚩尤再登呼,撩袍则山崩鼓响;图腾助阵,挥师皆虎啸旗扬。渴饮热血,饿啃肝脏。石走沙飞,鬼哭神嚎声惨烈,刀光剑影,天昏地暗搅玄黄…… 历史上著名的涿鹿大战,黄帝无论是得到九天玄女和雷神的帮助,抑或是靠计谋或实力,战争的最终结果是,黄炎联盟获胜,强大的“九黎”部族战败,其首领蚩尤被杀。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的第一场大战,就此落幕。但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众此,更多壮美的传说出现了。 1、形象传说,勇猛无比的战神 蚩尤不仅是古史传说中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个神话人物。蚩尤神不仅在后世一直受人供奉,而且就在当时,也是被看成“不死”之神,威震天下。 《龙鱼河图》说,蚩尤和他的兄弟都是“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 《玄女传》说:蚩尤变幻多方,征风招雨,吹烟喷雾,黄帝师众大迷。 《述异记》说“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 《志林》说: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 他不仅“兽身人语,铜头铁额,人身牛首,四目六手”,而且可以“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还可以“凭大雾,弥三日”,使黄帝借风后所作指南车才战胜了他。 甚至连死后还是战神。《龙鱼河图》记载黄帝得九天玄女的帮助而擒杀蚩尤之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臣服。 3.战争传说,惊心动魄的决战 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的战争,最早出现在先秦典籍中,其中《逸周书》是较早记载此事的典籍之一。 《逸周书.尝麦篇》说:“蚩尤乃逐帝,争于涿州之北,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翼。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可见炎帝与黄帝联合,在中翼地方把蚩尤杀了,同时把杀蚩尤的具体地点命名为“绝辔之野”。 宋霖先生在台湾的《历史学刊》曾就这地名写下一段文字:“绝辔,割断缰绳,一任曾经驮蚩尤纵横天下的剽悍战马,在溅满鲜血积满尸体的殷红荒原上踽踽踯躅,在铜青色天幕映照下。伴着清冷残血的旷野中长啸悲鸣。” 《玄女兵法》亦云,黄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九战不胜,可见蚩尤是很强大的对手,其力量与黄帝不相上下。黄帝只有求九天玄女帮助才得到了胜利。 《太平御览》载:“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大山,三日三夜,雾冥。”《路史.后记蚩尤传》载:“三年九战,而城不下。”由于双方势力、武器之悬殊,战争初期,黄帝总是打败仗。 据《黄帝内传》记载:“黄帝伐蚩尤,九天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而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这里所说的里程数当然不无夸张,难以定为史实,但那场战争规模极大,地域极广,驰骋极远,则是可以想见的。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4、幻像传说,悲壮感人 《山海经.大荒南经》及郑玄注,蚩尤被黄帝擒获后戴上木质刑具桎梏(锁脚的部分叫桎,锁手的部分叫梏),从今天河北省北部的涿鹿县,押解到今天山西省运城地区,终点在运城县南方中条山北麓的一个地方,那儿是处决蚩尤的刑场。处决的方式是“身首解割”,因此这地方后来很长时间被称为“解州”。 这条路很长,要穿过河北省的一部分,山西省的大部分,将近两千华里,蚩尤的手足,都被桎梏磨烂了,桎梏上渗透了血迹。蚩尤被杀后,桎梏被行刑者取下弃之山野,这付桎梏本来已经在长途押解中渗满血迹,此刻更是鲜血淋漓。它很快就在弃落的山野间生根了。长成一片森林,如血似火。 从此开始,更多壮美的传说出现了。蚩尤倒下的地方,出现了一个湖泊,湖水有血色,又有咸味。宋代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有记: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阪泉之下,谓之“蚩尤血”。即便仅仅是一种因巧合而产生的传说,也是气壮山河。 《皇览.冢墓记》有记,“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祭祀,有赤气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由此开始,连天像学中也有了“蚩尤旗”的名称,特指一种上黄下白的云。 《吕氏春秋》中就有这项记载,你看,蚩尤把愤怒化作了云气,连天地都要另眼相看。 面对着远古的浩荡之气,再严谨的学者也不得不动用浩荡之笔,在那绛红的荒昧天际,历史、传说和神话,还分不清界限。 二、蚩尤,被妖魔化了五千年 成王败寇,妖魔化战败者,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 胜利者在拥有绝对话语权之后,总会尽力把失败了的对手妖魔化。蚩尤,就是被妖魔化的第一典型。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黄帝是“正义”与“秩序”的象征,而蚩尤则是“邪恶”与“混乱”的代表。蚩尤战败后,黄帝对他的处置非常残酷,他将蚩尤的皮剥下来做成箭靶,把他的骨肉剁烂,做成肉酱。这是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记载的。不管怎么样,反正蚩尤之死,是非常悲烈的,大概身首异地了,所以他有三处墓。 1、蚩尤妖魔化,不外乎三大手段。一是人格妖化,残暴无度,不仁不义。二是形象妖化,面目狰狞,人见人怕,鬼见鬼愁。三是人种妖魔化,非禽即兽,非鬼即妖。 蚩尤被斥为倡乱者,成为讨伐的对象,最早提出的是孔丘。《尚书》有所谓“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乔虔”。这是先秦文献中关于蚩尤倡“乱”的最早记载。 《大戴礼记》所引孔子语,斥蚩尤为“众人之贪者”“及利无义”“不顾厥亲,以丧厥身”“愍欲而无厌者也”。 此后,并且这种观念愈演愈烈,加给蚩尤的“罪名”也越来越多。如《吕氏春秋.孟秋记》云:蚩尤“始作乱,伐无罪,杀无辜……为之无道”;《国语.楚语下》:“九黎乱德,民神杂糅”“夫人作享,家为巫史”“蒸享无度,民匮于祀”。 宋罗泌《路史.蚩尤传》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像率为兽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说,殆亦饕餮。 特别是《春秋左氏传》到宋代罗泌《路史.蚩尤传》,将孔子所诬毁蚩尤的“贪者”“无厌者”加以引申和发挥,把蚩尤比于“饕餮”,描绘成长“肉翅”“食人肉”的贪婪的怪兽。 2.实际上在先秦文献中,对蚩尤的述评也并不完全与孔子苟同,当时就存在不同观点。在《逸周书》《山海经》和管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的著述中,对蚩尤及其九黎族部落同炎帝、黄帝部落大战,都只是作比较客观的记述,并没有诬毁蚩尤。 庄子、管子、韩非子,后期大多被列入道家,是道家的重要人物,特别是《庄子.盗跖篇》的记载,对黄帝颠倒蚩尤,颇有微词,更明显地是同情蚩尤。 庄子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庄子又云:“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儒家盛赞黄帝以“仁义”治天下,倍加推崇,但庄子却公开指责黄帝“不能致德”“不能全德”,对蚩尤九黎部落进行杀戮,造成“流血百里”的惨状。 3、童言无忌,童贞时代无是非 三皇五帝,我们最为宝贵的童贞时代。 在西方文明中,把远古社会称为黄金时代,认为那是一个平等自由、无忧无虑的社会。后面出现的阶级社会,则是一个私欲膨胀的堕落的社会。可见三皇五帝,正是那种还没有堕落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人类最为宝贵的童贞时代,人类最为留恋的青春时代,人类最为天真的启蒙时代。黄金时代,一个花样年华的年代,一个初入为主的年代,一个青春驿动的年代,也许他很幼稚,也是他很可笑,但他却让我们魂牵梦绕。 三皇五帝,中国文明的创世纪,三皇时代的神话始终光彩夺目,经久不衰。人类童期的自尊、刚强、屈辱以及秩序,在此展现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一直延伸至今。 童贞时代无是非,原始部落之间的争战,完全是为了争夺生存空间或掠夺财物,根本不会有谁作乱,谁替天行道之分;更没有谁是帝王,谁是臣民,谁是中央,谁是地方之别。因为当时根本还没有建立中央帝制。炎、黄、蚩各为本部落的首领,地位是平等的,这完全是后人为黄帝歌功颂德之词,不足为信。 对此,广大民间就没有认同,保留了自己的看法,在古老的梅山地区广为流传的歌颂蚩尤、赞美蚩尤、崇拜蚩尤的古歌,以及种种祭祀蚩尤、怀念蚩尤的民俗活动,就是证明。 三、蚩尤被诅咒了五千年 蚩尤战败后,人们为了歌颂黄帝,不仅对他妖化丑化,而且诅咒他。 苍颉造字的神话广为流传,说文字是苍颉创造的。 苍颉本为黄帝的史官,也许为了迎合黄帝。苍颉在创造文字的时候,用了个贬斥性的文字给了这个已经妖魔化了的失败者命名,那就是“蚩尤”。蚩为何意呢?我们不妨看看古人对此的解释。 1、蚩、虫也,知了也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有:“蚩,虫也,从虫之声。”依许慎之解,很多学者认为。蚩为虫也。由蚩的字形上,我们也能推断出蚩的本义与虫有关。蚩尤,可谓“中华第一虫”。 其实我们稍作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许慎之解中,其实明确地说了两个条件,一是“虫也”,二是“从虫之声”,即是说蚩不仅是虫子,而且虫的叫声也象蚩。 那这是一种什么虫子?知了也,知了无处不在,丿。蝉声了了,嗤嗤切切,难道是蚩尤在诉说千古奇冤吗?中国有无数文人墨客,歌蝉颂蝉,也许都是在为蚩尤申怨吧。 因此,我们认为,蚩者知了也。许慎《说文解字》作为中国文字学的第一权威,他的解释可能更接近真相。 2、蚩,通嗤,讥笑也 李斯在《苍颉篇》中曰:“蚩,笑也”。如《三国志.吕蒙传》中说:“他日与蒙会,又蚩辱之。”蚩,讥笑也。 苍颉是中国文字的创造者,也是蚩字的创造者,只有他才知此字的奥妙所在。但苍颉为古人,此奥妙是解不开的死结。大秦帝国的创造者,一代名相李斯著有《苍颉篇》,他的解释也许有些道理。 3、蚩,通痴,愚蠢也 《释名》中曰:“蚩,痴也。”如有古词语,蚩骏(痴呆笨拙)蚩伫(鲁钝庸),蚩人(愚人),蚩蚩蠢蠢(愚笨蠢动的样子)等。 《六书正讹》中说:“凡无知者,皆以蚩名之”。 4、蚩,通媸,丑陋也 蚩,通“媸”。媸意为丑陋、丑恶。如有古词语蚩妍(丑与美,同媸研),蚩鄙(粗野拙劣)。 “蚩”是贬词,《说文解字》释为“虫也”。作冠词用,若今之置辞“小爬虫”之类。“尤”为部落名,贬之谓“蚩尤”。 5、蚩尤,本名为尤,尊称尤公 王凤刚在《蚩尤与方尤》一文中还说:各地苗家人多称远祖蚩尤为“尤公。在苗语的三大方言区中。黔东方言区称“郜尤””,梅山方言区称“尤公”。湘西方言区称“剖尤”。所以蚩尤本名为尤,是有据可证的,是符合历史原貌的。 有苗族专家学者曾经对“蚩尤”这个称谓提出异议,认为自己民族这位先祖本名为“尤”,跟“炎”“黄”的一字称谓相同,汉文古籍加上“蚩”,是古代的封建统治者以成败论英雄褒炎黄贬蚩尤的做法。只是由于历史文献造成的约定俗成,现在苗族也只得使用“蚩尤”这个贬谥的名字,但多数蚩尤后裔是不认同的,坚持称自己的祖先为“尤公”。 四、蚩尤子孙,被惩罚了五千年 九黎族是世界上最苦难的民族。九黎族后裔经历战争时间之长、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实属罕见。炎黄尤的涿鹿大战、尧舜禹征三苗之战、夏商周伐荆蛮之战、汉晋南北朝征讨“武陵蛮”之战、北宋征“梅山蛮”之战等。战争和追伐的魔影一直紧紧地纠缠着九黎部落,九黎部落的历史就是一部被追杀的血泪史。 1、三苗,尧舜禹三代的大屠杀 史籍资料记载,尧舜禹三代对三苗集团进行了一百多年的征战。经历了尧“窜三苗于三危”“放罐兜于崇山”;舜“分北三苗”,将“有苗之民判入南海”。史籍还记载了“舜征三苗,道死苍梧”,说舜驾崩于征讨三苗途中。 韦宗林在《尤王赋》中说:“不出千载,后有三苗,……尧舜及大禹,三代诛我苗。丹水激战,血洒豫鄂之郊;虞舜亲征,命丧苍梧之道。大禹情豪,敢向潮流疏通道;三苗气盛,欲与天公试比高。” 根据大量史籍资料记载,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黄帝以下诸帝,以攻九黎族为主要事业,到禹才完成这个事业”。 史籍记载大禹灭三苗,杀戳很惨。 《论衡》:“三苗之亡,五谷变种,鬼哭于郊。” 《古本竹书纪年》:“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圻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 《墨子.非攻下篇》:“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于市,天冰,地圻及泉,五谷变种。” 《随巢子》:“龙生于庙,犬哭于市”。 《金匮》:“三苗之时,三月不见日”。 《六韬》:“有苗日食月断,三日不解,有苗三日不见日”。 征三苗之战,禹与三苗打了七十天,血流遍野,几无人烟,战争的惨烈,已经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故史书上说,龙出于旷野,犬哭于市郊,三月不见日,三日不见月,五谷变种,血雨三朝。自此三苗衰亡,史书上不再有关于“三苗”的记载。征三苗之战,比涿鹿之战更加血腥。从史书透露的信息来看,该战经过了尧舜禹三代帝王的准备,此时。国家已经形成,铜器已普遍使用。与九黎时代的散兵游勇相比,征三苗之战,其组织程度、准备时间、动用人力和物力等,都是空前的。 2、荆蛮南蛮,夏商周三朝并伐 三苗战败后,无立锥之地,只好跋山涉水,多次迁徙,逃往穷乡僻壤,从东向西迁徙来到了荆州一带。 《尔雅释地说》:“汉南曰荆州。”李巡曰:“汉南其气燥刚,秉性疆梁,故曰荆。荆,疆也。释名以为取荆州之名。今湖南、湖北及四川、旧遵义、重庆二府、贵州旧思南、铜仁、思州、石阡等府、及广西、广东之连县,皆其地”。 范文澜写道:“三苗被禹战败后,退出黄河流域,据战国时人说,三苗曾在长江中下游建立起一大国。这个大国当时是一个大的部落联盟,是许多部落的集合体,其中较大的是荆楚。”后来荆楚的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其中较先进的楚人,又称为“荆蛮”。 夏商的时候。“荆蛮”逐渐兴起,到了周朝的时候,已经很兴盛了。周宣王命方叔南伐荆楚。蚩尤的后裔在荆州一带又同样遭到周朝镇压,战事不断。 商王朝对“荆蛮”的征伐,早在成汤时即开始。 《诗经.商颂.殷武》:“蠢尔荆蛮,大邦为仇”“拟彼殷武,奋发荆楚。”这说明商王武丁曾将“荆蛮”“荆楚”凭为奋伐征服的劲敌。 《竹书纪年》:“商师征有洛,克之,遂征荆”。 《吕氏春秋》:周昭王“亲征荆蛮”。 《古本竹书纪年》:周穆王“伐荆楚”。《国语》:“楚为荆蛮”。 《孟子》:称楚人为“南蛮”。 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 3、汉朝伐武陵蛮 蚩尤后裔迁徙至武陵一带,为避开官兵追杀,均以武陵山为中心,休养生息于山麓这中。“跨江过湖”,一头藏进了当时的“武陵五溪蛮”。东汉时武陵蛮不断进行起义。后逐渐南迁,与今土家、苗、瑶、侗、仡佬等族有渊源关系。 武陵蛮亦称“五溪蛮”?东汉至宋时对分布于今梅山、湘西及黔、川、鄂三省交界地沅水上游若干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其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 《南史.夷貊传下》:“居武陵者有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谓之五溪蛮。”主要从事农业,以染织著称。 汉高祖刘邦改黔中郡为武陵郡,武陵之名由此定。所以《后汉书》中,武陵蛮粉墨登场。东汉时期,武陵蛮的呼喊声音此起彼伏,喧闹了整整一个朝代。 《郭青螺文集》曰:“考红苗,蟠据楚、蜀、黔三省之界,即古三苗遗种也。”即说武陵红苗是三苗后裔也。 《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据,夜郎最大。” 《后汉书.南蛮传》:“光武中兴,武陵蛮夷特盛?建武二十三年,精夫相单程等据其险隘,大寇郡县。”可见,东汉刘秀中兴后,武陵蛮特盛。 4、梅山蛮,最后的强苗 安化,古谓梅山,“旧时不与中国通”。山水清幽、风光旖旎、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其神秘文化源远流长,自古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区,传说也是蚩尤故里,其独树一帜的文化成了湖湘文化的祖源文化,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长河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梅山地域概貌:梅山是以湘中梅山(地区)为核心的古老历史地域的称谓,其范围包括今天的益阳、娄底及邵阳、湘潭、怀化常德的部分地区,大致五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带,而以宋时的安化、新化为核心,即梅山文化发祥地。梅山文化至今仍集中保存于湖南中部、西南部、辐射区如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云南乃至东南亚地区,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更能触摸到梅山文化的清晰痕迹,包含丰富的人类原始信息因子,记录了人类心智、劳动活动成形和发展过程,是一种古老的、原始的、神秘的地域文化。 北宋开梅山之前,“旧时不与中国通”由于梅地区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它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因而保留了丰富的本土原生态文化内涵,成为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梅山文化的时间跨度。穿越历史时空,拨开层层迷雾,在梅山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来民族的迁入,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梅山”概念。在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首领蚩尤的出现,梅山文化的历史由新石器时代向渔猎时代演进,据史书记载蚩尤活了八百岁,说明南方部落延续了八百余年,即公元前年到年左右,到了尧舜禹时代,部落首领叫“善卷”,在其领导下指挥下,继续保持了梅山地区的独立,舜帝能征服湘江流域,却进不了“梅山”大门,即使许以高官厚禄、许以自治,善卷均无动于衷,蛮荒授智、德化梅山而延续文脉,故后世尊为中华民族德文化的始祖。 蚩尤遗族选择梅山作为安居之地,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梅山地处滔滔的资水之滨,莾莾的雪峰山脉之中,既有资水自水运交通之便利,又有山高林密、地势险峻的雪峰山为掩护,方便抵御炎黄集团的追剿。二是梅山气候温和,风光秀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是一片适宜人居的好地。这里物产丰富,盛产竹木、红薯、水稻、花生、茶叶、皮革、矿产等。蚩尤 公元年,北宋熙宁五年,北宋神宗帝派遣章惇率大军从长沙宁乡进入梅山高明乡九关十八拐,与时任梅山首领扶汉阳进行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战,最后一代梅山首领扶汉阳阵亡,梅山十八峒主率梅山子民归顺朝廷,自此梅山正式“纳入北宋版图”,同年十一月,梅山一分为二,取归安德化,始有安化、新化两县,建县后,瑶人、苗人、越人一部分同化,另一种部分被赶入边远山野之中,自此九黎族正式消失于历史舞台。 五、沧海桑田,历史终将还蚩尤一个公道 也许是历史的玩笑,一些当初曾被当做滔天大罪的东西到头来却被证明是历史的不世功勋。从强加给蚩尤种种“罪名”看,其实完全都是莫须有的。并且恰好相反,还证明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观点来看,蚩尤的所作所为是合乎历史进步潮流的。 一是关于巫术的指责,说“苗民弗用灵、民族杂糅、家为巫史、民匮于祀”等,说明巫教当时已经开始在蚩尤九黎族部落中产生,普通的人能借助巫师同神沟通,人人可举行祭祀,各家各户都能进行巫术活动,人神交流,神已被人格化。而黄帝当时还完全处于原始信仰阶段,是以神治国。这从人类意识和宗教观念的发展来看,是一种进步的现象。 二是关于五刑的指责,说蚩尤“惟作五虐之刑曰法”蚩尤对九黎族制以刑”,孔子还作传曰:“九黎之君,:习蚩尤之恶,不用善化民,而制以重刑,惟为五虐之刑,自谓得法”。 三是关于逐利的指责。孔子所说“及利无义”“不顾厥亲”,就是指责蚩尤追逐财富,不讲血亲关系,正说明蚩尤九黎集团较早的产生了私有财产,原始的氏族血缘关系开始瓦解,按照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在当时完全是一种进步现像,但却遭到持保守立场的孔子的攻击。 四是关于非正义的指责,这种部落间战争,大家都争土地和资源,本来就没有谁是谁非,也是阶级、民族、国家形成的必由之路。但蚩尤被斥为倡“作乱”“暴徒”,黄帝战蚩尤于涿鹿被看成是正义对邪恶的讨伐,这完全背离了历史事实。如果真要辩谁是谁非,炎帝作为中华文明的起点,当时是最大部落联盟的盟主,居正统地位,是黄帝阪泉作乱攻打炎帝,“三战而得之”,最后又废除炎帝而取而代之。 数千年来,有多少文人学士虽然明白自己血管里流着蚩尤九黎的血脉,DNA与蚩尤一脉相承,然而却不敢公然地说自己是蚩尤的子孙。实在是因为蚩尤在历史上被描摹得太丑陋了,完全是罪孽,浇铸了太多的敌意与仇恨,“子不嫌母丑”,也只能深藏存于心。 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敢于冒天下说大不韪,不顾舆论和嘲笑,坚持认定蚩尤为先祖,并为安徽合肥阚氏始祖蚩尤作家谱:“合肥阚氏,古蚩尤之后裔也?蚩尤姓阚,为中国第一革命家,首创开矿铸械之法,因黄帝夺其祖神农氏之天下,乃集其党徒八十一人,精究战术,能为风雨雾霾以助战,与黄帝血战多年,至死不屈。黄帝既灭蚩尤,实行帝制,称蚩尤为乱民,加以不道德之谥号,然心畏蚩尤之神异、民心之思念。乃令人图其像,建祠祀之,至今四千余年,大河南北,祠宇尚多有存者”。 孙中山先生给蚩尤以“中国第一革命家”之美誉,是他评价最高的古人。 经过无数专家学者的努力。现在可以说,蚩尤与炎帝、黄帝齐名为中华民族三始祖的地位已得到初步认可,蚩尤大帝在天之灵,也该安息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