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风里,还是在雨里,我都在这里守候着你~ 阳光无限,一起旅游 花 栖 居 初心不改终生奉献 为祖国作出特殊贡献的科学家王俊奎 文/王福权 题记:广灵不少人或亲眼目睹,或有所耳闻,知道有个王大奎,而不知晓王俊奎,其实一百个王大奎也比不上一个王俊奎对祖国做的贡献大。也许有人会说他二人不属于一个等级,一个档次,根本没有可比性。也对,下面我就单说说王俊奎。 年5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家,教育家王俊奎,走完了他孜孜不倦,研究探索,拼搏创新,为祖国的科技发展事业、教育事业辛勤奉献的一生。他逝世后,《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对王俊奎的一生及他取得的科技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的骨灰被安放到八宝山革命公墓,能享此殊荣,在广灵也许是绝无仅有的,其族人说:“他光宗耀祖了”。 生不逢时家道中落求学无费教学自筹 王俊奎年4月24日,出生于山西省广灵县蕉山乡西蕉山村。其家是名门望族,祖上数代亦儒亦商亦农,在广灵亦是屈指可数的财家富户。但到了王俊奎父亲那代人,家道中落,据村里人讲大户王家到了“奎”字辈那代人,基本上就沦为平民了。祖上的富裕和辉煌对“奎”字辈的兄弟来说,只能是从父母嘴里听说的故事而已,富有豪华的生活已离他们远去。王俊奎兄弟五人:王聚奎、王士奎、王英奎、王俊奎、王大奎。王俊奎排行为四,王大奎排为五。(王大奎毕业于北大物理系,学有所成,铁路工程师。老大聚奎,老二士奎,老三英奎及全部家人俊奎从美国回国后都被带去了北京,他们走后概没回过西蕉山村) 王俊奎的父亲王侃经商务农皆不在行,他只是个功不成名不就的正直的读书人。俊奎年少时,家境每况愈下,入不敷出,捉襟见肘,但他聪颖过人,在读高小时,连续两年荣获第一,凭他如此优秀的学业成绩,满可以去好些的中学就读,可他家庭贫困,上小学还能勉强为之,花更多的钱去上中学,是根本不可能的。他只好听从命运的安排被选拔到不收学费,还管吃穿的河北第五师范继续就读。当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张苏是该校的校长。在该校王俊奎读书六年,共十二个学期,他以十一次第一名,一次第二名的优异成绩于年毕业,同年考上北京大学数学系。 王俊奎回到西蕉山村家里,将师范毕业后他又考上北京大学的喜讯告诉父母,希望得到家里的支持。父母听儿子又考上了大学,都高兴得乐得合不拢嘴。父亲笑着连声说:“好好好,我儿子争气了,我儿子争气了!……你这往后是不是做的官比你二爷爷的官还大(王俊奎的二祖父就是王祝三,举人,曾做过知县,知府)?”父亲瞪大眼睛盯着俊奎问。 “不是,我二爷爷那时学的是旧学,我如今学的是新学。我学的知识不是怎样做官,而是如何发展科学技术。也就是将来人们种地不用牛而用机器;人们黑夜点灯不用油而用电。” 尽管王俊奎向父母以浅显易懂的话语讲了半天,父母还是似懂非懂,他父亲摇摇头沉默了。脸上的喜悦之色在沉默中慢慢消失了,而愁云却悄悄地爬上了他的额头。眼睛里刚才的欣喜神情也变成了茫然的颓丧。过了好半天王侃眨眨眼睛,宛然他的思想才从不知多么遥远的地方回到眼前的现实,他眼神含着一种淡淡的无耐,望着儿子低声慢语,以试探的口吻问俊奎说:“那……那,那,我想得花好大一笔银子吧?” 王俊奎此时此刻的心情很复杂,他神经质的向父亲点点头,看着父亲那无神的眼睛,颓丧的神情,顿时他觉得父亲很可怜。他暗暗下定决心,不管多难也要把书读下去,一定要用知识改变贫困的家庭面貌,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俊奎,俗话说穷遮不住,丑瞒不了,咱家眼下的情况你不是不知道,爹一辈子无能不会经家理业,你爷爷去世了,咱家就没了顶梁柱,靠变卖典质惨淡度日,你叫我从哪儿给你筹措那么多银子去?要我说,你念完师范了,有了教学当先生的本事了,就去当先生教学挣些散碎银两养家糊口吧。如若你硬要去念那个大学,我只能替你养活女人和孩子,你念大学的花销就靠你自个了,爹是没那能力了。……要不你去求求你二爷爷,看他老人家能给你借多少,估计他也给你拿不出那么多银子来。” “爹,我再思谋思谋,看该如何办好。”俊奎说。 王俊奎回了一趟家,虽然没有筹到上大学的银子,但上北京大学继续深造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了。为了筹备上大学的学费,他只好被迫去河北赵县第十五中学教书。 他成了一位中学教师,在课堂上他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教授学生。他还自己动手制作教学仪器,如上三角课时,他用自制的测角仪,带着学生到野外实地去测量,计算。这样使学生便于灵活掌握知识,记忆深刻,终生难忘。又如他上物理课时,自己设计了静电仪器让学生亲身感受静电效应。在教学中王俊奎发现当时的数学课本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扰乱了学生的解题思路,针对这种情况他编写了一本《几何题之解法》。虽然他当时还没走进大学的校门,就他现有的学历其实和中学毕业生相等。可他实实在在具有的数学知识水平,不仅远远超越了中学毕业生,甚至也超越了大学毕业生。他编写的这本书,对中学几何教科书中的问题,分门别类,依照逻辑思维,进行条理化,提出了正确的科学的解题思考方法,避免了学生解题时漫无天际的盲目思考。这本书出版发行后,不仅受到广大在校中学生的欢迎,而且也受到了教几何课的数学教师的喜欢。 对此西蕉山村里人有个传说,说是王俊奎少年聪慧,名满乡里,在小学四年级念书就给中学生编写了一本算术。山西总督阎锡山听说此事,大吃一惊,专门派人找到此书,从头至尾通览一遍,觉得此书作者果然名不虚传,条理清晰,逻辑充足,观点明确,是本好书。奖了王俊奎四百块大洋,并出资供其去美国留学。也许村里人说的就是王俊奎编写的这本《几何题之解法》。至于阎锡山奖他大洋和供他去美留学是否属实,现在根本找不到文字证据,更无法辨别真伪了。也可能是乡野之人牵强附会的一个演义故事罢了。 王俊奎凭着在赵县第十五中学一年的工资和编写那本《几何题之解法》一书的所得,凑足了上大学的费用,年他正式走进了北京大学数学系去学习。他成了大学生后不仅努力学好大学开设的各门课程,还利用寒暑假期先后翻译了《平面几何》、《三角学》、《大代数》、《解析几何》等五种常用教材。这些书出版后得到了教师和学生们的广泛好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爱国救亡心如焚率团示威去南京 王俊奎在北大不仅学业成绩出类拔萃,而且还是颇有影响的爱国学生领袖。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染指华北,全国人民强烈要求手握国家军政大权的蒋介石对日宣战,收复失地。王俊奎不堪容忍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的大好河山,积极投入华北学生爱国救亡运动。12月1日,他和北京大学中共地下党员岳增瑜等学生会领导人,在北京大学理学院组织召开千人抗日救国大会。会议决定组织南下示威团去南京游行示威,逼迫南京政府出兵抗日。大会选出岳增瑜、王俊奎为正副总指挥,另外还有十五名学生,共十七人组成南下游行示威团领导指挥部。这十七个学生中,除王俊奎外还有两名广灵籍学生,一个是经济系的学生贾维榘,一个是教育系的学生邓慕汤。游行示威团共组织了二百八十名学生。指挥部决定明天,也就是12月2日从北京乘火车去南京。12月2日示威团来到北京前门火车站乘车,车站坚决不让学生上车,指挥部领导指挥全体成员躺在铁轨上,不许火车出站。车站被迫无耐只得专门拔出两节车厢让示威团成员坐,12月3日示威团到达南京火车站。南京政府得知消息,唯恐酿成更大学潮,急忙派出政治修养深,性情稳重沉着,巧舌如簧的国民党中央委员方觉慧前去会见示威团指挥部成员。方觉慧对指挥部成员软硬兼施,奉承中含斥责,斥责中伏奉承,威逼利诱,手段使尽,可指挥部领导们毫不动摇,坚决按预定游行示威计划行动。12月5日早晨,示威团的学生们,在指挥部的领导下,从南京中央大学出发,高举爱国抗日救亡的横幅门旗,高呼抗日救国口号向前挺进。队伍行进到南京成贤街时,突然前后冲来一千多名军警,将游行示威团团团包围起来。经过激烈争斗扭打,最终示威团寡不敌众,正副总指挥岳增瑜、王俊奎等一百八十五名学生当场被逮捕,关押在孝陵总统府卫兵营内,另有三十多名学生被军警打成重伤,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一二、五”事件。12月6日,王俊奎和全体被捕学生每人被两名军警扭拉强架到汽车上,然后送上火车押回北平。 这次示威游行虽然震惊了全国人民,三十多名爱国学生付出了身受重伤的沉重代价,却并没换得蒋介石政府对日的出兵宣战。而狂妄无忌的日本强盗,经常派飞机在中国管辖的北平最繁华的区域上空低飞呼啸,向中国人民示威挑衅,这深深刺痛了爱国学子王俊奎的心。他感到祖国科学技术的落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痛苦是那么沉重和巨大,决心要寻找机会走出国门,去科学技术最先进发达的国家学习航空科技知识,学成回国为改变国家航空飞机制造落后的现状贡献自已的知识和智慧。 为国求学有志气开拓研究创佳迹 年王俊奎于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因其学业成绩优秀被留校任教,任助教,教授,机械系主住。年出国留学的机会终于来,他辞去北京大学的一切教职,报考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公费留学生。在世界著名力学家T、冯卡门指导下学习。于年和年先后获得机械工程和航空工程双硕士学位。接着他又获得了清华大学驻美办事处的奖学金。年考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在世界著名力学家s、p铁梓柯指导下学习。 当时加筋壳结构无论是筒形壳、锥形壳,其稳定性分析都是固体力学中的一个重大难题。当这类壳体被杆件加强以后,在研究上更加困难,而这类结构又被飞机火箭广泛采用,因此,对它们的分析吸引了众多力学研究者的眼球。这个难题怎么能逃过要为祖国制造飞机火箭而学的王俊奎的眼睛。年在斯坦福大学学习的王俊奎把加筋筒壳分为密加筋和稀加筋两类,并将密加筋化为当量光壳处理,将稀加筋看成杆,壳组合结构,用能量三点进行分析。他的研究引起了美国国家航空局的重视,为他提供了充足的研究实验资金。他把研究成果写成了《筒形薄壁加动结构承受压力的皱损》的博士论文,获得了斯坦福大学航空工程博士学位。此文年9月发表在美国《应用力学杂志》第九卷上,同年12月又在美国力学工程学会年会上宣读。这篇论文所得的临界是一个开拓性研究成果,所以美国全国咨询委员会年出版的《NACARB3J28》将其研究出的理论公式和实验验证称之为“王氏公式”。在世界科技界能有多少人在某个领域创造出“公式”?可年轻的王俊奎在众多科学家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挫败群雄创造出了“王式公式”。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人民争了光,是中国人民的骄傲。随后,他继续在这方面深入探索研究,其论文《横向加动钣承变剪力的皱损》,年12月在美国工程师学会年会上宣读,并在《应用力学杂志》发表。他的博士生导师铁梓柯著《弹性稳定学》、美国航空咨询委员会《结构稳定性手册》、加拿大姆、施、托罗斯基著《加动钣的弯曲、稳定与振动》等书也引用了此文。美国一流学术刋物《应用力学学报》和《航空学报》上发表了他一系列论文。因此奠定了王俊奎在加筋壳稳定性研究先驱者的地位。 至年王俊奎被斯坦福大学聘任为研究员,美国西格玛赛科技荣誉学会聘他为高级会员,美国《应用力学学报》聘请其为评论员,并获得一级金钥匙奖。由于他研究成果突出进入了一般不许外国人接触的飞机工厂工作。年他担任了美国康沙德梯一一沃提飞机工厂高级应用力学分析专家,并参加了教练机和轰炸机的设计工作;年又被美国诺斯拉普飞机工厂聘任为高级结构研究工程师和组长,参加了世界上第一架夜间战斗机“黑寡妇”的“飞翼”的研制工作。 不恋权柄献身科教 在美国王俊奎职位高级,待遇优厚,科研设施优良,研究实验经费充足,但他初心不忘,来美国学习不是为了自己个人经济的富有,精神的自由,生活的舒适,是了祖国未来的航空航天事业。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了,太平洋海面上空的硝烟散净了,又恢复了战前的平静,又恢复了通航。王俊奎得知这一喜人的消息后,胸中那爱国的赤子之心激烈地跳动起来,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在美国的一切优厚待遇,坚决要回到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他向所在工厂要了一架崭新的“黑寡妇”夜战机(后因无运费,只得放弃)和一整套“战时科学研究报告”二百多本以及各种飞机的照片带回了祖国。 回国后王俊奎积极投身到祖园的科技和教育事业中,先在西北工学院任教授和航空系主住。讲授空气动力学,同时兼任西北农学院教授,讲授结构力学。他这样在两校任教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将世界上的最新科技知识传授给祖国饥渴的莘莘学子。年,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马大猷院长多次致函诚邀王俊奎回母校任教,他回到北平担任了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教授,系主任。任职其间他一颗赤心,举贤荐能,使该系很快人才济济,群英汇集,迅速发展起来。同年暑假,西北工学院再次邀请王俊奎利用假期回该校讲学,他在该校开设了国内各大学所没有的板壳理论等重要课程。 当时王俊奎在国内的自然科学界既是著名科学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张苏深知王俊奎天资聪慧,知识广博,才智非凡,稳重敏捷,善与人交,做事精细,便亲自到王俊奎家中聘请其去察哈尔省担任教育厅长。这是因为当年王俊奎在第五师范读书时与张苏有师生之交。虽然彼此不相见多年,时过境迁,但是两个人的身份都今非昔比了,一个成了主政一方的高级领导,一个成了国内外知名学者。尽管他们一个搞政治,一个搞科学,但是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尽管王俊奎志不在为官,不愿从政,但对老师的真诚邀请亦不好推辞,只好硬着头皮答应。可他在答应老师的同时也向老师提出了一个请求,那就是察哈尔省的教育工作步入正轨后,他就辞职回京继续从事他的科研和教育工作。君子相交,诚信第一,张苏答应了。 王俊奎到任后,亲自走访,深入实际,多方倾听,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结合实际,综合分析,作出规划,报请省政府核准审批。王俊奎综合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经验,结合其本人教育教学的感悟体会,大胆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他打破国内传统教学模式,依照现代的新型教育教学科学规律,指导全省的大、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近快培养各种人才开办形式多样的学校教育。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察哈尔省的教育工作就上了正路,步入了正轨。他的工作受到省政府领导的肯定和全省民主人士的称赞。 年王俊奎接受毛泽东主席签署的任命书,先后担任了察哈尔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同年,他觉得发展航空教育是国家的当务之急,决定接受华北大学的聘请去该校担任航空系教授,系主任。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他聘任了许多优质人才到该系任教,使该校的航空系远远超越了国内任何一所大学的航空系。 年全国大学院校系调整后,王俊奎受聘来到北京航空学院工作。建校初期,他担任建校委员会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四五年内北京航空学院便在狐兔出没的旷野荒丘上,建成了一个能容纳数千人的具有国内一流实验室和教学楼的崭新大学。这所大学的建成王俊奎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他的工作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同事们的高度评价和称赞。后他又担任了该校分院的院长。 多方研究成绩斐然 国家发展的需要就是王俊奎研究解决的课题。50年代末,高速飞机和导弹的发展使得高温下结构的强度、刚度问题显得十分突出。但当时国内外研究此类问题的科研单位极少。他担任了国家筹建中的热强度研究室主任。在无任何外援的情况下,他领导全室工作人员,迎难而上,经过几年奋战,建成了全国高校中一流的热强度试验室。他对杆、板、筒壳和锥壳稳性的研究;对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常温与高温状态、线性和非线性情况、保守和非保守问题等的壳体稳定性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探索研究,其中涉及到轴向和环向加筋、三角形加筋、开口等多种结构。这些稳定性的研究工作为航空航天器结构的研制发挥了重大作用。 “文革”后,王俊奎虽已年逾古稀,但他为祖国科技事业奋斗的雄心壮志不减。为了缩小和追赶十年来我国和世界拉大的科技差距,他努力钻研新科技,不辞辛苦,带着研究生跋涉数千里远赴贵州三线地区举办讲座,讲授有限元法、复合材料力学等高新科技课程,为有关单位采用电子计算机解决结构分析问题和选用新型结构作出了贡献。 70年代王俊奎敏锐地认识到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将成为当代新型科技的重要内容,复合材料的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和军事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他积极致力于复合材料力学方面的研究。在《中国科学》《固体力学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学报》等学术期刋上和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刋物上,发表了不少学术论文。他除了指导研究生研究复合材料力学外,还在许多设计或研究机构和高校、工厂积极宣传从事复合材料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性。多次组织材料、工艺、力学、结构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进行复合材料力学等方面的学术交流会。他从年担任《复合材料报》主编。年,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成立,他是主要发起人之一,被推举为第一届理事长。 此外从年至年,王俊奎一直担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常委。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第一届秘书长和第二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力学学报》编委委员、《航空知识》主编、《航空与航天工程学报》主编。《北京航空学报》编辑部负责人。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卷》固体力学分支学科编写组主编。英国伦敦《国际复合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报》编委。 王俊奎的学术成果与专著、编著和译著:《空气动力学》《板壳力学》《材料力学》《应用力学》《结构力学》《板壳的弯曲与稳定》《弹性固体力学》。翻译了《板与壳学》《板壳理论》等。先后在国内外一级刋物上发表科学论文二百多篇。 王俊奎始终把培养教育下一代作为自己的毕生职责,十分关心青年人在德智上的成长,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他曾用自己的稿费资助生活贫困的学生,学生感激不已。他为新中国航空航天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其中硕士研究生九名,博士研究生十六名。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金马奖。年2月国家航空航天工业部授予他“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还曾受到轻工业部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等部门表彰。他的简历和业绩被编入《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中国科学家传略辞典》《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国际传略辞典》等书。 王俊奎也许生前根本不会想到他去世十几年后,会有一个与他同根一脉的晚辈用笨拙的笔写他。因为他的心里没有丝毫的名和利,如果为了名和利他就不会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当年他走出国门,留学美国十几年就是为了改变祖国航空航天的落后面貌;回国后他初心不改,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探索创新,不问名利,为我国的航空航天大业作出了特殊贡献。他将自己一生的智慧和创造全部奉献给了伟大的祖国。从王俊奎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全心全意的爱国者,他用自己的一生为后来者树起了一根爱国的标杆。爱国不能只靠激情,喊口号,凭热血,更应该有知识,有本领,像王俊奎那样为祖国研究制造卫国利器。在冷兵器已经远去的现实情况下,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像王俊奎那根标杆看齐,紧跟时代或超时代发展,我们的爱国才更深沉,更有力。 年8月18日 (图片来自作者) 作者简介: 王福权,年11月生,教师,现居广灵。主要写新闻,写公文,写诗歌和小说。在《雁北报》《山西农民报》《山西日报》《塞北文苑》《壶泉文艺》《广灵报》和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大同人民广播电台等,发表新闻通讯多篇,诗歌多首,小说来篇。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模范通讯员,先进工作者。 《花栖居》节选 花儿和文友们的心灵栖息地…… ——《花栖居》 《花栖居》 团队 顾问:抚心致礼 主编:花儿 执行主编:千秋雪 编审: 览山邀月红日 岁月如歌夭夭 天天微笑云飞扬 谭四四 制作:谭四四 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姿势 《花栖居》投稿说明 万紫千红中,总有属于您的那一份美丽。欢迎将您的精彩绽放在这里。 各位亲爱的小主: 欢迎赐稿! 现代诗(3-5首)、散文诗、散文、小说、杂文、随笔,只要您愿意,任何体裁的精美文字都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 来稿要求:原创(首发) 来稿邮箱: 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