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茫茫海冰围困的锦州9-3油田。 李佑坤郝艳军王晓蕾摄影报道 1月24日,7.2级大风以每秒11.1米的速度,横扫海上“孤城”——锦州9-3油田。平台桩腿被流速为每秒0.4米的海冰频繁撞击着,犹如发生了小型地震。 这天是农谚中“冻掉下巴”“冻死寒鸦”的腊八。即便到了午后,空气中依然流动着阳光无法驱散的冰冷。 27岁的李亦凡站在船头,手握十分钟就冻成砖头的手机。他从新疆来,辗转八千里路,只为赴天山和渤海间的一次约会——年前的最后一次倒班。出现在他面前的锦州9-3油田,正被茫茫海冰围困。 这是我国最北部海上油田——锦州9-3油田经历的第19个冬天,海面上正盛放着一朵朵洁白的“冰莲”,一根根“冰指”在潮汐中徐徐而动,一块块被破冰船碾碎的碎冰瞬间冻结一体,形成小型的“冰山”…… 站在向平台上方移动的吊笼上,他四下望去,只见海冰绵延无际,似一床棉被,裹着沉睡的辽东湾。冰缝之间嵌着载他而来的倒班船。因为海冰肆虐,原本两个小时抵达的倒班船,行驶了五个多小时。 用于融冰作业的地热水雾飘落在除冰人员的脸上,瞬间成冰。 半小时后,李亦凡推开生活区门口新挂起来的挡风帆布。身后鱼贯而出的是同样逆“返乡潮”而来的于健、刘金龙、余合林。他们分别来自甘肃、陕西、湖北,但此刻,无一例外是抗击海冰的“士兵”。天黑之前,他们将分别战斗在不同的地方。 冰临“城”下,战冰的道路依然艰辛,但李亦凡依然不惧。高科技手段正不断发挥威力,员工们抡锹、镐、榔头凿冰的自发行动也气势如虹,冰、火、石油、蓝色情怀在这里水乳交融……也正因此,这19个冬天,锦州9-3油田始终处“冰”不惊。 夜色渐深时,一个个注定要在战冰中过年的员工回到宿舍。搓着冻僵的脸,李亦凡坐到电脑前。他要规划一下“退冰”之后的行程——带在新疆的父母、江苏的岳父岳母以及正在天津的妻子,去一个温暖的地方旅游。 而在另一个房间,独腿平台的操作工孙重庆,则满心喜悦地期待着,年后回广西,迎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海上设有海冰卫星监测系统,用于对冰情的实时监控。 面对海冰的侵袭,锦州9-3油田依然坚持每两天半一次的原油外输。 冬天冰情严重时倒班船无法航行,有时会用直升机倒班。 海冰严重时,会爬上底部带缆通道,夜班人员利用各种工具及时除冰。 生产保障人员手握冲冰设备,利用地下热水进行融冰作业,除冰现场热气腾腾。 除冰人员徒手搬运“爬上”平台的海冰。 冰层厚度达9厘米,海冰以每秒41厘米的流速不断冲撞平台桩腿,给人感觉犹如发生小型地震。 冰碴飞溅到员工身上,工服成了一层闪亮的铠甲。 海上作业实行24小时不间断作业,海上人员每12小时一个换班,他们每次出海都会在海上工作28天才能倒休。 战士除冰归来,消防水雾飘落在工服上瞬间成冰,他的衣服冻的成了块状。 由于近期气温较低,平台上的厨师每天都会熬制一些驱寒饮品供大家饮用。 极寒天气下,巡检人员回到生活区,身体仍在不停打颤。 由于工作原因,春节需要在海上坚守,过年时他们偶尔也会与家人视频连线。 平台总监组织坚守在冰海上过春节的员工,下班后书写对联,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喜迎春节。 渤海油田产量占到我国海上油田产量的一半以上,在国家能源安全中发挥了脊梁作用,正是有这样一群人日复一日的坚守在冰海上,保障了国家能源的安全供应。 冰与火的搏斗⊙丁伟 中国之大国重器,大家知道的有航天科技、高速铁路、航空母舰等,很少有人知道海上石油勘探开发也是其一。 毛泽东诗词中写道“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天空看得见,甚至可以触摸,但下五洋难,下到海底深处更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了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现代化征程,主要是依靠国外技术合资合作进行的近海石油勘探开发。应该说海洋石油开发是我国最早改革开放的先驱者,历经三十多年卧薪尝胆,从引进技术到消化吸收,目前已全面掌握了近海和深海的自主勘探开发技术,并可与世界领先的强国比肩。如今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脚步,已拓展到渤海、东海、南中国海,将源源不断的海底油气输送到祖国各地。 《冰临“城”下》这组专题摄影报道,记录了我国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一个侧面。由于国人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情况了解较少,很难想象海洋油气工程的场景和画面,因此作者的这组照片显得更有吸引力。 在渤海湾近海油气田,每年冬季都要经历一场冰与火的搏斗。海上白茫茫的浮冰,虽然美丽,但在海洋石油人的眼里简直就是凶猛的白色杀手。海底深藏的油气资源,需要艰苦的劳作,才能让它见天日造福于民。 海上作业无遮无拦,加上冰冻和刺骨的寒风,作者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一组摄影报道难度可想而知。从作者给我们呈现的影像而言,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首先是作者采用了航拍的形式,将辽阔的海洋、冰冻的海面和钻井平台作业的场景展示给读者,海洋石油作业的场景扑面而来,令人惊叹。之后作者又用一个个生动具体的画面,向读者讲述了海洋石油施工的各个环节,艰苦、紧张、危险……整组报道从全景、中景到特写,由远而近,层层透视海上石油工人的劳动情景。画面中既透露出艰苦紧张的气氛,又表现了有条不紊的张弛,最后逐渐走向主题和立意升华。应该说这是一组典型的工业题材的摄影报道。 作者在对待这样的题材时,没有采用华而不实的多余技术,而是老老实实地进行客观记录,让主题更加真实可信。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还有许多国之重器,需要有摄影人来呈现,来表达。 真实记录,是记者的神圣职责。 入选作品(点击查看): 报道摄影大赛1|彭子洋《双城养老记》 报道摄影大赛2|郭立亮《隧道"穿山甲"》 报道摄影大赛3|朱兴鑫《空中生命线》 报道摄影大赛4|傅拥军《"黑科技"来了》 报道摄影大赛5|王伟伟《雄安新区的"双十一"》 报道摄影大赛6|把"爱和坚强"吟唱到生命终点 报道摄影大赛7|民间英雄一个反扒者的日常 报道摄影大赛8|风雪中绽放芳华 报道摄影大赛9|动车"美容师" 报道摄影大赛10|"英雄桥"上"秋千哥" 由人民摄影报社与中共广灵县委、广灵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域美广灵杯“美丽中国”报道摄影大赛开始向全国摄影人征集优秀作品。本次比赛将历时一年,通过人民摄影报官方网站征稿。赛事详情见人民摄影网(白癜风怎么会得如何防止白癜风的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