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远去天水间 ——大同古塔巡礼之 广灵县城水神堂灵应塔 许玮 朱休度赴任广灵知县的时候,壶流河水奔腾不息,县城东南的“丰水神祠”已经更名为“水神堂”,堂内的灵应塔也已经拔地而起。
来水神堂看塔,自然绕不开朱休度。翻阅《清史稿·列传·循吏二》,对于朱休度,我择出几句这样的记载:休度,字介斐,浙江秀水人。乾隆十八年举人,官嵊县训导,以荐授山西广灵知县……嘉庆元年,引疾归,县人恳留不得,乞其“壶山垂钓”小像勒诸石。《清史稿》体量庞大,所记内容浩繁,对于一个位居“七品”的知县,记载自然不算多,但也可见朱休度在二百多年前的声名。
顺着历史留下的这份声名,我来广灵水神堂。冬日的晨风打在脸上,不冷,但有历史潮起的味道。
清世宗雍正十年(年),朱休度生于浙江秀水(现属浙江嘉兴市),是清代大诗人朱彝尊四世侄孙。年,二十一岁的朱休度得中举人,在浙江嵊县(现为嵊州市)做过几年训导。乾隆五十四年(年),已是五十七岁的朱休度,荐授山西广灵知县。五十七岁,按古人的寿命比例而论,已届暮年,人生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但于一位书生型官员而言,人生的坦途似乎此时方才打通,远在塞北的广灵水神堂内,灵应塔等到了缘定的知音。
朱休度当年到任广灵的情形,史书上已无法查找,留在文字里的记载毕竟有限。我来水神堂,不在乎它的年代、它的构筑、它跨越时间而不灭的声名,我在乎的是,一个诗情饱满之人,曾在这江南风味浓郁的园林里,如何把自己唯美多情的人生吟进诗句。当看到湖光垂柳间,有一塔玲珑俊秀,朱休度心里该为之一震吧。这塔,让他想起了人生路上有过知遇之恩的每一位前辈,都如塔般让人敬畏。
二百多年后,我走到塔下,竟有一种溯流至清朝的恍恍然。灵应塔位于水神堂院内东南,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具体年月不详),为六角七级仿木结构实心砖塔。塔建在一米高的六边形基座上,第一、第二层较高,每面设方形砖雕隔扇假门四扇;第三至第七层每面设顶部半圆形的砖碹假门一扇,且每层体量逐级收缩;塔身每层均出挑檐,由砖雕斗拱承托,出檐和斗拱之间装饰有砖雕椽头;塔身转角处的檐脊上有砖雕兽头,下端挂坠铁制风铃;塔顶设塔刹,上为覆钵和相轮。灵应塔高17.5米,基座和塔通高18.5米,整体造型灵秀俊逸,砖雕细腻精致。据说,塔身第六层空心门内藏有阴刻砖碑,上书“灵应宝塔”四字。远望水神堂所在的壶山,灵应塔似一支竖在天地间的巨笔,故当地人又将它称为“文笔塔”。“文笔”二字,有太多美好的愿望融在里头,也注定了与朱休度有一段缘分。
朱休度到任之初,正值塞北大灾,广灵的灾荒尤为严重。往年绿油油的谷子地,而今一眼望去,几乎全是干旱龟裂的土地。天灾降临,庄稼一再歉收,百姓食不果腹。有的村庄灾情尤其重,禾苗才刚长了巴掌高,人因为饥饿难耐,竟出现了“啃青”的现象。朱休度不顾车马劳顿,立即深入小关村(现属广灵县梁庄乡)询问农事,访贫问寒。接连走访了多户人家,他发现果真家家没有存粮,屋顶难见炊烟,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了解了广灵的风土人情和灾荒程度后,朱休度一面着手招集流亡乡民垦田耕种,把该种的地都种上,让农民守好赖以生存的家园,尽量减少外出逃荒要饭的人流,一面组织开渠引水,灌溉农田,力争把灾情降到最低。灾荒一时虽难以完全过去,但人心得到了慰藉。
朱休度到任没多久,在他主政之下,官民同心,苦干数载,人心感动了上苍,灾荒逐渐过去了,发案率也很快下降。老百姓看到了希望,无不喜笑颜开,一面憧憬着日子尽快好转,一面夸说着他们眼里的朱大人。民心是杆秤,掂量得出谁是花拳绣腿,谁是真心爱民。
灾荒过去后,广灵大地重现生机,成片成片的谷子地摇曳着沉甸甸的穗儿,压在人们心头的愁云终于消散。看着庄稼的喜人长势,看着屋顶的炊烟袅袅升起,朱休度心里踏实了。处理政务之暇,他才到水神堂遣散一下情怀,也是思乡时的一个寄托。水神堂不正是秀水老家的风光吗!这里让他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也让他在此思忖造福一方百姓的良策。灵应塔是他驻足时间最长的地方。回想着自己刚来广灵时见到此塔的惊喜,想着塔历天风吹蚀却愈加逼人的气度,那一刻,他满腹诗情待喷涌,泪花涌到了眼眶。手把须髯,他会吟上一首七律——也许是步先祖朱彝尊的诗韵,但与吟诗相比,老百姓的疾苦更需要他体恤。
嘉庆元年(年),因年岁和身体原因,朱休度要离任广灵知县。此时,距离他踏上这片塞北之地一晃便是八年。八载光阴,壶流河水日夜不停,直峪山下的谷子地岁岁收获金黄灿烂的小米,但人世的变迁岂可与流水等同。灵应塔无言,它陪伴着朱休度在塞北为官的光阴,也见识了一位腹有诗书、心中有民的“父母官”的情怀。情深至此,第二故乡广灵是朱休度心心念念之地。
灵应塔是广灵的象征。老百姓称其为“文笔塔”,不正是期待着大兴广灵的文风吗!离任前,朱休度让儿子朱声和与乡绅在水神堂圣母殿东侧建起一座文昌阁,正对灵应塔。文昌阁内供奉的是“文昌帝君”。这位在道教里主宰着功名的天神,让科考时代的读书人无不崇仰有加。朱休度一路走来,考场和官场上的失意落魄他见得多了,修建文昌阁,为的就是让广灵能多出些“文曲星”,以祈祝广灵大地文运昌盛。据说,他还命人将灵应塔塔尖涂成朱红色,象征“点状元”用的红笔。这是一位知县的心愿,也是他走过科考酸甜路后矢志不渝的志向。
我不知道朱休度告别广灵是哪个季节,但水神堂的泉流四季喷涌,壶山之上,灵应塔巍然屹立,告老还乡的朱休度一定充溢着难舍之情。当年,从秀水到省城参加科考,后来又远赴塞北为官,他的一生,走走停停,世间的风景看遍了,到老了的时候,想必都化作四个字:得失淡然。八年的父母官生涯,在朱休度心中,广灵这片土地有着无可替代的位置,这里是他生命重要的驿站。
水神堂依旧,灵应塔气韵不减当年,已成了广灵永久性的标志,每一个到此的游人,都会醉心于这片塞北的灵秀之地。水神堂山门上的匾额历时光吹蚀,显得斑驳了,但字迹清晰,乾隆六十年(年)朱休度题、后人又重新题写的“小方壶”三个字,大气潇洒、遒劲有力。我不敢在时间面前臆想朱休度走过的人生,但我觉得,灵应塔的气度契合了他的人生理想,他为广灵百姓所做的一桩桩好事,不仅兑现了当年参加科考的人生志向,更与广灵人修灵应塔的心愿息息相通。
灵应塔曾在光绪二十五年(年)有过重修,那已是朱休度离世近九十年后了。灵应塔、朱休度,一个塞北,一个江南,人生的巧合多了便是缘分。秀水有塔吗?我不知道。但水神堂内,一座玲珑石塔,将晋北干瘦的冬天挺拔出一种丰腴。
有灵应塔,水神堂便挺起了脊梁。一转身,山水画廊里,我看见一个江南的书生,“俯仰茫茫里,扶筇一短吟”,而今只留得背影。历史,倏忽便是几百年。
灵应塔下,关于历史的那些怀想,或许已成为永久的怀想了吧…… 来源:大同日报 郑重声明:大同日报传媒集团旗下所属大同日报、大同晚报、大同新闻网、掌中大同客户端、全媒体白癜风如何防止复发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