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你们的众筹而出发的旅行,也是我们人生的第一次啊,多么冲动勇敢——” Ceecee住在上海,因为看了不觉晓的众筹故事,才知道蔚县和西古堡,才知道我们。然后,一冲动,就拉了一帮大小朋友冲到了西古堡,见到了万全。人地两生然而就这么千里相会了……你说,这还能因为什么嘛。 味道这件事真的很奇妙。西古堡对口味之固执,固若它的城池:几百年前定好的规矩,说啥也不改。而远道而来的上海姑娘,却就这么被迷住了…… 西古堡的豆腐坊那么多,却喝不到豆浆邢记豆腐坊有两口热气腾腾的大锅,一边是豆浆,一边是刚酸浆点完卤的豆腐。大叔一勺一勺不厌其烦把半凝固的豆腐腾到方筛子里滤水,准备压实。 这种豆腐是专门用来做豆腐干的。▼ ?图片来自:万全 一个小时,才做出不大的三板豆腐;可是煮好的五香豆腐干劲道十足,比肉还香。 图片来自:万全 豆浆翻滚,逗弄味蕾;我二话不说就讨买豆浆来,却看到大姐一脸迟疑;嗯,这么香浓新鲜的豆浆,竟然不卖么? “这豆浆最多卖你一碗,不然豆腐就得变薄了”。 听着这话我顿觉惭愧,就像不懂事的小孩瞬间手足无措。原来这里的人不喝豆浆,也不会为了迎合游人专门卖豆浆,就是怕“豆腐薄了”会对不起乡亲们。那一刻,感受到了不多见的人情味。 不过看我眼巴巴的样子……大姐最后还是借碗让我们喝上了一口热乎乎的豆浆,通体舒畅!▼ 万全说的“吃不着糕”,我们也碰上了一早溜进古堡外的小吃店,进门就和老板嚷着要吃黄糕。“黄糕中午才有”,一句话就将我打发了。果真是“不时不食”啊——万全说他晚上吃不着,我们不到中午就来也没戏。 别看小吃店毫不起眼甚至有点邋遢,中午饭点儿一到,我们撩开门帘一瞧,里面竟然座无虚席。 落座的老乡们瞧着我们,我们瞄着他们的黄糕配菜,各看各新奇。 点了黄糕和菜,端了上来却不知该怎么下手。干脆,先盯着乡亲们吃,边看边学——把他们都看得有点儿不好意思了。▼ 黄糕应该是新鲜的小米和着糯米做的(不觉晓按:Ceecee猜错啦,是当地特有作物“黍子”),入口香软带着小米的清香,后段略带涩味;这家店的糕配着大白菜豆干红烧肉的汤汁吃,别有一番风味。 报菜名~“照片不足,因为好吃得忘了拍照”山野菜、骡子肉、柴鸡炖山蘑、酸汤羊肉、八大碗、莜面饺子、疙瘩汤、胡麻油拌小菜、豌豆糊糊……以听为主,因为想起拍照的时候,几乎已经吃光啦。西古堡的菜不一定卖相多好,但味道挺不错▼ 还有县城禾河楼:汆羊肉,山楂冻,拌茄子……只恨我们人太少,不能点更多的菜以满足口腹之欲。▼ 最惊艳那个沙棘扣黄米:沙棘的酸,杏干葡萄干的甜,黄米的糯,浇上一层黄润的芡,味道层层叠叠,一想起就忍不住……(不觉晓按:黄米,就是黍子脱粒后的名字)▼ 文化也对味——剪纸的世界里,再次相会。带了女儿来,真是对了。谁说小孩子只能去迪斯尼,领略不了传统文化?老墙边、山坡上,历史和田野里里踩一踩,这个小鲜肉也蛮兴致勃勃的。▼ 而古堡里,还有让她着迷的剪纸。厚着脸皮,我请剪纸馆老板让女儿提前体验一把——本来老板只是来打扫卫生,十一才开门营业呢。庭院里,选图样、放蜡板、持刻刀,小姑娘就这样定定心心地坐下刻了一小时。一刀要穿四层纸,红宣虽薄亦费劲;但马儿剪好之可爱出挑,再累也是各种值得。▼ 蔚县的剪纸,颠覆了我对剪纸单靠剪刀剪的刻板印象。这儿的剪纸以刻为主,加以染色,细腻丰富,表现力更强。一河之隔的山西广灵,也是剪纸之乡。(不觉晓按:唐朝时,今天的广灵与蔚县、阳原县同属安边县;此后直到清朝才分开。所以两地风俗语言多有相同之处。) 下午驱车去了广灵的剪纸博物馆,再次大开眼界:技法从单层单色到多层套色,题材则包罗书法字帖、工笔写意……薄薄几张纸,看得我们目瞪口呆,实在妙不可言。▼ 图片来自:万全 更妙的,是三十年前的情缘再续——那时有位少年,收到外公送的一套熊猫剪纸,就开始了剪纸世界的旅行。不知从哪儿寻来不带把的手术刀,拓印、划刻,乐在其中。报纸画册里,好看的剪纸图案都是他的模板;朦胧的硫酸纸,成了少年自我的一片天——这少年,就是我的先生。▼ 犹如川剧里的“牵眼线”:因为我这一次冲动,在遥远的北方,先生和剪纸再续前缘。太神奇了。 先生回家就急急翻给我看发黄的珍藏;我则仿佛看见了,三十年前认认真真的那少年。▼ 最难忘是人情味——朴实如大地。蔚县旁就是太行山脉,里面藏着个空中草原。虽草已黄,亦是辽阔,羊群马群散落其中,舒服自在。▼ 镶嵌在草原当中是一片偌大的落叶松林。转入土路,松林内是大大的风车,蔚为壮观。▼ 这边人的朴实,虽然才待了几天,也能感受到。 我们被导航硬生生从大路带进了玉米地,一路看着蝴蝶嬉戏,却不知何去何往。幸而派去的探路兵遇到了一位正在铺路的大叔,大叔干脆开来了他的三轮车,专门给我们前方带路——心暖暖的。 跟着大叔的三轮车,我们的眼前,最终出现了一片静谧美丽的小水塘。▼ 哎,词穷了;但是尝到的、看到的、幸运遇到的,都会在脑海里深深地印刻着。 西古堡之旅虽然短暂,回味却悠悠绵长。我们,还想再来。不觉晓后记:关于黍子黍子虽不常见,说起来却人人耳熟:《诗经魏风》,那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说的就是它。 黍子对土地和耕作都相当挑剔,基本无法机械化种植收割和田间管理;几千年来到现在,种植方式依然比刀耕火种强不了多少,故产量有限,以当地自产自食为主。 科普一下营养价值:黍子的蛋白质与氨基酸含量都远高于小麦、大米及玉米,维生素及纤维素也非常丰富,“和中益气”,做糕耐饥,酿酒养身。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不觉晓建成,请Ceecee再来吃糕,就应了孟浩然这句诗。文内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Ceecee。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