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0/2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五台山

佛教名山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藏山

三晋历史文化第一名山

  阳泉市盂县,相传春秋时晋国大夫赵朔被晋国公杀害,赵朔死前将遗腹孤儿托付给门客程婴,程婴舍去己子,携赵朔的孤儿赵武潜入盂山藏匿15年之久,后人就把盂山改名为藏山,并立祠祭祀,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历山

三晋历史文化名山

 历山是中条山的主峰,总面积为平方公里,海拔米,与翼城、垣曲、阳城毗连衔接,境内峰峦叠翠,高距云表,是山西省南部最高的山

绵山

三晋历史文化名山

  绵山,亦名绵上,后因春秋晋国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又称介山。它地处汾河之阴,距介休市区20公里,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最高海拔米,相对高度0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中国历史文化名山,清明(寒食)文化节发源地。山西老乡俱乐部   珏山又名角山,位于晋城市区东南13公里处的丹河南岸。主峰海拔米,珏山风景素以险峻、雄奇驰名,古有“晋魏河山第一奇”之美称,“珏山吐月”为晋城四大名胜之一。佛道名山,传齐隋泰斗慧远大和尚在此始建青莲寺,密、禅、净土,各宗皆精,名僧辈出,时称佛都。

灵空山

三晋历史文化名山

  地处沁源西北部五龙川乡,距县城约40公里。海拔高度在-米之间,最高山峰为海拔米。山西老乡俱乐部   石鼓山是崞县(即今原平市)地面上的一大名胜,也是三晋大地上的一处风景奇葩。此山西距原平市15公里,南距忻州市60余公里,交通可称便利。昔日的崞阳镇(即古崞县县城)东南20余公里处还有一座名山叫作五峰山,也是当地一处名胜。古人将天涯石鼓山与五峰山匹配媲美,时有“天涯是为天涯,五峰好比地角”。

姑射山

三晋历史文化名山

  早在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时,当时的孝文帝拓跋元不诏告天下,决定以国之大礼在平阳(今临汾市)祭祀唐尧,这说明了腾“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的传说,可能早在魏晋之际就已风靡世间。古代平阳在隋唐时已有大型尧庙,城东又有尧陵和尧给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举办婚礼的礼城旧址;在城南则更有伊村据说是尧的故里,村中竟还保留着所谓“茅茨土阶”的古原稿;在东北康庄,人称尧时著名的《唐衢谣》和《击歌》就都诞生在此地……山西老乡俱乐部    石膏山,位于山西灵石县城东

中镇霍山

山西老乡俱乐部

  在中国历史名山序列中,可与五岳齐名的曾经还有五镇之山。那即是东镇之山山东沂山,西镇之山陕西吴山,南镇之山浙江会稽山,北镇之山辽宁医巫闾山,中镇之山山西霍山。山西老乡俱乐部   北武当山又名真武山,古称龙王山,位于山西省方山县境内,吕梁山脉中段,南距离石市32公里,东北离太原公里。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由72峰、36崖、24涧组成,主峰香炉峰,海拔米,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它集“雄、奇、险、秀”于一身,是吕梁山的一颗明珠,素有“三晋第一名山”之称,系我国北方道教圣地之一。

五老峰

山西老乡俱乐部

  五老峰,原称五老山,在虞乡。晋代张僧鉴在《浔阳记》中说:“(庐山)五老峰横隐苍空,形势如河中府虞乡县五老山。”在《虞乡县志》中有“五老山,在县南十五里,玉柱、太乙诸峰之总名也。”山西老乡俱乐部   芦芽山系管涔山的主峰,位于山西宁武、五寨、岢岚县境内,五寨县城东南26公里处,属吕梁山脉,“西接岢岚,东带宁武,南连静乐而雄踞五寨”。

天龙山

三晋历史文化名山

  天龙山原名方山,海拔米,位于晋祠西11公里处,年(北齐皇建元年)兴建天龙寺,山以寺得名。山西老乡俱乐部   卦山因群峰环列形同卦象而得名,位于吕梁山东麓,距太原约67公里,满山的松柏树千姿百态,终年常青,有许多神秘的民间传说,被道家视为天然道场,文化积蕴深厚。有创建于唐贞观元年(年)的天宁寺、铸铁碑、昆卢阁、唐槐等景点。是融自然风光和千年古刹为一体的三晋旅游景点。宋代书画家米芾将它跻身于三山五岳的行列,称誉为“第一山”。

羊头山

三晋历史文化名山

  羊头山在长治县、长子县和高平市交界处,海拔米,危峰秀拔,势凌霄汉,因山之巅有羊头状巨石而得名。山巅两座石雕方形塔,塔侧石雕伏羊佛龛造像,头尾清晰,由此山状为羊头,故名羊头山梵,名曰清化寺,据记载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四七七——四九九年),原名定国寺,北齐时改名宏福寺,隋末寺废,唐武则天天授二年(六九一年)重建,并改额清化。今清化寺建筑已不存,尚留石佛三尊、明碑一通和殿堂遗址,但寺周北魏至隋唐时期窟龛造像和石塔仍依然如故。此山可能是炎帝部落的大本营,仅炎帝遗址就有神农城、炎帝行宫和炎帝陵等,历代典籍和当地志书对此多有记载。山西老乡俱乐部   冠山位于平定县城西南4公里处,因其主峰状如冠而得名,以古木、奇石、书院三绝而享誊三晋。山上苍松翠柏,谷间细水淙淙。金、元、明、清历代建筑点缀其间,形成了冠山特有的风光。

棋子山

三晋历史文化名山

  棋子山,又名谋棋山,位于距山西省陵川县城10公里的侯庄乡东北。棋子山山势平缓,主峰海拔米。山上松树成林,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经国家有关部门考察论证,陵川棋子山为中国围棋发源地。棋子山方圆数十里之内,颜形成酷似班固《奕指》及《围棋辞典》所称的天然棋石俯拾即是。该区主要景点有箕子洞和象天枰。山西老乡俱乐部   壶口之东,距河岸约2O公里处,有一座古老的大山,这里有一望无际的千年古树,绿荫蔽日,景色宜人,兼有众多传说,这就是黄土高原晋西南边陬有名的人祖山。山西老乡俱乐部    在距离长子县城西25公里处,有一座海拔.8米的发鸠山,山势矗立,蜿蜒南北,雄伟壮观。山头雾罩云腾,翠奔绿涌,颇有仙境气势。古代神话《精卫填海》中说,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游东海溺死后,为了报仇,便化做精卫鸟,“常衔西山之山石,以堙于东海”,这里所说的“西山”即指发鸠山。

雁门山

三晋历史文化名山

  雁门山,古称勾注山。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山海经》)。山西老乡俱乐部   崛围山位于太原市西北24公里尖草坪区柴村镇呼延村西,南北走向,海拔米左右。南有青峰,北有飞云峰。二峰高峻挺拔,夹一东西走向的深沟,隔沟对峙,势如入山门户。从山顶向下俯视,四周群山如涛似浪,宛转盘旋,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像倒立的喇叭,又如硕大的圆盘,“崛”之名由此而来。

蒙山

三晋历史文化名山

  蒙山在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米,蒙山晓月为旧太原八景之一。北齐高洋帝于天保二年()将东魏大庄严寺扩建为开化寺,开凿了高尺的摩崖大佛(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称为西山大佛,比目前全国最大的乐山大佛略低。山西老乡俱乐部   在长治城东北5公里处,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大山,这就是百谷山,俗称老顶山。此山方圆40多平方公里,从北向南由五个山峰组成,所以又叫五顶山。这五个山峰依次叫老顶、南顶、玉皇顶、奶奶顶、新顶。《太平寰宇记》载:“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皆连,风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称佳境,昔神农尝百草得五谷于此,因名山建庙。”

北岳恒山

三晋历史文化名山

  恒山,人称北岳,海拔米,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扬名国内外。山西老乡俱乐部   天池古称祁莲池,唐代曾在此设立天池牧监,为朝廷饲牧军马,故又称马营海。

太原晋阳龙山

三晋历史文化名山

  龙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元代(公元~年)道教石窟群。位于山西太原西南20千米的龙山山顶,山西老乡俱乐部   位于山西省南部万荣,闻喜,稷山,盐湖四县交界处,属中条山一脉,海拔:米,在万荣县西北8公里稷王山麓太赵村有稷王庙,相传上古时后稷始教民稼穑于此,因名稷神山(俗称稷王山)。华夏农业文明的正式起源正是从后稷在稷王山播种五谷时开始的。

仙堂山

三晋历史文化名山

  仙堂山在襄垣县城北25公里处的强计乡境内,因建于半山腰的仙堂寺而得名。该山原名“九龙山”,主峰海拔米,方圆20余平方公里。登高眺望,重峦叠嶂,云雾弥漫,如九龙汇集。仙堂寺古朴庄重,雄伟壮观,镶嵌在半山腰上,寺侧独秀峰(翠微峰)突兀于群山之中。山西老乡俱乐部   析城山在阳城县南横河镇,遥感E.,N.(WGS84),主峰高米。四周崖壁似城,中间凹陷如盆,有东、西、南、北门分析,故曰析城。

王岐山

山西老乡俱乐部

  宁遇阎王莫遇王岐山,这是一座反腐大山

黄河

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公里,流域面积约㎞2。世界第五长河,中国第二长河,流经山西

汾河

省内最大河流

  汾河,省内最大河流。古称“汾”,又称汾水,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

沁河

黄河一级支流

  发源于沁源,自北而南,向南经安泽县、沁水县、阳城县、晋城市郊区,切穿太行山,自山西省阳城县的拴驴泉进入济源市紫柏滩流入河南省,经济源、沁阳、博爱、温县,于武陟南流入黄河。

涑水河

山西河流

  涑水河流域位于山西省南部的运城市境内,流域范围包括闻喜县、夏县、盐湖区、临猗县、永济市的绝大部分和绛县、万荣县的一部分。涑水河干流总长.6km,主要支流有冷口峪、沙渠河、青龙河、姚暹渠、湾湾河等。

三川河

山西河流

  三川河由北川、东川、南川汇流而成,故名三川河。河道全长公里,入黄口高程米。干流在山西省离石市以上称北川,发源于吕梁山北段西麓方山县的赤坚岭,流经方山县城,在离石市纳支流东川后始称三川河。再往下游6公里的交口镇汇入支流南川,然后流经柳林县城。于石西乡西河口村注入黄河左岸。

昕水河

山西河流

  昕水河发源于山西省境内的蒲县摩天岭,在隰县午城附近有东川河和城川河汇入。昕水河河流全长公里,在大宁县西注入黄河,流域面积为平方公里。山西老乡加   桑干河为永定河的上游,是海河的重要支流,相传每年桑葚成熟的时候河水干涸,故得名。上源为山西省的元子河与恢河,两河于朔州附近汇合后称桑干河。山西老乡加   滹(hū)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泰戏山孤山村一带,东流至河北省献县臧桥与子牙河另一支流滏阳河相汇入海。全长公里,流域面积2.73万平方公里。山西老乡加   漳河源出长治西部和北部山区,是长治的母亲河,有清漳河与浊漳河两源。山西老乡加   山西境内有大小河流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平方公里、河长在公里以上的有条,大于平方公里、河长在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注入黄河的河流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

汾河水系1汾河2大庙河3中马坊河4西马坊河5新堡河6鸣水河7五村河8东碾河9岚河10涧河11狮子河12天池河13屯兰川14原平川15大川河16柳林河17杨兴河18潇河19乌马河20昌源河21惠济河22柳根河23龙凤河24侯堡河25磁窑河26文峪河27静升河28仁义河29交口河30段纯河31北涧河32南涧河33对竹河34团柏河35轰轰涧河36午阳涧河37三交河38大洪峪涧河39霍泉河40洪安涧河41曲亭河42仙洞沟河43龙祠河44涝河45邓庄河46豁都峪河47三官峪河48南贾沟河49滏河50浍河51三泉河52三交河53马壁峪54黄华峪河55瓜峪河

黄河各支流1黄河河口-龙门段2苍头河3偏关河4大石沟河5县川河6朱家川河7小河沟河8岚漪河9杨家坡沟10蔚汾河11孟家坪河12赵家坪沟13张家坪河14芦山沟河15八堡水河16兔坂河17曲峪河18青凉寺河19月镜河20湫水河21三川河22留誉河23屈产河24小蒜河25义牒河26和合河27芝河28昕水河29清水河30鄂河

31黄河龙门32遮马峪河33葡萄涧河34洪阳河35八政河36曹家川河37泗交河38五福涧河39板涧河40毫清河41西阳河42横河

涑水河水系

1涑水河2沙渠河3姚暹渠

沁河水系1沁河2赤石桥河3紫红河4白狐窑河5狼尾河6青龙河7龙头河8蔺河9李元河10王村河11泗河12兰河13石槽河14马壁河15苏庄河16龙渠河17沁水县河18山泽河19端氏河20侯村河21芦苇河22获泽河23西冶河24长河25丹河

永定河水系1永定河2洋河3桑干河

大清河水系1大清河2唐河3沙河

滹沱河水系1滹沱河2孤山河3虎山河4龙山河5羊眼河6双井河7峨河8峪口河9中解河10苏龙口河11阳武河12北云中河13南云中河14牧马河15同河16小银河17清水河18乌河19龙华河20黑砚水河21绵河22松溪河

漳卫河水系1漳卫河2清漳河3浊漳河4卫河

刀削面

山西人的面

  “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它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誉。--山西老乡俱乐部!

拉面

山西人的面

  是山西独具地方风味的面食名吃。拉面可以蒸、煮、烙、炸、炒,各有一番风味。拉面的技术性很强,要制好拉面必须掌握正确要领,即和面要防止脱水,晃条必须均匀,出条要均匀圆滚,下锅要撒开,防止蹲锅疙瘩。拉面根据不同口味和喜好还可制成小拉条、空心拉面、夹馅拉面、龙须面、扁条拉面、水拉面等不同品种。--山西老乡俱乐部!

剔尖

山西人的面

  将小麦面加盐和稀,放在盘子或手板上用剔尖针顺边剐入锅内,煮熟后调菜食用.此种面食操作别致,筋软又爽口,且易于消化,若再配以小炒肉、炸酱、荤素打卤,美味更佳。--山西老乡俱乐部!

刀拨面

山西人的面

  将和好的面擀成五寸宽、拇指厚长片,叠成几叠,用拨面刀形似普通切菜刀,两头有把钢制将面拨入锅内,食用时加佐料或菜。

剪刀面

山西人的面

  顾名思义,用剪刀剪出的面条,犹如吴淞江水中的银鱼,不仅民间喜食,还成为历代御面。剪刀面,因制面工具用剪刀而名,又因剪出的面条呈鱼形,亦叫剪鱼子,其制法起源于隋末。民间相传,太原公子李世民读书练武、聚才谋义,武士彟慕名拜访,时值晌午,李世民私留书房用餐。正在裁衣的长孙氏来不及备饭,急和面团用剪刀细细剪下,煮后呈食。武士彟叹曰:纷乱当世,公子大略;面如天下,亦当速剪。后来李世民父子起兵大唐故地晋阳,以“剪面”之势攻取长安,统一了山河。后来杜甫身处藩镇割据,有诗“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一言睹王宰作画如剪裁风景,二言思太宗英武盼朝政一统。--山西老乡俱乐部!

猫耳朵

山西人的面

  用手指把小面块按成猫耳朵形状,在开水锅里煮熟,再配上各种打卤,浇头,或者炒着吃,这种面食形状美观,与猫的耳朵极为相似,劲道十足,故得名“猫耳朵”,为山西美食的一大特色。

揪片

山西人的面

  揪片就是用手往下揪的面片,在山西无论城市与农村,揪片是一种家常便饭。将揉好的面团擀成薄片,用力将面一片一片地揪成纽扣大小、中间有凹的小片,甩进锅里,面片飘起即熟。这种揪片嚼起来感觉有劲,面片清利,食之有味。--山西老乡俱乐部!

擦圪蚪

山西人的面

  把和好的白面按在扁眼的擦子之上,从擦子下漏出掉入开水锅里,然后煮熟,再配以各种浇头、打卤食用。这种面食极易嚼食,易于消化,非常适宜老年人及牙齿不良的人食用。

一根面

山西人的面

  “一根面”也叫“长寿面”、“长久面”,是山西著名的面食,是山西人过生日必定要吃的。其特色在于“一碗只有一根面,一锅也是一根面。一根面要多长有多长”面条顺溜滑爽、柔韧弹牙、越嚼越有嚼头!一根面的精髓在于吃的是面条本身的味道而不是调料的味道!即使不加调和(面卤),味道也是鲜美无比!一根面的吃法也很讲究:必须夹住一根长面从头吃到尾,如果大夹大夹的往嘴里塞,是绝对品不出味道的!--山西老乡俱乐部!

焖面

山西人的面

  焖面真的可没什么典故,看名字就知道了,直接把做法“焖”做为面的名字了。焖面最好吃的吃法是做素焖面,用豆角配菜最好,产于山西的土豆也很好,然后再拿肉炒。公元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两次来到山西,沿着“丝绸之路”将面食传入意大利。后来,意大利人也喜欢上了面条,将面条种类发展到了四百多种,大多是空心面,粗者如指,细者如丝。风靡世界的意大利“通心粉”,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

柳叶面

山西人的面

  将面和得稍硬,用擀杖擀薄后,切成柳叶形,煮熟后调菜食用。--山西老乡俱乐部!

饸饹面

山西人的面

  饸饹是将压制饸饹的机械置于锅上,把和好的面团塞入木制、铁制的压制机械筒内,强力下压,挤出圆柱型面条,下锅煮熟,打捞出锅放入凉水盆中,稍凉捞出,搓少许食油,放在浅形容器中使用,吃时在调料锅内加热浇稍子即成。

包皮面

山西人的面

  又名银裹金小麦面、玉米面、高粱面制品。将小麦面擀成圆形薄片,中间包入玉米面或高粱面片,压扁擀成薄片,切条后入锅,食用时加菜。

手擀面

山西老乡俱乐部

  将面团用木棍擀作薄皮,用刀切成细条,吃起来面筋可口,不易沾粘,还可浇入荤菜或素菜亦可炒着吃,味美可口。

刀削面

山西人的面

  “莜面的原粮叫“莜麦”,也称“燕麦”、“玉麦”。已有多年的种植历史,是沁源县首屈一指的粗粮品种。它不仅有耐饥抗寒、保肝、保肾,造血及增强免疫力之作用,而且还有强体、健脑、清目、美容之功能,常食可提高智力、降低胆固醇,治糖尿病也有良好的效果。它既是营养丰富的食物,也是降血防癌的药物。莜麦脱壳碾粉即叫“莜面”。   “莜面”可制作的花色品种很多,“栲栳栳”是其代表。该制法关键有三:一和面,二搭卷,三火候。和面必须沸滚开水,稍晾揉成光滑面团;趁热搓条,揪块,放在光净的石板上,用手掌推出形如人舌又薄又匀的长片儿,接着用手指往起一挑搭即成圆筒形,一个挨一个整齐地排立在蒸笼上,象蜂窝一样,蒸10分钟即熟。蒸时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到“窝窝”不熟,过火“栳栳”软摊,食之无筋,味欠色减。

莜面鱼鱼

山西人的面

  莜面鱼鱼,是朔州颇具特色的风味食品。当地有“谁吃谁称赞,吃饱还想吃”的说法,就是指人们对此食品吃后的感觉。莜面鱼鱼要真正做到美味适口,并非易事。除了配制好底料(山药、蔬菜、豆角、肉片)等混合熬菜外,重要的是和好面,过不了这一关,面鱼就不会有筋道(或有筋骨)。和面必须用凉温水泼好,再用拳头和手掌交替揉踩,直到面团中挤出空气,发出噗噗的响声,才能双手搓出数尺不断的鱼鱼,鱼鱼搓好后,轻轻酒在事先熬好的菜上面,然后盖实加温,焖8-10分钟,熟后即可食用。如有条件吃时另加少许香菜、葱段、大蒜末、炝辣椒,就更美更香了。

凉拌莜面

山西人的面

  莜面在我国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属塞北高寒农作物,在国内外久负盛名。凉拌莜面属于山西菜菜谱,主要原料是燕麦粉;工艺是凉拌,制作简单,清爽可口,是最常见、最普通的家常面食。

高粱面鱼鱼

山西人的面

  高粱面鱼鱼当年在忻州、定襄、五台、原平、代县一带是家常饭。主妇们将和好的面挤成枣样大小的剂子,两手同时从大案两头搓起,搓成细弱香头的小鱼,蒸好浇上汤菜食之。若是时间紧,来不及搓鱼,便捏成很薄的红面壳壳。要么掰成块加菜拌食,要么切条,用鸡蛋、酸菜炒食,同样令人垂涎。

三和面

山西人的面

  三和面是一种风味独特的面食,是用白面、豆面、小粉面科学配制精细加工,自然风干而制成的,也称“三合面”、“杂面”。其含有大量的人体必须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核黄素、维生素以及多种矿物质和磷脂类化合物。煮食适口性强,浇卤滴醋食之,口味鲜美,豆香气浓,风味独特。

豆面抿圪饾

山西人的面

  豆面抿圪饾是盂县民间的一种普遍面食。有玉米面圪饾、白面圪饾、红面(高粱面)圪饾、豆面圪饾等。随着人们身体保健的需要,豆面抿圪饾在大小饭店中演变为一种风味小吃,成为最时尚的面食。豆面圪饾配上好的浇头也特重要,一般有肉炸酱、西红柿炸酱、家常臊子,还有酸菜卤,色香味俱佳。

豌豆面

山西人的面

  在众多面食中,豌豆面因其做法和吃法的特殊而独树一帜。豌豆面的品种有拨鱼儿、抿面、压饸饹等,吃面的时候可以在碗里放些瘦肉和蔬菜,但豌豆的香气却是格外独特的,还有它煮熟时有些糊口的豆沙口感,是吃其他面条所无法感受到的。。

广灵糊糊面

山西人的面

  广灵糊糊面以偏远山区无公害、无污染的优质碗豆、山扁豆、东方亮谷子、玉米等纯天然小杂粮为原料,在传统配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加工技术精制而成,其营养成份搭配齐全、配方合理、口感细腻、味道香浓,含有植物高蛋白氨基酸和多种微元素,被人们称之为“广灵咖啡”。

左权炒面

山西人的面

  据老年人讲,起码在清代,炒面已为百姓普遍食用。原始的干炒面是将玉米粒上火干炒,磨成面粉即成。左权炒面是具有独特地方风味的简易面食。随着时间推移,左权人民对于干炒面不断加工改进,发展为“香炒面”、“甜炒面”,它的优点不仅制作简单,而且易贮存、易携带,干食或以茶、汤拌和食用皆可,非常方便,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漂抿曲

山西人的面

  传统面食,亦称小河捞。其既可作主食,亦可作汤面,既见于宴席,又是家庭主食。漂抿曲用豆面制作.长如拉面、细如毛粉,面光汤清,入口柔软光滑,豆香醇厚,回味无穷。明末清初山西名人傅山先生咏《小河捞记》赞赏。

抿八股儿

山西人的面

  晋北地区的名吃,磨成泥的土豆和莜面加水混合(为了筋道也可加少许淀粉),把面糊铲到抿床子上,右手拿着抿子挤压,抿出一截截儿抿八股儿,煮约一分钟,捞出,根据个人喜好,配制调料(盐葱花椒辣椒香菜,还有栽栽面花儿或哨子,就着酸咸菜吃,口感爽滑,易于消化。

烧麦

山西人的面

  烧麦,宴席主食,有时称稍梅。因出笼时状为梅朵而得名。边口雪白,中间可透过皮看到里边的肉馅。吃一口一嘴油,细嚼一团肉。据说正德皇帝到大同看中饭铺的李凤姐,曾经在此过夜,一夜皇后“梅龙镇”的闹剧,据说不必考证,但大同烧麦闻名四海是当之无愧的。

甩饼

山西人的面

  “甩饼”是上党地区独家经营的名小吃,因起源与潞城,故又称“潞城甩饼”,若用甩饼卷上腊驴肉吃,民间又叫“甩饼卷腊肉”。油旺旺、香喷喷、不软不硬,回味无穷。驴肉甩饼已有余年的历史,原料配有精面粉、驴油、葱花、椒盐、腊肉片等。

面筋

山西人的面

  传统面食,土豆上笼蒸熟后,去皮,再用河捞床挤压成丝。与白面加盐水和成团,用擀面杖擀成2厘米厚的饼状,上火蒸熟后稍凉,吃时切成片上火翻炒,最后烹蒜、醋等作料。

拌汤

山西老乡俱乐部

  山西家常饭食,做法是拌湿面粉,搓成小颗粒状,配以盐、姜末、花椒粉、葱末等佐料,边入沸水,边搅拌,做成稀饭样的汤,并依据个人口味适当加入香菜、萝卜小丁、小菜片、鸡蛋等即完成,以清淡为主。

和子饭

山西人的面

  和子饭,是山西居民的早餐食谱中最常见的。其基本组合为小米、薯类、蔬菜和各种面制食物饭菜合一,是所谓“调和饭”。由于地域差异,各地“和子饭”的制作方法、辅料配备又各具特色。有以小米为主,加煮红薯、山药蛋、黄豆、糊面的;也有米面各半,加煮南瓜、白菜、拌面的;还有米少面多,加煮大量萝卜条的。层次低的叫“糊面和和饭”,中等的叫“和子饭”,高档的称“流尖菜稀粥”。其中,“和子饭”以加入的辅料不同而种类最多。

花馍

山西人的面

  花馍是山西的馍类民间面塑,是配合岁时节令祭礼或上供的馍。如“枣山”在祭祀神灵之中,还寓意“早生贵子”。又如,用于清明节的“飞燕”花馍,既是扫坟祭礼的用品,也表示春燕飞来,阳光明媚。礼馍,则是伴随诞生、婚嫁、寿筵、丧葬等人生仪礼而制作的馈赠物品。在山西晋南平原每当婴儿满月时,姥姥家都要蒸一种又圆又大、中间空心的花馍漠,俗称“囫囵”,妇女们把它用红包袱裹起来,一手提着囫囵礼馍,一手拉着小孩,来往于乡间小路,互赠于亲戚乡里之间,传递着浓厚的乡里乡情。

河捞

山西人的面

  河捞是一种古老的面食品种,大约有0多年的历史了,多在北方人家尤其山西民间,在不同的地方名称有些不大一样,有叫河捞面的,有叫床子面的,有叫饸饹面的,还有叫压河捞或叫轧河捞的。河捞面结构紧密、粗细均匀、长度适宜、筋柔利口。

山西老乡总联络人







































怎样根治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里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