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话说晋中

晋中市是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依太行山,西临汾河,北与省会太原市毗邻,南与长治市、临汾市相交,东北与阳泉市相连,西南与吕梁市接壤;晋中市下辖1个市辖区、9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晋中市总面积平方千米;年初常住人口人。

太岳山

晋中市位于太行山脉中段与太原盆地之间。山地、丘陵、平原皆备。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从东到西有太行山脉、沁潞高原、太岳山脉、太原盆地相间排列,成为地形基本格局。全市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面积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3.9%,高于全省山地所占比重;丘陵面积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0.5%;平原面积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6%,略低于全省平原所占比重。各县区市中,平原占各县区市总面积25%以上的有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5县区市。各地高低相差较大。东部太行山和东南部太岳山所处山地区海拔在米~米之间,最高处灵石县境内的太岳山脉主峰牛角鞍,海拔为米;中部丘陵区海拔在米~米之间;西部汾河谷地所在平原区海拔多在米以下,灵石县石桥村附近汾河出境处河滩,海拔仅米,是全市最低处。晋中河流以太行山、太岳山中脊为界,分属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东部河流多属海河流域南运河、子牙河水系,主要有松溪河、清漳河、浊漳河;西部河流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主要有潇河、乌马河、昌源河、惠济河、龙凤河、静升河。

汾河

据考古发现,约在距今万年以前,境内即有人类活动。商代,境内散布着商朝的方国辔方(今晋中西部和吕梁市)、箕(今太谷县东)、雀(今介休市附近)和燕京戎等部落。西周初年,境域为华夏族和戎狄游牧部落杂居之地。春秋时期,多属晋国领地,东部另有白狄族所建肥国(都今昔阳县)。周灵王十六年(前),晋平公将“昭馀祁”(今山西中部)作为食邑封给大夫祁奚,称为祁邑,范围包括晋中大部分地区。周敬王六年(前),晋国将祁邑分置为7县,境内有祁(今祁县东南)、邬(今介休市东北)、涂水(今榆次区西南)、马首(今寿阳县南)4县。战国初期,仍为晋国领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赵、魏、韩三家分晋,境地分属三国。赵国强盛后,大部分地区归赵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秦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境内置榆次、阳邑、祁、中都、邬、界休(今介休市东南)、马首7县,属太原郡(治晋阳)辖。西汉初年,全境为代王恒领地。汉平帝时(1~5年)分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上党郡和西河郡。其中,榆次(马首并入)、阳邑(今太谷县,周襄王年间为晋大夫阳处父食邑,故名)、祁、京陵(今平遥县东北)、中都(今平遥县西南)、邬、界休7县属太原郡;沾县(治今昔阳县,领昔阳县及和顺县北部)属上党郡;平周县(今介休市西境)属西河郡。王莽新朝时,各县隶属未变,部分县名有所变化,榆次改太原亭,阳邑改繁穰,祁改示,京陵改致城,界休改界美。东汉建立后,各县复旧称。东汉末年,境内置乐平郡(治今昔阳县巴洲村),领乐平(今昔阳县)、沾县2县;废平周县;新置轑河县(今左权县),属上党郡。其余榆次、阳邑、祁、中都、京陵、邬、界休7县仍归太原郡。三国时,全境归魏国并州统辖,分隶于太原、上党、西河、乐平4郡。

隋(年-年)初废郡设州,改属并、介、韩、辽(开皇十六年设,治今昔阳)、吕5州。后废州复郡,属太原、西河(介州改)2郡。不久,又改属太原、介休、霍山3郡。唐代(年-年)建置变化频繁,境地由并、介、吕、韩、太、辽、榆、受、箕、汾、仪等州及太原府相继领属,至年(中和三年)定型为太原府和汾、辽2州统领。其中榆次、太谷、祁县、寿阳属太原府,平遥、介休、灵石多属汾州府,乐平、和顺、榆社属辽州。五代十国时期,全境相继为晋唐、后唐、后晋、后汉、北汉领属。州、县建置基本未变。北宋(—年)时期,境地属河东路太原府、汾州、辽州、平定军管辖。宋金南北对峙期间,属于金。元代(年—年),分属冀宁路和晋宁路。明清两代,分属于太原、汾州、平阳3府和辽、平定、霍州3个直隶州。明代行布政使司(省)、府(州)、县三级制。全境属山西布政使司。境内设辽州直隶州和10县。辽州(洪武九年辽山县并入)领榆社、和顺2县;其余县属太原府、汾州府和平阳府。其中,榆次、太谷、祁县、寿阳4县直属太原府,乐平县属太原府之平定州,平遥、介休、灵石县属汾州府。万历四十二年(),灵石县改属平阳府。清袭明制,仍设省、府(州)、县(散州)三级。

民国26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战,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八路军挺进山西开辟抗日根据地,并建立革命政权。民国26年()9月创建。民国30年()8月,成立晋西北行政公署,下设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八等6个专区,榆太(路西)、祁(县)北2县属第八专区。民国32年()5月,榆太(路西)县改榆太祁联合县,并改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行署第二专区。同年11月,晋西北行政公署改名晋绥边区行政公署,下设吕梁等3个行署,灵(石)西、平(遥)介(休)县属吕梁行署第七专区。民国35()6月,灵(石)西县划归吕梁行署第九专区。民国36()10月后,平介县改属吕梁行署第八专区,灵(石)西县仍属第九专区。直至晋中解放,两县建置撤销,复原历史建置。民国37年()5月,晋察冀与晋冀鲁豫边区合并为华北区,太行区改归华北区管辖,各县隶属不变。同年7月21日,晋中全境解放,被分隔的寿阳、榆次、太谷、祁县、灵石县陆续恢复为原建置。民国38年()年2月,晋中行政公署与太原市政府合并,称太原市政府,原属晋中区第一、第三专区的县相应改属太原市第一、第三专区。同年5月,太行区调整区划,分设5个专区,境内置左权专区,专署驻左权县,辖左权、昔阳、和顺、榆社4县。民国38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将左权专区与太原市第一、第三专区部分地区合并,设立榆次专区,归山西省管辖。9月6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榆次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为省政府派出机构,专署暂驻太谷县城。

年8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榆次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名为山西省人民政府榆次区专员公署。年4月,榆次专区增辖交城、文水、汾阳、孝义、清源、徐沟6县。年6月,又增辖临县、离石、方山、中阳4县。此后,清源、徐沟合并为清徐县;离石、方山合并为离山县;榆次县改设榆次市。年2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榆次区专员公署又改称山西省榆次专员公署。年11月,榆次专区改名晋中专区,设立山西省晋中专员公署,仍为省政府派出机构。年5月,改设晋中地区行政公署,仍为省政府派出机构,辖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寿阳、昔阳、和顺、左权、榆社、平定、盂县13县和榆次市。年7月,平定、盂县归属阳泉市辖,榆次市、县合并为榆次市。年2月,介休县改设介休市。年1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省级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隶属晋中地区管辖。年9月2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中地区,设立地级晋中市。榆次市改设榆次区。年10月,晋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介子推

晋商文化是晋中市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晋商文化是以整个山西为背景,以商贸为中心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以晋商在中国市场上发迹、称雄为起点,以明、清两代,以致延续到民国时期,以商业为纽带的一系列文化现象。从历史根由上讲,晋商最早并不产生于晋中。它有一个从晋南向北的依次推进。到清初,晋中商帮取代了晋南、晋东南商人在晋商中的主导地位,成为晋商最杰出的代表。晋商的商业活动创造了晋中的商业文化。从经商理念、价值取向、职业道德到经营方式、组织管理手段乃至簿记、珠算、密押等技术方法,形成一整套伦理文化和制度文化。这是最本质涵义上的晋商文化。此外,由于晋商活动在各行各业中的主流地位,晋商的生存和发展带动了一系列的文化现象。从平遥古城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一年胜过一年的国际影响;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走红,到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和话剧《立秋》的轰动;承载着晋商文化丰富内涵的“四大城”(太谷城,平遥古城、祁县历史文化名城和榆次老城)“六院”(榆次常家庄园、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太谷孔祥熙宅院)。

晋中也是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集散地。“寒食节”发源于介休,牛郎织女的传说发源于和顺,寿阳传说是寿星的故乡,左权小花戏、祁太秧歌、榆社霸王鞭等民间文化滋养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作的人们。每年农历清明节前二日古称寒食节,这是源于晋中而传遍全国的节日之一。起因是春秋时期晋国功臣介子推在绵上邑(今介休)被焚而死,晋文公深感悲痛,下令全国在这一天不准生火做饭,用干粮或冷食充饥。秦汉以后,逐步成为地方风俗并向外扩散。唐宋时期,有许多文人学士利用寒食节来讴歌介子推“不言禄”的高风亮节。同时,因清明节前二日正好与“一百五”(冬至后的天)相吻合,故民间又把寒食节作为冥婚配干丧或暂厝合葬的鬼节日。唐代诗人姚合曾在《寒食》中写道:“今朝一百五,出户雨初晴”。直至明清时期,各地仍延续寒食节餐饮冷食的习惯,用以追念介子推。再是,这一天可以随便兴工动土,民间拆房建房或修桥铺路时,都要事先在这一天挖挖土地、铲铲墙,以示工程已经开始,待日后正式兴工时,别的神灵也不会干预。

晋中文物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自然和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可开发的旅游景点约占山西省的十分之一。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县(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境内现有平遥、祁县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左权龙泉、寿阳方山、榆次乌金山三处国家森林公园。平遥古城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晋商文化为主要特色的“两城(平遥古城、榆次老城)、两寺(双林寺、资寿寺)、四山(介休绵山、榆次乌金山、灵石石膏山、寿阳方山)、五院(曹家大院、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等景点是山西省旅游热线之一。晋中市主要旅游景点有渠家大院、榆次老城、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平遥古城、榆次常家庄园、绵山、张壁古堡、常氏静园、体和堂、客院、广和堂、孔祥熙宅院、白塔、大寨村、石马寺、毛家大院、龙岩大峡谷、水墨头渔乡、卧佛寺、东北堡门、常氏祠堂、杏园、狮园、常氏可园石芸轩书院、四十四帝后帖、后街、奉旨承恩坊、养和堂、慎和堂、雍和堂、谦和堂、节和堂、人和堂、华展、清虚阁、无边寺、净信寺、镇河楼、镇国寺、文庙大成殿、“日升昌”票号、慈相寺、后土庙、洪山源泉、袄神楼、回銮寺、曹家大院、石膏山、资寿寺、介子推庙、方山国家森林公园、祁寯藻故里景区、尹林芝烈士陵园、乌金山国家、榆社-清凉寺、禅山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响堂寺石刻、福祥寺、祁县何家大院、革命圣地麻田、和顺-兵宪牌坊、懿济圣母庙、后沟古村、双林寺。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灵石王家大院被人们称誉为“天上取样人间造,雕艺精湛世上绝”,以其规模宏大,气势壮观,装饰精微,构思巧妙,散发出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对海内外游客开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