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宋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

国宝级文物

中国十大名画之一

因其无比珍贵

历朝历代仿画无数

《清明上河图》

仿画司空见惯

但如果是用剪刀

一刀一刀

剪出这幅长篇巨作呢?

她叫屈广英

是北京怀柔区九渡河镇

石湖峪村的一位农嫂

靠一双巧手

历时天日以继夜的打磨

屈广英剪出了中国第一幅

剪纸版《清明上河图》

为了最好地忠实原著

屈广英将《清明上河图》印刷品

复写放大,放在宣纸上

几经设计剪出框架,又不断修改

中间稍有差错,就得推翻重来

非一般的恒心,不能坚持下来

最终的成品,完整保留了张择端画作的原貌

剪纸版的《清明上河图》

亦是虹桥跨河,房屋林立,人头攒动

再现了千年前世界中心汴梁的盛景

这幅长达6米的巨型剪纸作品

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

看过的人都啧啧称赞

“把剪纸艺术,

提升到新的难度、新的高度”

剪纸,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

窗花、屏花、门笺……

那些质朴大方、灵动有趣的艺术造型

承载了太多人的童年记忆

而屈广英

从小就受到家传影响

记事起

便开始接触剪纸这门艺术

“那时候母亲在剪窗花,

我就把剩下的小纸拿起来剪着玩,

因为白天要干活,

只能晚上就着煤油灯剪。”

多年的耳濡目染

加上长期的琢磨、训练

成年之后的屈广英

对于剪纸慢慢有了属于自己的艺术理解

“剪纸一定要有创新,要有新的花样

不能走老一套。

我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不会剪别人已经剪过的东西,

而自己剪过的,

也不会再剪第二遍。”

“再一个,剪纸为什么要完全复制?

有时候根据需要,

我会用夸张来表现生活,

比如娃娃抱鱼,

我剪的鱼可以比娃娃还大。”

“难得一面,世当珍惜”

拒绝重复

一期一会

屈广英在追求这一境界的同时

同样注重剪纸本身的传统精神

“我的作品,

另一个特点总结起来就是有点‘土’,

也就是按照农村的风格去走,

不管是哪幅作品,

你一看就知道是民间艺术的味道,

一看就是民间的东西。”

扎根传统又不囿于传统

追求更有难度的艺术表达

让屈广英不断挑战着“大作品”

比如在《清明上河图》之后

她又历经天的艰苦创作

完成了长16米,宽0.5米的

《水浒英雄谱》剪纸作品

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逼真传神的形象

被精美的剪纸

畅快淋漓地展现了出来

对剪纸艺术极为严苛的追求

让屈广英的作品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为迎接北京奥运会

屈广英专门剪出了《福娃》《中国印》《喜迎》等系列作品

其中《喜迎》被北京奥组委永久收藏

《福娃》剪纸

也是因为剪纸手艺的高超

屈广英还曾被专门邀请到一所学校

为外国学生教授剪纸这门艺术

“认真给他们介绍这门中国艺术,

他们了解到其中有意思的地方,

很感兴趣的去学,

这应该是算是一种文化吸引力吧。

把传统艺术扩散到全世界,

这也是我的一个愿望。”

如今的环境下

靠剪纸这门极需要付出耐心和时间的艺术

并不能带来太多的经济收益

但怀有文化传承使命感的屈广英

却心甘情愿

把它变成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人活一辈子,必须得做点什么,

既然接触了剪纸,

我就必须把它传下去,

必须把它做好。

没有市场怎么办?

也不能把它丢掉。

靠这个养家肯定养不了,

但不能断,

现在,我的女儿也会。”

希望用自己的双手

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屈广英

还在规划着未来的打算

“希望以后有空闲了,

把四大名著

全部用剪纸艺术

表达出来。”

长期以来

民间剪纸一直被认为是重复性的劳动

或传统纹样的复制

这种刻板印象

忽视了剪纸艺术家的个性创造。

面对这样的“历史不公”

屈广英用她对于剪纸

强有力的表达

用她对于传承剪纸文化

坚定不移的信念

证明了剪纸这门手艺

绝非只是一门手艺

它还是包含着想象力,创造力

以及深刻灵魂的真正艺术。

文字为茶边求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