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村 传说,很早以前,一货郎路经此地,见一小孩玩着条蛇,便将蛇收起养大,放回山里。后来,这条蛇经常下山伤人。一天,适逢货郎路过此地,看到蛇又在伤人,便举起扁担就打。蛇跑到下游戏的“干河”旁边将河水一气喝干后,回头就往山里跑,货郎也跟着追到了山上。从此,这里因蛇的回头而得名为“回头村”后来演变为回去村。 银塘沟 相传,因来自各地的农民和商人在此开煤窑、经商,这里逐渐变的繁华富裕。一度时期,出现了银子用斗量的说法,再加上内地的池塘,故而得名银塘沟。 王家园 传说,古时候从洪洞县迁来姓王的一户人家,在这里生息发展,并在村庄四周种植杏树,逐年增植成为林园,后故名为王家园。 时庄 传说,本村古时只有四户人家居住。故名四庄,后来以其谐言改为时庄家庄,简称时庄。 三井 传说北宋时,有二户姓周的和一户姓倪的人家在此居住,因三家不和,每家打了一眼井。为此起名为三井村,后惯称三井。 马营 宋朝时期杨六郎带兵骑兵行到此地安营扎寨,故名马营。 拖披 相传,二百多年前,此地小煤窑较多,来至四面八方的人,到此以背煤为生,并在这里安家立业,彼此和睦相处,所谓“拖拖披披”的(意谓“妥疲”:诚恳老实。当地方言)。故名拖皮村或拖披。 竹林寺 相传,唐朝时有一座寺院叫“竹林寺”,后来又在地下挖出的砖瓦等遗物上发现了此三字,便以此而得名。 吴官屯 传说本村在明代前期没出过做官的,称为“无官屯”。在清代的道光年间,从云冈迁来一个做官的,名叫吴大兴,便又改名为吴官屯。 校尉屯 相传古时有一位校尉军官,弃职到此立屯务农,因此得名校尉屯。 刘官屯 传说明朝时,该村有一个姓刘的,在朝中任监斩官,后来告老还乡,居住在村里,故名为刘官屯。 荣华皂 相传本村原名龙化皂,后来人们向往美好的生活,雅化为荣华皂。 西韩岭 传说,宋朝时辽国元帅韩昌带兵进犯中原,韩氏兄弟二人在此安营扎寨两处,在东扎寨的叫东韩岭,在西扎寨的叫西韩岭。日寇侵华期间,曾在此地建立飞杨场,因此将西韩岭迁移到东韩岭北部,仍叫西韩岭,曾用名西韩家岭。 马辛庄 传说,本村庄在清朝时由姓马的建起的,故名马家新庄,后简化为马辛庄。 太善村 相传在元朝时,由洪洞县在槐树移民来此建村,元末时初,分为两个村,东叫太村,西叫善力村(来历不明)。民国二、三年,村民因派教员怕花钱,两村合并,并取其原名首字,名为太善村。 茶坊 相传,在清朝时,有些来往太原,大同的官员,路经该地歇脚,这村建有茶房,为歇脚人饮茶,故名茶坊。 仝家湾 相传,光绪三十二年,广灵县仝福庆为谋生来此,给周家店姓仝的做活,后买了十里河岸姓仝的一湾地,并陆续又从广灵迁来数人,安居落户,遂以仝姓起村名仝家湾。 落里湾 相传本村居民原系洪洞县八里湾人,移民到此安家落户,取名为落里湾。清道光年间曾名乐里湾。 地上 相传,本村附近有一条河,河北居住几家佃户,后来又迁来几家,因住地地行较高,故名地上。 高庄 相传北宋前,本村在口泉河湾建村称“旧屯”。因连年山洪爆发,数次淹没村庄,无法在旧屯居住,迁居新址,因新址地势较高,故名高庄。 米庄 相传,本村初是姓米的财主的庄子,后来住户增多成村,遂以姓米的姓定名为米庄。清道光年间曾名为西米庄。 苏庄 传说本村初有姓苏的兄弟二人居住,遂以苏姓定名为苏家庄(清道光年间即名为苏家庄)。后简称苏庄。 西房子村 相传,本村原为荒地,清代乾隆时,陆续有人开渠澄地、盖房,当时人们叫“澄地房子”。因分居两片,后来简称为东、西、房子村。后因东房子村东房子村居民迁居到西房子村,故把“西”字改叫房子村。后因与马军营乡房子村重名,故又恢复原来名西房子村。 甘河 相传,七峰山玉龙洞内的毒蛇,下山伤人,每到山下的河旁饮水,便会将喝干。人们便将水河旁的村庄起名为干河,后来演变为甘河。 大路辛庄 据传说,清代道光年间,因大同至太原的大路穿过当村,故名为大路新庄。后改为大路辛庄。 小站 传说东汉时,有叫马武的占山为王,官兵讨伐马武时,在此设有小营盘,故名为站。 上、下皇庄 传说明代正德年间,城内有个王伦在雷公山下设有两个庄园,居上者为上王庄,居下者为下王庄。因谐音,讹为上黄庄、下黄庄,后又改名为上皇庄、下皇庄。 小石子 相传明朝初,村西二华里之山崖上,有一小寺院,故曾名为“小石寺”又因处于山沟,石子多,后更名小石子。 田村 传说本村唐朝时有一个姓田的居住,常给有钱人选择坟地,名声很大,人们称该村为田家村,后来简称田村。 十里铺 传说,明朝末年,有一姓武的在开设小铺,当时曾称“新铺村”。由于本村离城十里,清朝末年,又改名为十里铺。 新添堡 传说,明末清初,原堡风化倒塌,居民又在离旧堡二华里处的东北方重建新堡,更名为新添堡。 智家堡 传说,本村原有一大钟,钟上铸有“智”字,故名为智家堡。 西水磨 传说,宣统元年本村是大同城内去路街姓施的庄子,村西建有一座水打磨,后来由广灵县迁来一姓张者在此耕耘,定名为西水磨。 房子村 相传清道光十九年有一个叫节庆原的人,在大同府衙内当红笔师爷,和财主程国德合伙雇工开荒种地盖房,农忙时在此地经营农业,农闲时回马营村居住,故取名为“马营房子村”。程、李定居后,更改为房子村。 陈庄 传说,本村最初姓陈的居多,意想发财强胜,起名陈胜庄。后改名为陈家庄。解放前夕,阎家地主一手遮天,职掌村权,强改村名为“阎家庄”。解放后,群众恢复原名陈家庄,后简称陈庄。 安家小村 传说本村明朝末年,有一个姓赵者,全家居此地起名为“小村”,后又迁来焦姓的一户,因焦家旺盛,定名为焦家小村。清初从岱岳安家寺迁来一姓安的长工,娶此村姑娘为妻,后家庭富裕,超过焦家,更名为安家小村。 白马城 传说本村在元朝时,蒙古人在此圈墙筑堡,圈马使用。因马色取名为白马城。 牛庄 相传过去的一牧童,在海力村放牛,于地设的牛圈,故名为牛家庄。后简化为牛家庄。 梓家村 相传在元朝,有姓史的进士在此地战死,葬于此地,故名史家村,因大同方言史,死同音,嫌其不祥,改名为紫家小村,后转为梓家村。 海力村 相传在元朝时,俗称“小东海”的文莺湖泉眼很多,水面较大,后因水位变化,泉水枯竭,水面逐年减小。本村建于原海区范围之内,故称海力村。后讹传为海力村。 泗庄 相传在元朝时,四户人家住在水边,故以形声字称泗家庄。 金家湾 相传在元朝时,有个姓金的流落在此定居,后逐渐聚居成村,又因本村座落在御河湾东岸,故名金家湾。 肖家寨 相传宋朝时,北国肖太后来此处扎过寨,故名肖家寨。 西坟、东坟 相传宋朝时,村北有十王坟,看坟人后代在此后形成村落。居住,居住西者名西坟,居住东者名东坟。 古城 传说大同城先建于此,因从北飞来一只凤凰,落在御河西。凤凰乃吉祥之意,随之将城改为现今址。原城即名古城。 马家堡 相传在宋朝时,此处有堡,有马氏兄弟俩人居住,故名马家堡。 要庄 传说,宋朝时与辽人作战,宋将杨六郎大败辽兵,辽人被迫议和,双方商定辽人退兵一箭射程之地。杨预先派兵卒将箭插入现呼和浩特市七层山上,然后由本村假射一箭,辽人中计,逐退兵七层山。因而本村取名要庄,意取不费一兵一卒,将大部分地盘要回之意。 高庄 传说,从前姓高的一家人家在此开店,故得名高家庄,后简称高庄。 南村湾 传说,同治十年大雨连绵,某处村民遭到水灾,迁于今址,为区别南村,名南村湾,后简称南湾。 小南头 相传本村建于北魏。郝家寺位于沙岭北,齐家坡南,从郝家寺到此种田,因路远不便往返,便在此村建村定居,因位于郝家寺村南,又靠近御河,故名“御南庄”,元朝忽必烈重划乡里,另起村名,因旧人怀念原籍,故名小南头。 沙岭 据传说,本村建于明代初年,因地处沙滩,依梁建村,故名沙岭。又叫沙岭儿。 东王庄、西王庄 传说本村建于宋朝。因战火连年,百姓流离失所,其时有姓王的兄弟二人逃难于此定居,因兄弟分居相隔一里,兄居东为东王庄后简称为东王庄;弟居西为西王庄,后简称为西王庄。 西谷庄 相传,曹、田两家姓定居建村,开店留人,后因图财害命,得财伤客,被官府抄捕,余人迁于村西谷畔重建村庄。故名“西谷庄”。“谷”字当地人读“忽”(hu)音。 古店 传说明朝有一姓古的在此开一旅店,后御河东岸四盛堡居民,为了躲避水灾。逐渐移到古店附近居住,到了清嘉庆年间已形成村庄,即称古店。后行人因该村只有一店又称孤儿店,此后按原名又称古店。 南湾 清朝初期,有李家湾人在此澄地未成,后榆次姓赵的人来此澄地,淤澄出大片土地,清末定名为“义和园”,后改为“义和顺”。民国初年因争地纠纷,几经周转,“义和顺”地名消失。又因河道改形成湾形,故名南湾。 马战 传说清朝有一姓马的军官,带领一队绿营兵,曾在此地驻扎,以后逐渐有人迁来,形成村庄,定名为马战儿。后简化为马战。 圣水沟 传说有一风水先生路经此地,认为此水似圣水,故名为圣水沟。 窨子沟 相传明代以前,此地附近有个红土崖、上校湾、南湾三个自然村。当时人们在红土崖的南大沟里挖掘大量窨子,贮藏粮食,逐将此沟定为窨子沟。因沟向阳背风,以后三个自然村的居民逐迁到此沟,逐以此沟作为村名。 六亩地 相传清代窨子沟杨家见此处有一块好地,面积六亩,风水好,将家迁到这里。从此,人们即称为六亩地。 郊城 相传古时,此地系番王管辖,他有两个儿子,分别把守上、下窝寨,因本村地处两寨相交之处,故称交城。村内的明万历年间的铁钟,上铸有“交城村”字样。后为山西交城县区别,改为郊城。 榆林 相传在明代,本村有洪洞县移民来此定居,因地势低洼潮湿,榆树丛生,故名榆林。曾用名:西榆林。 小营 传说在宋代时,此地经常发生战争,宋军在此地设过兵营,后来人们在此聚居,取名小营儿,后简称为小营。 上、下窝寨 传说宋代本村由藩王的大儿子把守,因两村地处郊城村之上和下,又属长子和次子管辖,故称上、下王寨,后演变为上、下窝寨。 南羊路 传说东汉光武帝刘秀十二岁走南阳,在此村落过脚,故名南阳落。后演变为南羊路。 五法村 传说,古时本院有一寺院,住有僧尼,关系混乱,被上司得知,派人五次按法规处理,才得解决,故取名五法村。 碾子沟 相传本村原分东堡,西堡两处,后因战争混乱,兵马横行,两堡人无法居住,被撵于现址。根据撵字谐音,又地处沟内,故名碾子沟。 万家嘴 传说,早年外地人多在此开煤窑,沟内住户多,摆摊卖货十分热闹,俗有“小大同”之称;附近有一山梁叫大圪嘴梁,因而以地形和人多得名万家嘴。 鸦儿崖 传说,此村从大同县上泉买回来两根旗杆,旗杆顶端形状象斗,买杆时斗里住着一窝鸦,将杆买回来竖在庙院后,那窝鸦又飞回来住下了。从此,人们就将村名叫鸦儿来。困此村地处崖下,后人们以地形逐渐改名叫鸦儿崖。 马林涧 相传此地三道沟出现过一条大蟒,故名为蟒林涧,后以谐音改为马林涧。 双井沟 相传村中有两道沟:“一曰大泉沟;一曰小泉沟。两沟都有泉水,故得名双井沟。” 五法村 传说,古时本院有一寺院,住有僧尼,关系混乱,被上司得知,派人五次按法规处理,才得解决,故取名五法村。 魏家沟 相传很早以前,此地沟里有几间土窑,因土匪常来抢劫,人们就来这里藏身,故取名“为家沟”。后来姓魏的住户迁来,人们逐渐增多,将“为”改为“魏”。 常流水 据传说,村西南青杨湾沟内,有一眼泉子,泉水常流不息,故取名常流水。 乔村 相传,早年有姓乔的兄弟俩在此地住下谋生,以后人口逐渐增多,故以乔姓得名为乔村。 黑流水 相传村中的条泉子沟,沟内有一泉水,白天因人畜用水和太阳曝晒,水流不出沟外,黑夜不用水了,泉水能流出沟外,故取名为黑流水。 高山 传说,四百年前,在左云旧高山村修筑城垣时,因地基沉陷,筑墙不成,便另选在此地建城。四面山高,得名新高山城。民国初年改为新高山镇,解放初期改为高山。 南辛村 传说两百年前,韩家窑人到此种地,因嫌路远,部分人在此建新村居住。因该村以北三十里处,当时有个新村,故名为南新村,后来用同音字“辛”字代替“新”字,改名为南辛村。 二台 传说百余年前,有人在此地挖煤,建村定居。附近由西向东有个烽火台,本村位于第二个烽火台旁,故名二台。 霸王店 传说古时候,这里有家店,有个霸王曾经途经此地留宿,人们习惯的叫霸王住过的店,后干脆改为霸王店,故名霸王店。 大同历史悠久,民族古老文化灿烂,由于大同地势险要,是军事战略要地,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无数次拉锯式战争,使大同在区成为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古城,所以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故事,毕竟大同的村子那么多,小编这里总结不全或者哪里有缺漏希望谅解。你如果知道你们村名字的由来就在下面留言吧,也让小编再涨涨知识。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