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时候,无意间发起潮汕张氏七峰下潮文化研讨,结果没两个月凑了快人。大伙都说,得线下走动走动才能真实认识更多一些。7月13日和大伙凑一下吃顿饭,然后16日第一次大活动,三四十人去走访潮阳院后、石井,即七峰之德峰公、维峰公所创及分衍的村落。半月多,大伙又说闲下好些天,再走走其他七峰村落吧。实在不好推辞,就商议定了8月5日去走访铁峰公、锦峰公所创衍的普宁小扬美、湖东、秀陇。这天中午会同泥沟、新溪、东埔、陂乌、葵岭等乡族人同行,抵达小扬美,由该乡族人向导,走访了村里的地头老爷庙、寨内的铁峰公祠、弼祖祠、寨门口的茂祖祠、小学边的张氏家祠开德堂、三世白溪祖妈的丁螺地、韬祖祠等,同时在铁峰公祠来张大合影做留念。位于寨内中街最后座的铁峰公祠,虽规模不大,却保有古貌,其内四条木质金柱在今普宁境内甚是少见,当然祠之堂匾今无处可寻且不知其号,尤为遗憾。借寨门口阔埕道路之便利,就借于茂祖祠内休息做文化交流。其时,来自各乡的大伙先做自我介绍,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或比对,比如铁峰公在七峰中或行一,为宋末人士,非近代所传生于明初,其二铁峰公派的辈序诗有需商榷之处,其三今七峰诸公传下问明后多为二十三至二十五代等。 走访小扬美 小扬美,位于广东省普宁市区流沙偏东4公里处,系宋元闽漳分潮张氏七峰兄弟之一铁峰公所创之村落,其与流沙北大扬美、新寨村、北山村、燎原镇渔新村、果陇村相邻。元明时,张、詹、陈等姓聚居于此,因自古村北练江未治而溪河淤塞常泛滥成灾,时成一片汪洋,故名洋尾仔,民国十一年雅为今名。村现有人口五六千,皆一姓张,侨居外地则有数万。村聚落呈块状分布,以老寨(寨内)为中心,计有寨门脚、宫前埕、后河、西门、池仔、南科、坛顶、坛仔头、下望埔、铜锣地、白堆埔、沟尾等角落,保存有明代古寨围一座、清代寨围若干,有奉祀玄天上帝、八仙神位、来自泰国梳通佛祖俗称佛祖宫的真武古庙,有奉祀地头老爷三山国王、慈悲娘、伯公的广灵庙;有张氏祖祠即始祖铁峰公祠、张氏朝祖祠缵绪堂、位祖祠、张氏茂祖祠志事堂、张家祖祠开德堂、张氏旦祖祠、张氏弼祖祠树德堂、张氏得祖祠、张氏韬祖祠、礼祖公室、文阁公室等奉祀列代先祖的祠堂公室。有耕地千余亩,农业主种水稻、蔬菜等作物。清末,曾先贤偕集体购有铁山下一片山地作祖山。有服装家庭作坊近家,素有普宁服装专业村之称号。建有占地面积0多平方米的培群学校,普宁勤建学校也位于村境南侧。辖区内有农贸市场,物品丰富。抗日战争时期,此处是游击队活动据点之一,是革命老区,现旧培群学校为革命史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二支队司令员、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张希辉故里。村北不远处是练江,旧时水运得天独厚;现有乡村公路往南通市区流沙,普宁北二环路在村南经过。 参观小扬美奉祀地头老爷三山国王之广灵庙。过小桥入东门往寨内。去往铁峰公祠。铁峰公祠。 铁峰公派简略: 据相关族史资料载,南宋末年,为避元兵屠城之乱,张氏七峰兄弟及一妹并家眷,于宋咸淳七年至十年间(-),从原籍福建省漳州府(漳浦县)大菜园南下入广东省潮州府另创基业,以为安居。铁峰公与兄弟共七人南下,史称七峰下潮、闽漳分潮,及后另有兄弟六峰再入潮,合称十三峰,是粤东张氏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一个历史事件。 一世铁峰,行一,相传公初居潮阳港头,后再移创今小扬美;配淑慎陈氏,生子秀玉;公卒葬铁山下练江北溪墘鲤鱼地(又称网地脚),陈氏妈卒葬网地(传初葬北山灰窖附近),解放后公妈皆移葬铁山下前面山(莲花地)壳仔金。 二世秀玉,配顺勤陈氏,生子三子:白溪、清江、清湖;公妈于年皆移葬壳仔金。 三世长房白溪,后裔少部分留居小扬美,传下有六世少松、七世复华(建有专祠开德堂)、……、十二世开爽(字照耀)等,其余相传因避难多外迁而居秀陇、陆丰辜镇山、南塘海角等村落;公之墓于解放公移铁山下前面山(莲花地)壳仔金,配偶白溪妈则葬村东丁螺地。 三世二房清江,配恂美郑氏,生三子:海秦、洋溪、达朝,其中长子海秦无嗣、二子洋溪居小扬美、三子达朝移创相邻湖东村;公妈于解放后皆移葬壳仔金。 三世三房清湖,无嗣。 四世…… 铁峰公派下辈序诗由第七世启用,有:一崇至日,宏照万世;耀宗熙朝,和美永继;光祖集庆,文廷肇兴;翔云鹏麟,德登俊明。 据小扬美手抄资料载,此辈诗为惠来文进士张云蒸所作,现在小扬美铁峰公派最幼辈为继字辈,行二十三世。 查考资料,张云蒸,系清乾隆甲子科举人、辛未科进士,为嘉应州梅县东郊村张家围人。需要说明的是,此梅县张云蒸,无法确定是否为撰小扬美张氏辈序之张云蒸,仅供参考。另,由于老族谱失传,关于铁峰公派辈序中,“光祖集庆,文廷肇兴”,也有作“文廷肇兴,光祖集庆”者。 关于铁峰公派的一些零碎信息汇编: 1、据目前所收集到多份内容类同疑为建国后传抄的小扬美族谱资料,当中多载铁峰公为明中叶人士,也有传其于明天启间来创小扬美,然七峰下潮经多方考证乃宋末元初之事,生于明或为误传? 2、铁峰公卒后葬地位于铁山下练江北岸俗称北溪鲤鱼地处,原其后有网地又称此网地脚,即今渔新村新寨前。据民间流传,公之初葬,与今光南陈氏二世祖葬网地为同一时间,即网地位于铁山下,公葬地位其南面临练江处。查资料,光南陈氏原居铁山下埔上寮村,其为元代一世祖妈携子来创。 3、据漳州平和县琯溪(小溪)张氏资料记载,当地一世祖铁崖,号小一郎,因牙能断铁而称铁崖,也有传其冶铁为业而称铁崖;宋末,其于上坑金丰乡粤香村从兵来漳平寇,能识地理,后遂肇居琯溪,隐德尚义,为时所重。按其族谱载,铁崖有亲兄弟名铁峰。琯溪之铁峰,与小扬美之铁峰,有何关系?仅录此待考。 4、按小扬美族人焕升兄提供数据,八世世卿公,系七世炳乾之第四子,传孙十世吉实,吉实公之墓碑刻乾隆癸卯年(四十八年)重修即公元年,按一甲子60年重修,落葬时间可估为年,按寿60推则十世吉实约生于。以一代人35岁计算,往推一世则约为年前后,再加上一族的之长房长、尾房尾的年代差别以30年计,时间就是宋元交替的时期了。另十世吉实公传子文韬,再传十二世有照安、光龙、照相、光创、照乐,五子之合葬墓为清光绪二年所重修,即年,再往推,同理。 5、按小扬美族人和彬兄于乡间拜访八十余岁老人所了解:始祖铁峰公由福建官田(不知具体何处)移来广东潮州,其时公有兄弟十一峰,四峰留居福建,七峰下潮。公处居潮阳沙陇(相邻为港头),后再创洋尾仔即今小扬美。现小扬美寨内铁峰公祠原为六世祠,堂号已迭。 6、……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还待考证) 祠内龛中奉祀一世铁峰公,二世秀玉,三世白溪、清江,四世洋溪,五世东皋,六世少岳,七世炳乾,八世世卿、弘声诸公妈神位。 张氏七峰下潮一些相关资料: 七峰一族自宋元间由福建漳州府避乱一路南下入粤,元明间移徙创居潮郡各县,以及分迁惠郡海陆丰一带,还有大埔、丰顺、嘉应紫金、兴梅等邑,即其主要分布于莲花山脉南麓地区,现今所知所创有百余村落,人口数十余万。七峰下潮,历史源远流长,其族裔昌盛遍布各地,世代能人辈出,是粤东张氏最主要的派系之一。后世祖训:清河世泽,闽漳分潮;七峰兄弟,报本思源。 民国十三年,七峰后裔偕同普宁内及周边县张氏,于今普宁南溪镇新溪村建张氏家庙金鉴堂,为张氏七峰宗祠、张氏大宗祠、张氏会宗祠,该祠于年重修晋祠。 七峰与六峰: 德峰,创潮阳院后,分衍普宁下尾张、南溪、北溪、新溪、加兴、池尾上寮、南径青洋、横山头、大坝杜香寮、麒麟高明、洪阳百里桥、揭西金华上棚、新寨仔(金城楼)、古堂、后溪等乡。 铁峰,创普宁流沙小洋尾(今名小扬美),分衍湖东、秀陇、新安、大南山后山池,以及陆丰一带如辜镇山、南塘海甲等乡。 翠峰,创普宁泥沟,分衍陆丰湖东大林头、甲子天星湖、桥冲溪碧张厝村、金厢下埔、古寨、碣石湾、可塘仔、揭西河婆、燎原乌石、池尾东山等乡、 锦峰,初创普宁占陇延长埔,后分衍流沙秀陇、浮江寮、葵岭、坡乌、石盘、六营、新寨、南婆城、和尚寮、下溪仔、白沙陇、垾塘、大长陇、西山仔、朴兜、潮阳五石坛、塔下、黄牛寮、半门、后埔巷、河岐、贵屿、福漳、下横仔,以及揭阳、惠来等多处乡寨。 维峰,传初创居于龙眼城,分衍有海阳东江元巷、潮阳关埠石井等乡。 立峰,传创居惠来隆江蛟边。 远峰,资料不详。 近峰,资料不详。 裕(玉)峰,传创居埔仔寨、海陆丰地区。 乐峰,传创居揭西河婆。 继(枝)峰,传创居龙眼城,即今隆城。 锡峰,传创居惠来(一记为潮阳赤寮)。 朝峰,传创居谷饶。 翠娥祖姑,嫁揭西钱坑林姓,为当地一世祖。 在普宁及周边县市民间有传,俗称远峰、近峰、立峰、德峰、铁峰、翠峰、锦峰,即“远近立德铁翠锦”为七峰下潮,与乐峰、继(枝)峰、维峰、朝峰、锡峰、玉(裕)峰等漳浦六峰,合称下潮十三峰;也有相关族谱资料载铁峰、锡峰、翠峰、锦峰、裕峰、乐峰、维峰为七峰下潮者,余有兄弟四峰留居祖地福建。皆因资料缺乏,诸峰字祖为何种关系,还待考证。 下潮张氏七峰各祖派辈序(节选): 一世德峰,第十四世起用,铭辈为十八世;相传为小扬美张志贤撰,疑为张中阳。传今有二十五世,为溪字辈。 原始精嘉卫,开国愿盛良(此二句为老辈序)。纪茂绍先铭,漳浦芳泽长。华溪绵毓秀,光裕传永昌。 一世铁峰,第七世起用,朝辈为十八世;相传为进士张云蒸作,一传为佘家云。传今有二十三世,为继字辈。 一崇至日,宏照万世。耀宗熙朝,和美永继。文廷肇兴,光祖集庆。翔云鹏麟,德登俊明。 一世翠峰,第四世起用,伯辈为十八世;相传为张中阳作,而按时推测,存疑;或为张士良作。传今有二十四世,为美字辈。 继子一大衍天清,腾光上国鸣珂声。伯仲怡和咸济美,夔龙勋业动虞廷。 一世锦峰,第六世起用,明辈为十八世。传今有二十三世,为绍字辈。 一邦友士时,之启光清成。秀茂明廷殿,荣贵绍集祥。先祖原豫河,南向安福田。戚继平日本,来广宁延江。 潮州兴家业,勤训发有为。立志学文武,仁德礼智信。义勇声名传,忠孝仰贤达。俊杰英雄汉,诗书胜金玉。 存善爱和睦,子宏永世昌。宗盛馨衍庆。 一世维峰,第十四世起用,声辈为第十八世。传今有二十三世,为武字辈。 邦光振先声,正学绳祖武。志尚道通泽,丰隆植俊英。传家惟孝友,笃庆显忠贞。 弼祖祠、荣记。 小扬美张氏光茂祖派世系: 一世铁峰,行一,配淑慎陈氏,生子秀玉;公卒葬铁山下北溪墘鲤鱼地,陈氏妈卒葬网地,后公妈皆移葬前面山(莲花地)壳仔金。 二世秀玉,配顺勤陈氏,生子白溪、清江、清湖;长子白溪后裔少部分留居小扬美,传下有六世少松、七世复华(建有专祠开德堂)、……、十二世开爽(字照耀)等,其余相传因避难多外迁居秀陇、陆丰辜镇山、南塘海角等;三子清湖无嗣。 三世清江,行二,配恂美郑氏,生三子:海秦、洋溪、达朝,其中长子海秦无嗣、三子达朝移创相邻湖东; 四世洋溪,行二,配慈德郭氏,生三子:松波、东皋、起英;公原葬本洋瓦窑脚,郭氏妈葬网地,后皆移葬壳仔金。 五世东皋,处士,行二,配顺德郑氏,生三子:少丘、少岳、少山;公葬桂竹龙(铁山第二峰)金交椅,郑氏妈葬铁山田头岭。 六世少岳,行二,配克家陈氏、林氏,生四子:炳乾、瑞文、瑞阁、瑞钦。 七世炳乾,行一,配淑坤马氏,生四子:衷和、衷壬、心弘(弘声)、世卿(也作四卿,称池仔房,传下有十一世文韬建有祠);传公处崇祯顺治明清交际时,主持修寨栅、整器械、列阵势以应乱;公妈卒后合葬铁岭后倒吊猪肝。 八世锐衷和,行一,配顺德李氏,生子:俊碧、国白、飞九、俊禄、文甲。 九世国白,行二,配□氏,生子:隐士(朝祖)、日明(旦祖,建有专祠,弼祖祠为其派)、元谈、耀隆、耀雄、日刚。 十世隐士,行一,族号日朝,配继爱詹氏、勤爱何氏,生子:君任、君位、弘伸;后裔建有张氏朝祖祠。 十一世君位,族号宏杰,行二,配长发许氏,生子光茂;公卒葬摩天石下鸡心山,墓前立有官旗多副并有清嘉庆十五年所立《奉王府宪示禁》碑,许氏妈葬前面山双松。 十二世光茂,清代监生,配妙义李氏,生九子:万正、万玉、万维、万习、万邦、万侯、万庄、万钟、万传,世称九房;后裔建有张氏茂祖祠。 十三世…… 借茂祖祠进行七峰文化交流。小学边的七世复华之专祠,张家祖祠开德堂。七世复华,为三世大房白溪之后。白溪妈墓葬,位于村东,俗称丁螺地。十一世文韬公祠。航拍小扬美 小扬美有水乡之貌,村自西南往东北,有前河、后河穿境而过汇入练江,其中老寨位于后河中心,寨外之片区聚落则以此向四面呈放射状建于前后河畔。老寨,又称寨内,据村民介绍其喝形为鼎盖地,坐西北朝东南,内有五街五六座,周边围厝沿寨池呈圆形建起,设有东西两寨门,仅两门外之石板桥接连陆地。张氏始祖铁峰公之专祠位于寨内中街最后座,据说旧时或今若发生洪涝,该祠均不受淹,颇为传奇。另外寨内还有弼祖祠、位祖祠、礼祖公室等;留有古遗存的是,寨东火巷包被称为詹厝巷,系旧时詹氏先民聚居地,相传詹厝及后移去新寨另新创业。 铁山下的小扬美村全景。在村东南望北全景,远处是鸡笼山、白坑湖。在村后望南面大南山。小扬美村的核心区域。老寨西。老寨正面。中街最后座的铁峰公祠。老寨东。老寨后。 东寨门外的地方称寨门脚,此处旧时称为火巷,即其有竹竿厝等一类建筑一排而留一条巷道通行而得名。近年,火巷被整改平基另建成张氏十二世茂祖祠的建筑一分部。寨门脚此处为市场所在,有合作社、医疗站、小店铺、地摊等。寨门脚南面相邻及至百多数百米外是门口和南片聚落,该处已与邻村新寨接壤。寨门脚合作社后是村里的顶埕,顶埕东面是衣堆脚,是旧时出生婴孩胎衣集中掩埋处,掩埋者为种,取其根植于此之意,系古习俗,今仅存地名遗世;衣堆脚东北侧名田中央。 东寨门外茂祖祠前有凤地之老爷宫即三山国王的广灵庙,再百米外前河上的桥东南侧被称为坛顶,该处有三世白溪祖妈墓葬的丁螺地,再往东南则邻大扬美、新寨。坛顶北面是坛沟,也称南科片,该处有民国华侨张大眼所建的六座四点金的寨围,颇为壮观。坛顶的东面是东沟仔,与大扬美接壤。 寨门脚的茂祖祠。老寨外前河东面的坛沟、南科片。坛顶。河边即为真武古庙。东沟仔。顶埕。 老寨外东北侧有得祖祠,隔溪是旦祖祠,旦祖祠后是老培群学校,老学校东面整个区域叫下望埔,再东北二百余米则是坛仔头。村之东北角现小学所在地的东面,被称为铜锣地;学校后东北面则是白堆埔,其临练江与北山村对望,该处有百姓公妈墓。学校西北侧是沟尾,向北过去则与渔新村即溪畔相邻了。老寨西北面是后河,有蟹地俗称田蟹吐沫的积功居寨围,往西过去是果陇的军田自然村。老寨西门外的地方被称为西门,其西边一片则称池仔,该片系八世世卿祖派即池仔房后裔聚居地,片中有十一世文韬祖祠。 下望埔。后河、池仔、西门。小扬美始祖铁峰公古今墓葬 据载,小扬美张氏始祖铁峰公卒后葬于铁山下练江北岸俗称北溪墘鲤鱼地处,其又称为网地脚,即今燎原镇渔新村(曾误传为四岭头村)的新寨前。按先辈传,原居埔上寮村今燎原光南陈氏时请地师(何野云?)在铁山下择有名穴网地葬二世祖南嵩公,网地墓穴建好,陈氏在周围竖立界柱以防后代因墓界而发生纠纷,地师见之感叹陈氏无福得此佳地,原来界柱竖起网地便成破局,即界柱将网脚撑开,里头二条鲤鱼就顺山龙逃出,时铁峰公之棺木抬到网地前练江边巧遇大雨故暂做停放,正好与出逃的鲤鱼相遇结了天葬穴。相传铁峰公葬此,其后村寨鸡不鸣犬不吠,村人骇之故将其地理破去。比较有意思的是,这破除铁峰公墓地理的故事,按传,因此地时是潮阳萧家粮田,竟也和明嘉靖前后父子御史棉城萧与成、萧端蒙扯上关系。 溪北寨前的这片空旷园地就是铁峰公原墓葬处。旧墓地前,练江曾经九曲蜿蜒于此,解放后改弯取直,练秀消失。 小扬美族人介绍,铁峰公原墓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荒造田运动时移走,当时挖开墓矿第一次未有找到棺木或其他什么,后经知情人士指点,在离碑稍远一些的地方挖到一个金斗,及后再延请南下地师协助葬于今地,即铁山下前面山(莲花地)壳仔金。前后数十载至年,原葬江边田中的一世至六世祖之墓葬皆陆续移来此,计一世铁峰公妈、二世秀玉公妈、三世白溪公妈、三世清江公妈、四世达朝公妈、四世洋溪公妈、六世少岳公妈墓,其中一世铁峰公墓碑刻有雍正二年()重修、二世秀玉公墓碑刻有乾隆二年()重修、三世白溪公墓碑刻乾隆二年重修、三世清江公墓碑刻乾隆二年重修、少岳墓碑刻有雍正辛亥年()重修,而以上墓碑皆为近代重制,清代重修字样为沿用,旧碑则不知所踪。 前面山壳仔金。铁峰、秀玉、清江公妈墓。秀玉墓往东过去则是白溪公墓。洋溪、达朝、少岳公妈墓。 8月时候和七峰祖派的族人大伙走过小扬美、湖东、秀陇,收获满满,虽然当时也写点什么做了个小记录,但感觉很欠缺,比如少了村落的全景、航拍,少了铁峰公墓的照片以及列祖墓碑画面资料,故而一直未有进行较为完整性的整理,惦念着。惦念着,要找时间再去拍点照片做为补充,却拖了好久,终于上个月找了时间和金标兄过来,在小扬美族人和彬兄、天心兄向导下,完成了所需照片的拍摄。时间过得特别快,人实在懒散,但总不能拖着,挤挤时间,这会终于把图志整理出来。七峰村落之铁峰公肇创小扬美村之行如上,仅以为记。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图志存有诸多不足,敬请指正。 完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