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2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王利亨是清嘉庆年间翰林,他的诗、书、画皆精,被誉为“三绝”。客家学权威罗香林教授在客家研究导论中所述:“乾隆以后,客家诗人辈出,其最为时论所重者,有宋湘、伊绶、李绣子、王利亨、黄钊等五人。光绪嘉应州志说:“其诗养粹功深,与宋芷湾(宋湘)、李绣子(黼平)相伯仲”。王利亨的书画之精美,为世人钦羡,连大诗人袁枚亦称誉不迭。他的书法字画曾经在视台播出。

王利亨(——)号竹航,梅县松源镇圆岭村人。他天资聪颖,长得英俊魁伟。幼年就读村中蒙馆,所读之书过目不忘,课业成绩常列前茅。深受塾师器重,在学期间由族中公偿出资读书。20岁赴嘉应州应试,初露锋芒,考中秀才。

▲王利亨出生地“碧玉堂”

他父母都是平民,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家境贫苦,早年丧父,由其母亲含辛茹苦抚养成人。王利亨中秀才后,在家乡教书和潜心攻读诗书。他28岁那年,参加酉己科(公元年)乡试,考上举人。他中举人后,在家乡交友,结识了嘉应的文人名士人宋湘、李綉子、杨懋建等。经常互相切磋,使他打开视野增长了不少知识。他因家贫仍无力赴京考试。幸亏宗族公尝和在江西经商之宗叔王祥凤解囊资助,他才如愿赴京赶考。赴京路上,他雇请了一个书童随行,担囊取道江西筠门岭北上。他沿途触景抒怀,登临揽胜,写下近百首诗篇,其诗写景状物,叙事抒情,借物书怀各尽其妙。这年王利亨考中嘉庆辛酉科(公元年)进士,时年四十岁。官庶常,入庶常馆学习三年(庶常翰林庶吉士之称),因成绩优异,授以“翰林院编修”。他由翰林院外放后,先后任山西广灵县、襄陵知县。山西广灵县,地处桑乾河畔,地瘠民贫,老百姓生活困苦,前几任县官,不管人民死活,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闹得鸡犬不宁,怨声载道。王利亨到任地,革除秕政,整顿官僚作风,倡导善举,兴利除弊,民风大为改观。他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百姓生活大大改善,使人民安居乐业,讼事减少。他重视教育,捐出俸银办学,并亲自讲学,振兴了当地的文化。他关心民间疾苦,有一年,值天旱歉收,他不忍再向农民催科(纳税),他触景生情之写下催科忧民诗,足见诗人忧民心切。他勤政爱民政绩卓著。离任之际,当地父老置酒为他饯行依依惜别。他在山西省当地方官十年,虽为政清廉,政绩显著,但不善奉迎捧拍终无升迁。在任职之初,朝中某权贵面索程乡绢三百疋,(嘉应州前身是程乡县,产一种著名土布),因家贫而无以应命,逐至长期屈居下僚。此事后来被两广总督阮元获悉,具奏折呈嘉庆皇帝,言利亨才堪大用,而极力保荐。王利亨的字画早已名扬京都,皇帝赏识他的才华,于嘉庆十七年(公元年)擢任癸酉科考试官,时年五十一岁。

▲王利亨像

嘉庆十九年(公元年)任直隶州忻州知州(正五品官)。他书法浑朴自成一家,画尤著名,擅长画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其画意超颖,更令人折服。礼部大比时,他的画夜雨空阶与深山何处钟。前者绘一简朴书斋,一书生秉烛夜读,一童在下,一手持墨砚,一手举纸引映微光,承瓦檐滴水注墨池;后者绘在崇山叠岭中,露古刹一角,山溪小径中一挑柴樵夫,引颈回顾,作谛听状,诗情画意尽在其中。考绩名列前茅,蜚声翰苑。他的画作墨龙和百雀图更为世人所重。百雀图绘有百只神态、静动各异之雀鸟,构思奇巧,各尽其妙。此外,他的墨竹亦很出名,被人喻为有“其画风中墨竹有声“之赞。其墨龙乃是国之瑰宝,现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梅州市文博部门亦收藏有一幅情意盎然的双鸭戏水图。据说其墨龙画于利亨在山西广灵县任职时。每值天将降雨,云雾翻滚之际,利亨即出署仰观云色,心中细加琢磨,从构图到画成,历时三载,墨龙佳作才画成,可知其用功之深。人睹此画,巨龙腾空跃起,口喷泉水,舞爪张牙,态动神惊。有如身掩映于密布乌云之中,顿有山雨欲来地暗天昏之感。嘉庆庚辰年(公元年)仲秋,利亨以唐诗“人心尽如此”诗意,自画小照,命名为人心尽意图题曰:“人心尽如此,天下共和平”,概述其仕途生活,宦海浮沉,在诗情画意中,表现了他一生的性格。百雀图绘了一百只不同的鸟类,羽毛体态各尽其妙,可谓匠心独运。他的书法朴厚雄逸,堪与宋湘比肩。今在其故乡松源蔡蒙吉故居之“三代进士”、黄坑村之“友睦楼”等榜书、题额以及其祖堂的楹联、家训等均为传世的珍贵墨宝。他的著有琴籁阁诗抄8卷,诗富灵性,名句颇多,极负一时声价。他的诗清新俊勉,写景状物或借景抒怀,多有佳句。如桃源口此诗活画出一幅秀美的山村风景,咏之令人陶醉。均被行家赞颂。

▲藏于剑英图书馆的《琴籁阁诗钞》

他留下一百多幅书画作品,有的皆散失于民间,为乡人王子经、王桓基等收藏,有的由他的后裔所珍藏。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期间,村中人家收藏有王利亨书画作品的均要上交,这些墨宝在要被焚烧的前几天被人“盗走”。现在有一部分作品流失在海外。如他的遗作《行乐图》,被旅新加波华侨族人王五延先生几经过周折从香港的文物贩子手中高价买下收藏,他视为家珍十分爱惜。他一生不慕荣利,淡于仕途。母亲丧逝,他要求回家守灵。他上奏朝廷获准,回到家乡逐不复出。王利亨荣归故里,乡人以为会会带回很多钱在家买田做屋,有人还事先为他寻地选址。事后才知这位翰林爷两袖清风回乡,带回的箱箱笼笼里面装的都是书和字画......他还是住在祖上留下的几间简陋的旧房子里过着清贫的生活。他晚年在家以诗画自娱,曾主讲潮州韩山书院10多年,桃李盈阶,为国家培养了不少栋梁之材。他出身寒门,关心他人痛苦,痛怜家境贫穷的学生,经常解襄资助他们,被传为隹话。他还关心家乡的公用事业。为建桥、修路等公益事业筹集、募捐资金,还主持创办新圩场(现在的松源镇)的事务,亲自绘制地图申请官府获准开圩。清代官场腐败,贪污受贿成风,买官卖爵视等闲之事,惟王利亨出污泥而不染。他平生为人正直,为政清廉,一生清贫,毫无积蓄。一代名儒年老时贫病交加,在家病逝,终年75岁。病逝后无钱殡殓,幸得同科翰林三江总督李鸿宾出讣帖,得到其同僚友好和他的学生赠银资助,才把后事料理。剩下的香仪钱筑一小屋留给后裔居住,使一代先贤能含笑九泉。王利亨的文才美德,至今还被家乡人敬仰传颂。他的后裔现分布在家乡、广西、厦门和海外各地。他的故居、陵墓仍存,还有他生前留下的墨宝。很多人慕名前来参观,是梅州名人故居之一。

写作资料:梅州市志、梅县志、梅县文史专辑19期(松源镇专辑)、梅州人物志、

实地调查资料:采访人王忠文(王利亨的七世侄孙)、采访人王燕禧(退休老干部,原松源镇圆岭老人会长)

(本文发表在《梅州日报》年2月23日,文章补充有新资料)

本文由梁德新提供

作者简介:王森欣(梁德新),年出生在梅县松源镇园岭村王氐“儒林第”,家里人取名王森欣,在“儒林第”生活了8年,曾在村中小学读一年级,此后的几十年我与家里人及本屋宗亲有来往。梅县松口镇仙口村是第二故乡,家人改名梁德新,年幼时生活艰辛坎坷,老三届中学生。机遇和知识改变命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教育部门工作,师范中专毕业后在小学任教,读了大学后在中学任教,曾任梅县松南中学历史教师兼学校文学社辅导老师。因社会兼职多年前后曾兼职梅州市《客家人》、《客都旅游》杂志編辑,学校领导同意文化部门兼职和短期借用。钟爱文学,有文章在报刊和网站发表,編著书数本,曾任梅县第10届政协委员(—)兼届政学习文史委员,年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对客家文化有研究,年聘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曾邀请出席国内客家社团举办的学术研讨会数次,有文章在嘉应学院、钦州学院(北部湾大学)的刊物发表。有数篇反映松源历史人文的文章在报刊及网站发表,年参与编写《松源圆岭村王氏儒林第家谱》任该书责任编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