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服膺,山西省崞县人,保定军校第五期毕业生。早年从军跟随阎锡山,年官任至阎锡山的第5军军长。年阎锡山被蒋介石收编后,李服膺先后任国民革命军68师师长,68师改编为61军后任国民革命军61军长。当年李服膺、杨爱源、孙楚、梁培璜、杨澄源、傅作义、王靖国、赵承绶、李生达、楚溪春、鲁英麟、董英斌、陈长捷被称为阎锡山的十三太保,可见李服膺在晋绥军中显赫位置。李服膺的死因还得从著名的天镇战役说起。 年8月底,李服膺奉令率61在天镇抗击日军进犯。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日军已经从北平翻过太行山天险,占领了张家口、宣化等绥东地区。日军在宣化集结分两路向西、南方向侵袭。北路直指天镇、阳高,南路延伸到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的涞源和蔚县。阎锡山当时的想法是:尽可能先和日军妥协,让日军绕过山西侵占其他地方;如果谈不成再于大同一代组织保卫战。于是,暂时命令让李服膺的61军在天镇挡一挡,时限为三天,后又续加了三天。 其实,三岁的小孩都知道:李服膺带领1万来人的61军怎么可能挡得住约5万人的日本机械化部队。不说也知道,61军在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坦克、毒气弹、燃烧弹、火炮面前受了多大的罪,伤亡了多少将士。在外敌入侵面前,无论哪一国的抵抗军队,都是十分的爱国和悲壮。李服膺的61军在天镇战役中,打的十分的顽强和英勇。最后不仅完成了阎锡山的交给的6天坚守任务,而且也按照阎锡山的命令有序撤出了战场。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脚踏两只船,尤其是指挥军队,更需要有智慧和取舍的精神勇气。阎锡山则不同,一是阎锡山想继续当山西的土皇帝,所以既不想让日本人进山西,也不想让中央军进山西。实践证明没有中央军的坚持,靠晋绥军顾了东面顾不了西面,分散布点,晋绥军人手就不够。南口战役协助汤恩伯不积极,致使日军突破了太行山天险;天镇战役不下决心,只派了李服膺的一个军(实际上不足两个师)堵截;大同战役是临时决定的哄蒋战役,实际上山西在抗战上没有总体规划,走一步说一步。二是阎锡山做事比较犹豫,喜欢中和,思想漂浮不定。在天镇战役打响后,蒋介石电告阎锡山,欲派30万中央军助闫抗日。阎锡山为挤兑蒋介石的部队入晋,向蒋介石保证,他会亲临阵地,指挥30万的晋绥军组织大同保卫战。晋绥军有能力将日军阻止在山西大门之外。后来,阎锡山发现日军占领灵丘恒山天险失灵后,自己先逃跑到太原,恳请蒋介石派兵入山西抗日,才有了后来卫立煌指挥的忻口保卫战。说实在的,如果阎锡山在天镇布下重兵,更或者阎锡山联合中央军主动出击宣化,也许日军的铁蹄就踏不到山西。 在和日军秘密和谈没结果后,阎锡山发现日军的南线没有继续进攻河北,而是从河北蔚县攻入了山西的广灵。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广灵还在恒山的北面,属于大同朔州平原。如果日军继续西进,大同守军面临被包抄之势。于是,阎锡山赶紧电令原向大同集结的傅作义、赵承授部向雁门关方向撤退。雁门关当时是同浦铁路、大运公路和恒山的交汇点,是大同朔州盆地进入忻州盆地的关卡。阎锡山断定日本军队占领大同、朔州后挥师南下,从雁门关进入忻州,进而攻取省会太原。所以大同保卫战旋而变成了雁山保卫战。大同保卫战就这样黄掉了,晋绥军主力内撤,日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雁北地区。 雁山保卫战其实后来也没打成。原因是板垣征四郎比阎锡山的军事眼光要高的多。阎锡山在向雁门关调兵迁将的时候,已占领广灵的日军并没有按照阎锡山想的西进雁门关,而是直接翻过了恒山继续南下占领了灵丘。如果日军向西穿越平型关就到了浮沱河上游,繁峙、代县、原平就全部暴露在日军面前,同时雁门关后路又被日军包抄了。阎锡山的雁山保卫战还没来得及组织就又成为了历史。阎锡山对战机的一再延误,雁北地区拱手让给日军,晋绥军快速溃退引起了舆论的不满。李服膺就是山西初期抗战不力的替死鬼。 其实,李服膺在回撤雁门关的路上,已渐知国人要求追究天镇失守之责,便暗中给南京政府军法总监唐生智去了电,要求南京派人来山西调查,或命他亲赴南京陈述天镇战役实况。唐生智接电后,随即电令阎锡山速送李服膺到南京。阎锡山接到电报后,哪里敢让李服膺去南京露底?因为李服膺身上隐藏着阎锡山不敢告人的更大秘密。南京政府调李服膺回南京,这更加速了阎锡山对李服膺下手。为掩人耳目,阎锡山在太原组织军事法庭专门审判李服膺。无奈之下李服膺当庭说出了阎锡山贪污国防款的大秘密。抗战前夕,蒋介石为防止日军全面侵华,拨给了阎锡山一项巨款,让修筑防御工事,其中天镇的防御工程就是由李服膺承揽的。阎锡山把绝大部分专款用于自己的生意,拨给工程的款很少,天镇的防御工事都是典型的豆腐渣工程。这个消息如果传到蒋介石耳中那还了得?所以阎锡山向蒋介石申请,李服膺决不能去南京审判,他会在太原就地正法。 天镇战役失败后,李服膺率残部向大同方向撤退,路过太原时发现大同几乎是一座空城,丝毫没有组织会展的迹象。继而接到继续南撤雁门关的电令。在应县雁门关,李服膺接到阎锡山命他急速赴太和岭口(代县雁门关口阎锡山的前线指挥部)参加军长级会议的电令。当时,61军部属劝他还是不要急于去见阎锡山为好。因为大家都知道天镇失守,雁北地区落入敌手,国内舆论对此十分不满。所以,阎在未明确表态的前提下,这时候急促见阎是很危险的!李服膺认为自己没有做对不起长官和部队的事,还是坦然从繁峙县的沙河起身赴太和岭口去了。 李服膺一到太和岭口就被几个宪兵扣押起来。接着阎锡山宣布李服膺的罪责是他擅自撤防败逃。傅作义知道李服膺撤退是有阎锡山的电令,而且撤退电令还是通过他转传给61军的,阎锡山一定是为平息国内舆论,将一切罪责转嫁到李服膺的头上。李服膺是傅作义的拜把兄弟,且61军属于傅作义领导的第一集团军,傅作义多次找阎锡山为李服膺说情,强调天镇失守不是李服膺的责任。阎锡山表示可以考虑傅的意见,实际上早已下了决心。10月2日,阎锡山在太原绥靖公署组织的高等军事法庭认定李服膺罪不可赦。无论李服膺怎么样反驳,当天夜里就将李服膺押赴刑场枪决了。 李服膺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最早以临阵脱逃名义被枪毙的将领。时任二战区第七集团军总司令的傅作义曾痛惜的说:盘山失守(天镇盘山阵地)怎么竟把罪责全落在李军长一人身上,真是可恨、可惜又可叹!李服膺死后,为进一步蒙骗抗日军民,阎锡山还叫人将李服膺的事情编成抗战反面剧本到处演出,硬是把一个抗日将领描述为一个临阵脱逃的怕死鬼。李服膺没有死在抗日的战场上,却屈死在阎锡山的阴谋里,一直被扣上临阵逃跑的罪名,真的太冤枉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