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坑在梅州,梅州不止一处泮坑。梅县区水车镇有泮坑,梅江区三角镇也有泮坑。《诗经·卫风·氓》有云:“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者,畔也。从文字应用角度上说,“大江畔”写成“大江泮”也是可以的。 在粤东一带,梅州泮坑公王“保外乡”的传说遐迩闻名,公王庙常年香火鼎盛,逢年过节,往来信众更是络绎不绝,到处人山客海。 泮坑公王庙里供奉的是三山国王。三山指的是巾山、明山和独山,三山国王是客家、潮汕族群共有的民间信仰,发祥于揭阳市揭西县河婆镇庙角村的霖田祖庙,别称明贶庙、广灵庙。 何以说泮坑公王“保外乡”呢?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久居外乡的梅州泮坑村民熊某,有一天晚上忽然梦见一位身披金甲的神明,只见他左手拿着一颗帅印,右手握着一把宝剑,自称国王,奉命前往梅州镇守。 熊某梦醒之后,这位神明的样子依然清晰地浮现在其脑海之中,历历在目。他回想起前几天到明贶庙进香时巾山国王的样子,顿时恍然大悟,心生祝愿,一面出资差人返乡筑庙,一面请当地做神像的专业师傅,精心塑造三尊明贶庙三山国王的金身。 神像制成之后,熊某叫人八抬大轿,运到泮岸,装载上彩旗飘飘的大船,一路风风光光、热热闹闹地请进了专门为之新建的、泮坑半山腰上庙宇之中,始称“泮坑公王”。泮坑的公王庙落成之后,熊某事业如日中天,家庭幸福美满,丁兴财旺,泮坑公王“保外乡”的传说也就因为熊家的发迹而逐渐流传了开来。 最初,“保外乡”指的是保佑在外发展的乡贤,后来,来梅州定居、发展的外地人甚至游客,也都纷纷慕名前来寻求庇佑。泮坑公王对于善男信女,几乎是有求必应,因而信者益众、信誉日盛。 笔者身边就有不少来梅生活的外地朋友,对泮坑公王情有独钟,笃信其灵验非凡,尤其是能保佑他们“外乡人”,在关键时刻能为他们撑腰。因而,在前往公王庙的小路上,我们会看到路旁的岩石缝隙中插满了木棍,有人谓之“撑腰棍”,也有人认为这是治疗腰疼的“精神偏方”。 公王庙下几年前开了家素食馆,店名就叫做“保外乡”。笔者昨日上午路过,和大多数游客一样,被这家店的春联吸引了。 乍一看,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怀疑自己的语文水平,因为没有一个字是看得懂的。其实,这组对联写的是: 上联:玉炉烧练延年药 下联:正道行修益寿丹 横批:天长地久 这组对联,并不是保外乡素食馆的原创。“三山国王”属于道教,但凡比较出名的道教场所,都可见这组对联。 这种叫做训读对联。所谓训读,学习过日语的朋友应该不会陌生,说白了就是一种解释或者说翻译。以横批为例,“靝”训读作“天”,因为青云瑞气在天上;“萬丈”训读作“长”,古代一丈等于十尺,尽管每个朝代的尺度不同,但不管怎么计算,“万丈”都代表很长的距离;“埊”训读作“地”,因为山、水、土在地上;“多年”训多做“久”,这个无需过多解释。 上下联对应的本字难度较大,这是因为我们不理解道教的内涵。换言之,这组对联所隐藏的是道教的思想以及道家对每一个本字独有的解释。仅凭生活常识或字面上的意思,谁也无法正确解读这组对联。 LawH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