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正月初一到初十重要节点 太原道 猪山西春节俗称“过年”,其范围广义上是指从腊月初八到正月二十五(大添仓节)这一时间段,个别地方持续到“二月二”乡村庙会开始后,才算春节结束。狭义上特指除夕晚到正月初一这个“过年”的仪式,也称为“守岁”,传统标志性的节俗有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正月初五、正月十五(元宵)、正月二十等,清代至民国山西各州县地方志将春节记载为“除夕”、“元旦”等,与之相关的春节节日还有立春。旧时立春是民众特别看重的预示新年春耕开始的节日,所以往往和春节记载在一起,应该说立春日是旧时春节的前奏,现在立春节俗几乎没有了。现在一些企事业单位上班时间大都在正月初八以后,学校在正月十六开学,所以,这两个时间也成为现在山西春节的重要节点。历史上山西是多民族融合的重要区域,一些民俗带有民族文化融合特点,近代以来,逐渐形成以汉族为主的内陆省份,所以现在山西主要是汉族春节民俗。 过大年 农历正月初一,旧称元旦,俗称过大年。清光绪《河津县志》载:“元旦夙兴燔栢叶或焚束薪,名曰兴旺火,陈牲醴果羞祀天地祀神祀先,家众以次跪拜称寿,毕,出拜尊长及戚里焉,饮食相招十數日乃已。”元旦凌晨要祭祀祖先和各种神灵,祭祀前要燔柏叶、点旺火、摆供品。家人接神时要奠酒、烧纸、叩头、燃放鞭炮,祈祷一家平安。天亮后食用包有糖、枣及硬币的新年饺子,就着腊八蒜,吃到糖表示“甜甜蜜蜜”;吃到枣代表家中“子孙兴旺”;吃到硬币预示“财源广进”,如果大人吃到铜钱供于财神香炉内;小孩则装在身上避邪。太原早饭还要吃“翻身南瓜”;晋西则要饮红糖水,寓意一年甜滋滋。饭后全家人换上新衣开始拜年,逢本命年的人要穿红肚兜,系红裤带。大年初一有许多讲究与忌讳,这天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说“散”和“破”;不握扫把,不洒扫灰尘,怕灰尘落在神像上;不食小米;忌与别人吵嘴;忌大人骂小孩;妇女忌用针,恐刺佛眼;晋北还忌吃荤。 小年朝 在晋南洪洞县,正月初三被称为“小年朝”或“赤狗日”。传说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它的人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和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这天不能宴客,否则会冲犯“赤狗”,遭受贫穷。还有传说认为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以免老鼠看不见而无法娶亲,并在屋角撒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有地方还将这天看成是女娲造羊的“羊日”,这一天,人们不能杀羊。现在正月初三以走亲戚为主,主要是去舅舅家拜年。 破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意在破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为避“破”字,这天家人不出门,停止访亲活动。初五又叫“送穷日”,还有“送穷鬼”、“送穷媳妇”的说法,破五主要是避讳初五,有趋吉避邪的寓意。“送穷”是“送五穷”。平鲁县正月初五称“破五”,旧俗以色纸剪女形,黎明时把纸人送门外,称“送穷”’,家家还要扫舍倒“穷土”。“送穷”就是要将自初一以来的污垢送到门外,有的地方在初五拂晓之时将室内外灰尘扫成一堆送至门外,然后在土堆上插一只炮,焚香放炮,尘土灰飞烟灭;有的是将灰尘分成五堆送至门外,接着焚香燃炮;还有的是由孩童将灰土送至门外。正月初五还是“送祖先日”。初五的饭食有馒头、莜面、“五谷面”饺子、火烧等传统食物。这天忌出行、忌动针线、忌洗衣服、雇工或店员不解雇、工商行业不开门、忌借钱等。 开 市 节 正月初五为开市节,孝义人俗称过“破五”。从这天起,家中主妇可以开始做针工,男人们可以参加劳动了。农家也开始修理农具、起畜圈、翻晒种籽等备耕活动;城镇中的工厂、作坊、医院、饭馆等企事业单位也在这天正式开门营业。开门时要燃放鞭炮,名曰“喜炮”,以祝新的一年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大部分商号的主人在这天还要摆桌酒席招待店员吃一顿,是春节后的开门大吉“犒劳”饭。在农村这天要进行清洁扫除,将初一到初五房内积聚的垃圾清理,有家庭主妇剪一纸人,手把一根燃香将垃圾送到门外,边走边说“穷姑姑走,富姑姑来,新年新月新发财”。在这天中,家家户户流行吃破五火烧,意即翻身火烧,以庆祝开市大节。同样是开市,清末晋祠一带是正月初八开市,民国《退想斋日记》记载:“民国三年正月初八,里中商号,今日开市,晋祠商家亦然,向晓张灯结彩、爆柏迎神,放炮迎吉,商贾互相贺喜,自五更至午,纷纷扰扰,亦太平之象也,晋祠商号亦且演剧以贺”。“每当开市之晨,有无穷乞匄向开市铺家鼓吹管乐,讨要钱文,自五更后以至日出,接踵不断,每群三、二人或四、五人不等,皆自邻村来者。” 五君日 正月初五在山西各地有不同的文化含义。清徐正月初五除了“送穷扫穷”的寓意外,还被称为“五君日”。占卜家认为五为君王之数,平民百姓民不得用。又因为初五是第一个“月祭日”(每月初五、十四、二十三为忌日,诸事不宜),故禁出门走亲戚,只在家打扫卫生,也叫扫穷土。 哭节 晋北广灵县正月初五是“哭节”,天亮后,妇女们到家门外一边烧纸一边哭泣,哭声震天。清光绪《广灵县志》记载:“正月初五、十六、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冬至等日,定更后,合邑妇女皆出大门外烧楮,哭声震天,更余乃止,名曰哭节”。 人 日 正月初七为“人日”。相传这一天女娲创造苍生,依次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在第七天造出人来,故初七为人的生日。人日的活动主要有禳瘟、祈福、上坟拜扫、“送彩胜游宴”等。壶关县正月初七有走亲家的习俗,娘家的长辈到闺女的婆家走亲戚,叫给闺女送初七。晋西地区有“人日补大年”的俗语。这日晚上不让儿童外出,恐怕孩子“失魂”。晋东南地区夜晚要焚香点灯,并用煮熟的稷米祭祀北斗星,进行祈福活动;晋城市则这天全家吃人口馍馍,俗称口礼馍馍,一人一个,其中一个包有铜钱,吃到的人预兆全年时运通顺。有地方在这天要祭拜百神,祈祝人口平安,和顺县这天讲究上坟,如清乾隆《和顺县志》记载:“初七日名‘人七’日,各家上坟拜扫。”长治县人日这一天,妇女以彩胜相赠送,男子要进行游宴。 八 仙 日 晋北地区将正月初八称为“八仙日”,传说是八仙过海的日子。清道光《大同县志》记载:“初八日俗唤八仙日,是日,顺禳星辰,先是前腊各庙僧道与相识者送迎祥疏一道,至期家家布施,各庙僧道有回以果饼者,有留之吃斋者则视布施之多少为差。”八仙日这天人们要到庙中上香,还要在自家院中燃七盏灯,焚香祝祷燃放鞭炮,家家要吃馅饼,据说可以增强记忆力;还要吃炸油糕和肉菜。现在人们仍过“八仙”日。《大同市志》载:“初八为谷神节,俗称八仙日,诸神降,僧道诵经。人们成群结队上恒山、华严寺等寺庙烧香布施,叩头祭星。农村多在天地神位前,燃七盏灯碗,烧香焚表,祈求保佑。城内各家点灯碗置于窗台上。”《灵丘县志》载:“正月初八,城关镇的王庄村,每年要过八仙。过八仙时,地上栽八根柱子,柱子上面贴着八仙的画像,即铁拐李(李铁拐)、汉钟离(钟离汉)、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等八人,还要耍云彩灯。” 山西很多地方还把正月初八叫做“祭星日”,这天主要的习俗是“祭星”,晚上家户将糕面捏成的二十八盏糕灯放入木盘内,摆在院心供桌上点燃,供奉祭祀。明亮的灯头象征灯旺、人旺、财旺,寓意来年好运。现在在许多地方“祭星”的习俗已经淡化了。清康熙《武乡县志》记载:“初八日祭星,煮粟作饼灯九盏茶九杯奠之。”清同治《河曲县志》记载:“立春日鞭春,前一日迎春于东郊,初八日人家夜燃灯烛祭星。”清乾隆《大同府志》记载:“八日为诸星降,僧道讽经祭星。”有的地方把正月初八作为一个节日祭祀,称作“祭星节”。祭祀值日和值年的风星,以保佑全家人不受值日命星所克。初八晚间做火烧,叫做“祭星火烧”。火烧做成后,在院内设桌烧香、点灯,供上火烧,而后家人饱吃一餐。古交正月初八晚上祭星,在院内点软(黍)米面灯7盏,摆在案上成北斗形状,面向北斗拜奠,祈求一年通顺,大吉大利。现在这种风俗已经很少见到。 祭 星 日 祭 玉 帝 日 正月初九为“祭玉帝日”,有的地方要去当地的玉皇观祭祀。玉皇大帝是道教上神,民众在这天要焚香摆供品祭祀玉帝。清光绪《交城县志》记到:“正月初九日祀玉皇大帝”。民国《晋祠志》记载:“初九日,本镇绅耆致祭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至尊玉皇大天帝于昊天神祠。” 正月初十 山西有些地方把正月初十称作“老鼠娶亲日”,有为老鼠庆贺婚礼的习俗,市集上还会卖“老鼠娶亲图”。民国《万泉县志》记到:“(正月)十日夜,小儿女踢葫芦,相传为鼠嫁女。”民国《榆次县志》记载:“(正月)初十俗名老鼠娶妇节,夜既静,于暗处点灯焚香,人家多食糕。”这天晚上家户中要点油灯,供献熟食燃香,一是希望有个丰收的好年景;二是期望讨好老鼠,不让老鼠偷吃家中粮食。晋南河津县正月初十,农村人家会让小孩子滚葫芦以咒鼠。传说儿童在当晚耳朵里放上羊粪蛋蛋、嘴里含上驴粪蛋蛋,就可以听到老鼠娶亲的鼓乐声。这天饮食有油糕、饼、莜面圪卷和饺子,意为黏住老鼠嘴,不让它偷吃食物。还有一些关于老鼠的民间俗语,如“葫芦葫芦滚八匝,老鼠养下窝瞎娃娃。只有一个不瞎的,老猫老猫抓抓哩”。 正月初十还叫做“十籽日”。清乾隆《重修和顺县志》记载:“(正月)初十日,名实子日,蒸面象禾穗以供。”晋西平鲁县正月初十也称“十籽”日,农民一般在五更就饭,吃莜面圪卷,祝愿庄稼早熟,籽粒饱满。民间传说这天还是老鼠娶亲日,家家堵鼠洞,户户食饼,意为盖仓防害。清乾隆《沁州志》记载:“初十日,俗云鼠娶妇,用谷面作蒸食,名曰十子团,夜则置诸壁缝上穴以饷之,又以谷面为盏形,凡十二盏,以按十二月,闰月年作十三盏,以次列置笼内,候蒸熟时,视第几盏内有水则为第几月有雨,无则主旱多则主涝。”晋北大同正月初十为石头节,称十指日,农村叫做“十籽日”,这天忌用磨和碾。《左云县志》载:“初十日,本县城乡称“十支节”,这天早饭或午饭要吃一次莜面,并用莜面捏各种象征性的禾穗和一条莜面鱼,在鱼的背上用手指按12个(闰年13个)小坑,每个坑代表1个月。此举一盼当年有个好收成,二看蒸熟后面鱼背上12个小坑里有水无水,用此预测一年各月有雨无雨和雨量多少,以安排农事。” 太原阳曲县正月初十俗称“实籽日”。这天农村家家必吃油炸糕。软米面蒸好后,捏成四谷穗、高粱穗、玉米穗的10个或16个面穗(取双数忌取单数)插于谷草杆上,再插入天地爷前的香斗里,焚香叩头,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籽粒饱满,穗达结实。谓之‘上籽’。古交正月初十拂晓前,供莜面制作的五谷穗头于天地神位前,焚香放炮,蘸纸敬酒,叩祷本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俗称“抢籽头”。 清徐一带把正月初十叫“祭碾磨日”,也称为“十止日”,还是与老鼠娶媳妇的传说有关,不过在这天当地人突出的主要是祭祀碾磨。晚间各家户会在粮囤、瓮间点油灯来为老鼠照明。传说小孩耳贴碾磨可听到隐约的鼓乐之声,那就是老鼠“家”在办喜事。现在这一习俗已经非常少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