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泉州:宋元中国的海洋商贸中心”申遗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8项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6处! 申遗通过 直播截图直播截图泉州:宋元中国的海洋商贸中心 泉州古称“刺桐”,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一座写满海洋记忆的港口城市,已有多年历史。10-14世纪,泉州在繁荣的国际海洋贸易中蓬勃发展,成为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东方第一大港”。多元、开放、包容是这座城市的传统与特质,也是激发爱拼敢赢、开拓进取的泉州人书写历史、缔造今日、开创未来的精神源泉。千年海丝、闽南文化是泉州城市的根和魂,泉州一直以发掘好、利用好这座文化宝库为己任,让文物说话,让历史文脉传承,让城市留住记忆。 泉州曾是宋元时期中国杰出的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窗口。它以位于江口平原的城区为运行中枢,东南面的辽阔海域是其对外联系门户、西北面的广袤山区是其产业基地,水陆复合的运输网络连通其间,呈现为港口、城市与腹地联动发展的整体繁荣景象。 22个遗产点,包括了行政管理机构与设施遗址、多元社群宗教建筑和造像、文化纪念地史迹、陶瓷和冶铁生产基地,以及由桥梁、码头、航标塔组成的水陆交通网络,完整地体现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这一系列遗产记载着宋元泉州令人瞩目的繁荣与成就,它是世界海洋贸易引擎型港口的杰出范例,具有产—运一销功能高度整合的区域一体化空间结构、以及中外风格多元荟萃的聚落景观,展现出东亚帝国农业文明与世界海洋商业文明间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观交流,见证了积淀并传承至今的多元共荣海洋商业传统。 泉州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对话窗口,展现了完备的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包容的文化态度,对该时期亚洲海洋贸易的高度繁荣、以及东亚与东南亚的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遗产管理保护 泉州系列遗产的整体和各组成部分均具备高度的完整性、真实性。22处遗产点有18处国保、4处省保,均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均属国家所有。该遗产的管理体系依托中国文物行政管理机制,均纳入国家、省、市/县、遗产点管理机构的4级管理框架,实行总体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社区积极参与其中。在市级层面已建立协调管理机制,包括整体及关联性保护、价值研究、整体展示与阐释、系统监测、遗产价值公众传播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及执行计划。遗产地政府为遗产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人力及技术保障,使泉州系列遗产整体及各组成部分的真实性、完整性得到充分、长期地妥善保护。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在类别上,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 世界遗产主要分为三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复合遗产)。在我国,首先文化类的世遗数量要大于另外两种,其次省份之间的分布也有一定差异。 我国自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截止目前,共有56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8处,世界自然遗产14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4处。 中国幅员辽阔的地理和源远流长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宝贵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珍贵记忆。 最!全! 今生必去! 中国世界遗产名录(56项)世界文化遗产 (38项) 1 长城 入选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