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2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家医院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或“龙抬头日”。在今天山西的大多数地方,二月二这天仅保留着由“龙抬头”而演绎出来的“剃龙头”(男子理发)习俗。但翻捡山西古代的府州县志,“民俗志”中有关“二月二”的记载比比皆是。即便有个别县志,如雍正《定襄县志》、康熙《阳城县志》、康熙《临晋县志》等,对此偶有失载,但在其后的续修版本中,又会补记进来。可见,在古代甚至晚到民国年间,“二月二”还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重要节日。

说“二月二”重要,不仅因为它标志着古代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节庆活动到这一天正式结束,一年的农忙时节从此开始,而且它还是一个三合一的节日。三个节日集中于一天,在节日繁多的老皇历中也是不多见的。

乾隆《潞安府志》载:“二月。中和节。……二日,俗谓‘龙抬头’。以秫粉煎饼,馈女氏。‘花朝’,士人宴游,亦与海内同。”这条记载,比较完整地反映出二月二的三个节日:一是龙抬头,二是中和节,三是花朝节。

龙抬头

龙抬头是今天最广为人知的二月二的节日。传说龙象征祥瑞,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所以,以各种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山西各地的一种习俗。

清代风俗画《春龙节》中

人们在门前挑水“引龙”的场景

这些民俗活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群体活动,主要是祭祀龙神;一类是个体活动,主要是“引钱龙”“挑龙尾”等。这两类在过去都统称为“引龙”。

集体祭祀龙神的活动,在山西旧志中主要见于雁北地区。在大同,主要是各村社集资献贡,称为“扶龙头”(乾隆《大同府志》);在朔州,城乡开庙门祭龙神,称为“引龙”(雍正《朔州志》)。

大同龙王庙祈福祝圣

此外,吕梁地区的雍正《石楼县志》等个别县志中,也有“二月初二日,迎龙神,祈丰岁”的记载。

家家户户过“二月二”的个体活动,在山西各地的旧志中都有反映。按照活动目的和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祈富,称为“引钱龙”。

雁北地区的大同、广灵等县的做法是投钱汲水。道光《大同县志》载:这一天,农家按照当年治水的龙数,将铜钱投到茶壶中,到井中汲水,回来时边走边晃,到家后把余水和铜钱一同倒入贮水瓮中,称为“引钱龙”。但在晋南地区的永和县,早上挑水却是这一天的忌讳,按照民国《永和县志》的说法,是怕“担回龙子”。可谓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引钱龙,在忻州地区的崞县(今原平)、保德、河曲等地以及长治地区的长子等县的做法,是系线(或围灰)引钱。光绪《续修崞县志》载:二月二日,用红线系一枚铜钱,或者从大树根、大石头底下,用灰围绕作线,将铜钱拖入屋内,用一个器皿盖住,称为“引钱龙”。

引钱龙

同治《河曲县志》、民国《保德州志》的记载,与此大同小异。

嘉庆《长子县志》的记载也与此类似,不同的是,要用弯弯曲曲的灰线将铜钱从门外引到厨房,环绕水缸,称为“引龙回”。

在晋中的和顺、左权等县以及忻州的岢岚、长治的沁源等少数县,引钱龙的做法则是点糕灯或者挂灯笼。光绪《岢岚州志》载:二月二日,燃糕灯,谓之“引钱龙”。民国《沁源县志》载:家家张挂灯笼于门首,谓之“挂龙灯”。民国和顺、辽州(今左权)等县志记载:二月二日,各家点灯,“张灯照龙角”。

二是除虫、避蝎、逼蚰蜒。

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蛇、蚯蚓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能出来镇住一切毒虫,期望着丰收。

显然,除虫、避蝎、逼蚰蜒这些习俗,比“引钱龙”更加实际,因此,在山西旧志中的记载更多,百姓过得更普遍。而且有意思的是,除了长子等少数几个县以外,阳泉市的平定、盂县,晋中市的寿阳、祁县,吕梁市的永宁(今离石)、交城、石楼,长治市的黎城等县,一般都是洒石灰避虫避蝎,没有引钱龙的作法。

康熙《徐沟县志》载:“前晚,用灶灰围屋,以避诸虫。”民国《灵石县志》载:二月二日,俗传“龙抬头”。虫蝎将出蛰,各家扫除屋内,名曰“除虫”。又于厕所及门前围以石灰,名曰“除瘟”。光绪《平定直隶州志》载:用石灰围垣屋,以为禁龙卵。乾隆《蒲县志》载:引灶灰围屋,避虫、鼠。

同样是避虫,有的地方不是洒石灰或炉灰,而是摊煎饼或炸油糕,用油烟来熏虫,这也反映了饮食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地位。嘉庆《长子县志》载:“用面摊煎饼,熏床及炕,令百虫不生。”乾隆《沁州志》载:煮油糕食之,谓之“熏蚰蜒”。民国《武乡县志》载:“煮油糕、干菜根食之,谓之熏蚰蜒。”

有的地方则是煮蔓菁(芥菜),用气味来熏虫。嘉庆《介休县志》载:家家煮蔓菁熏壁虱,呼是日为“龙抬头”。光绪《榆社县志》载:二月一日,各家以灰围屋,又煮芥羹,以逼蚰蜒。

有的地方,特别是在平阳府所属的州县,就简单多了,仅是“鼓箕”(拍簸箕)或者直接扫除而已。乾隆《平阳府志》载:“二月二日,俗传龙抬头日。家为鼓箕。”民国《临汾县志》同载:“二月二日,俗传龙抬头日,家为鼓箕。”民国《吉县志》载:“二月二日,俗传龙抬头日。家为鼓箕扫床。”道光《太平县志》载:“二月二日,俗呼龙抬头,为鼓箕。”民国《新绛县志》载:“二月二日,俗传龙抬头。家家鼓箕、扫床,且歌曰:二月二,拍簸箕,疙蚤壁虱不得上炕里。”道光《直隶霍州志》:二月二日,为龙抬头日。虫蝎将出蛰,各事扫除,曰除虫。

有的地方的做法更简单,张贴符咒,一贴了之。同治《阳城县志》载:“二月二日,……百蛰初惊,沿户悬天师,以辟虫毒。”乾隆《沁州志》以及民国《武乡县志》《吉县志》《安泽县志》等记载:在屋里的墙壁上贴画葫芦,并在葫芦中画上毒虫,以避虫蝎。

三是避盗、除恶。

在运城地区的个别县,如垣曲、荣河(今属万荣)等县,则是将灰洒在外墙根,以避盗、除恶。光绪《垣曲县志》载:“以灰线界门墙外,禳除盗患。”民国《荣河县志》载:“人家剪纸人、纸轮贴门上,名曰除恶。又以灰水洒墙,石灰围墙根,名曰避盗。”这种防盗方法,或者说这种对洒灰的解读,在外地人看来难以理解,但或许对本地人来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却有它特定的历史原因。

中和节

过中和节的记载,一般见于晋南、晋东南地区。光绪《绛县志》载:“各家皆祀地神。”民国《浮山县志》载:“家家祀土地神。”民国《荣河县志》载:“用油食敬土地,共食之,名曰咬蝎子尾。”民国《万泉县志》载:“用油麻糖敬土地,人食之,曰咬虿尾。”民国《襄陵县志》载:“二月二日,祀土地神。”

土地神

二月二这一天,在晋东南地区的长治、长子等地,娘家会为出嫁的女儿做煎饼。光绪《长治县志》、民国《襄垣县志》等载:中和节,“以秫粉煎饼,馈女氏。”其来由已不可考。

在其他地区,也有个别县志中记载有二月二过中和节的内容。光绪《祁县志》载:“祀土谷之神。”

光绪《平定直隶州志》载:“又用灰作窖,中填五谷,覆以石,晨起开窖取米粟,以兆丰年。”光绪《寿阳县志》载:“二月二日,又用灰作窖,中填五谷,覆以石,晨起开窖取谷,以为兆丰年。”但在平遥,中和节过得有些特别,光绪《平遥县志》载:这天中午要祭祀天地,到了晚上还要在门外夜哭、焚纸钱。

花朝节

二月二,相传在宋朝时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生日,称为“花朝节”。到元朝时,又由外出赏花演变为“踏青节”。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

踏青

在山西旧志的记载中,过花朝节的习俗主要见于晋东南地区。

嘉庆《长子县志》载:二月二日,是花朝。“花朝,多宴游。”光绪《屯留县志》载:“花朝,士人宴游。”光绪《翼城县志》载:“二月,花朝,邑人士多携酒肴,至东南两郊外浍水之滨,选地围坐,酣歌起舞,尽欢而罢,谓之游春,亦曰踏青。”光绪《直隶绛州志》载:“二月二日,……踏青,放纸鸢。”民国《新绛县志》载:“二月二日,……女子踏青,小儿则放风筝,以为笑乐。”

个别地区的县志中,虽然没有明确是过“花朝节”,但从内容看,显然是“花朝节”的活动,或者是“花朝节”的遗风。光绪《平定直隶州志》载:“二月二日,……儿童于高阜处,放纸鸢为戏。”

二月二的饮食

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要么引龙,要么除虫避蝎。在山西旧志的记载中,这一天的许多食品就与龙、蝎牵扯在一起。

雁北地区,主要是“挑龙尾”。道光《大同县志》载:午间,多食面条、粉条,名为“挑龙尾”。

晋南地区,主要是“咬蝎子尾”。民国《荣河县志》载:用油食敬土地,共食之,名曰咬蝎子尾。民国《临晋县志》载:前夕,以木盘盛油食、果品等,家人聚食,名曰咬蝎子尾。民国《芮城县志》载:食油条等物,曰咬蝎尾,以避毒螫。民国《虞乡县新志》载:二月二日,每人各吃麻糖若干,谓之“咬蝎尾”,取其形相似也。沁州、武乡等旧志也记载,本日多煮油糕而食。

而在徐沟(今属清徐)、祁县、榆社等山西中部地区,主要是食黍米饼、黍米糕。康熙《徐沟县志》载:“食稷米黄饼。”光绪《榆社县志》载:“富家多食黍米糕。”光绪《祁县志》载:“食黄粟。”据说,是因为米与龙鳞形似。

文章来源于《山西史志》,特此致谢!

特别申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山西旧志记载中的“中秋节”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文物非遗传说轶事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

.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