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的费用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41127/4525518.html 第一节:概述 浑源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大同盆地东南边缘,桑干河支流浑河中上游,地处北纬39°38′43″—39°88′45″东经°44′34″—°96′11″之间。东连广灵县,南与灵丘县、繁峙县接壤,西临应县,北接大同县,东北与阳高县相邻。南北长约60千米,东西宽约52千米,国土面积平方千米,县政府驻永安镇恒山南路。 禹分天下为九州,夏、商浑源属冀州;春秋属代国;春秋末期(前年),赵襄子吞并代国,浑源归晋;战国中期,赵武灵王开疆拓土,于赵国北部置云中、雁门、代三郡,浑源属赵国雁门郡;秦并天下为三十六郡,浑源仍为雁门郡辖地;西汉始置崞县,属雁门郡,王莽时改为崞张;东汉仍属雁门郡;三国动乱,浑源为匈奴、乌桓、鲜卑等游牧民族势力范围;西晋统一全国,崞县依旧属雁门郡;晋永嘉四年、代王拓跋猗卢三年(年),并州刺史刘琨迁马邑、阴馆、楼烦、繁畤、崞五县之民于陉南(今雁门关以南),此后崞县与浑源再无关系;天兴元年(年),北魏迁都平城,浑源为京畿内地;北魏末期,六镇叛乱,浑源沦陷;东魏天平二年(年)重置崞县,此崞寄治陉南,非今浑源;北齐时,浑源属北恒州;北周时,浑源为朔州恒安镇云中县辖地;隋于今朔州置马邑郡,于今大同置云内县,浑源为马邑郡云内县辖地;隋末马邑校尉刘武周叛乱,浑源再度沦陷;唐于今大同置云州,有唐一朝,云州或置或废,浑源无置县记载,多为云州所辖;后唐始置浑源县,定名于后唐,属应州彰国军节度,城址由麻庄村西北迁至今地;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于契丹,浑源属契丹;辽时浑源属西京道应州;金仍称浑源,属西京路,贞祐二年(年),浑源由县升州;元时浑源州隶大同路;明清两代,浑源州属山西布政使司大同府。 年,浑源州改为浑源县,属山西省雁门道;年“七七事变”后,浑源县沦为战地;年10月浑源解放,浑源县民主县政府成立;年,浑源县属察哈尔省北岳一专署;年11月,重归山西省雁北专署,年9月,属雁北专区;年7月,雁同合并,浑源属大同市至今。 浑源境内道路纵横,交通便利。东距首都北京公里,南距省会太原公里,西北距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公里,北距大同60公里。县治今城,东20公里至乱岭关与广灵交界,又40公里至广灵县城:西30公里与朔州市应县罗庄接壤,又20公里至应县县城;南50公里至境内太安岭与忻州市繁峙县接壤,又63公里至繁峙县城;东南45公里至王庄堡镇,又33公里至灵丘县城;东北公里至阳高县城;北25公里与大同县西浮头村相接,又40公里至大同市区。 注:本节浑源经纬度采用百度地图坐标拾取系统数据。县域四至坐标:东以广泥沟村为界,南以潘家沟村为界,西以小辛村为界,北以路家岭为界。 第二节:沿革 禹分天下为九州,夏、商浑源属冀州 春秋属代地 战国属赵 西汉始置崞县,两汉、西晋均属雁门郡 北魏为京畿内地 北齐属北恒州辖地 北周为朔州恒安镇云中县辖地 隋为马邑郡云内县辖地 唐隶云州 后唐始置浑源,定名于后唐,属应州彰国军节度 辽称浑源,属西京道应州 金属西京路,贞祐二年(年),浑源由县升州, 元时浑源州隶大同路 明、清浑源州属山西布政使司大同府 民国属雁门道 年新中国成立,浑源属察哈尔省雁北专署 年,雁北专署划归山西省,县随属;年,雁同合并,浑源属大同市至今 第三节:考据 一、禹分天下为九州,夏、商浑源属冀州。 1、《诗·商颂·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2、西周青铜器遂公盨铭文: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 3、《尚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注:禹分天下为九州学术界虽有争议,但以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物推测,大禹治水、别九州,非神话传说。 二、春秋时浑源属代地,代国国都即今河北蔚县代王城,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春秋末期,据《史记·赵世家》,赵襄子并代,浑源属晋。 1、《史记·赵世家》:简子乃告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古北岳)上,先得者赏。”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毋恤还,曰:“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毋恤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简子于是知毋恤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恤为太子。 2、《史记·赵世家》:襄子姊前为代王夫人。简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今代县东北草垛山),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其姊闻之,泣而呼天,摩笄自杀。代人怜之,所死地名之为摩笄之山。遂以代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伯鲁者,襄子兄,故太子。太子蚤死,故封其子。 四、战国时,赵武灵王开疆拓士,置云中、雁门、代郡,浑源属赵国雁门郡。 《史记·匈奴列传》: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西北狼山口)为塞。而置云中(郡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西北)、雁门(郡治今山西右玉)、代郡(郡治今河北蔚县)。 五、秦属雁门郡。 《史记·秦本纪第五》: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号为始皇帝。 注:赵武灵王与秦时,只有郡名,无确切置县记载。 六、西汉置崞县,属雁门郡,王莽时改为崞张。 《汉书·地理志》:雁门郡,秦置,句注山在阴馆。莽曰填狄,属并州。户七万三千一百三十八,口二十九万三千四百五十四。县十四:善无,莽曰阴馆。沃阳,盐泽在东北,有长丞,西部都尉治,莽曰敬阳。繁畤,莽曰当要。中陵,莽曰遮害。阴馆,楼烦乡,景帝后三年置。累头山,治水所出,东至泉州入海,过郡六,行千一百里。莽曰富代。楼烦,有盐官。武州,莽曰桓州。汪陶,剧阳,莽曰善阳。崞,莽曰崞张。平城,东部都尉治,莽曰平顺。埒,莽曰填狄亭。马邑,莽曰章昭。强阴,诸闻泽在东北,莽曰伏阴。 七、东汉仍属雁门郡。 《后汉书·郡国志》:雁门郡秦置,雒阳北千五百里,十四城,户三(五)万一千八百六十二,口二十四万九千。阴馆、繁畤、楼烦、武州、汪陶、剧阳、崞、平城、埒、马邑。卤城,故属代郡。广武,故属太原,有夏屋山。原平,故属太原。彊阴。 八、三国动乱,浑源为匈奴、鲜卑、乌桓势力范围。 1、《读史方舆纪要》引《汉魏春秋》:后汉灵帝末,羌胡大扰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并流徙分散。建安十八年(年),省并州入冀州。二十年(年),始集塞下荒地郡置一县,领其民,合为新兴郡(今山西忻州)。黄初元年(年),复置并州。二年(年),迁郡于岭南,自陉岭以北并弃之,以勾注为塞。陉岭,即勾注也,见前战国苏厉遗赵王书。 2、《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二十年春正月……,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县领其民,合以为新兴郡。 九、西晋统一全国,浑源依旧属雁门郡。 《晋书·地理志》:雁门郡,秦置。统县八,户一万二千七百。广武、崞、枉陶、平城、葰人、繁畤、原平、马邑。 十、西晋永嘉四年,代王拓跋猗卢三年(公元年),并州刺史刘琨迁马邑、阴馆、楼烦、繁畤、崞五县之民于陉南(雁门关以南)。自此,崞县与浑源再无关系。 《魏书·序纪》:三年,晋怀帝进帝(拓跋猗卢)大单于,封代公,帝以封邑去国远,民不相接,乃从琨求勾注陉北之地,琨自以托付,闻之大喜,乃徙马邑、阴馆、楼烦、繁畤、崞五县之民于陉南,更立城邑,尽献其地。 十一、北魏迁都平城,浑源为京畿内地,无置县记载。 1、《魏书·食货志》:“天兴初(年),制定京邑,东至代郡(蔚县),西及善无(右玉),南极阴馆(朔州东南),北尽参合(凉城南),为畿内之田。”此为北魏平城时代京畿区域,浑源为畿内地。 2、《魏书》中所涉及崞,全部为崞山,指山而非县。 《魏书·卷四·世祖纪》: 太平真君二年(年),三月辛卯,葬惠太后于崞山。 《魏书·卷五·高宗纪》: 兴安二年(年),夏五月乙酉,行幸崞山。辛卯,还宫。 太安三年(年)春正月壬戌,畋于崞山。戊辰,还宫。 和平三年(年),二月癸酉,畋于崞山,遂观渔于旋鸿池。 《魏书·卷六·显祖纪》: 皇兴二年(年),五月乙卯,田于崞山,遂幸繁畤。辛酉,还宫。 皇兴三年(年),夏四月壬辰,刘彧遣使朝贡。丙申,名皇子曰宏,大赦天下。丁酉,田于崞山。 《魏书·卷七·高祖纪上》: 太和元年(年),夏四月丙寅,蠕蠕国遣使朝贡。丁卯,幸白登山。壬申,幸崞山。 太和二年(年),夏四月甲申,幸崞山。 太和三年(年),夏四月丙申,幸崞山。 太和四年(年),夏四月庚子,幸崞山,赐所过鳏寡不能自存者衣服粟帛。 太和八年(年),夏四月甲寅,幸方山。戊午,车驾还宫。庚申,行幸旋鸿池,遂幸崞山。 《魏书·卷十三·皇后列传》: 世祖保姆窦氏,真君元年崩,时年六十三。诏天下大临三日,太保卢鲁元监护丧事,谥曰惠,葬崞山,从后意也。初,后尝登崞山,顾谓左右曰:"吾母养帝躬,敬神而爱人,若死而不灭,必不为贱鬼。然于先朝本无位次,不可违礼以从园陵。此山之上,可以终托。"故葬焉。别立后寝庙于崞山,建碑颂德。 《魏书·卷三十四·卢鲁元传》: 真君三年(年)冬,车驾幸阴山,鲁元以疾不从。侍臣问疾送医药,传驿相属于路。及薨,世祖甚悼惜之。还,临其丧,哭之哀恸。东西二宫命太官日送奠,晨昏哭临,讫则备奏钟鼓伎乐。舆驾比葬三临之。丧礼依安城王故事,而赠送有加。赠襄城王,谥曰孝。葬于崞山,为建碑阙。自魏兴,贵臣恩宠,无与为比。 畋、田,皆为田猎之事,显指山而非县。尝登崞山、葬于崞山,亦同。 3、《水经注·卷十三·漯水》:“漯水又东流四十九里,东径巨魏亭北,又东,崞川水(今浑河)注之,水(今唐峪河)南出崞县故城(今浑源麻庄村西北)南,王莽之崞张也。县南面玄岳(今北岳恒山),右背崞山,处二山之中,故以崞张为名矣。其水又西出山。谓之崞口,北流径繁畤县故城(今应县边耀乡)东,王莽之当要也。” 郦道元死于北魏末年(年),成书当在此前。崞县、繁畤既称故城,此故城当指汉、晋旧城,后魏(北魏)一朝,浑源不曾置县显矣。 十二、北魏末期,六镇叛乱,浑源沦陷。 《魏书·地形志》:孝昌(--年)之际,乱离尤甚。恒代而北,尽为丘墟。……永安末年(---年),胡贼入洛,官司文簿,散弃者多,往时编户,全无追访。 十三、东魏天平二年(年)重置崞县,此崞寄治陉南,非今浑源。 《魏书·地形志》恒州条: 繁畤郡,天平二年置,领县二。崞山(二汉、晋曰崞,属雁门,后改属)、繁畤(二汉、晋属雁门,后改属)。 恒州:天兴中置司州,治代都平城,太和中改。孝昌中陷,天平二年置,寄治肆州秀容郡城(今忻州市忻府区杨庄村)。 恒州原为司州,治代都平城,即今大同。太和十八年(年),北魏迁都洛阳,司州改称恒州。北魏末期孝昌年间(——年),六镇叛乱,恒州沦陷。东魏天平二年(公元年),又置恒州,不过有名无实,寄治肆州秀容郡城,此寄治场所,亦在陉南。 恒州辖郡八:代郡、善无、梁城、繁畤、高柳、北灵丘、内附郡、灵丘郡,此八郡皆为东魏天平二年所置。《地形志》:“自刘渊、石勒倾覆神州,僣逆相仍,五方淆乱,随所跨擅。……孝昌之际,乱离尤甚。恒代而北,尽为丘墟。”州治尚寄,郡县何属,此八郡岂非有建制无辖地也? 十四、《北齐书》《周书》均无《地理志》,浑源亦无置县记载。据《隋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志》,北齐时,浑源属北恒州。北周时,浑源为朔州恒安镇云中县辖地。 1、《隋书·地理志》马邑郡条:云内,后魏立平齐郡,寻废。后齐改曰太平县,后周改曰云中,开皇初改曰云内。有后魏都,置司州,又有后齐安远、临塞、威远、临阳等郡属北恒州,后周并废。有纯真山、白登山、武周山。 2、《元和郡县志》河东道云州条:髙齐文宣帝天保七年(年),置恒安镇,徙豪杰三千家以实之,今名东州城。其年废镇,又置恒州。周武平齐,州郡并废,又于其所置恒安镇,属朔州。 十五、隋代浑源亦无置县记载,隋于今朔州置马邑郡,于今大同置云内县,浑源为马邑郡云内县辖地。 《隋书·地理志》马邑郡条:云内,后魏立平齐郡,寻废。后齐改曰太平县,后周改曰云中,开皇初改曰云内。有后魏都,置司州,又有后齐安远、临塞、威远、临阳等郡属北恒州,后周并废。有纯真山、白登山、武周山。 十六、隋末马邑校尉刘武周叛乱,大同盆地沦陷,唐代于今大同置云州。有唐一朝,云州或置或废。浑源亦无置县记载,多为云州所辖。 《旧唐书·卷三十九·地理二》:云州,隋马邑郡之云内县界恒安镇也。武德四年(年),平刘武周。六年(年),置北恒州。七年,州废,贞观十四年(年),自朔州北定襄城,移云州及定襄县置于此。永淳元年(年),为贼所破,因废,乃移百姓于朔州。开元二十年(年),复为云州。天宝元年(年),改为云中郡。乾元元年(年),复为云州,领县一,户七十三,口五百六十一。在京师东北一千九百四十里,去东都一千六百四十二里。 十七、后唐始置浑源县,定名于后唐,属应州彰国军节度。 《辽史·卷四十一·地理志五》西京道应州条: 应州,彰国军,上,节度。唐武德中置金城县,后改应州。后唐明宗,州人也。天成元年(年)升彰国军节度,兴唐军、寰州隶焉,辽因之。北龙首山,南雁门。兵事属西京都部署司。统县三: 金城县,本汉阴馆县地,汉末废为阴馆城。隋大业末陷突厥,唐始置金城县,辽因之。户八千。 浑源县,唐置,有浑源川,在州东南一百五十里,户五千。 河阴县。本汉阴馆县地。初隶朔州,清宁中来属。户三千。 注:因唐代浑源无确切置县记载,故此唐指后唐。 十八、辽时浑源属西京道应州。金仍称浑源,贞祐二年(年),浑源由县升州。 《金史·二十四·地理上》西京路应州条: 应州,下,彰国军节度使。户三万二千九百七十七。县三: 金城,晋故县,有黄瓜堆、复宿山、桑乾河、浑河、崞川水、黄花城。 山阴,本名河阴,大定七年以兴郑州属县同,故更焉。贞祐二年五月升忠州,有黄花岭、桑乾河。 浑源,晋县,贞祐二年五月升为浑源州,产盐。 十九、元时浑源州隶大同路。 《元史·卷五十八·地理一》大同路条: 大同路,上。唐为北恒州,又为云州,又改云中郡。辽为西京大同府。金改总管府。元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十五年,改西京为大同路。户四万五千九百四十五,口一十二万八千四百九十六。领司一、县五、州八。州领四县。 浑源州,唐为浑源县,隶应州。金升为州,仍置县在郭下,并置司候司,元至元四年(年)省入州。 二十、明时浑源州属大同府。 《明史·卷四十一·地理二》山西大同府条: 大同府,元大同路,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洪武二年为府,领州四,县七。南距布政司六百七十里。 浑源州,南有恒山,即北岳也,与北直曲阳县界。东有五峰山。又南有翠屏山,滱水出焉,与呕夷水合,下流为唐河。又北有桑乾河。西南有浑源川,下流入桑乾河。又东有乱岭关、南有瓷窑口、东南有峪口巡检司,西北距府百三十里。 二十一、清时浑源州属大同府。 《清史稿·志三十五·地理七》山西大同府条: 浑源州,府东南百二十里。顺治十六年,安东中、前二所省。 二十二、民国元年(年),浑源州改为浑源县,属山西省雁门道;民国16年(年),省下裁道,县直属山西省。县分三等,浑源县为一等县;民国26年(年)“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进犯雁门一带,9月中旬,浑源沦陷;民国28年(年)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浑源县成为抗日根据地,县属晋察冀边区政府察南雁北办事处;民国34年9月(年),浑源县属冀晋一专署,10月11日浑源胜利解放,成立浑源县民主县政府;民国36年(年),浑源县属察哈尔省北岳一专署,同年4月22日,浑源城关区改建为浑源市(年4月撤销,改为浑源县城关区)。 二十三、年10月,浑源县属察哈尔省雁北专署;年12月12日,雁北专署划归山西省,县随属;年7月11日,雁同合并,浑源县属大同市至今。 总结 行政区划遵循山川形便、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恒山山脉绵延五百余里,为大同盆地与忻定盆地之天然分界线,若崞县迁至陉南,属另一行政区域所辖,即与浑源无关。 浑源建制沿革,春秋至西晋较为清晰。东晋至唐末,浑源无确切置县记载。辽至清,脉胳清楚。旧志记载之所以混乱,只因浑源地处太行山西侧,大同盆地东南边缘,年降水量毫米左右。而太行山为中国地形三大阶梯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分界线,毫米等量降水线又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线。故太行山支脉恒山一线,成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博弈缓冲地带。浑源历史沿革变动如此频繁,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盖因大同北部,阴山之南为丘陵地带,阴南丘陵无天险可守,无法有效阻挡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南下。若中原王朝政权衰弱,大同盆地失守,浑源亦随之沦陷,水草丰美的浑河川便成为游牧民族势力范围。 注:本节所涉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及其他地理志书,唯民国之后建制沿革,参考旧志资料。读者有需要商榷之处,请联系笔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