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村 传说,很早以前,一货郎路经此地,见一小孩玩着条蛇,便将蛇收起养大,放回山里。后来,这条蛇经常下山伤人。一天,适逢货郎路过此地,看到蛇又在伤人,便举起扁担就打。蛇跑到下游戏的“干河”旁边将河水一气喝干后,回头就往山里跑,货郎也跟着追到了山上。从此,这里因蛇的回头而得名为“回头村”后来演变为回去村。 银塘沟 相传,因来自各地的农民和商人在此开煤窑、经商,这里逐渐变的繁华富裕。一度时期,出现了银子用斗量的说法,再加上内地的池塘,故而得名银塘沟。 王家园 传说,古时候从洪洞县迁来姓王的一户人家,在这里生息发展,并在村庄四周种植杏树,逐年增植成为林园,后故名为王家园。 时庄 传说,本村古时只有四户人家居住。故名四庄,后来以其谐言改为时庄家庄,简称时庄。 三井 传说北宋时,有二户姓周的和一户姓倪的人家在此居住,因三家不和,每家打了一眼井。为此起名为三井村,后惯称三井。 马营 宋朝时期杨六郎带兵骑兵行到此地安营扎寨,故名马营。 拖披 相传,二百多年前,此地小煤窑较多,来至四面八方的人,到此以背煤为生,并在这里安家立业,彼此和睦相处,所谓“拖拖披披”的(意谓“妥疲”:诚恳老实。当地方言)。故名拖皮村或拖披。 竹林寺 相传,唐朝时有一座寺院叫“竹林寺”,后来又在地下挖出的砖瓦等遗物上发现了此三字,便以此而得名。 吴官屯 传说本村在明代前期没出过做官的,称为“无官屯”。在清代的道光年间,从云冈迁来一个做官的,名叫吴大兴,便又改名为吴官屯。 校尉屯 相传古时有一位校尉军官,弃职到此立屯务农,因此得名校尉屯。 刘官屯 传说明朝时,该村有一个姓刘的,在朝中任监斩官,后来告老还乡,居住在村里,故名为刘官屯。 荣华皂 相传本村原名龙化皂,后来人们向往美好的生活,雅化为荣华皂。 西韩岭 传说,宋朝时辽国元帅韩昌带兵进犯中原,韩氏兄弟二人在此安营扎寨两处,在东扎寨的叫东韩岭,在西扎寨的叫西韩岭。日寇侵华期间,曾在此地建立飞杨场,因此将西韩岭迁移到东韩岭北部,仍叫西韩岭,曾用名西韩家岭。 马辛庄 传说,本村庄在清朝时由姓马的建起的,故名马家新庄,后简化为马辛庄。 太善村 相传在元朝时,由洪洞县在槐树移民来此建村,元末时初,分为两个村,东叫太村,西叫善力村(来历不明)。民国二、三年,村民因派教员怕花钱,两村合并,并取其原名首字,名为太善村。 茶坊 相传,在清朝时,有些来往太原,大同的官员,路经该地歇脚,这村建有茶房,为歇脚人饮茶,故名茶坊。 仝家湾 相传,光绪三十二年,广灵县仝福庆为谋生来此,给周家店姓仝的做活,后买了十里河岸姓仝的一湾地,并陆续又从广灵迁来数人,安居落户,遂以仝姓起村名仝家湾。 落里湾 相传本村居民原系洪洞县八里湾人,移民到此安家落户,取名为落里湾。清道光年间曾名乐里湾。 地上 相传,本村附近有一条河,河北居住几家佃户,后来又迁来几家,因住地地行较高,故名地上。 高庄 相传北宋前,本村在口泉河湾建村称“旧屯”。因连年山洪爆发,数次淹没村庄,无法在旧屯居住,迁居新址,因新址地势较高,故名高庄。 米庄 相传,本村初是姓米的财主的庄子,后来住户增多成村,遂以姓米的姓定名为米庄。清道光年间曾名为西米庄。 苏庄 传说本村初有姓苏的兄弟二人居住,遂以苏姓定名为苏家庄(清道光年间即名为苏家庄)。后简称苏庄。 西房子村 相传,本村原为荒地,清代乾隆时,陆续有人开渠澄地、盖房,当时人们叫“澄地房子”。因分居两片,后来简称为东、西、房子村。后因东房子村东房子村居民迁居到西房子村,故把“西”字改叫房子村。后因与马军营乡房子村重名,故又恢复原来名西房子村。 甘河 相传,七峰山玉龙洞内的毒蛇,下山伤人,每到山下的河旁饮水,便会将喝干。人们便将水河旁的村庄起名为干河,后来演变为甘河。 大路辛庄 据传说,清代道光年间,因大同至太原的大路穿过当村,故名为大路新庄。后改为大路辛庄。 小站 传说东汉时,有叫马武的占山为王,官兵讨伐马武时,在此设有小营盘,故名为站。 上、下皇庄 传说明代正德年间,城内有个王伦在雷公山下设有两个庄园,居上者为上王庄,居下者为下王庄。因谐音,讹为上黄庄、下黄庄,后又改名为上皇庄、下皇庄。 小石子 相传明朝初,村西二华里之山崖上,有一小寺院,故曾名为“小石寺”又因处于山沟,石子多,后更名小石子。 田村 传说本村唐朝时有一个姓田的居住,常给有钱人选择坟地,名声很大,人们称该村为田家村,后来简称田村。 十里铺 传说,明朝末年,有一姓武的在开设小铺,当时曾称“新铺村”。由于本村离城十里,清朝末年,又改名为十里铺。 新添堡 传说,明末清初,原堡风化倒塌,居民又在离旧堡二华里处的东北方重建新堡,更名为新添堡。 智家堡 传说,本村原有一大钟,钟上铸有“智”字,故名为智家堡。 西水磨 传说,宣统元年本村是大同城内去路街姓施的庄子,村西建有一座水打磨,后来由广灵县迁来一姓张者在此耕耘,定名为西水磨。 房子村 相传清道光十九年有一个叫节庆原的人,在大同府衙内当红笔师爷,和财主程国德合伙雇工开荒种地盖房,农忙时在此地经营农业,农闲时回马营村居住,故取名为“马营房子村”。程、李定居后,更改为房子村。 陈庄 传说,本村最初姓陈的居多,意想发财强胜,起名陈胜庄。后改名为陈家庄。解放前夕,阎家地主一手遮天,职掌村权,强改村名为“阎家庄”。解放后,群众恢复原名陈家庄,后简称陈庄。 安家小村 传说本村明朝末年,有一个姓赵者,全家居此地起名为“小村”,后又迁来焦姓的一户,因焦家旺盛,定名为焦家小村。清初从岱岳安家寺迁来一姓安的长工,娶此村姑娘为妻,后家庭富裕,超过焦家,更名为安家小村。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