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哪个医院能治疗得好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点击上方「山西扶贫」
广灵县同步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践
进入5月,壶流河湿地成了鸟类的天堂,广灵成为摄影者的目的地。 而就在不多年前,享有塞北小江南的广灵水神堂景区,一度泉眼干枯、水位下降,也导致壶流河几近断流。广灵县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立县贯穿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既抓当前,更谋长远,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域美广灵。 短短几年时间累计投入资金多万元,用于修复壶流河湿地多亩,新修鸟岛27座、人工湖9个,栽植各类乔木、花卉多亩,沿河18个行政村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水乡风情生态村。与此同时,全县个村人居环境得到提升性改善,全县累计退出贫困村62个、脱贫人。年该县财政收入实现历史性跨越,达到1.5亿元。仅今年一季度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万元,超过年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总和。该县的目标是,今年年底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并带动全县的乡村振兴。 守山守水不守穷 依山傍水发展生态产业,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由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推进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产业发展是实现贫困户可持续脱贫和贫困地区振兴的核心引擎。广灵县把生态产业发展融入脱贫攻坚工作,重点做实做好食用菌、杂粮、畜禽、中药材和光伏及黄花、杏果等生态经济产业,并依托生态和人文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业。在这其中,供给侧结构性调产成为脱贫主要做法。 “东方亮”小米是山西小米、大同好粮的典型代表。但耕作原始、产量低、销售渠道窄、经营理念保守,守着昔日“贡品御米”却卖不出好价格。该县先后出台财政补贴与最低价格收购措施,与山西农大、省农科院建立校县、院县合作提升谷子种植机械化和科技化水平,并鼓励以农户+合作社+公司的经营模式扩大种植面积,同时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引导企业发展小米深加工产品。年“东方亮”小米以“西方不亮东方亮”的响亮口号登陆纽约时代广场,同步打入国际市场;东方亮生命科技公司成功挂牌新三板,成为全省贫困县首家挂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同年全县谷子种植户户均增收2多元,今年新增谷子种植面积近1万亩。 针对当前全国香菇产业正在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进行“南菇北移”。南方香菇主产区的盛产期在11月至4月,广灵地区则在5月至10月能正常出菇,季节相反,夏菇货少价高、畅销,效益好,属于供给侧产业项目。 该县大力扶持了以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和研发为主营业务的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北野食用菌业公司,建设食用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目前已建成三个分园区,包括菌种生产线1条,菌包生产线1条,产品加工生产线3条,保鲜冷库15座,出菇大棚栋。该县的计划是通过政策扶持万元、财政扶贫资产收益资金0万元和农户小额贷款(入股)0万元,以及企业自筹资金万元,建设栋双拱立体菇棚,年产5万吨食用菌菌包生产线。项目正常运营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万元,实现利润5万元,直接带动种菇农户人脱贫致富,间接带动贫困户多人受益。 而像推进的万亩黄花基地、海高头乳肉兼用牛养殖基地等17个扶贫调产“引擎”项目,全部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在合作社分红,加上农民在合作社务工和资产收益分红,共使1.6万名贫困群众在产业带动中实现增收。特别是在创新产业发展思路上,打破乡村之间行政、地域界限,创新探索产业发展“飞地模式”,鼓励生产条件差的乡村,依托优势乡村发展黄花种植亩,直接带动易地搬迁贫困人口多人从中受益,并通过协作联动,使90多个村实现互利共赢,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全部突破5万元。 与此同时,该县实施“双十双百”示范工程,同步推进生态、光伏和消费扶贫,建设农副产品加工贸易扶贫产业园区,推动“工商业进农村”,引导发展农产品加工、手工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确保扶贫产业项目遍地开花,产业结构和层次进一步优化升级。发挥政策激励效力,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市扶持政策,叠加出台县级“十三五”精准扶贫惠农、万亩黄花基地建设、加速文旅产业发展等多项奖补政策,通过多层级政策激励,推动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脱贫脱困不脱帮 党建引领打造美丽乡村,通过发展优秀乡村民俗文化,坚持一村一规划,育乡愁兴旅游,乡村提质与振兴并举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该县结合自身实际,转变过去重经济轻生态、轻文化的发展理念,做到“既要护口袋,还要护脑袋”,通过典型引领和全方位帮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提升的内涵,一幅“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域美广灵乡村图正在渐次展开。 在县城北7公里处,有一条河叫木槽涧河,紧邻河西有一个村叫涧西村,是大同市首批乡村提升工程示范村,年由中国乡建院主导规划设计完成。走进涧西村,原来的残垣断壁、坑坑洼洼的道路不见了,围村的垃圾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宽敞平整的柏油路,乡愁满满的片石街,加上古朴的石头堡墙,因地制宜的下沉公园式广场,新植的上千亩药用花卉和5处原貌修缮的清代农耕大院,以及恢复的古法烧窑体验区,一系列基础提质工程让传统与时尚相得益彰。 房舍改造重原貌,屋内改造像客栈,整个村庄成景区,环境的改善只是涧西村实施乡村提质的第一步。这其中,上级部门的各种规划帮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要让乡村提质在特色产业、基础设施、乡村文化、治理体制、生活水平等方面同步提档升级,最终达到美美与共,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也成为系统解决乡村振兴“人、地、钱”难题的关键抓手。 曾经的涧西村,农民广种薄收、产业单一,是典型的贫困山村。如今,经过县、乡、村三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年与北京荞缘实业公司签订了亩土地流转合同,土地流转率达到了94%,流转期5年,用于种植药用花卉和后期延伸产业。此外,村集体申请财政扶贫资金多万元,先后投入到县带丰农牧有限公司和神水豆业有限公司,用于蔬菜大棚和猪场建设以及购买豆制品专用冷藏车,并回购了菇菜大棚54栋,全部作为村集体资产。 “农民流转土地每亩年收益元,全村户群众户均年获得土地租金元,在村的余名村民从春种到秋收在荞缘公司打打零工,其余的村民或在村里当保洁员、或在村集体经营的扶贫爱心超市、旭隆古灯‘扶贫车间’、制陶体验区、农家乐等实体务工。全村基本走上了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就业又增收的良性循环之路。”36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杨志明告诉记者,如今的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并投身村里的各项工作,越来越多的群众走进了公共浴室、文化活动室、健身广场,健康向上的新乡村生活方式正成为村民的生活习惯。 按照典型示范、分类实施、全面推进原则,该县在成功打造出古堡涧西后,又涌现出山水白羊、田园百疃等一批乡村提质特色示范村。“目前已投资5亿多元,全县个村基本达到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今年,全县将继续追加不少于3亿元的资金,在个村继续实施扩面提升工程,切实把乡村环境提升工程打造成为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县委书记李润军如是说。 来源:山西日报 编辑:刘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