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1.泥河湾,人类的起源地之一

泥河湾位于阳原县城东50公里处桑干河畔仅有90户人家的小村。以它命名的泥河湾盆地、泥河湾古湖、泥河湾层、泥河湾动植物群等早已超出了这个普通自然村的概念,成为我国第四纪地层、中外古地质、古生物、古人类的研究圣地。尤其是马圈沟遗址的发掘,把泥河湾的历史向前推了数十万年。马圈沟遗址是目前中国历史年代最久远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使科学家们在非洲之外,又找到一处人类始祖的居所。

在东西长82公里、南北宽27公里的桑干河两岸,包括阳原和蔚县的数十个村庄范围内,先后发现发掘出很多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和化石。这些遗物涉及到旧石器时代的各个方面,泥河湾湖盆、泥河湾地层、泥河湾动植物群、泥河湾文化遗址……这足以使泥河湾成为世界古人类文化研究的宝库。它又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巨著,几乎记录着中国华北人类历史早期进化的全过程。时间跨度从旧石器时代早期(早更新世中期)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更新世末期),远距今多万年,近至1万年前。

泥河湾遗址群是一座祖先馈赠给我们的巨型博物馆,这是一份应永世传承的文化遗产。它属于阳原县、张家口市,也属于河北省、全中国,而且属于全世界、全人类。

2.涿鹿,华夏民族及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共同特征把生活在桑干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先民们紧紧联结在一起,使他们以差异不大的形式共同走向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神话传说。比如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结网捕鱼、驯养牲畜、教民嫁娶,神农氏尝百草、种五谷、耕而陶等。经考古研究证明,只要剔去后人加上的一些神秘色彩,这些人物及其事迹,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一个阶段的经济生活情况。

在距今约多年的时候,也就是龙山文化时期,由于男子在社会上取得了主导地位,父系氏族社会便取代了母系氏族公社。氏族部落之间由于集团利益的不同,冲突和血缘复仇时有发生。当奴隶制因素出现后,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及其氏族显贵们便经常发动战争掠夺敌对部落的财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灿烂文明需经历的一场洗礼。史学家一般认为,中国的部落联盟的军事民主制时期同古希腊的英雄时代一样,已经涌现出了“个人英雄的高大形象”。黄帝、炎帝和蚩尤三位部落首领便是我国古代的最为著名的英雄。据郭沫若先生考证,黄帝原是北方戎狄人的祖先,由于他战胜了炎帝(古羌人的首领)、蚩尤(古夷人的首领),故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确切地说,中国人应是“炎黄蚩”的子孙。

根据《国语》、《史记》等史籍史料记载,“黄帝”族和“炎帝”族,最早都居住在陕西,而且两族世代互通婚姻。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所以姓姬,因住在一个叫轩辕的山丘上,就以此为名。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所以成为部落的首领。为了寻找开阔、肥沃的定居之地,他率领族人向东迁移,沿北洛水,南下到大荔、朝邑。又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边,又朝东北迁行,到达山西省南部的黄河之滨。在夏县西荫庄,黄帝遇到了西陵氏之女嫘祖,一见钟情而结为百年之好。最后又千里跋涉,来到了涿鹿。面对这片一望无际的沃土,十分满意,最终选准了桑干河流域的涿鹿盆地作为定居之地。在这里种植庄稼,驯养家畜,建设家园。

炎帝族发祥于陕西歧山东面的姜水边,其族以羊为图腾,故姓姜。因为他们种植植物最早,故号神农氏。就在黄帝部落东迁的同时,炎帝部落也开始搬迁,不过路线不同。他们沿渭河东下,顺着黄河东行至山东时,遇到了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的阻拦。

九黎族原来是居住在我国东部的夷人部落。炎帝族的到来对他们无疑是个威胁,于是便打起仗来。结果炎帝战败,在蚩尤的追击下被迫向西北退却。当炎帝族逃到涿鹿,向黄帝提出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九黎族人。黄帝族人怀疑炎帝族人的请求,因为他们在涿鹿已经安居乐业,不愿有人来分享他们发现的宝地,故而两族在阪泉开战。双方足足打了三次恶仗,炎帝不敌,遂举族投降。这就是《史记》上记载的阪泉之战。战后,这两个从陕西东迁来的部落结成联盟,壮大了黄帝的势力。蚩尤族深感不安,便赶来涿鹿欲争个高下。传说蚩尤有“兄弟81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这里所说蚩尤有兄弟81人,实指蚩尤手下有81个民族的酋长,可见其实力很强,黄帝不得不全力应战。《山海经·大荒北经》是这样说的:“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这场被后人神化了的涿鹿之战以黄帝胜利而告终。九黎族在蚩尤死后一部分归顺了炎黄帝部落联盟,一部分南下到了湖北一带,和土著的苗蛮部落合并。炎、黄两族和部分九黎族结成一体,定居在桑干盆地后日益强大,形成了华夏民族的雏形。黄帝被各诸侯尊为天子,在涿鹿的釜山(今保岱)合符契圭瑞,以示统一,并在涿鹿之野兴建起我国最古老的城邑。黄帝建都涿鹿后,不断巡视各地,“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一生致力于中国境内各氏族部落的统一,并初步开拓了我国的领土疆域。他的足迹东至大海,上过泰山,西到陇西;南过长江,抵达湖南;在北方把荤粥(匈奴)赶得老远。黄帝成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英雄。

传说黄帝活了岁,出巡黄河以南地区时死在荆山。其衣冠冢在今陕西黄陵县桥山。后来汉族人把黄帝奉为始祖,年年祭祀,强化了民族认同心理。黄帝、炎帝和蚩尤在涿鹿留下的古迹,如黄帝城、黄帝泉、定车台、蚩尤三寨、蚩尤坟等,历朝都有人前往凭吊寄思。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留下了《瞻涿鹿郡》的诗文:“我瞻涿鹿郡,古来战蚩尤。黄帝立此极,玉帛朝诸侯。历历关河雁,随风鸣寒秋。迩来三千年,王气行幽州。”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前来寻根祭祖。陕西和冀西北这两个中华古文化发达区的两端,显示出了三秦文化、桑干文化与中华文明的特殊关系。

从“黄帝”这个名称的复合词意看,《白虎通义》解释为“黄者,中和之色”、“土之色也”、“土德之色”。“帝”在甲骨文中是花蒂的象形,乃植物的根,也是人的种族繁衍的本根。正如《史记·五帝本纪》所说:“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从此,在中国史籍中便以黄帝为“人文始祖”,把他视为华夏文明创始人。“华夏”的原意,据《说文》释义,“华”意为荣,“夏”义为“中国之人”,而中国在古人眼里则指中原。当时认为中原处寰宇之内,居四方之中,居住在这里的人又是华夏族,便把这个地区称为“中华”或“华夏”。后来由于华夏族和其他各族不断融合,在经济和文化上互相影响,关系日益密切,中原文化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地,“中华”二字便逐渐成了代表整个中国的名称,“中华民族”成了我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

关于黄帝的传说很多,说他在东迁中首造舟车,其妻嫘祖创造了养蚕和缫丝之法。说他命仓颉创造文字,让隶首发明算术,叫大挠研究甲子干支历法,派伶伦制订乐律。他还亲自与歧伯、雷公讨论创造了医学。这些都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里程碑式的进步。所以,黄帝为中国人文初祖是当之无愧的。

3.桑干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

在距今大约七八万年的时候,华北地区变得寒冷干燥,地壳运动也剧烈起来。经过两三万年时间,存在了数百万年的泥河湾古湖完全干涸枯竭。这期间,蒙古高压作用下的季风,不断把欧亚大陆深处的马兰黄土刮过来,厚厚地覆盖在地面。曾经在湖边水中生活的动物遗体不少变成了化石,那些在这里生活过的古人类及其文化遗物也被很好地保存在地层里。湖底变成了绵延起伏的丘陵和大小各异的台地旱塬。深浅不一的沟壑形成了桑干河和壶流河的河道。循着那条大的河道溯流而上,便可在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麓的庙儿沟找到桑干河的源头。那涓涓细流经朔县、山阴、应县、怀仁、大同、阳高进入阳原境内时,已呈奔腾跳跃之状。这时又有十多条洪水沟河和壶流河注入。壶流河源于山西省广灵县石人山下的望狐村莎泉,旺盛的泉脉汩汩而出。在广灵、蔚县境内顺势逶迤,但在西合营北与定安河汇合后,便急匆匆地向北一拐,直扑桑干河的怀抱。此时的桑干河水量大增,已有波涛汹涌之势,十分壮观。之后,穿过古湖盆地,跃出石匣里山峡,一路浩浩荡荡地进入宣化和涿鹿盆地。沿途又有五六条小河一起赶到怀来盆地的朱家屯夹河村与洋河汇合,形成了桀骜不驯的无定河。

桑干河在春秋、战国、秦、西汉时期被称为治水,东汉、三国、北魏时称漯水,隋唐后称桑干河。相传当地每年桑葚熟了的时候,河里的水就少得几乎干枯,故而得名。可见在隋唐时这一带气候比较干旱,水量并非常年充盈。辽金以来,由于上游地区的森林和植被屡遭破坏,河水含泥沙量大了起来,变得十分浑浊,元明时谓之浑河,民间俗称“小黄河”。下游河道因泥沙淤垫,成为“地上河”,致使河道迁移不定,成为无定河。清康熙三十七年(年)朝廷大规模整修平原地区河道后,迫使河水向东南流入三角淀,至西沽入大清河,康熙帝赐名“永定河”。新中国成立后,为治理永定河水患,国家于年动工在怀来县境内修建了官厅水库。现在永定河指官厅水库以下河段,以上仍称桑干河。   桑干河全长公里,流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期间有五六十个大大小小的断陷盆地呈串珠式分布,珠珠相连,排列在冀西北和山西雁北的内外长城之间,中下游均在张家口市境内,地理学上称做桑干河盆地。这里是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也是东部季风与西部干旱区的交汇之所。

桑干河是由于泥河湾古湖的干涸和剧烈的地壳运动所造成,而桑干河文化则是由泥河湾文化发展演化传承下来的。也就是从1万多年前开始,地质历史进入了全新世,中国大陆的气候也随着寰球季节的转暖而迎来了明媚的春天。大约在七八千年前的时候,泥河湾人的后人在桑干河两岸,挥舞着磨砺得更为锋利的新石器,开始种植粟黍类植物。厚厚的黄土层适宜粟黍类植物生长,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也只能种植这类耐旱作物。农业的发展和黄河流域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对华夏文化的形成影响极大。生活在这些黄土地上的先民们不但在这里创造了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和种植方法,而且培育出举世闻名的农作物粟、黍、菽,进而创造了谷黍文明。

生活在桑干河两岸的先民们逐渐以种植业为主,饲养猪、狗、鸡、牛、羊、马,但仍将渔猎作为补充。农业的出现,为定居提供了可能,为了贮存粮食,陶器便应运而生。这时,生活在桑干河两岸的人们已开始从事原始农业,从而完成了人类物质生产史上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桑干河文化属于旱作区域文化,和属于黄河流域的河南渑池仰韶文化、山东章丘龙山文化可谓一脉相承。同类型的遗址在张家口蔚县、涿鹿县等地发现了多处。最富有代表性的是蔚县庄窠遗址。这里发掘出的文物不但包括仰韶、龙山和商代时期的文化遗存,而且还包括内蒙古赤峰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以及汉、辽各个时期的遗物。其中商代的陶器与郑州三里岗的上层器物极为相似。而发掘出的原始住房,内有圆形竖井形灶坑,五个柱洞分布于房屋四隅和中央。这都足以说明,当时这里已进入原始农业氏族社会。

农业的发展使人们有了较多的物质资料,再也不用所有的人整天都去为填饱肚子而奔忙。有一部分人可以抽时间去干别的事情,如手工业和各种精神活动。陶器的发明和制造使人们可以烧煮各种食物,这对人类体质和智慧的影响十分大。另外,有了陶器存水,人们不用每次喝水都跑到山下的河边去,节省了不少时间。畜牧业是桑干河盆地经济生活的支柱之一,猪是最主要的家畜,狗已被驯化为人们狩猎和护家的帮手。

从黄帝的历史传说来看,是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和桑干河流域的涿鹿盆地孕育产生了中华民族和人文初祖黄帝。如果认为只有黄河流域而不包括桑干河流域,那就难以理解黄帝率其部落千里迢迢不畏艰险四处寻找定居而不得,最终选择了桑干河下游的涿鹿盆地的重大决策;也难以解释黄帝、炎帝和蚩尤这三位中国古代英雄在涿鹿的所作所为;更难以破解张家口地区何以发现众多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奥秘。因此,在距今年左右的时候,在黄河、桑干河流域形成了以炎帝、黄帝为代表的华夏部族,经过与以蚩尤为代表的东夷部落的争战、兼并和融合,最终确立了在中华民族中的主流地位。同时,黄土高原和桑干河盆地的谷黍文明与长江流域的稻作文明也经过了经年累月的进化、播化和涵化,最终融合形成了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告诉我们:史前文化在华夏大地上存在有北方文化、南方文化、长城沿线文化、西北文化和东北文化等若干个文化中心。这些文化中心形成了南北、东西两条过渡带文化区,其交会之地则成为我国史前文化最发达的地带,即陕西、湖南、河北、北京一带的史前文化发达区,西安地区和张家口地区为其两端,分别呈现不同的文化生态过程和文化景观。尤其是黄河流域和桑干河流域的农业文明无论在农耕技能上,还是在时间上,乃至在全人类文明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与世界范围内基本同时期的古文明相比毫不逊色。在西亚美索不达米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诞生的两河流域文明,其显著特点是灌溉农业,农作物产量较高。苏美尔人最早创建了城市和城邦国家。但是,由于其文明建立在单一的灌溉农业基础上,一旦灌溉条件失去,古代文明也随之衰亡。事实也是如此,两河流域文明在显赫了年后便衰落了。而中国由黄河、桑干河流域发端的中华文明在年之后正如日中天,辉煌于世。因此,“桑干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的说法,证据确凿。

图文来源网络,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我与10万+,只差你的一次转发

好声音征集令

一、文稿文史、故事、地理、国学、人物等文稿题材、体裁不限,既可以是作者原创作品,也可以是名家名作,内容文明健康、积极向上。二、音频文稿对照的音频格式为mp3格式,音频长度在8分钟以内;普通话朗读,语言表达流畅、清晰,有真情实感;朗读音频需合成背景音乐。三、格式朗读作品的开场白统一格式为: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作品是###四、报送邮箱

qq.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