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9/2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路,上海开埠前本没有这样的称呼,只是上海开埠后,上海在租界内才有这样的称号——路,或叫马路。一种说法是:租界当局(英、美、法租界)沿用本国的习惯称呼,某某Road(英文:路),如租界早期的年所筑的第一个市政工程,沿黄浦滩将鹅卵石与煤渣铺成的一条马路,英租界定为黄浦滩路(抗战后改名中山东一路);南面的,法租界定为南黄浦滩路(抗战后改名中山东二路);另一种说法是:年上海开埠后,大约在年,租界英侨自发筹集资金圈进了一块位于今南京东路以北、河南中路两侧的约八十余亩地来建立跑马场,又在跑马场的南门外筑了一条小道,侨民称之road;这里每天有马进出;于是便被当地人渐渐叫起"马路"来了。

其实,历史上的上海属江南水乡城邑,多河道水渠,人们外出近行多靠行走或轿子代步,远行多靠舟楫,极少用马和马车的,因老城厢河道蜿蜒、小桥四处,再加之道路高低错落狭窄众多。这有如年英人麦克法兰在《上海租界及老城厢描述》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从新北门进城……起初我们穿过了一条很长的街道,两边有很好的商店和货仓;接着沿着一条肮脏的河流前行,河边也有商店;跨过一座小桥,穿过许多窄巷……接着又经过了另一座桥;穿过狭窄拥挤的街巷,直来到河边一片相对空旷的场地。"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年老城厢里几乎四处都是河流、小桥、街巷,人们的出行大都以步行为主。

倘若老城厢有路名街巷的话,则大多为多年前的清朝同治和光绪年间所命名。当时,贸易的繁荣让老城厢的人习惯于以具体的行业特征来起路名,比如:临近黄浦江的豆市街是上海当时很有名的豆类批发交易市场;外咸瓜街是以福建人从事咸鱼生意命名的,福建人称咸鱼为"咸瓜",当年很多福建人在这条街道两旁开设咸鲜市场,外咸瓜街因此得名,附近与之对应的还有一条里咸瓜街;豫园附近的药局弄则是有药王之称的乔镇所居地;又如巡道街,清朝时这里是江苏省政府在上海设立的派出机构,路名叫做"苏淞太兵备道",当地人便称它为巡道街等等。

改革开放前的浦江两岸

但不管怎样,上海在开埠前,无论是在老城厢,还是在县城,或是人们的日常习惯,都将路面较宽的,有一定商业活动的道路叫作"街";把路面窄的,以居住为主的小道称之为"巷"或"弄";如"大街小巷""街头巷尾"之类的成语便这样形成了。当大街上发生大事,巷内的居民争相到街上观瞻,就被叫作是"空巷而出"或"万人空巷"。而自从有了马路这个概念后,人们才渐渐地将"逛街"改为"兜马路""荡马路"了。

当然,开埠后的租界发展也是相当快的,除了和上海道台签署《土地章程》争取最大利益外,租界当局还制定了《上海港埠章程》、成立了"道路码头委员会"的等机构,负责对租界内的码头、马路等市政方面的规划和建设,以夯实租界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年英租界管理机构工部局成立后,在7月26董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即要求"道路委员码头会"铺设"从派克弄(南京东路,即租界第一个跑马场附近)的外滩一端至五圣殿(天津路方位处的庙宇)"的马路,"还要求竖立路名牌,漆上马路名称"。又因租界市政规划在先,建设在后,所以租界的道路与上海老城厢相比,则更显得井然有序,犹如棋盘。于是,上海人把租界的道路统称为"棋盘街"。若干年后,棋盘街内的每一条马路也都有了自己名字的路("棋盘街"或"老棋盘街"也指的是今天的河南中路)。

不过,租界早期马路可没有道路命名的法则,路名的取名多以约定俗成、或随意性的,如清道光二十六年(年)后英租界曾修筑路,附近有教堂就被叫作"教堂街"(今江西中路),"佈道堂街"(今福州路),附近有打绳子的,或拉纤的就被叫作打绳路、或纤道路(今九江路),附近有庙的就被叫作"庙街"(今山东路),因有的马路同时有几个不同的路名,这就给市民生活和出行带来诸多不便。如租界筑的第一条马路就是今天的南京东路,以后,租界先后在这条路的南面筑了与这条马路平行的马路,上海人就把第一条马路叫作大(沪音du)马路,大马路向南的马路依次被叫作二(沪音ni)马路、三马路、四马路、五马路,即今天的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这些旧名称至今仍有人在使用。同样,法、美租界的路名也都存在类似的随意性。

老城厢晏海门又名老北门今人民路河南南路一带

年5月5日,英国领事麦华陀发布了《上海马路命名备忘录》,制定了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称命名,东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称命名的原则。年9月,英美租界合成公共租界,英美董事为整顿租界内路名各持所见,最后双方才妥协,决定用中国省名和城市分别命名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马路。这样,在此命名原则的指导上,租界当局首先命名了第一批已有的19条马路,租界的执行官们为了纪念《南京条约》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利益,就把派克弄命名为南京路,原来的领事馆路则被命名为中国首都的名字:北京路(其余的17条马路命名为,南北干道:1、江苏路原名桥街,年方案改为四川路;2、江西路原名教堂街;3、河南路原名界路;4、山东路原名庙街;5、山西路原名老闸路;6、福建路原名石路;7、广西路原名锡克路;东西干道:1、苏州路原名苏州路,年方案规定:南京路以北为浙江路,南京路以南为湖北路;2、苏州南路原名苏州河滩路,年方案改为苏州路;3、宁波路原名宽克弄;4、天津路原名五柱球弄;5、杭州路(二马路)原名打绳路,年方案改为九江路;6、汉口路(三马路)原名海关;7、福州路(四马路)原名布道路;8、广东路(五马路)原名北门街;9、香港路原名诺门路;10、扬子路原名外滩)。

应该说,年英美租界合并后,租界北面的美租界虹口地区道路建设纳入到工部局的计划中,特别是沿用到当今的这一道路命名原则,确实很快的"那边的马路已经大为改善",而且,上海主要道路都仿效西方国家设立人行道,实行人车分道。由此,租界的城市道路建设也开始步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这正如光绪十二年李维清在《上海乡土志》中所描述的:"租界马路四通,城内道途狭隘。租界异常清洁,车不扬尘,居之者几以为乐土;城内虽有清道局,然城河之水秽气触鼻,僻静之区坑厕接踵,较之租界几有天壤之异。"

黄浦滩路,今外滩的中山东一路一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租界市政建设的不断发展,近代上海的城市道路命名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东南西北定走向。东南西北各按走向同名的"东路"和"西路"都是东西走向的,"南路"和"北路"都是南北走向的,除非有"中路"夹在中间,一般都是首尾相连的,不会独立平行。而且,要不称南北路,要不称东西路,不会兼而有之。例如有了北京东路就不会有北京南路。但中山环路是例外,不仅东西南北路全有,而且中山南路与中山北路是东西向的,互相平行不搭界;中山东路与中山西路却是南北向的,也不相接。

不过,上海路名中还有个别的反常现象,南北"路"代表的是地域方位,而不在同一条路上,如南苏州路、北苏州路,一个在桥南(与康定東路相接),一个在桥北(与光复路相接;还有和泰兴路连接的西苏州路);又如虹口境内的東嘉興路、東余杭路、東汉阳路、東长治路、東大名路、東沙虹港路等,虽有走向的概念——東面的,但又将走向前置,不像南京东路,或南京西路那样有区分"东西"首尾相接的路;是当时租界市政发展给遗漏了呢,还是有意突出该路的朝"東"部位,不得而知。

2、按序排列"一路"离市中心最近。首尾相连某路的"一、二、三、四"路段,例如瑞金一路与瑞金二路,石门一路与石门二路,广灵一路与二路、四路(奇葩,缺广灵三路),则总是"一路"离市中心最近。同时,新旧支路大多临近某某"老、新、后、支"路,总是在某某路附近。例如沪太路与老沪太路,梅岭南路与梅岭支路。例外:中华路在老西门,中华新路在闸北,相距甚远。 

3、受政治等影响。近百年的租界,在市政道路开拓后,租界当局为政治需要,在一战后,法租界曾有20条道路,以一次大战中的将领或战死的法国军官名字命名,如当今熟悉的淮海路,初名"西江路",年,法董局为褒扬一战中抵抗德军的霞飞,遂以这位法国将领的名字命名这条干道霞飞路;再比如战死的法国军官名字命名,如Winling(汶林路,现名宛平路),Frdupl(福履理路,现名建国西路),以及Dolfus(陶尔斐斯路,现南昌路东段)等等;也有以总统名字命名的道路,如林肯路(今天山路)、杜美路(今东湖路)、亿定盘路(今江苏路)和康脑脱路(今康定路);或以英国王族、基督教教士、文化名人、公使、驻沪总领事等等名字命名的。

河南中路年这条"界路"成为租界修筑的第一条新式马路

4、受国内革命影响。上海是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区域,当时华界的市政建设也深受其影响。年修筑道路时则命名了汉中路、满洲路(今晋元路)、蒙古路、新疆路和西藏路,取意于中华民族是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国家。原"总统路"改为"共和路",南川虹路沿苏洲河一段改为"光复路",东段则改为"国庆路",新闸桥改为"大统路"等等,以彰显光复中华的精神。

5、留有"大上海计划"的痕迹。大上海计划又称新上海计划,是年南京民国政府为建造新上海市,打破上海公共租界与上海法租界垄断城市中心的局面而制定的市政等计划。南京民国政府考虑在道路建设上规划以华界五角场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四周修建五条主干道,各干道间有支路相通。其中,凡与淞沪路、黄兴路平行的,均用"民"和"国"字为路名第一字,当今留下有:民庆路、民约路、民彝路、民壮路、民府路、国和路、国权路、国定路、国顺路等;凡与翔殷路平行的,用"政"和"府"取路名第一字,当今留下有:政纪路、政法路、政本路、政熙路等,这些都留有那时的历史痕迹。后因日寇入侵上海,"大上海计划"才被迫中止,"府"字头的路一条也未修成。

6、留有期盼民族振兴的痕迹。民国初期,上海的民族资本迅速发展,他们又较多的聚集在华界的闸北地区,华界当局因此套用租界命名的法则,从振兴中华、民族昌盛的愿望出发,把新辟的道路命名为中心路、永兴路、中华新路、鸿兴路、华盛路、华昌路、民立路、民德路等等,以体现民族振兴、国泰民安。

在号称租界"大马路"的南京路上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特别是政权的更替,年后,上海也曾有过三次较为集中的有规模性的对现存路名进行重新更名。民国32年10月,汪伪上海市政府在收回所谓租界后,公布对原租界和越界筑路区域的条道路采取去殖民色彩的更名方案,将欧美人名命名的条道路全部更名,如爱多亚路改为大上海路,霞飞路改为泰山路等;与租界有关的人和事命名的道路如法华民国路改为民国路、虞洽卿路复名西藏路等等。

民国34年(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当年11月、12月,上海市政府三次公布更改路名公告,在保持以中国地名命名路名的基本方法基础上,又以国民党要人名字将大上海路、洛阳路、长安路改成中正中路、中正东路、中正西路,将东泰山路、泰山路、庐山路改成林森东路、林森中路、林森西路,将南通路改为英士路等等。

年5年上海解放后,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将以国民党要人蒋中正、林森等命名的路名改用"延安"、"淮海"、"瑞金"、"石门"等专名命名;六十年代初,上海还作出了去殖民、宗教等色彩的路名更名,如将马斯南路改之思南路,巨籁达路改之巨鹿路,爱而近路改之安庆路,慕尔鸣路改之茂名路,梵皇渡路改之万航渡路,全家庵路改之临平北路等等。

"洋泾浜"换来"爱多亚路",当今的外滩延安东路口

环顾百年沧桑路,上海的发展是神速惊人的,特别是当今的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城市面貌更是一天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城市的扩容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量,上海从当初的小渔村、十里洋场蜕变成日新月异的一个享誉全球的现代化的特大型城市,实属不简单、了不起。就城市道路而言,三横三纵的魔都交通网和走向多样的上千条马路,给城市的更大发展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不管道路新增多少,不管新增道路如何命名,有一点却是始终没变的,那就是尊重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不完全否定旧时留下的地名,不排斥适当用一些人名做地名,让路名成为时代的鲜明纪念。

供稿/黎鸣









































白癜风初期什么症状
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好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