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灵县属于燕山—太行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可谓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全县18.5万人,贫困户户人,贫困发生率17.4%,想发展地上无资源、地下无矿产,作为广灵主政者脱贫压力可想而知。面对发展困境,广灵县委县政府变压力为动力,立足本地优势深挖特色产业,逐渐形成以“广灵巧娘”编织箱包、制衣为主的轻工业;以“广灵剪纸”为主的非遗文化产业;以小杂粮、食用菌为代表的特色现代农业,“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局面,跑出一条广灵独特的脱贫之路。 图为记者在广灵县剪纸博物馆采访 “广灵巧娘”撑起贫困户致富半边天 7月26日,记者一行走进广灵扶贫开发产业手工业园的巧娘宫合作社,在合作社的陈列室整齐摆放着由玉米苞皮、芦草编织成的篮子、花瓶、坐垫……一件件花色精美、巧夺天工的手工艺品,令人驻足观看,叹为观止。 在紧张繁忙的生产车间,巧娘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编织着篮筐,墙上“摆脱贫困编织未来”八个大字熠熠生辉,“巧娘”动作娴熟、柳条飞舞…… “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目前是大同市唯一一家以手工编织为主导产业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员工人,其中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妇女人,残疾职工41名,合作社为残疾职工缴纳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有效地带动了农村贫困妇女就业创业。”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金萍女士介绍说。 据了解,为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收入单一,发展动力不足问题,年广灵县规划了手工业园区,大力扶持手工加工产业,使这些产业从小作坊式的加工变成了公司化经营。政府为这些企业提供免费的场地,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利用“巾帼带头人+合作社+基地+贫困妇女”的模式,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灵活就业平台。 投桃报李。该合作社积极响应广灵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农村“居家经济”“炕头经济”的号召,将手工作坊开设在广灵各个村落之间,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灵活就业,利用空闲时间就能赚了钱。 7月27日,蕉山乡中蕉山村的房秀美,吃过早饭收拾完家务,匆匆赶到村里旧学校(巧娘宫合作社制作车间)上班,此时,已经有三五个姐妹聚在一起编制着篮筐,一根根杞柳条在手指间来回挥舞穿梭,一件件精致的制品堆积在面前。 “编织一个赚19元,一天能编6个,编织好,公司统一回收,按件付酬。”房秀美心满意足地说,“我们守家在地,没事就过来,编个篮筐就能赚上钱,一个月累积能赚多元呢!” 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不仅直接解决贫困户就业,而且它的延伸产业链也带动了当地不少农民走上富裕路。 为节约成本,年,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承包亩耕地进行杞柳种植,雇佣农户进行杞柳的插秧、耕地、平地、浇地、锄地、割条等田间管理工作,仅此一项每人增加收入元。 “我们这里的农民普遍种植玉米,每亩地一年最多能收入元左右,若种植杞柳,每亩地可收入元左右。如果能够进行简单的去皮处理,每亩收益将达到元至0元。”巧娘宫总经理张建国说。在市场的推动下,当地许多农民将种玉米改种杞柳,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在“广灵巧娘”带领贫困户脱贫攻坚路上,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并不孤单,广灵县鸿棉制衣有限公司一路并肩前行。 广灵县鸿棉制衣公司是一家劳动密集型成衣加工企业,主要从事来料加工、研发设计、制图制版、裁剪缝纫等服装制作流水作业。公司总经理魏丙先同样是一位“巾帼英雄”,她在服装行业打拼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年在当地政府的号召下,拥有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她回乡创业,在短短几年内就把公司做大,目前,该公司安置就业人员余人,其中女职工余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人、残疾人36人。如今,该公司成为一支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生力军。 近年来,广灵县充分发挥“广灵巧娘”心灵手巧之长,大力发展“居家经济”“炕头经济”,积极引进、扶持、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小制衣、小编织、小手工等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县范围内遍地开花,让妇女足不出户就能挣钱致富。“居家经济”“炕头经济”正成为广灵立足实际脱贫的良方秘笈,“广灵巧娘”撑起了脱贫致富半边天。 广灵剪纸剪出贫困户幸福人生路 提起广灵,人们自然想到剪纸。 广灵剪纸俗称窗花,植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在广灵坊间几乎每个百姓都会剪窗花。忙时务弄庄稼,一旦得有闲暇,便舞弄起剪刀,刻剪起心中早已成形的剪纸作品来。每逢佳节家家户户刷房贴纸,增添一些喜庆色彩,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 说起剪纸,广灵人满脸自豪。广灵剪纸堪称中国剪纸第一家,也称剪纸艺苑一奇葩,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63岁的张多堂,是广灵剪纸创始家族第四代传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灵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广灵剪纸是纯手工工艺,不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现代化机器是无法取代的。一个成品的剪纸要经过图样设计、湿、踩、晾、刻、染等38道工序制作而成。”老艺人张多堂自豪地说。 剪纸,过去是广灵人谋生手段,逢年过节,走街串巷去卖。长期以来,形成一家一户式的作坊经营,限制了“广灵剪纸”的发展。要想做大还得走现代企业经营之路,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张多堂开始推行“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以公司带动农户,把过去零散的剪纸艺人“串”起来,抱团发展。由于资金和技术缘故,广灵剪纸业经营惨淡。 作为广灵独特的文化元素,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广灵剪纸”岂能丢弃?为做大做强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广灵县先后投资4万元,建设了占地80亩的以张氏剪纸为中心的文化产业园区,形成了集设计、生产、教学、研究旅游观光、休闲和广灵餐饮文化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园。以剪纸产业园区为中心,孵化出青红剪纸、广灵剪纸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多个乡镇农民家庭受益。 家住蕉山乡中蕉山村的贫困户李海林,就是靠“剪纸”这一技之长改变了命运。38岁的李海林,一直以来与母亲相依为命,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干重体力活,通过参加免费的剪纸培训,他熟练掌握了“广灵剪纸”的全部制作工艺,如今,坐在家里拿起剪刀轻轻松松每个月有多元的收入。自食其力,让他的生活里充满自信和梦想。 如今,一张小小的“广灵剪纸”已扩大到多个品种,产品出口美国、加拿大、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当地6个乡镇人就业,年产值在万元左右,过去家家户户窗户上贴的“窗花”俨然成为当地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一把“金钥匙”。 广灵菌业托起贫困户增收希望梦 在广灵县壶泉镇南关村村外,栋大棚依次排开,蔚为壮观,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一望无际。这是广灵县北野食用菌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蘑菇种植基地,是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7月27日,记者在北野食用菌业公司采访,遇到正在大棚地里干活儿的壶泉镇白家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刘仲英。她告诉记者,政府帮她贷款5万元入股北野食用菌业公司,公司每年给她不少于元的分红,政府又安排她在公司打工,现在一年收入两万多,很是知足。刘仲英说:“正是因为政府的精准扶贫改变了包括她在内的周边千百户贫困人的生活境遇。” 刘仲英女士供职的北野食用菌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年,是一家以食用菌菌种、菌包生产研发为主营业务,以产品加工销售和技术服务为辅的全产业链省级龙头企业。公司采用“公司+园区+合作社+农户及联产承包”运营模式,共带动贫困户人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我们北野菌业公司针对不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采用不同的扶贫方式,一是让有种菇意愿的贫困户进入园区承包菇棚;二是公司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三是对于无劳动能力的深度贫困户,采用政府为贫困户出资入股企业的方式,企业为贫困户每年按固定分红脱贫;四是为每个贫困户可申请扶贫贷款5万元带资入企,政府负责贷款贴息,企业负责支付贫困户固定回报每年元,实现金融脱贫。”北野菌业公司相关负责人柴玉山介绍称。 记者发现,在该公司画展墙上有一份产业扶贫详细介绍和金融扶贫精准对接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种菇就业扶贫:直接带动建档立卡户种菇就业95人,农户年增共收万元,人均年增收3万元左右;投资收益扶贫:合作社使用农户小额扶贫贷款资金万元,解决贫困户人脱贫,按6%支付农户投资收益分红95万元,人均年分红元;资产收益扶贫,合作社使用村集体资产收益资金2万元,解决7个乡镇82个村的深度贫困户人脱贫,按8%支付农户投资收益分红万元,人均年分红元。将扶贫成果和对接名单公之于众,便于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体现的是企业的担当和政府真扶贫、扶真贫的工作扎实和自信。 作为当地扶贫主导产业,广灵县委县政府加大对北野菌业公司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计划两年内投资24万元,建造栋双拱立体菇棚,四条菌种菌包生产线及配套设施,建设成千亩万吨有机香菇扶贫产业园。 “年底扩建项目完成后,公司年可实现销售收入0万元,实现利税万元,可带动贫困户0人脱贫致富。”北野菌业公司董事长赵斌信心百倍地说,“即时,将会提升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广灵脱贫攻坚做出更大贡献。” 山西农民报记者米厚民何海亮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