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9/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在网上搜索“高见邦雄”,你会得到一系列数字:经过20多年努力,大同市周边的中日友好环境林已有多处,共种植下万株树木,造林面积超过6千公顷,绿化面积超过1万公顷……

作为中日友好的代表,数字只是表象,统计上的成绩总有天会被超越。但高见邦雄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在中国的生活、在中国所塑造的日本人形象,却成为了中日邦交史上的真正佳话。不过,这段佳话是以喜剧的形式开篇的,因为起初,包括他自己在内,所有人都觉得他是——

傻子

高见邦雄是个傻子,这是他自己的原话:“……大家都觉得很伤心,丧失了信心,最聪明的人就最先脱离了。然后最傻的、跑得最慢的人就留下来了。第一年来的五个人,最后只剩下我一个。”

高见邦雄

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糟糕到让人失去信心呢?

年,高见邦雄第一次踏入中国黄土高原东北边缘的大同市浑源县。

大同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内外长城之间,平均海拔在米一米之间,年降水量为毫米—毫米,无霜期为90天—天,干早风沙等灾害性天气严重,曾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说法,同时,大同的地质结构复杂,风沙灾害严重,旱灾发生,但又不是单一的旱灾:有的山一侧干旱成灾,一侧暴雨成患。浑源县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把树种活并不是一件容易事,由于缺水,维持舒适生活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不过,除了严酷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还有当地对高见团队的敌视。

在那个中日关系仍然紧张的时候,当地几乎所有的人都怀疑高见他们的动机,因为人们对日本的侵华行径难以忘怀,大同煤矿至今还有“万人坑”作为历史见证。其实这也不是无风起浪,高见的父亲在侵华战争期间曾经到过中国东北地区。

“他是一个日本人,凭什么要来中国植树做好事?”“我们再怎么穷,再怎么苦,也犯不上要日本人的施舍”……人们用言语攻击他,孩子们也跟着高见,边扔石头边起哄“打倒日本,打倒日本!”。

但高见没有骂回去,他在年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创建了非政府组织“绿色地球网络”(GEN),很快就动手植树,来表明自己的诚意。日子久了,人们不再怀疑他是别有用心了,但又开始怀疑他在大同的“绿旗到底能够打多久”?

可是故事并没有就此反转,因为对绿化和大同本身缺乏认识,高见很快就进入了屡战屡败的状态,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了。

第一次种树时,他种了不少棵,但第二年满心欢喜地来看他头年种的树,却大失所望,死的死,枯的枯,能存活下来的廖廖无几。更令他不解和气愤的是,有的树竟被当地的农民砍了,因为这些树占用了他们借以维持生计的耕地。

年春天,高见从并不充裕的资金中拿出大半部分集中投入到大同县徐瞳乡,在1亩地上种了6万棵杏树。

年夏天,高见再次来到徐疃乡,刚走进杏树地里,他就完全懵了——6万棵杏树竟然全军覆没了,被野兔啃食、被蚜虫附着、还有掺进来的假树苗…

徐疃乡的失败对高见来说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是在经历了那次失败之后,他成熟了许多,开始正视困难,从根本上考虑如何运作。

高见屡战屡败之后继续屡败屡战,他终于找到了一个适合大同绿化的办法,就像一个——

智者

聪明和智慧是有区别的。聪明多见于小事,智慧多用来解决大问题。种一棵树需要小聪明,让一个地方恢复生态要的则是智慧。

看到自己团队辛勤栽种的大量树木全军覆没,高见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只种树不能算绿化”:“人改造自然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在不适合种树的地方种树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不是大量种树,而是恢复它原有的面貌。我特别希望中国人了解这个意义。在中国好多地方一说绿化就一窝蜂去种树,结果种的树很多都死了。即便这些树全部长出来,对于水的储存来说,影响也是负面的。大家应该慎重考虑后再去种树。”

高见听人偶然说起塞北曾经有过天然林,这使他和团队萌生了让天然林再生的思路。通过多方打听,确信这里尚有残存的天然林。于是开始艰难的寻访。高见与日本来的一些专家,采购了帐篷、睡袋等野营用品上路,攀上了海拔米的碣寺山,终于在人迹罕至之处发现了一片天然林。他们“进行方形区分株调查。用塑料胶带将周边隔开,对每一个区域里的树种、每棵树的胸径、树高等进行测量、记录。”根据调查所得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论是:自然条件因素确实存在,如果没有人口压力,可以尝试通过自然的自身力量恢复森林。

接下来,“绿色地球网络大同事务所”购买了80公顷土地的年使用权,建立灵丘植物园,开启了天然林再生的长期实验。经过努力,在这个自然植物园里,通过禁止放牧和砍伐,观察自然植被恢复情况;用在自然林采撷的落叶阔叶树种子育苗,进行恢复植被对水流增减影响的调查。结果,可以通过科学论证确认落叶阔叶树多有利于水土保持;禁牧禁伐之后,自然植被的恢复力很强。

除了天然林再生实验,高见和团队还以阻止环境破坏和贫困形成的恶性循环为目的,把项目分成长、中、短期并使其有机结合,让农民看得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实惠,激发起植树造林的更大积极性。

年,高见在日本募集了约合20多万元人民币的资金,为广灵县范西村打出了第一口水井,结束了全村多户人家走20多里路肩挑手抬的吃水历史。

同时,高见他们在种植油松、樟子松的同时,尽量多种杏、桃等经济树种,既防止水土流失,又能卖钱。效益好的地方增加了10倍的收入,最少的也增加了四五倍,人均收入由以前的多元增长到0多元。0年,村里出了第一个大学生,目前已经有20多个大学生了。种果树改变了过去环境与贫困的恶性循环,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忙于植树的高见也没忘记育人,他帮助改善小学办学条件,为贫困山区学校营造“希望果园”,把环境改善的希望寄托在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点上。为当地筹建了4所希望小学(还有1所在河北的张北地区)。树林的经济效益一部分用来做树木的护养,另一部分用来做希望小学的教育经费。

高见通过改善育苗和植树技术的实践活动,为当地培养了技术人才,更坚定了老乡们对植树造林的信心。如今,高见在缺水荒芜的山地上从事的这一系列带研究性质的造林活动和造林模式,大都已经具有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了。

这都是了不得的成绩。但说到中日友谊,见事之余还得见人。写了这么多高见邦雄,其实写的也不仅仅就是他,对于这些乐于帮助中国的日本人,我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就是——

朋友

刚到浑源县的时候,当地的农民叫高见“日本鬼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农民的猜疑逐渐化为友谊。用他本人的话说,是从“面对面”到“肩并肩”。

高见先和孩子交朋友:“最重要的是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要居高临下俯视他们,而是要把视线和他们的视线高度拉平,或低于平视高度。不能吓唬他们。在孩子们做游戏时,我就蹲在旁边,注意距离不能太靠近,四五十分钟一动不动。要保持一定距离,既能让他们注意到你,又不至于影响他们做游戏,这是非常重要的。等他们习惯了,你不妨再往前凑一凑。”从接近孩子,再进入小学,再进入村民家庭,终于被迎入农家并上土炕过夜。他不再是“日本鬼子”,而被村民亲切地唤为“老高”。

后来因为高见从日本请来专家实地指导,也把这里的土壤带回去放实验室里研究过,种出来的树木越长越喜人。时间一长,什么土质、什么地形、什么时间该种什么树,高见都门儿清,于是老乡们又把“高专家”这个称谓送给了他。

老乡们对高见的感情越来越深,不仅仅是因为那些树,而是高见给他们带来了希望:“我在播种树木,树是有生命的,有生命就有希望,所以我是在黄土高原播种希望。”

高见曾说过:“中国和日本语言里都有‘日久生情’,种树如同育儿,我们和当地人一块种树、浇水,树木里就有了我们共同的汗水和情感,我们的友谊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永远牢固。”

是的,中国老乡和高见感情日渐深厚的背后是两个国家的友谊之树愈加茁壮:

高见邦雄于年开始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大同市黄土高原农村展开植树造林,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的“基层友好技术合作”序列的“黄土高原森林再生项目”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项目。年开始合作活动以来,高见邦雄每年春季和夏季,都在日本招募两次绿化植树团,每次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除了自己组织的绿化植树团之外,还有慕名前来考察交流和商讨合作的各种企业和工会也派遣绿化植树团。尤其是与永旺工会和三得利工会持续长达25年以上的合作关系,成为稳定型伙伴。

20多年来,高见邦雄先后获得过中国政府表彰外国人的最高奖励——“友谊奖”、中国“保护母亲河行动国际合作奖”,大同市人民政府的“环境绿化奖”。在日本,高见邦雄获得了大阪府民会议的“大阪环境奖大奖”,朝日新闻举办的“走向明天环境奖”,每日新闻举办的“每日国际交流奖”和“外务大臣奖”。

社会影响也为高见邦雄在黄土高原的绿化活动创造了相当宽松的环境。经费充足,八方来源,除会员会费外,再就是合作者和合作单位(工会和企业等)的捐献;日本邮政省国际志愿者储蓄基金、环境事业团地球环境基金、国土绿化推进机构“绿化募捐”、外务省草根无偿资金援助、日中绿化交流基金、经济团体联合会自然保护基金、吉之岛环境财团捐献等项目经费。

年-年利民工程无偿援助在大同市的民生环境改善项目有:地球环境林中心建设项目、地球环境林中心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北部绿化计划、大同县周士庄遇驾山村自来水安装项目、绿色地球环境中心绿化基地建设项目。

同时,自年起,还有日中绿化交流基金援助项目,截至项目结束的年,该基金在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援助植树造林项目项,累计开展的植树造林面积超过7万公顷。提供援助的日本国内团体有82家,与这些团体联合开展植树造林的中方团体为73家。这项植树造林活动所建造的森林,在恢复荒地的植被、防止水土流失、防止沙漠化以及抑制黄沙等方面,针对需要保护的农地和村落,甚至城市地区都在直接发挥作用。此外,先进的植树造林技术试点也产生了推广效应,在提高地区居民对植树造林绿化重要性的渗透理解以及环保意识的同时,通过建造经济林和销售树苗等方式,增加了当地居民提高收入的机会,带动了地域经济的发展。并且,通过植树造林绿化合作,开展实施了中日联合志愿者植树等形式多样的友好交流活动,加强了中日民间层面、特别是青少年间的交流与相互理解。

……………………

今天,眼前的葱葱绿树、心里的中日友谊,正是“绿色地球网络”“种植于大地,种植于人心。”宗旨的写照啊。

不知道年轻时候能把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日文版全文背诵的高见邦雄,还记不记得这句话:“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这不正是高见邦雄一生的写照吗?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