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1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最好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编者按:      人类起源之谜的探索从未停息,全球考古学家的眼光,曾横扫过欧亚大陆,最后定格在了非洲的奥杜维峡谷。现在,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泥河湾盆地。万年前,东方人类曾在这里破石成器,开辟鸿蒙。山西大学和市考古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从今年4月份开始对占有泥河湾总面积70%的大同、朔州境内的泥河湾盆地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古人类化石遗迹进行为期3年的调查与发掘,他们会有令世人震惊的发现吗?对蕴含人类早期生活遗迹宝藏的调查和发掘,会揭开东方人类起源的奥秘吗?      我们从哪里来?记载着丰富多彩的人类早期事件的泥河湾盆地是东方人类的起源地吗?远古的祖先留下的遗物如一部内容丰富的史书,等待着后人去释读。从今年4月份起,山西大学和市考古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开启了大同、朔州境内东方人类起源探索与发现之旅。      探索发现:揭开泥河湾科学研究的帷幕      泥河湾盆地位于山西省北部和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流域内的狭长地带,桑干河由西南向东北蜿蜒贯穿整个盆地,故而也称桑干河盆地。它横跨山西、河北两省,占据山西省的大同市区、大同县、阳高县、天镇县、浑源县、广灵县和朔州市区、怀仁县、山阴县、应县,以及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蔚县,总面积约平方公里,其中大同和朔州占到了近70%。      泥河湾盆地原是一汪湖水,学界称其为大同湖。从数百万年到十几万年前,大同湖一直存在着,由此形成了多米厚由粘土、粉砂质粘土、粉砂、砂、砾石组成的河湖相沉积层。湖水逐渐消失后,这些沉积地层也逐渐显露出来,并呈灰色、黄绿色、黄褐色、赭褐色等颜色,学界称其为泥河湾层。遥远的泥河湾旧石器时代文化就孕育于这一地层中,泥河湾文化与大同有着密切关系。      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法国神甫桑志华参加内蒙古萨拉乌苏法国古生物考察团返回到张家口,法国传教士文森特把从泥河湾一带采集到的象、犀、鹿、牛以及蚌壳化石交给他们。同年9月,桑志华陪同正在张家口收集火山岩地质资料的美国地质学家巴尔博在泥河湾一带考察。巴尔博在报告中取用阳原县泥河湾村之名,将分布在泥河湾一带的淡水沉积物称为“泥河湾层”。年,德日进和皮韦托发表了《泥河湾哺乳动物化石》,从此,泥河湾便成了科学术语而闻名于世。      年,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发现者、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与山西省考古学家王建提出了“泥河湾期的地层才是最早人类的脚踏地”的观点。推断北京人之前中国已有人类及其文化存在,提示要到泥河湾期的地层里寻找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      这些猜想或论断,将探索东亚地区早期人类历史的焦点从北京周口店转移到了泥河湾盆地,后来的一系列重要发现逐渐证实了这些猜想的远见卓识,同时也厘清了周口店北京人的来龙去脉。      如今,泥河湾盆地以众多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系统而悠长的人类行为演化序列、丰富的文化遗存和动物化石、完整的地质地层记录而成为多学科研究的宝库。      探索触摸:东方人类故乡的源头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遗址最早是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太原工作站王择义等发现的。年,王择义率领尤玉柱、王向前和武文杰在泥河湾盆地西南端山西朔州调查发现了距今3万年左右的峙峪遗址,年,王择义又在河北阳原县发现了距今2万年左右的虎头梁遗址。这两个古代遗址的发现,首次把泥河湾盆地的人类历史推进到了旧石器时代。      年,贾兰坡、卫奇等在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和河北省阳原县侯家窑村的泥河湾层顶部梨益沟西侧发现了许家窑遗址。年、年、年分别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著名的许家窑人骨化石和万余件石制品。这次发现又将泥河湾盆地的人类历史推进到了距今10万年左右,许家窑人在人类演化史上作为早期智人的代表而在世界古人类进化谱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年,尤玉柱等在泥河湾早更新统地层中发现了著名的小长梁遗址。小长梁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是泥河湾旧石器考古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是早更新世时期泥河湾盆地远古人类活动的第一批考古证据。距今万年的小长梁遗址已经作为中华大地早期人类发祥地之一,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米长的青铜甬道的第一个台阶上。      年以来,河北省文物部门开始进入泥河湾,参与并主持了泥河湾旧石器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发现了一批旧石器文化遗址,包括岑家湾、板井、新庙庄、油房、马圈沟、飞梁、雀儿沟、摩天岭、白土梁、西白马营、籍箕滩等。其中,马圈沟遗址的发现,是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研究的第二座里程碑,它将泥河湾盆地古人类活动的历史推前到距今万年前后。这一遗址改写了世界关于人类起源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成为人类寻根问祖的圣地,足以和国际普遍公认的人类起源地——非洲奥杜威峡谷相媲美。      从今年4月份起,山西大学和市考古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泥河湾盆地山西区域(大同、朔州)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古人类化石遗迹进行调查与研究。经过近4个月的调查,联合考古队在大同境内的大同县、浑源县、阳高县等处发现75处化石点及古人类活动遗址。      联合考古队负责人、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教授李君向记者介绍说:“我们跑遍了大同县的沟沟坎坎,在大同县发现54处;调查了浑源一部分,发现了2处;调查了阳高县一小部分,发现了19处。第一阶段的调查内容很丰富,涵盖了30万年前~1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在这75处化石点及古人类活动遗址,我们发现了诺氏古菱齿象牙化石、完整的犀牛头骨化石等。其中在大同县杜庄村石板沟两岸、土林景区发现有连续分布的旧石器化石遗址点,确认这里为遗址群。在该遗址群第一发掘点,我们利用国际上流行的发掘方法进行精细发掘,发现了近千件打制石器及动物骨骼化石,其中有用石英和燧石制作的比较精细的石片、石核、刮削器、尖状器等,这说明,远古人已经能够选择制作石器的原料,他们利用现场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精细的切割、敲骨吸髓。发掘点的西南侧石板沟土坡上,还发现了一大片破碎程度很高的动物骨骼化石。从发掘的化石及打制石器呈集中分布看,这里应该是旧石器晚期约3万年前远古人在大同湖边生活的一个营地。      记者在大同县杜庄村东北约米处的石板沟南侧看到,这个面积约40平方米的第一发掘点,考古人员以每平方米一个方格,以10公分为一个水平层位进行发掘,现在已发掘到第六水平层。目前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      研究保护:构建“大泥河湾”之梦      泥河湾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意义重大的,构建“大泥河湾”之梦,科学地研究保护泥河湾,具有持续发展的前景,已成为专家学者的共识。所谓“大”,即大统筹、大视野、大团队、大众化。泥河湾盆地旧石器遗址自发现以来不断受到国际学术界及各级政府的重视。1年泥河湾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为全国大遗址保护重点项目。年,《泥河湾遗址群保护总体规划纲要》(河北部分)发布,标志着泥河湾遗址群保护有了一个总体依据。按照规划,将建设泥河湾考古遗址公园。当地政府投巨资在遗址区退耕还草,架桥修路,改善基础设施。      李君教授不无遗憾地说:“面对泥河湾当前蓬勃兴起的保护与研究现状,我们山西显得平静了许多。实际上,在上世纪70年代末,阳高许家窑人就已经名扬学界,许家窑与河北阳原县侯家窑仅一沟之隔,同属泥河湾盆地,是泥河湾中期文化的典型代表。上世纪90年代初,我省考古学家就在大同、朔州境内的泥河湾盆地进行旧石器调查,发现了一批旧石器遗址,其中,阳高县尉家小堡、大同市青磁窑、朔州市峙峪遗址都是泥河湾盆地经过考古发掘的重要遗址。截至目前,我省文物部门已经在大同、朔州泥河湾盆地发现了30余处旧石器遗址。可以说,山西大同、朔州也是泥河湾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地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山西省对泥河湾文化的研究基本处于缺位状态,逐渐被边缘化,以至当前山西地区的泥河湾文化考古研究到了可有可无的境地。今年以来,我省才开始加强保护与研究工作。”      市考古所相关负责人说,面对泥河湾盆地这一巨大的科学宝库,占有地利之便的大同市亟需抓住时机,通过系统的科学调查与发掘研究,精心规划,让沉睡了数百万年的古代遗址活起来,让全世界共同拥有这一人类文化遗产,成为世界学术界所瞩目的研究地区;成为向广大群众普及科学历史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文化遗产地;同时也成为富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测量出土化石数据。本报记者戎禹仁摄出土的诺氏古菱齿象化石。本报记者戎禹仁摄杜庄遗址考古发掘工地现场。本报记者戎禹仁摄

杜庄遗址考古发掘工地现场工人们仔细挖掘土层。本报记者戎禹仁摄

  (文章来源:大同新闻网—大同日报 原文刊于《大同日报》年7月15日第8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